芜湖古城里的故事

舜邑之家

<p class="ql-block"> 芜湖古城一期改建完工</p><p class="ql-block"> 于2020年12月31日开城</p> <p class="ql-block">  “芜湖古城”在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部,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将芜湖城迁至县内的鸡毛山一带,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划长街于城外。至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将残破的城垣拓为环城马路。城内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街两旁店铺林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呈徽派民居风格,前店后场,街面材料一律为青石板和麻石条,下设阴沟,其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明清时期,尤其是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里长街”和现在遗留的“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罕见的城央千年古城里,数百条街道纵横交错,贯穿古城脉络,连通城市肌理。清末年间,芜湖古城内的老街巷多达119条,以青石板和麻石条为典型风格,演绎着古城的街巷传奇。</p><p class="ql-block"> 南正街是芜湖最早迎来外宾的古街,以前店后坊的布局、囊括生活百态的行当,成为古城的最繁荣的商业街;花街地处古城中心,是一条以经营竹篾器为主的商业街,平日里街道两侧摆满了竹篾器,正月十五时便挂起花灯,点亮整条街巷,建构了芜湖市民的节庆记忆;南门湾是一条起于宋的千年古街,街巷虽然不长,但实业俱全,在几十米的街道里便可阅遍平常民生。众所周知,芜湖因米市而中兴,因此米市街应运而生,且成为米粮储存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古巷的每一步,都曾映刻着匠人的执着和充实。更有如制作铜器闻名的打铜巷,见证古城发展的东内街等等。这些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巷,在历经繁华喧嚣,蛰伏数年后,借由芜湖人民的缱绻深情,得以再现古城风貌与街巷文化。</p><p class="ql-block"> 芜湖清未时期城区图</p> <p class="ql-block">现树立在来凤门入口处的“双忠牌坊”是用当年北门口倒塌的牌坊材料“修旧如旧”,重新建立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芜湖北门双忠牌坊也叫天赐完节坊,始建于1628-1644年,和双忠庙一起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明代太平知府许瑗两位文武双忠而建造的。牌坊正面镌刻“完节成天”,背面镌刻“双忠炳日”,为四柱冲天式古牌坊。</p><p class="ql-block"> 1992年,芜湖旧城改造时,在拆迁位于北门十字路口附近来凤市场旁的几间两层危房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这座石牌坊。原来它被完全包裹在这幢建筑里。市文物部门的研究人员在对双忠庙牌坊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双忠庙牌坊是民建公祀纪念性建筑,也是一座能标定芜湖古城厢范围和城池方位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很高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原北门双忠牌坊图片</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7日北门来凤市场前的双忠牌坊被狂风吹倒,老牌坊不幸摔碎,现场只能保留牌坊的碎片,在新牌坊修复时将碎片镶嵌其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牌坊的风貌和原件。</p> <p class="ql-block">当时芜湖晚报报道了这次事件</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设国民政府皖南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上旬,国民政府皖南行政公署自行解体。</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7日在徽州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设立皖南行署区,同年7月行署驻地迁往芜湖市。</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属华东军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1951年12月9日行署驻地迁往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p><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7日,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新的安徽省,省会驻合肥。</p> <p class="ql-block">  郑耀祖宅位于芜湖古城内,公署路66号,公署路东向。始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1.87米,进深包括南向的庭院共16.73米,占地198.59平方米,建筑面积248.08平方米。砖混结构、硬山屋顶。机制平瓦屋面,人字形梁架。共两层。一、二层之间,四向均砌有外挑的腰檐。西向有一院落,开一小门入内——系主楼前的庭院。南向檐墙为其正立面,大门在檐墙中部,白色花岗岩石库门。外墙体用小青砖扁砌实心墙。</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外观为西式,内部结构为中式,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的成功典范,有较高价值。</p><p class="ql-block"> 该宅系商人郑耀祖建造。郑耀祖后来去了台湾。</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这座老宅为教师住宅,最多时有5、6户之多。这座公署路上唯一的中西合璧式的老宅,大体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芜湖衙署全貌图</p> <p class="ql-block">  衙署前门,又叫钟鼓楼、谯楼,位于芜湖古城中心,马号街与十字街交汇处。始建于宋代,沿用至清代。</p><p class="ql-block"> 衙署前门是我省仅存的两处高台建筑之一。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4.95米,南北宽9.17米。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台基高度为:东西向3.5米,西南角3.98米,西北角2.75米,不在一个平面。该建筑以石砌高台为基础,台中留有4.2米的门空。台基为花岗岩石质,表面毛糙,规格不一,以矩形为主,以石灰膏勾缝砌筑。台基的基脚有56厘米的须弥座,向外飞出15—20厘米不等。台基中空部分用碎砖或夯土填实。</p><p class="ql-block"> 台基之上是木结构房屋,面阔三间,长12米,宽4.34米,前后有廊。歇山式屋顶。现存木结构为5架,明间为抬梁式,稍间为穿斗式,包括前后廊共7檩。</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芜湖筑土城,城内设衙署。宋代建造的芜湖县衙在元末遭焚,仅存石砌台基。明初只能租借民房作为治所,后来建了38间房屋作为简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乐八年(1410)、景泰四年(1453)陆续增修,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衙署已具较大规模,平面布局基本是一个矩形大院,坐北朝南。正中为衙署核心建筑——大堂,北有二堂、三堂,南有仪门、谯楼、牌坊。</p><p class="ql-block"> 清代芜湖县衙沿袭明制,县衙中还附设军器库、仓库和监狱。咸丰年间县衙全部被毁,同治元年(1862),治所只能暂设在东门城外鳌鱼埂。同治三年(1864),知县曾化南奉檄重建,前为大堂,次为二堂,后为三堂。西为花厅,东为钱粮柜。大堂前,东西向为书吏六房,大堂西为三班,较古制略有增减。</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芜湖县知事仍在县衙内办公。抗战时期,县衙被日军占领,县政府迁往城南羊毛埂东段。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时在此办公,后迁至镜湖北岸(今鸠兹广场北面)。</p><p class="ql-block"> 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衙署前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衙署前门</p> <p class="ql-block">太平大路4号有一幢二层楼,建于民国初期,外观颇具古罗马风格,台基、栏杆、石柱、拱券、回廊一应俱全。砖木结构,青砖砌墙,虽然老旧,且也反映它曾有过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俞宅</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花街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楼院</p> <p class="ql-block">  清末官府又称藤公馆位于芜湖古城内,薪市街12号。建于20世纪初。砖木结构,券廊式楼房。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两道大门:第一道在前楼明间的中部,券形木门,门两边有砖砌外粉的门柱;第二道在后面,花岗岩石库门,用料硕大,非常气派,双扇对开,宽2.4米,高3.77米。门上两角雕饰夔纹,石门柱中央为圆形浮雕“丹凤朝阳”,表示紫气东来、好运不断。整个官府建筑,体量大,做工细,门窗、栏杆、挂落纹饰精美,外墙青砖灰缝勾填得十分精细,连门厅西墙上的拴马石都做成梅花状。主楼前后立面的西式做法与中式木结构完美结合,是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清末官府位于县衙西南不远处,与县衙形成左衙右府的格局,是县衙之外的官吏办公处所。1902年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来芜湖,在这里小憩时写了《过芜湖吊袁沤簃》七律四首。民国初,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滕松如买下此建筑。滕松如(1870—1955),十四岁在药店当学徒,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夜读。久之近视、佝偻,医术日精,以“滕驼子”闻名,被誉为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其子藤脉华(1901—1958),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7年受聘为北伐军军医,年底回芜湖帮父亲行医。三十年代,滕氏父子在中二街双桐巷开诊所,求诊盈门,滕脉华被誉为芜湖名中医“四少”之一。</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日军占据此处,用作监狱关押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8日,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大江日报》社,这里成为新华通讯社临时办公地点。4月29日开始出版四版日刊《新华电讯》,6月25日停刊。7月1日起,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在此创刊。</p> <p class="ql-block">  清末官府,人们又称之为“滕公馆”。</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以后滕公馆先是成为工厂的厂房,后又成为寻常百姓居家之处。</p><p class="ql-block"> 改建前的清末官府</p> <p class="ql-block">  南正街呈"一"字形,南北走向,长80米,宽3米多,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条石下面是排水沟,路肩原用鹅卵石垒成。清乾隆年间,小巷则用碎石铺成弹石路面。</p><p class="ql-block"> 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因位于城之正南,街口正对城的南门——长虹门,故在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南门湾这一段被取名为南门大街,后一度又易名为南门正街。</p><p class="ql-block"> 南正街尽管不太长,但给人一种非常古老的感觉,不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而且许多芜湖街上很少见到行当,在这里都能看到,例如补锅的,打铁的,修雨伞的,还有布店,药店,陶瓷店,土产日杂店,店堂一律地简单而陈旧,但身临其境,却能让人看到历史的旧貌,领略芜湖古城当年的辉煌情景。</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南正街</p> <p class="ql-block">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花街成街时间约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因太平军与清军在芜激战而化为废墟。后来的花街则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后陆续重建。</p><p class="ql-block"> “花街”之名,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很多人会误认为在这样的老街上会有很多花,殊不知这里并没有花,之所以称之为花街,是因为过去花街大多以经营篾器为主,以扎花灯而扬名,故名为“花街”。</p><p class="ql-block"> 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前店后宅,与其它老街不同的是,这条街上除了一些小百货店,旅馆,和学校外,基本上都是篾匠铺,是芜湖竹器业最为集中之地。平时篾匠铺专做一些竹木器具出卖,年底及春节期间,他们将精心编扎的各种花灯悬挂在店堂里、大门前,招揽顾客。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亮门前的花灯,把整条花街照耀得如同白昼。</p> <p class="ql-block">  正大旅社位于花街32号,花街中部东侧。面阔五间16.39米,进深十一间23.72米,建筑面积610.4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屋顶,机制平瓦。抬梁和穿斗两式并用,前檐墙临街砌有4根外凸的砖柱。外墙沙灰粉刷,墙中部及南北两向各开1门,有窗户10扇。</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正大旅社是地下党秘密集会场所。</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是古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商业建筑,是芜湖古城建设中重点保护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花街</p> <p class="ql-block">  伍刘合宅位于薪市街28号,原是一座六进二层的深宅大院,建于清代晚清,最初是有李鸿章家族建造。当年李鸿章家族在芜湖买地盖屋,亦卖亦租,做起了房地产生意,成了芜湖地产的巨头,薪市街、河洞巷、米市街一带的许多豪宅都属于李府名下,如薪市街28号仅一墙之隔的河洞巷6号曾是李府的马厩,米市街43号黄家大院,晚清时曾是李府的粮仓和栈房。李府的五房李凤章(1833-1890)长期居住在芜湖,购置田地,建造房屋仓舍,在芜湖有大量房产,是李家六兄弟中的首富。</p><p class="ql-block">伍刘合宅坐北朝南,正门原是“八”字形,朝南开。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1米,现有进深四间,深达44米,占地面积524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这么大的体量在民居中实属罕见。该宅规模大,布局严谨,结构保存完好,门窗、撑拱、栏杆等木构件精雕细刻,美不胜收,算得上是芜湖古城历史建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1941年,伍先祥、刘先觉与伍少卿、李培基等合伙在大垄坊开了“恒丰源”的米行,无为人伍先祥与庐江人刘先觉并芜亲戚关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他们甘苦与共,情同手足,1948年农历九月十四日,他们以6亿元(旧币)巨资从李耕樵、李雅吾两人手中购得这处豪宅。据李鸿章家谱显示,李凤章的曾孙李道玔(1921--)回忆,1937年芜湖沦陷后,李家人纷纷离开芜湖,李府的大量房产变卖,一时没有卖掉的就托人代管。</p><p class="ql-block">当年,伍、刘二人在房屋的具体分配上,为了公平起见,竟采用最古老的办法抓阄,最后的结果是伍先祥分得东面,刘先觉分得西面的房屋,好在这座建筑是对称布局,东西两侧没有什么区别。每进的布局也是大体相同,都是一个明间,两个次间,两进中间都是“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布局和内部装饰都具有明显得徽派风格,第四进后院墙角还有一口老井,井水依旧清澈甘甜,</p><p class="ql-block">伍刘合宅初建时是六进,现在只剩下四进。五进的门早已被封堵,但墙上的轮廊仍然可以清晰看见。原来,五进和六进已在前几年冬天被大火烧毁。</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凤章,李文安第五子,李鸿章五弟,派名章铨,字桂山,号稚荃,国学生,早年随父读书于京邸,游太学,充国史馆誊录。议叙州同,后因军功保升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加道台衔。1892年诰授光禄大夫,1894年赠荣禄大夫。  凤章弱冠返南应试,因战乱未能如愿。1853年文安公奉旨回皖督办团练,凤章随父戎马,讲求韬略。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凤章进谒,国藩器之,总理鲍武襄营务,鲍武襄倾听采纳凤章建议,屡奏奇效。在湘军占领太平,得太平军粮万余后,时皖南遭灾,民不聊生,凤章力争以其半数赈饥,救活数万人。以军功升道员,赏戴花翎,加按察使衔,二品顶戴,特旨赏正一品封典。时清军军械全赖购于国外,乃在江南开办机械局,以凤章督其事。凤章管理局政执法严,核弊严。经营数年,大有成效。奏派总理两江营务。是时瀚章总督两广,鸿章以大学士总督直隶,凤章以诸兄并列封疆,家门鼎盛,力戒盈满。乞假引退,居芜湖。</p><p class="ql-block">凤章退居芜湖,时时博施广济,1876年庐郡发生饥荒,凤章先后购谷五千石,分给族戚邻里,以赈灾荒,三次灾凤章均如前赈济。1888年庐州旱荒甚大,凤章倡捐白米五千石归官赈济,捐米二千石分给族戚,筹谷万余石平粜各乡镇。1899年山东黄河堤决,凤章又捐万金助赈,赏正一品封典。</p><p class="ql-block">凤章,周济孤儿寡母,资助贫苦读书人,修族谱,建宗祠,置祭产,均竭力赞同,并捐巨款。1890年夏,凤章往南京进见两江总督曾国荃,筹议皖北赈事,因疾作返芜湖,遂卒。</p><p class="ql-block">原配夫人戴恭谨,字婉湘,进士,湖南兴宁知县合肥戴鸿恩第三女。1835年7月28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诰赠一品夫人。著有《望云楼诗集》。卒于1867年,葬合肥东北乡。生女静淑,配安徽凤阳府训导,安徽歙县柯厚福。嗣子二。经藩系堂兄章启四子过继;经翊,系胞弟昭庆第四子过继。</p><p class="ql-block">继配夫人上杭邓氏,翰林院编修,前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瀛第十女,1849年6月初3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封一品夫人。生女一人,配潘庆琦,江苏补用道,安徽泾县人。</p><p class="ql-block">夫人洪氏,1845年正月15日生,1899年赠夫人,后赠一品夫人。生女一,配附贡生,直隶候选道、同县吴鼎业。洪氏生子经祜。</p><p class="ql-block">夫人孙氏,1858年5月18日生,生女一,殇。卒于1912年5月11日。</p><p class="ql-block">夫人王氏,1868年11月15日生,生女一,配候选同知、同县张士璜。卒于1919年10月12日。</p> <p class="ql-block">改建前的伍刘合宅</p> <p class="ql-block">1924年的长虹门</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芜湖古城建有四座正门,两座便门,两座水门,共八座城门,颇为气派。其中正门占据古城东南西北四方,分别是 东“宣春”、西“弼赋”、南“长虹”、北“来凤” 。每道城门两侧都有一对石狮,门内有回廊庭院,门头为名人题写的牌匾,城门乌瓦粉墙,飞檐翘首,气势恢弘。</p><p class="ql-block">南城门——长虹门,因毗邻青弋江,似长虹横卧、景象壮丽而得名。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临近青弋江而发展成为码头埠岸,江上商船川流不息,往来的生意人皆进出于此门。同时长虹门也是南北两岸居民来往的必经之门,为孕育芜湖近代商业,成就芜湖商埠,徽商在芜聚集,形成一片繁盛景象。清末时期,芜湖遭受连年炮火,长虹门遭毁。</p><p class="ql-block"> 芜湖老城门图</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虹门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面临清弋江</p> <p class="ql-block">还有大部分芜湖古城正在改建中,完工开放后将有更精彩的古城故事,静待。</p> <p class="ql-block">望火台</p> <p class="ql-block">清朝模范监狱</p> <p class="ql-block">小天朝</p> <p class="ql-block">能仁寺</p> <p class="ql-block">张勤慎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