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青堆子

以德为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每每工作余暇,我总习惯打开微信看看。忽然,我在同学群里发现了风儿姐姐朗诵的《乡愁》一文,于是,我边听边用眼刷新文章的字里行间,当我听到看到西苇塘、中心小学、灵砀山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又把我带回了童年。</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家就座落在西苇塘的前边,苇塘前边一排大苇房的第二家就是我的出生地;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成长的摇篮;灵砀山下面的附中是我初中的校址,留下了我少年的足迹。随着主播一一风儿姐姐的声音,我的思绪完全沉浸在《乡愁》中,倏忽间,感觉是真的回到了童年。我在寻找着童趣,一幕幕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nbsp; </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八年盛夏的一天,妈妈一大早就把我唤醒:“孩子快起来,七点钟咱们不是要到苇塘后边的王家大院跳忠字舞吗?你快起来呀。”我和妈妈洗漱好,穿过西苇塘的羊肠小道,顺便掐了一把芦苇花,到了王家大院,我也跟着大人们一样,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随着“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乐曲跳了起来,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真是豪迈。</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该上小学了,我就读于中心小学,那里曾有我尊敬的师长和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务农,共同戏嬉。</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青堆子,街道虽然不是柏油路,但自北向南贯穿的一条泥土路,将小镇化分为东西两个街道,青堂瓦舍,井井有条。特别是赶大集的时候,北头的东西路是人山人海,好一派热闹景象,有卖吃的、有卖穿的、有卖日用品的、还有卖土特产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有扭大秧歌儿的、有舞龙灯的、有跑旱船的、有踩高跷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花枝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青堆子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不仅仅是富有和热闹,也留下了很多的乐趣。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和同学们或是到下街的大礼堂看电影,或是去西苇塘捉迷藏,或是登上灵砀山的最高处,对着南碱滩大声歌唱:“我们站在高高的土地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更有趣的是,春天的时候,小镇上那些淘气的小子用自制的弹弓,夹着小石子儿射向大树的鸦雀窝,掏鸟儿蛋,甚至不顾春寒料峭,爬上山采摘“迎山红”;夏天更是孩子们玩耍的极致季节,男孩儿三五成群的光着膀子,穿着小裤头到海边抓鱼、摸蟹、洗澡,简直是无忧无虑,海就是他们的家。女孩儿像是会过日子似的,拿着镰刀,提着篮子去红海滩割碱蓬子,嫩的留着吃,老的喂猪;万物丰收的秋天也是孩子们欢快的季节,开始览山了,田野里有的在捡苞米、有的在捡高粱,还有的到山地里捡花生、捡山里红……集体览山组合成了一副繁忙的秋景图,别有一番韵味;冬天,虽冰寒玉砌,孩子们却玩儿的更加猛烈,放学后,写完作业,就拿着冰车,哧溜哧溜的在河沟的冰面上滑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同学们读完了小学、初中,又进入了高中,由懵懂逐渐地走向成熟,何去何从,人生的未来如何?我们思索着,思索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村万树梨花开。”一九七八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和同学们摩拳擦掌,勤奋努力,我不负小镇、老师和家长的重望,考取了理想的高等学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首展望,我既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要感谢家乡——青堆子给我带来的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青堆子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南碱滩变成了米粮川……</p><p class="ql-block"> 青堆子地儿不大,物产丰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勤劳的人们,善良厚道,朴实无华,让我无限的眷恋。现在,我虽然工作、生活于美丽的江城——丹东,但还是情系老家的热土、情系亲人、情系老师和同学、情系小镇上淳朴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我爱我的家乡——青堆子,愿您永远年轻,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作者:姜鸣格</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以德为邻》</p><p class="ql-block">公元2021年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