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太平老街.宁静安逸.老街不长岁月长

魏博士

<p class="ql-block">苏州相城太平老街历史悠久,文华物萃,自南宋建炎三年(1120)太尉.柱国太傅王皋南渡定居.归隐.长眠于此。人气渐旺.渐徬荻川(济民塘)形成商贸街市,至明淸已成集镇。太平老街域内川溪纵横,荻芦飘摇,小桥流水,幽雅诱人。有名人王皋.王锜,古迹遗存有王皋墓园.燕翼堂.凤凰石桥.桥石碑文.护桥石神.银杏古树.王氏宗祠.百年黄杨.明清民宅.华家门店.裕元米厂.砖园粮仓等。古代建筑民宅傍河而建,分市密集成畔,院落结构完整,遗存完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21年1月4日上午我们驱车40多公里,这里所有景点都是免票参观!魏亚平</p> 太平老街,一如其名,宁静安逸。老街不长,抬眼就能望到边,开嗓便能喊到人,但若要说它短,却总也走不尽兴。老街自南宋时期太尉.柱国太傅王皋南渡定居.归隐.长眠于此,人气渐旺,后形成商贸街市,至明清已成集镇,又渐有荻溪粮仓。宋时的王氏宗祠遗存于此,十分珍贵。游太平老街,一定还要去看一看寺庙前的古银杏树,相传这棵古银杏是王皋的二儿子王铎当年亲手种植,一到秋天,满树金黄。游走于老街,只觉时光悠然,岁月绵长。 <p class="ql-block">太平老街位于相城区阳澄湖畔,是一条沉淀着悠久历史文化气息的老街,一处在动与静中绽放温柔和美梦的宝地。古时溪川纵横,湖畔溪边荻芦摇曳,这里被称之为"荻溪"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荻溪,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东部,东濒碧波浩荡的阳澄湖,北临清水涟漪的盛泽荡。古时,域内溪川纵横,湖畔溪边荻芦飘摇,故称荻溪。后渐傍“S”形荻川(利民塘)形成街市,至明清已成集镇,因镇上有座清光绪十九年重建的太平桥,故又称太平。境内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来是粮油和鱼蟹的优质高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今又有“太平盛世”之誉。</p> 站在太平桥上,北看济民塘及沿河王皋故居。依水而建的太平老街,形成于宋代后期,老街区沿济民桥边尺湾走向而筑。利民桥.太平桥分别沟通南北与东西街道。街区内保存有王氏宗祠遗址、古银杏等古迹以及清末明初老宅和战争年代部分遗迹。 <p class="ql-block">王皋(1081—1156)字子高,祖籍山东莘县人,抗金名将。官任南宋殿师府太尉.柱国太傅。王皋故居前庭的东西墙上,设置了三沙王氏源流介绍及家训族规。王皋的大儿子后移居昆山,被称为东沙支;二儿子留在太平,被称为中沙支;小儿子去了无锡,被称为西沙支。</p> <p class="ql-block">王皋故居: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殿帅府太尉、柱国太傅王皋护送高宗南下到平江府(今苏州)时,选址荻溪,建造成宅第,内有阁老厅、槐庆堂、燕翼堂、千年黄杨等。王皋将家室安置定居后,继续护送高宗南行。绍兴三年(1133年)辞官隐居荻溪故居,绍兴二十六年病逝。其后裔世居在此,繁衍兴旺,成阳澄湖地区第一古家。后因家族变迁,故居年久失修,经后裔子孙多次修建,遗存至今。为抢救、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当地街道于2016年完成王皋故居修缮,以供纪念教育、旅游观光。</p> <p class="ql-block">王皋坐像(1081~1156年)</p><p class="ql-block">《子高公像赞》轻裘缓带,羊镇东之风流也;纶巾羽扇,武乡侯之优游也。之人也,兼而有之。其出屯济险而乐志于林丘者歟?有识之者曰:是益香山雒社之亚,而赤松黄石之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皋故居前庭悬挂的匾额有四个大字“槐荫满庭”意思是槐树高大挺拔,树冠罩盖了整个庭院。阳光下庭院都是树荫。引申义是一个人的品德深远影响到后人。而匾额上的“槐”字上面少了一撇,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前庭的东西墙上,还设置了三沙王氏.源流介绍及家训族规。</span></p> <p class="ql-block">向里走过东厢房,里面是“燕翼堂”,阵列着一些古代红木家具。</p> <p class="ql-block">王皋故居的西厢房,是1939年7月叶飞与胡肇汉谈判的旧址,两人在旧宅西厢房会谈,胡肇汉愿意接受“江抗”领导,并与同月底将自己的队伍收编为“江抗”四路独立第一支队。</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江抗”东进来到阳澄湖畔,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时任“江抗”副总指挥的叶飞邀请胡肇汉接受改编,胡肇汉被收编为江抗四路独立第一大队一支队,被委任为司令。</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叶飞与忠义救国军头目胡肇汉(京剧《沙家浜》中胡司令的原型)谈判旧址。</p> <p class="ql-block">后面有一个小院不错。小院门口的白墙上还挂着家规十六则,家训四劝.五戒。院子里石桌石凳,还有许多的绿植,抬眼一片黛瓦。整个故居很古朴灰暗的感觉,突然走到这院子,豁然开朗,一下子就从沉闷呼吸到了清透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王皋故居的石桌</p> 太平老街,位于碧波荡漾.水丰鱼美的阳澄西湖右岸,不足百户的原住居民社区,仍保留着质朴.随和.亲切恬淡的宁静,尽享与世隔绝般的安详。相城的太平老街,现在在做一些改造和新规划,还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生活状态,非常值得闲暇时来走一走,逛一逛。还能找到一些老味道的小吃,萝卜丝饼就很好吃。 看到几处老屋上都挂着"王皋后裔故居"的牌子。 老街市河济民塘上的利民桥。太平老街呈于字形格局,沿济民塘南北两条街,中间在古银杏前架一座石板桥“利民桥”沟通南北两岸。站在高拱的利民桥上,脚下就是碧波荡漾的古老“荻川”利民塘。清缓的河水一如吴侬软语,悠然绵长,穿街出巷,氤氲着田野的芬芳,流向芦荻飘摇水天一色的阳澄湖荡。 <p class="ql-block">平古银杏系江南银杏之最。相传为宋朝王铎手植,位于原王铎祠堂前。王铎,字吾护。宋南渡太尉公王皋次子,官尚书郎。守太尉公遗业。居苏之荻川,为三槐堂王氏中沙始祖。生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何时卒失考。</p> <p class="ql-block">去参观游览太平古寺,是一定要去看一看寺庙前宋代的古银杏树的。那棵宋代就存在的银杏,虬枝纵横的古树冠盖云天,护祐着年代久远的太平禅寺和老井。相传这棵古银杏是南宋开封府王皋王太尉的二儿子王铎当年亲手种植的,到现在已经有900年历史了。王皋是南宋高官,官至太尉,后来在此隐居终老。</p> 太平禅寺,是两宋之际名臣太尉王皋的家庙。王皋是北宋名相王旦的曾孙,尚书王素之孙,东坡文友王巩之子,但是《宋史》无传。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位于北浜北岸9号,南宋三沙王氏中沙支家祠,祠堂南向,正堂三间(现为太平禅寺天王堂)基本为宋元旧时屋架,进祠堂门有一块长1米,宽0.8米的踏石,上刻“实面”二字,为王氏宗祠故物,祠前有棵近千年的银杏树,为苏州现存树形最高大的名木古树。元末为王总管贵三祠堂《相城小志》明末称永里庵,清雍正二年在庵内建猛将堂。</p> <p class="ql-block">  太平禅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p><p class="ql-block">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p> <p class="ql-block">走近太平禅寺,梵音声声达诸。参天古银杏近千年来守着一份宁静。这里不仅有着定心静气的香火味道,更有一碗能暖人心脾的太平素面。一碗头汤面,是苏州人饮食观最好的表达方式。好的面馆大多隐于市,藏在街巷里,酝酿在家中,蒸腾在路上,植根于生活。太平素面馆,就是这样的一家面馆,它紧挨着太平禅寺,建筑面积约330平米,简约却不简单。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为太平禅寺素面馆题写了“太平素面”四个字。来太平老街必做的四件事:跨太平桥、逛太平街、赏太平景、食太平面。太平素面作为打卡太平小镇的重要一步,也是对味蕾的最好奖赏。端上一碗素面,坐在窗明几净的面馆里,可以体味出真正的滋味。佛家讲,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六识——色声香味触法。接下来,就借着这六根.六尘,品味下这碗素面。</p> <p class="ql-block">俱会一处,是这碗面的禅意。这碗面最大的禅意在于不变,从一开始,专一执着。“不变”是这里永恒的主题词,一碗素面,内心安定。身边所感是温暖的力量。一碗素面赶走了日常工作的疲惫与乏力,浓汤驱散了一路的风尘与寒意。落座的十几分钟,这个佛门境地的喧嚣所在,就用那么一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素面,赶走了你身上所有的执着与欲求。这就是静心的力量。于此间稍留少坐,已足以畅叙幽情。</p> <p class="ql-block">每日用心熬制的一锅素高汤,不用味精提鲜,不用肉类吊汤头,只用各类蔬菜和菌类来调味,用全素食材熬出来酱油红汤,没有一点苦味,鲜美又清爽。 太平素面目前有 什锦面19元和菌菇面28元两个品种,每天8点开卖,卖完即止。</p> <p class="ql-block">经营这个面馆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把这件事当成一桩功德和情怀。在这一个世事喧嚣的尘世,寻一方清净,暂时与世隔绝,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柴米油盐醬醋茶,一个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在这里两者你都能体验。素面朝天,才是每个人真正拥有的本来面目。邀一二知己,吃一碗太平素面,抛开世俗,闲谈畅聊,在简而不繁.清而不闹的环境中,享受喧嚣世界中难得的闲暇自在,岂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江南三槐堂:一九三九年九月,抗战时期吴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砖雕门楼:积善延庆</p> <p class="ql-block">永思堂后院民宅。</p><p class="ql-block">老街的美,并不轰轰烈烈,却如水一般,润进回忆润进心间。</p> 书香小院。太平老街上的书香小院,依水而建独特的建筑,造型赋予了整个空间枕经籍书.满屋书香的气质,把当地崇文明理的文化特色物化为空间形态,书香小院内有休闲区.阅读区.沙龙讲座区等,在这里,与三两好友聊聊书籍或一人独享午后的阅读时光,都是老街给我们的美好馈赠。 <p class="ql-block">书香小院打卡地</p> 荻溪粮仓在太平镇北浜北岸西部,南傍济民塘,始建于明代。古时为储备粮食的社仓,因太平镇南有荻溪贯通,故名荻溪仓。清代时,移到娄门内仍名荻溪仓。 <p class="ql-block">荻溪仓旧址(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单位)位于太平老街北浜北岸西部,南傍济民塘。始建于明代,占地约2800平方米,为储备官粮的仓库,太平时称荻溪,故名荻溪仓。原有仓房30余间,现遗存沿河(石驳)库房10间,建筑面积340平米,经历代修缮,保存较好。解放后,作为公粮仓储和米厂,并留有上世纪70年代砖圆粮囤6座,保存完好。</p> 老街随拍。水赋予太平老街与世无争之气质,也赋予了居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略显陈旧的屋瓦下,枝头的果实自由地生长,宽敞明亮的院落里,纯真的孩童愉快地玩耍,一把老电扇,一个旧茶杯,一条长板凳,一把纸折扇,老街的生活方式,带着一丝岁月的印记。 <p class="ql-block">裕元碾米厂位于北浜北岸西部荻溪仓旧址内。民国18年4月,沈一林投资3000元在此建办太平首家民企裕元碾米厂,前后二进,共11间房,第二进为碾米机房,安装了德国产碾米机和12匹马力的动力机,产出的大米运销苏常沪一带,当年营业额达1600元,成为当时第七区内三家碾米厂之一。民国27年为协盛米厂,解放后为太平米厂和粮管所北库,库内有70年代备战备荒时建造的6只砖圆仓。</p> 荻溪粮仓在太平老街上,几座灰墙黛瓦的荻溪粮仓,临河而立和周边的小桥流水人家融为一体。明清时这里是江南储备粮食的社仓,民国时期是裕元碾米厂(裕元米厂)而如今,粮仓虽已停用却通过改造,巧妙地变成了文创活动展示区,从旧时光穿越而来的古老粮仓,魅力依旧,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br><br>   <p class="ql-block">荻溪粮仓动漫文创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荻溪粮仓动漫文创园</span></p> <p class="ql-block">荻溪粮仓</p> <p class="ql-block">荻溪粮仓</p> <p class="ql-block">荻溪粮仓</p> 桥的记忆。老街邻水,一座座桥横跨于水面,沟通着两岸的生活琐碎,也记载着这里每一代人的成长。当调皮可爱的孩童奔跑于河岸,当白发苍苍的老人行走在桥上,时光仿佛在这里交错,岁月凝固在了老街最美的那一刻。 <p class="ql-block">王皋墓位于今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里河潭兴隆桥西,墓地原占地三亩五分。据民国《相城小志》载:宋王皋墓,在里河潭兴隆桥。民国辛酉施“兆麟请吴中保墓会立石保护"1956年,文物普查记录云:墓穴完整,前有一河,南首一木桥。保护“等级二”。20世纪80年代初,墓穴被平,墓坑未掘,改为农田。墓址北侧水沟碑石上有“王墓界”三字。2009年列为区级文物控保单位。</p><p class="ql-block">王皋何人?据民国《相城小志》记载,王皋(1081-1156)字子高,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莘县,官太尉、柱国太傅。北宋晋国公王祜,“盖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引自苏轼《三槐堂铭》并叙)”,故形成了三槐王氏一支,后其子王旦官至宰相。王皋的曾祖父就是这位魏国公王旦,祖父是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王素有子名王巩,而王巩的第四子即是王皋。王皋为人胸怀磊落、性情刚直,在国难时两度护驾,功勋卓著。王皋后因与时政不合隐居苏州荻扁。刚正不阿,得罪了一些权贵,死后竟在史书中无传,幸有石湖居士范成大写的《子高公传》才使后世对三槐王氏和王皋有所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