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乡间土门楼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富庶关中屋舍俨然,农村规整的院子首端必有门楼,它是庄户人家的门面、更是脸面。</p> <p class="ql-block">  门楼、门楼,“门”与“楼”的艺术综合体。门楼历史已有八百多年了,作为中国古建艺术奇葩,它原始的作用是保护家里大门不受风吹雨淋,后来承载了太多社会因素便成门庭的象征。在大荔,无论大宅院还是小门户,门楼相守的传统一直接续至今。乡间巷院中的庄基多为南北走向,一般面阔三间,中间常是修建门楼的位置,不同的是有的人家左右两边留着空院、有的人家借势盖着对称的厦子房,养着牲口储着草料甚至还住着人。早些时候人普遍穷,盖厦子房秉承了“少用木头多用土”理念,能省尽省。门楼建造贯彻了这种简朴思想,穷苦人家土墙土门安个木栅栏也能成,勉强过得去的户必定起砖墩子垒胡基墙毛毡苫机瓦盖,富裕人家就洋火多了、门房厦子盖的和庵间正房一样阔绰。好面子且有老儿子的主家咬牙翻盖门楼娶媳妇,外人眼里的“高门楼、好日子”可要紧的很。也有不少建在左首“吉位”的门楼,坐北朝南门开东南,表象上体现出了纳福辟邪的文化思想,更是家庭整个经济社会状况的赫然外露。</p> <p class="ql-block">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府门楼以砖瓦土木结构为主体,高低、大小、形态则取决于家境。行走于巷院,大小有别、形态各异、精简不一的门楼接连映入眼帘,虽差别不大、但高低大小、砖瓦材质、彩绘文字所折射出的“种种”却是一目了然。乡村不像京里城里达官贵族、高门大户那么考究,少了“户对”更极少有“门当”,仅有的两个户对一般也只起着装饰作用,如果非要用教科书上的等级观念衡量绝对是谬误了。当然凡事有个例外,我就曾在一家亲戚门首见过齐全的“门当户对”,那门楣上的精美雕刻、那一对抱鼓形的门枕石,连同两侧高大威武石狮印象深刻。想起外出旅游常见豪门大户飞檐翘角、筒瓦滴水、彩绘砖雕、题字匾额……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着实令人叹服。最是徽派门楼派头十足,“十万建屋,八万门楼”,耗材天上地下自不可比,驱祟保安的美好寓意却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  门楼贵为一家的门户,农村人穷讲究却多,某地就流行着“门楼切莫高过屋,门口过大必定哭”的说法。乃一年,巷里一小伙发了横财大张旗鼓收拾院子,新砌的门楼比堂屋高了二三十公分,宽阔的大门足可以赶进一辆马车,年轻娃娃看了羡慕嫉妒恨,老人瞅见了却连连摇头。按老辈的说法,门楼是看家护院的“老虎”,堂屋住着主人和老人,“老虎”是不能盖过人的,否则就会恣意妄为伤人,使主家遭遇不测。封建迷信不足以信,但一些门楼远远望去确实像张着大口的“老虎”,扑面而来的恐怖令人不寒而栗。许是计较这个因素,乡间门楼传统建造手法都不大,略高的地平、小小的石门墩、插入石槽的厚实门槛、简装门框加上镶着兽头铁环的双门扇,虽然少了些气派,却也收获了严整。南方发达地区也多见小而华丽的门楼,大家小门、院阔房屋多,呈现出显贵不露富的优雅做派。</p> <p class="ql-block">  时代飞速进步,盛世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挨家排门盖起的通檐楼板门房代替了不少门楼,整齐实用自不必言,只是少文化、失讲究,传统门楼的“味”淡漠了。感叹于古老的门楼已经步入消逝阶段,留住这一乡愁成为乡村文化守护者隐隐的心痛。</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羌白人。渭南市作协理事,政协渭南市文史委特邀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著作14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