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吆喝声

霍才俊

<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父亲都很难凑齐,所以我们很少有零花钱。</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总有一个挑着竹篮子的老奶奶,边走边吆喝:“卖干子(勾子)、油条、麻球(麻头)、花卷(卷子)、麻花子……”这一连串的声音清脆悦耳,喊得真好听!这位老奶奶,是村上一位小伙伴的奶奶,我的奶奶叫她“小媚头”,个子不高,头扎三角巾,走起路来真是利索。听奶奶讲,在我父亲和二叔还小的时候(1958年闹饥荒),小伙伴的奶奶——“小媚头”对我们家是有恩的。每天清晨,她总是穿行在村上的各条巷子里,人们一听到她的吆喝声,就知道大概是早上什么时候了。小伙伴的奶奶总是被邻居家的大人叫了过去,我总能看见老奶奶走到邻居家门口,急忙把竹篮子一放,连忙掀起油遮布,两个竹篮子里的油货被她摆放得整整齐齐,老奶奶很喜欢把黄乎乎的油条和臭干子放在一个竹篮子里,另一个竹篮子里摆放的是麻球、花卷和麻花子。老奶奶心肠很好,任邻居家的大人在竹篮子里拣来拣去,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也能在竹篮子里拿这个拿那个,我和弟弟、妹妹都非常羡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吵着跟大人要吃。之后,邻居家的大人给了钱,老奶奶也收好了钱,又稍微整理了一下油货,赶紧挑起竹篮子起身就走,我们看着她,她看看我们,我们又听到她那清脆悦耳的吆喝声:“卖干子、油条、麻球、花卷、麻花子……”</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是个朴实地道的农民,一生以种田为主,又没有学过一门手艺。如果说,人间的苦难有十分,我的父母则吃了七分。父亲从小没读过一天书,又因为是在家中排行老大,小时候不仅放过牛,还得帮着带着弟弟妹妹们,所以爷爷心里对父亲有一种亏欠感。记得那时父亲和母亲也在丹阳湖种田,离家有七八里路。有一次回家,奶奶把准备好的烂咸菜蒸豆腐,放在橱子里,还没蒸。(后来家乡饭店里的一道名菜“千里飘香”),父亲就把它端去,和母亲一起吃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村上又多了一位卖油条的老奶奶,个子稍高些,是别的村上的,她也挑着竹篮子,头扎三角巾,虽然村上的这位老奶奶多了一位“竞争对手”,但是这位老奶奶的吆喝声显得很生硬,“油条、油条…”走一阵又喊一遍,听起来有点枯燥,所以没有一位老奶奶的吆喝声能比得上她悦耳动听,因而也没有一位老奶奶的油条卖的比她好。</p> <p class="ql-block">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小伙伴的奶奶已去世多年,可是每每想起“小媚头”老奶奶清脆悦耳的吆喝声,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甜甜的、美美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