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董家渡路

吴定远

2011年7月2日,岳父母家动迁,搬离了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董家渡路老硝皮弄老屋。时隔近十年,去年年底我与妻再访董家渡路,想看看那里进展如何。早就知道那里是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高档住宅区的,十年了,建得怎么样了?<div>  董家渡路路名来源于黄浦江边的董家渡。清朝时一位姓董的浦东人在此撑船摆渡,据说他的渡船可乘23人,后来这里就被称为董家渡。官方正式记载“董家渡”地名始见于清嘉庆年间的《上海县志》。到民国时期黄浦江边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码头,董家渡附近也有了王家码头、公义码头、永盛码头、利川码头、赖义码头、徽宁码头、新昌码头、丰记码头、油车码头、南码头等十几个码头。</div><div> 现在所谓的“董家渡地区”是一个泛地区概念,包括从黄浦江畔的外马路—王家码头—中华路—陆家浜路—南浦大桥的老城厢地区。</div> 在公交站点“中山南路董家渡路”下车,旁边就是保险大楼。保险大楼归“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所有,自建成以来就是董家渡地区的地标建筑,目前虽然它17层的层高在周围已经或正在崛起的大楼群中实在不算什么,但它老大哥的位置不容撼动,这次动迁它也不动。<div>  不得不说保险公司的老总有眼光,早早就在董家渡布局。</div><div>上海将在黄浦江沿岸大力发展以新型金融业态为核心的外滩金融集聚带,携手陆家嘴金融城共同打造上海“一城一带”的总体金融格局。董家渡这块宝地终于大放异彩。</div><div> 住在这块宝地上的居民注定要离开自己的家园,为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大棋局腾出空间。</div> 下了车往前走,前面一座立交桥正在施工,想必与整个董家渡金融区规划有关。<div>  保险大楼旁边的公义码头街已经封闭,可以想象里面是乱糟糟的建筑工地。这不由让人担心起来,前面的董家渡路是不是也封闭了?还让不让人走?</div> 立交桥位于公义码头街与董家渡路之间,看结构似乎是人行天桥。 回家后在网上找到一张新金融区的效果图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座连接金融区和江边休闲亲水平台的立交桥。桥的形状像是一个“只”字,只不过下面两条腿特别长,一直伸展到江边。 下面这张效果图就更直观了。江边还有游船码头,这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这里会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不会比陆家嘴差。<div>  从这里看陆家嘴的“三件套”就在不远处,陆家嘴董家渡南北呼应,加上外滩的老大楼,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正在形成,上海在下一盘很大的棋。</div> 到了董家渡路口,正前方是南浦大桥上匝道。右边董家渡路道口果然有铁门横在路中,有头戴安全帽的工友把守,旁边还有“禁止通行”的牌牌。心中不免凉凉的,但还是不甘,上前询问,那工友很和气地告诉我们,车不可通行,但人可以过。这真是柳暗花明,喜出望外,总算没有白跑一次。 进铁门,不出所料,到处都在施工,左手边的办公楼已经成形,右手边的商业建筑也初具规模;远处的超高层大楼正在一层层往上长,顶上的塔吊也跟着往上爬。 回头看看进来的那扇铁门,刚才就是从那门缝里闪进来的。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见识一下规划中的几座超高层大楼。这几幢都是办公楼,其中两幢150米高的楼分列在董家渡路南北两侧;南侧还有一幢240米高的;最高的是300米高的,顶上有块紫色的就是,紫色的是空中酒店。其它蓝色的也是办公楼。白色的是住宅楼,棕黄色的是商业设施,绿色的是绿地和娱乐休闲设施。保留的天主堂和保险大楼我都另外标注了。</p><p class="ql-block">  整个项目区域东临黄浦江,南至东江阴街(新规划),西边以外仓桥街和南仓街为界,北到王家码头街。就是所谓13、15地块。 </p> 看看现实中的进展情况,规划图上的几幢超高层大楼都在紧张施工中。 这个项目拖的时间确实有点久了。<div>  2014年11月,刚刚揭牌3个月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投)联合上海外滩投资、上海佳渡置业,拿下了董家渡13、15地块,成交价为248.5亿元;</div><div> 2017年6月,安信信托从中民投手中接手了中民外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5%的股权;</div><div> 2019年1月底,中民投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引发外界关注。迫于负债压力,中民投低价抛售了董家渡13、15号地块,上海地产界老大哥绿地集团以121亿元的价格接手中民投董家渡项目的50%的股权及相应的债权。之后,项目名称改为“绿地外滩中心”。</div><div> 等它们完工后是这样滴。<br></div> 走近董家渡路天主堂。图中天主堂后面靠左的就是未来的最高300米的主楼,靠右的是150米大楼。 记不清有多少次路过天主堂了,但从来没有想到过进去看看。实际上董家渡天主堂大有来头,它是上海教区第一座大型的主教座堂,统辖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活动。建成于1853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比徐家汇天主堂和佘山圣母堂都要早,能容纳2000人活动,其规模是当时全国最大的。<div>  天主教传入中国最早可溯源至唐朝,那时称景教,不过影响不大。明朝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取得了成功,发展了很多信徒。清康熙时起清政府开始禁止洋教,教会的设施被没收,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列强,天主教卷土重来,因教会原用地已改作他用,当时的上海政府允诺另辟一地给教会建教堂,就是现在董家渡路天主堂这块地方。</div><div> 董家渡路天主堂正式名称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方济各﹒沙勿略是人名,出身西班牙贵族家庭,1540年来东方传教,先后到印度、东南亚、日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发展了3万多教徒。1551年来中国,却被当时的明朝政府禁止入境,结果滞留在广东台山境内的上川岛,感染了疟疾死在那里,享年46岁,遗体运到印度果阿下葬。1662年被罗马教廷列为圣徒,他的墓地也成为朝圣地。</div> 董家渡路天主堂是保护建筑,将来金融区建成后是这样的。 天主堂对面曾经是闻名的董家渡布料市场,早先布料市场在王家码头路,整治马路时搬到了这里,兴旺了几年后再次搬场,搬到南仓街陆家浜路口,就是照片中远处那个有绿色玻璃幕墙的圆顶建筑。 马路左面(南面)这幢建筑就是另一座150米高的大楼。 240米大楼。 走进300米主楼。 这块场地应该就是老硝皮弄所在地,从规划上看,这里应该是绿地和商业建筑。右边的白色工房是建在天主堂旁的万裕街的,从距离估计应该没错。 换个角度看到天主堂房子和保险大楼的圆顶。<br>  如果有能精确测定经纬度的手段就好了,记录下老宅的方位,以后告诉后人这是老祖宗生活过的地方。 进工地量体温刷卡,规章制度还是要执行的。 保险大楼看得清楚点了。 2011年2月4日,年初二,全家去岳父家过春节。那时已经确定了动迁的消息,大家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在老宅过春节了,对老宅的依恋和对前景的憧憬让人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心情。我突然觉得该做点什么了,今天熟视无睹的一切,未来就是珍贵的回忆,于是我拿起了相机。<div>  这是老硝皮弄弄口对面的商铺,春节期间都打烊了。 </div><div> 十年前的影像,突然让人觉得好亲切,好像触手可及,好像它们还在那儿。 </div> 向东望去(黄浦江方向),右边第一个弄口是梅家弄弄口。梅家弄及青龙桥街以东已经先一步动迁了。<div>  左面摆到马路上的水果篮,是老硝皮弄弄口的水果店的,经常去他家买水果,跟老板娘也熟了,现在也不知他们搬到哪儿去了。</div> 现在站在同一地点看过去是这样的。海通证券公司已经买下了靠近中山南路的三幢办公楼,这三幢楼已经封顶。 继续看十年前的影像。朝小南门方向行走,路左边的粮油商店曾经是生活离不开的。 看马路北边,同样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走两步再回头看,蓝色路牌是老硝皮弄弄口。老硝皮弄的得名源于这里曾经聚集了很多硝皮作坊,董家渡地区很多路名都反映了当时各种行业的聚集地。在小南门附近的府谷街与糖坊弄之间还有条南硝皮弄。 董家渡地区的繁华始于上海开埠之后,这块地方位于黄浦江边的码头和上海县城的小南门之间,既是商贸往来的通道,又是货物集散地,想当年这里一定很闹猛。<div>  小普陀街位于董家渡警署那栋白色洋楼旁边,往南走前面经过的第一条马路叫南区街,因为这里曾经有过“市总工程局南区办事处”而得名。南区街旁边有小普陀街菜场,但马路两旁的马路菜场更热闹,对附近居民来说,买菜是方便了,但市容环境整治却是屡禁不止,现在倒好了,动迁了,问题彻底解决。</div><div> 小普陀街的名字不是随便取的,那是因为这里原先有个小普陀禅寺,规模还挺大,比那时的静安寺要大得多,论年代宋朝就存在了。那时小普陀禅寺周围是集市,热闹非凡。</div><div> 董家渡地区每条街巷弄堂都有故事的。</div> 董家渡警署这栋洋楼看上去年代不太久,拆掉着实有点可惜。<div>  董家渡街道所在地已经被小东门街道、老西门街道、半淞园路街道接收,董家渡警署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警务工作被三个街道的警署接管。</div> 警署北面马路对过是牌楼弄。往里走可以遇到定福弄、蔡阳弄等。牌楼弄顾名思义大概这里有过牌坊吧,没有查到典故,蔡阳弄倒是有故事的。1841年江西商人在此地建立了“豫章会馆”,后来在会馆正殿供奉许真君。许真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物,为晋代道士许逊,河南汝南县人。传说他曾镇蛟斩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因汝南旧名“蔡阳”,许逊便以“许蔡阳”自称,这条弄也就被称为蔡阳弄了。 牌楼弄弄口回望,董家渡路在小普陀街处突然收窄,以前从小南门走进来看到收窄的路口就知道快到老硝皮弄了。 现在看回去是这样子的,已经分辨不出哪是哪了。 警署西面是一排住宅。 再过去就是南区街入口。南区街是一条拐弯的马路,前面往左拐过去就是马路菜场。 现在这些场景都不存在了,永远地消失了。幸亏董家渡路还在,还能估算出老建筑的大概位置。<div>  小南门方向的中检大楼,楼顶有“朝阳门”三个红色大字。前面没有阻挡,看得很清。</div> 往前走一点,小南门黄家路口的南门大厦远远在目。再往前就到外仓桥街和南仓街,也就是项目西界了。 以前看过去是这样的,右面电线杆处是外仓桥街,再往前一点左侧是南仓街。<div>  这边有很多路的路名是带桥字的,如小石桥街、外仓桥街、青龙桥街等,这些带桥的地名原先真的都有桥的,跟这些桥有关的河就是薛家浜。古时候薛家浜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连通黄浦江和上海城墙边的护城河,与城内的乔家浜(今乔家浜路)接通,这样小船可以直接从黄浦江一直摇到城里厢。城里河浜也有好几条,例如方浜、肇嘉浜、乔家浜等等。</div><div> 上海县城城墙是明朝为防御倭寇修建的,屡屡吃倭寇的亏,各界决心筹资修城墙,三个月就建成,此后倭寇再也没有攻进城过。辛亥革命后拆城墙,填河筑路,护城河和这个浜那个浜都填掉,留下的是路名。薛家浜也留了一段路名,就叫薛家浜路。</div><div> 薛家浜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浜,过董家渡路时是南北穿过的,既然董家渡路是从河上过的,那么就必然有桥。也许有点令人惊愕吧,董家渡路上竟然有桥?是的,确实有桥,桥叫“普贤桥”,位置就在照片上前面一点点,外仓桥街不到。</div><div> 薛家浜流下去,在小普陀街处有小普陀桥;再下去,在青龙桥街处有青龙金带桥;流到南码头处流进黄浦江,河浜口口头还有一座求新桥,桥上是外马路。那里原来有家“求新造船厂”,厂名就是跟桥名来的。</div> 这里就是工地外头了,如果从这里进工地,不知这位工友放不放行。 网上找到的比较老的一张规划图,我们刚刚走过来的是13、15地块,左上的12、14地块也已经启动,左下角我用红笔勾的是14二期地块,也已经启动,不过看来进展都不快。 这是外仓桥街,南北向,右边是工地围墙,左边也有围墙,属14号地块,围墙里应该拆得差不多了。<div>  前面有个路口是赵家湾街路口,传说中的外仓桥就在这路口位置,赵家湾街的街面就是薛家浜故道。</div> 这是过去的外仓桥街,满街都是布料服饰摊位,一直到王家码头路。王家码头路的布料市场搬到董家渡路后,这里并没有撤退,反而越来越兴旺。 过外仓桥街不远就是南仓街。 现在同样位置看过去是这样的。 现在的南仓街,马路倒是清爽了,左面是工地围墙,右面的40弄小区不知什么时候拆。 以前的南仓街,走过的次数也不算少,去陆家浜路都从这里走。<div>  外仓桥、南仓街,都带个仓字,这是指粮仓,原上海县城屯粮之处。</div> 再往前走,前面横马路叫西钩玉弄,“钩玉”啥意思?听着蛮雅的,其实是“狗肉”,上海话里发音一样的。这里从前就是卖狗肉的,狗肉不好听,改钩玉就谁也不知所谓了,岂不妙哉。 现在回到董家渡路,从南仓街口看回去,左面高楼是正在往上长的300米主楼。 路北侧的围墙到篾竹路为止。 以前这一段是这样的。 回过来看以前的南仓街街口(前面的横马路)。 北侧,晓贤生煎店是网红店,现在也从董家渡路消失了。晓贤生煎就是从这里起家的,现在好像搬到云南南路去了。 现在的篾竹路,右面已经在围墙里了。 这是从前的篾竹路口。 从篾竹路进去,前面有条横马路,与董家渡路平行,右面是赵家湾街,左面叫小石桥街,这两条街连在一起,是薛家浜的旧河道。浜上有座里仓桥,就在照片上路口的位置。<div>  篾竹路从董家渡路到王家码头路这一段,以前叫里仓桥街,王家码头以北叫篾竹街,那里曾经是篾竹行业聚集地。</div> 这就是小石桥街,与董家渡路平行。小石桥街在前面向右拐弯再向左拐弯通到中华路,这正是薛家浜通到护城河的河道。<div>  以前去岳父家如果乘11路电车,在中华路下车后一般都走这条路。小石桥街靠近中华路那一段是1986年建立的修配服务一条街,很热闹的。</div> 回到董家渡路,现在路北侧已经关掉了不少店铺,还有少数店铺还在扛着。 南侧的40弄小区有些房间已经没人住了。楼下商店都还开着,不过人是少得多了。 回过头看。 这是从前的马路北侧情景。 马路南侧有条府谷街,通到东江阴街,原来名字叫佛阁街,1964年改名。再往前走有条糖坊北弄连着糖坊弄,从前是做麦芽糖的。 现在的糖坊北弄口附近。 近小南门,北侧有条小石桥弄,与小石桥街是连接的。小石桥街是薛家浜故道,小石桥弄却是跨过薛家浜的路,要过薛家浜,自然要有桥,这桥就叫小石桥。<div>  这小石桥还不是一般的桥,桥下有水闸,当黄浦江涨潮时关闸,防止潮水通过薛家浜倒灌进护城河,进而灌进城里。</div><div> 所以我怀疑小石桥是小闸桥之误,上海话两者读音是一样的。</div> 从前的小石桥弄,看得出还是蛮闹猛的。 小石桥弄斜对面是糖坊北弄,董家渡路在这里转了个小弯。 转弯过来就是中华路路口,左侧是德兴馆,右侧是宝大祥绸布商店,董家渡路到此就结束了。前面是中华路,也就是古时护城河的城壕。护城河上是有吊桥的,照片中横道线这个位置应该就是吊桥所在之处。想象一下过吊桥的感觉? 现在德兴馆还在,不知什么时候关店拆楼。这一块都是在动迁规划里的。 中华路对面还是老样子,这路口就是古时的小南门城门口。小南门本来叫朝阳门,是明代嘉靖年间建城墙初期的六门之一,六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老西门);“晏海门”(老北门)。<div>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老城墙上还有三座水门,分别在方浜、肇嘉浜、乔家浜上。其实想想就知道了,如果没有水门,从黄浦江和其它河流来到船只怎么划进城呢?</div><div> 城墙有多高?7.2米高;护城河有多深?5米深,18米宽,足够行船了。</div><div> 后来又开过四门:“福佑门”(新东门)、“障川门”(新北门)、“拱宸门”(小北门)、“尚文门”(小西门),每个门都有故事,这里就不说了。</div><div> 附带说一句,上海建立县治是在1291年,只是一直没有建立城墙,因为觉得没必要,城墙是明嘉靖年间被倭寇劫掠后才建的。也就是说上海建城历史已经有730年了,不是什么“一百年前还是个小渔村”,“一百多年前”是指1843年上海开埠,所谓开埠是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客观上说上海开埠后才得以快速发展,但绝不能说开埠前上海就没有历史了,这种说法既无知又可笑,难不成其它开埠城市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而更多的没被“开埠”的城市岂不是连历史都没有啦?</div> 拍照那天全家在德兴馆楼上聚餐,记得是内兄做东。在楼上俯拍了一张董家渡路的照片。右边的街口应该是府谷街街口。<div>  远处隐隐看到的圆顶高楼是中山南路上的保险大楼,要是今天再去看就看不到了。</div> <p class="ql-block">  今天看过去,百丈高楼近在咫尺,后面的东西都被它挡住了。</p> 德兴馆还是老样子,反正也开不了多久了。旁边的“草堂鸡”也是有名气的,也还在,同样的命运。<div>  德兴馆原址是“一家春酒楼”,小笼汤包很有名气,不知何时被德兴馆收购了。不过全市三十几家德兴馆连锁店,只有这家将前任的特色延承了下来,小笼汤包同样出色。</div> 这里望过去,一直到跨龙路都已经列入拆迁范围。 东南角的宝大祥绸布商店已经被防尘网围起来了,应该已经在拆除了。 从前的街景是这样的。 这一片的商店其实已经变过了,记得再早些时候“宝大祥”隔壁是小南门百货商店,挺大的,后来被一家家小店取代。 马路对面以前是这样的。 现在也有变化,不知道要搞什么事。 朝北望去,已经是高楼林立了,那是王家码头路上的融创 . 外滩壹号院小区,现在均价每平方12万以上。 只有救火会火警钟楼依旧屹立,不动声色,静静地观察着身边的世事变化。警钟楼建于1909年,高约32米。当时钟楼以敲几下钟来表示火警地段,一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南,二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北,三下为城外十六铺桥至董家渡,四下为城外董家渡至南火车站、放生局等。<div>  在辛亥革命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它的钟声都是行动的信号,现在它是文物保护对象。<div>  </div></div> 都说老年人喜欢怀旧,那是因为年轻人沒什么可怀念的。老年人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可怀念事情就多了。再说老年人相对来说空闲时间比较多,也有时间去怀念。<div>  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转换,过去的东西是现在的怀念基础,而现在的东西在未来就会变成过去。所以要珍惜现在的一切,留下记忆,记得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div><div> 董家渡路是保留下来了,但董家渡路原来所承载的一切都已经或正在消失,将来的董家渡路只是个符号而已。它所代表的历史将只存在于记忆里。就拿董家渡路本身来说,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是分两段的,东段叫董家渡大街,西段叫小南门大街?有多少人记得,七零年代之前它和它两旁的街弄都还是弹格路?时代在前进,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也不应该忘记过去发生过什么,是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