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毛岸青父子情深:儿子36岁未婚,毛主席:我劝你找个农民

福全

<p class="ql-block">在寻常人的眼中,出生于领导人之家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但事情也不尽然如此。作为我们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一生一共育有十个子女。</p><p class="ql-block">曾是他初恋的杨开慧为毛主席生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他们兄弟三人之中,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而毛岸龙不慎走失,只存留下来一个毛岸青。</p><p class="ql-block">而贺子珍虽然为毛主席生育了六个孩子,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其中的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都下落不明,而在莫斯科出生的男孩也只存活了十个月,最终只有李敏一个人得以承欢膝下。</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第十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孩子,名为李讷,她算是最为幸运的一个,至今仍然健在。</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能够存活下来的子女,说起来也只有毛岸青的人生最为曲折,他也是毛主席唯一得以寿终正寝的儿子。</p><p class="ql-block">一别二十载,兄弟两相依</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出生于1923年的11月13日的湖南长沙东乡板仓,他是在外婆家出生的。毛岸青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乱黑暗的一段时期,而这也注定了他要经历最为悲苦的前半生。</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出生的时候,父亲毛泽东并不在身边。在当年的九月份,由于中央机关要从广州搬到上海,毛主席也随行前往上海。</p><p class="ql-block">此后,由于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要在湖南筹备组建国民党,毛主席受林伯渠的委托返回了湖南长沙,参与筹建国民党的事宜。</p><p class="ql-block">就在湖南国民党长沙支部初步组建完成之时,毛岸青出生了。毛岸青的出生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但是,还没等毛主席好好享受一下新生儿带来的喜悦之情,他就不得不再次动身前往广州。</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毛岸青,邵华合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杨开慧(蜡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挥手从兹去,更那堪戚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这是毛主席在离别之际写给妻子杨开慧的诗句,全诗名为《贺新郎·别友》,道尽了毛主席在离别之际的惆怅与忧伤。</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日子里,一心为中国革命而奔波的毛主席与妻儿之间更是聚少离多,作为幼子的毛岸青看到父亲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他的心灵之中,幼年时的父亲形象始终是模糊的。</p><p class="ql-block">但就在模糊中有两件小事毛岸青仍然记忆犹新,有一次只有4岁大的毛岸青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杯,按照我们正常人思维是会让孩子以后注意,并严厉的说以后在摔碎就会挨打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然而毛主席并没有责怪小岸青,而是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讲述这个杯子需要多少步工序,制作师傅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让杯子从泥土变成一个精美的瓷器。</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也是毛主席间接的告诉毛岸青,看似在我们生活里轻而易举能获得的用品,在背后都是别人辛勤劳作的结果,要懂得爱护。</p><p class="ql-block">1927年杨开慧带着儿子来到武汉与毛主席团聚,一天毛岸青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玻璃在玩,保姆陈玉英看见后,连哄带骗的让毛岸青把玻璃给自己,这让在一旁的毛主席看见,说道:"让他玩吧,没关系"</p><p class="ql-block">陈玉英不解的反问说:"要是把手给划破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流血了,他就会记着了,下次就再也不敢玩了"毛主席坚定的说。</p><p class="ql-block">这些小事足以看见毛主席对儿子的爱和教育方式并不是溺爱,而是让他自己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尝试去积累经验。</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杨开慧</p> <p class="ql-block">蜡像</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合照</p> <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毛主席在此时毅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并再次与妻儿离别。此后的毛主席,先是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又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再是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毛主席与妻儿的分别,竟是生死离别。</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转战南北之际,国民党反动统治当局开始针对革命者的亲属进行迫害,湖南军阀派人直扑毛主席在湘潭的老家,将其近亲全部逮捕,随后又抓获了毛主席的妻儿。</p><p class="ql-block">杨开慧和她的孩子一起落到了反动军阀的手中,她们在此时遭受了严酷的迫害,反动军阀逼迫杨开慧对外界宣布和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但遭到了杨开慧的拒绝。</p><p class="ql-block">最终,杨开慧被杀害,而杨开慧的三个儿子随后在亲友的担保下得以释放。获释后的毛岸青兄弟三人一直住在外婆向振熙的家中,直到向振熙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的来信。</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毛泽民远在上海,他给哥哥的岳母写信,让她把三个孩子送到上海。</p><p class="ql-block">于是,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的何振熙携同儿媳李崇德带着毛家三兄弟,谎称去走亲戚,然后经由火车一路辗转来到武汉。来到武汉后,他们一行人再次乘坐轮船前往上海,最终成功抵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在抵达上海后,毛家三兄弟见到了自己的叔叔毛泽民,并被送往由地下党组织开办的大同幼稚园生活。</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原本大家以为到了上海就可以过几天安稳日子,但没能料到,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由地下党经营的大同幼稚园也因此无以为继,被迫解散,失去了庇护所的毛家三兄弟此时被寄养到了董健吾的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不过,此后的上海形势愈发严峻,此时的董健吾也离开了上海前往武汉工作,毛家三兄弟再次失去庇佑。此时的毛岸青兄弟三人被迫流落街头,过起了漂泊流浪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据后来的毛岸英回忆,那时候的他们兄弟三人,在烧饼铺里做过学徒,时常遭受店主的打骂责罚,三人因此逃离了烧饼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随后的他们吃尽了苦头,卖报纸、捡烟头、收破烂,还干过人力推车。毛岸英回忆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自己当初除了没有偷过东西,没有给别人做过干儿子,几乎和漫画里的三毛一模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毛岸青遭受了上海警察的暴力对待,大脑因此遭受重创,落下了病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而三兄弟之中最小的毛岸龙,在此时也流落街头,与两个哥哥失散,就此不知去向,只剩下毛岸英和患病的二弟毛岸青相依为命。</span></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苏联看望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右一)、毛岸青</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的安危远在陕北的毛主席一直牵绊在心,但是通过组织和多方力量寻找一直并未有下落,直至1936年毛家两兄弟的苦难才终于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在当年,上海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已经流落街头数年的毛岸青两兄弟,漂泊数年的两兄弟终于见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在1936年的7月份,李杜就带着毛家两兄弟以及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起登上了"康脱罗梭号"邮轮,一行人几经辗转,最终抵达了法国马赛,然后来到了苏联驻法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党负责迎接的干部已经在此等候,在接到两个孩子之后,就将他们带到了莫斯科,安排进了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和蔡和森女儿莫斯科合照</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在莫斯科生活期间,毛家两兄弟都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毛岸英叫做塞尔盖伊,又叫谢廖沙,而毛岸青叫做亚历山大。</p><p class="ql-block">此时,身在他乡的毛家两兄弟终于收到了来自国内的已经阔别多年的父亲的来信,饱受苦难的两兄弟此时万分的激动。</p><p class="ql-block">此后,毛家两兄弟就一直坚持给父亲写信,汇报自己的莫斯科的生活以及学习,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而毛主席在收到儿子的来信后,也十分的激动,他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不忘给两兄弟寄一些书籍,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儿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亲毛主席由衷的欣慰,但没能陪伴儿子成长这也让毛主席深深的自责。</p><p class="ql-block">当毛主席接到毛岸英,毛岸青从苏联发来的照片后,兴奋的在窑洞里来回踱步,忍不住泪流满面,望着照片里的毛岸英,岸青,毛主席打量着他们脸上每个细节,毛主席露出甜蜜的喜悦。</p><p class="ql-block">于是毛主席提笔疾书写下对儿子的思念</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岸英、岸青:</p><p class="ql-block">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p><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1938年,贺子珍负气离开毛主席,来到了莫斯科,尽管贺子珍内心还存留着对毛主席的怨气,但对于他的两个孩子,她还是关怀备至。</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用自己的津贴给毛家兄弟买各种生活用品,在苏德战争期间,更是熬夜赶制毛袜,以赚取生活物资,来照顾毛家两兄弟以及随后从国内被送到莫斯科的她自己的孩子李敏。</p><p class="ql-block">对于贺子珍,尽管毛家兄弟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但还是亲切的喊她为"贺妈妈"。</p><p class="ql-block">父亲远在国内,并且已经十余年未曾谋面,而母亲早已在他们童年之时就死于非命,两兄弟随后又漂泊数载,其内心对于父母温情十分的缺乏,贺子珍的到来,让他们苦难的人生因此感受到了一丝温暖。</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回国之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毛岸青还曾说:"我觉得贺妈妈好,我想念贺妈妈。"</p><p class="ql-block">而毛岸青在莫斯科生活期间,生活上逐渐有了保障,对于学习更是刻苦。后来,哥哥毛岸英先行回国,而毛岸青考上了东方大学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毛岸英回国之时,毛主席非常的激动,拖着病体亲自前往机场迎接,然后又从毛岸英这里得知了岸青的消息,内心十分的欣慰,当即给毛岸青写了一份情意切切的书信,</p><p class="ql-block">岸青,我的亲爱的儿:</p><p class="ql-block">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p><p class="ql-block">祝你进步,愉快,成长!</p><p class="ql-block">这封信虽短,但是却充分体现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浓浓的爱。</p><p class="ql-block">在毛岸英回国两年之后,毛岸青也回到了国内。</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谈笑风</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和姥姥舅舅</p> <p class="ql-block">1950年,外婆80大寿毛岸英回乡给外婆拜寿时,留下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的人是他的舅妈李崇德、舅舅杨开智、外婆向振熙,外孙的到来让她的这个80大寿变得非常热闹,杨老太太也格外开心。</p> <p class="ql-block">向振熙</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p> <p class="ql-block">情系邵华,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在回国之后,本要投身国内的建设事业,但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坚持工作,因此再次返回苏联治疗。</p><p class="ql-block">而毛岸青在苏联接受治疗时,苏联专家使用了激素,造成他身体浮肿,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比较差。直至1959年,毛岸青在苏联经过长期的治疗,终于再次回国。此次毛岸青回国后,被安排在大连进行疗养。</p><p class="ql-block">在来到大连之时,时年已经三十六岁的毛岸青还是孑然一身。毛岸青早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今不能再拖着不办了。</p><p class="ql-block">在大连疗养期间,工作人员每天陪毛岸青散步,和他一起聊天、下棋以及给他带一些俄文书籍,在生活上十分尽心的照顾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毛岸青,邵华合照</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和邵华</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一家</p> <p class="ql-block">此后不久,由一个女护士护理毛岸青的生活起居,但是,尽管这位女护士本身十分的体贴呵护,却始终无法打动毛岸青。</p><p class="ql-block">而这一次毛主席亲自找了毛岸青谈心:</p><p class="ql-block">"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话语很朴实,但却也透着毛主席对儿子的关切,毕竟毛岸青在工作上已经稳定下来,而结婚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让父亲操心的大事。</p><p class="ql-block">次年开春,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的岳母张文秋来旅大,就和自己当时还在读北大中文系的女儿邵华一起来看望毛岸青。万万没想到的是,毛岸青与邵华之间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p><p class="ql-block">邵华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是同母异父的姐妹,早在1949年,刘思齐就嫁给了哥哥毛岸英。因为这一层关系,当时还小的邵华就已经认识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年纪尚小的邵华对毛主席和姐夫、姐姐他们谈诗论道的场景非常歆羡,于是也刻苦读书,随后考进了北大中文系,长成的邵华也和毛主席就文学侃侃而谈。</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邵华和毛主席谈起了《简爱》,本来是在说文学,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恋爱观,然后毛主席就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对于毛岸青,毛主席说自己曾经批评过他,让他眼界不要太高,找个农民或者工人家庭出身的女性都可以。</p><p class="ql-block">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值妙龄的邵华脸一下子就红了。后来,张文秋去看望毛岸青,带上了自己正好在放寒假的女儿。</p><p class="ql-block">当时大家见了面,性格开朗的邵华伸出手来,亲切的问候他,而毛岸青也很是高兴的握着她的手,说:你就是邵华妹妹吧,你好你好。</p><p class="ql-block">眼看着两人人聊得很投机,张文秋和工作人员都识趣的离开了,在隔壁的会客室,张文秋对工作人员说了真话,她这次带女儿邵华过来,就是看看能不能和毛家再续亲缘。</p><p class="ql-block">自己的女儿刘思齐虽然嫁给了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但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牺牲,女儿刘思齐也没能给主席延续香火,自己的心里一直有愧疚,就想着看能不能再续亲缘。</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和邵华结婚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的是,邵华和毛岸青两个人之间聊得非常投机,他们随后还一起去了舞会跳舞。邵华离开后,不久就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但两人之间的书信一直没有中断。</p><p class="ql-block">后来,毛主席也知道这件事,他给毛岸青写信说:"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全愈。……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谈一谈。"收到父亲的来信,毛岸青对此非常欣喜。</p><p class="ql-block">之后,在北大读书的邵华到辽宁师范学院做插班生,毛岸青和邵华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最终,毛岸青与邵华办理了结婚手续,两人正式结为连理。</p><p class="ql-block">毛岸青的婚礼是一个大大的喜讯,毛主席对此非常高兴,他心中对这个儿子的的种种感情,终于可以舒缓一些了。</p><p class="ql-block">在1970年,毛岸青的孩子出生了,是一个男孩。新生命的到来,使得晚年的毛主席少有的开怀,他亲自为自己唯一的孙子取名,就叫"新宇",寓意是"要如昆仑山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p> <p class="ql-block">半生羁旅,最念是亲情</p><p class="ql-block">1931年,年仅八岁的毛岸青在外婆和舅妈的带领下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此后在外漂泊,一去就是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后,已经二十九岁的毛岸青第一次回到了家乡。</p><p class="ql-block">这一次,他来到了父亲的故居,也去看望了村里的老人,并给毛岸平的奶奶塞了两百块钱。后来,毛岸青还曾多次回到韶山,还给家乡题字"我酷爱韶山"。</p><p class="ql-block">母亲已经不在了,但父亲的温情依然可以亲身感受。此前毛岸青曾长期在大连生活,后来也曾带着妻儿前往中南海居住,后来又搬家到了西山,就此一直定居西山。</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晚年,他与儿子的联系大多是通过电话或者随身人员维持的,毛主席经常询问他的近况。</p><p class="ql-block">毛岸青是他老人家在世的唯一一个儿子了,还身患疾病,可以说此时的岸青几乎是主席余生最大的牵挂了。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逝世后,每逢他的诞辰,毛岸青总是会和妻儿来到纪念堂前敬花致哀,瞻仰他的遗容。</p><p class="ql-block">毛岸青位于西山的家中,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父母的大幅油画,然后在对墙挂着妻子拍摄的照片作品。对于晚年的毛岸青来说,日常的生活就是看书、看报、下棋和弹琴,平静而优雅。除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对于毛岸青来说,内心最为挂怀的就是自己的哥哥。母亲早亡,父亲二十年未逢其面,而后与他相见的机会也比较稀少。对于毛岸青来说,只有哥哥和他相依为命,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候,两人的感情最为深厚。</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毛岸英却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他的死给毛岸青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毛岸青还总是会说:"我看见哥哥了,我和他散步去。"对哥哥的思念,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直至2007年,毛岸青离开人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受了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他深爱的妻子杨开慧,在他起事之后被军阀逮捕并杀害,留下了三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流落上海街头,最小的儿子毛岸龙不知所踪,抑或病死。</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毛岸青回韶山</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和姥姥舅舅舅妈</p> <p class="ql-block">1962年,毛岸青夫妇回湖南老家看望92岁的外婆,照片中向老太太坐在正中间。穿着浅色衣服的是毛岸青、邵华夫妇,最左边的是舅舅杨开智和舅妈李崇德,舅妈后面的是刘思齐。</p> <p class="ql-block">然后就是二儿子毛岸青,被警察粗暴对待,以至于落下了终身的病根。也是命运垂怜,两个儿子最终平安去往苏联,在那里学习成长,直至归国相认,阔别二十年的父子亲情得以维系。</p><p class="ql-block">然而,厄运又接踵而至,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这给毛主席乃至毛岸青都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毛岸青成为了他与杨开慧唯一的孩子,也是毛主席一生唯一的儿子。</p><p class="ql-block">对于毛岸青,毛主席倾注了自己很多的精力与情感,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并为他找寻爱情。在儿媳邵华难产的时候,毛主席毅然下令:两个都要保。</p><p class="ql-block">最终,毛主席在晚年迎来了自己的唯一的嫡孙,这也是他晚年最值得快慰的事之一。当然,父亲也如同一座港湾,给予了饱受磨难的毛岸青以庇护,是他余生的情感寄托。</p><p class="ql-block">即便从小几乎未曾真切感受父爱,他对父亲的挚爱之情也未消减,在哥哥亡故之后,父亲成为他的前半生仅存的记忆,直至永恒。</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和毛新宇在西山为父亲守灵</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和毛新宇</p> <h1>▼毛主席和李淑一</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杨开慧把毛岸英托付李淑一,英勇就义,27年后毛泽东写诗追念妻子</span></p><h1>蝶恋花·答李淑一</h1><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6%af%9b%e6%b3%bd%e4%b8%9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01, 100, 95);">毛泽东</a></p><p class="ql-block">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p><p class="ql-block">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40, 239, 226);">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上中学时与杨开慧(毛泽东夫人)结为好友,1997年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40, 239, 226);">杨柳:杨开慧(参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题解)和李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9年夏天,毛泽东终于找到了机会,回到阔别32年的湖南老家。6月27日,在离开韶山后他特意来到长沙,见一见长沙的旧友们。一到长沙,毛泽东就派人去请李淑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这位穿着朴素的、年近6旬的女子出现在长沙蓉园时,大家都不知道这是谁。毛泽东倒是主动介绍起她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她就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李淑一在1925年之后,首次见到毛泽东。当年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添了白发,这些年里他们都失去了太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见面后,一向不太爱拍照的毛泽东,和李淑一拍了下面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邵华摄影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邵华的摄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图|1996年,重走长征路时,邵华与儿子毛新宇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在儿子毛新宇的婚礼上</p> <p class="ql-block">▼图|邵华与孙子毛东东</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一家</p> <p class="ql-block">▼邵华和孙子毛东东</p> <h2>主席孙媳妇,2003年生了一个儿子,如今17岁,神似青年主席</h2><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毛主席的后人,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如今很少听说过他的后人都去哪里了呢?其实毛主席虽说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后人,要低调做人,就例如主席的唯一孙子,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的唯一孙子名叫毛新宇,这个名字还是当年毛主席亲自给起的名字,这也意味着当初的毛主席对于这个孩子可谓是充满了期待,而毛新宇这个名字也意味着“新的天地”,那么这位被主席寄予厚望的孙子如今怎样了呢?</p> <p class="ql-block">如今作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的毛新宇早已经成家立业,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到毛新宇的时候,就不得不说说毛新宇的妻子刘滨。</p><p class="ql-block">刘滨与毛新宇是在工作之后认识的,当时的刘滨在从解放军军医学院护理系毕业之后便进入部队医院开始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的毛新宇,而在此后的日子当中,二人更是迅速坠入爱河,并且走入婚姻的殿堂。</p><p class="ql-block">要说刘滨与毛新宇的感情生活为何会进行得如此迅速,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他的爷爷,原来自小在南方长大的刘滨从小便有一个成为军人的梦想,当其他的女孩子都在玩洋娃娃的时候,刘滨便已经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在高中毕业之后,刘滨更是直接选择加入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当时的刘滨被分配到了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的兵站部,自小在锦绣南方长大的小姑娘何曾见过这样的艰苦生活,但是此时的刘滨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咬牙坚持,直到后来她考入了解放军军医学院的护理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里结识了毛新宇之后,由于多年的军人情结以及对革命先辈们的崇拜和热爱,让刘滨对毛新宇这个革命后代充满了好奇,在二人认识之后,毛新宇更是频繁的给刘滨讲述老一辈人的故事,久而久之,二人便坠入爱河,在2003年,在毛新宇的母亲邵华的主持下,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说到刘滨,我们不单单要说她对于革命先辈们的崇拜与她的军人梦想,更要说说这个姑娘,者自小从南方长大的姑娘有着很多南方姑娘一样的水灵,完完全全就是一位江南美人,在嫁给毛新宇之后,刘滨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女摄影协会的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并且在2003年12月26日,在主席诞辰的这天,刘滨在北京协和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毛东东,毛东东与自己的曾祖父同一天生日,也让不少人感到惊奇!而这个奇妙的巧合至今仍然为人们乐道。</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毛东东已经17岁了,并且在他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年轻时期的样子,我们也相信,这位主席的后代一定会成长得更加优秀!</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全家福(在韶山)</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生于特殊时期,受爷爷熏陶与影响</p><p class="ql-block">毛新宇的母亲名叫邵华,当时她十月怀胎生下毛新宇十分不容易,由于毛新宇出生在特殊时期,当时的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了影响,所以邵华找了很多的医院都没有床位。费了好大的劲,邵华才找到医院顺利生下孩子。当时主席已经七十多岁,在这时有了孙子十分开心,所以趁着开心的时候,在纸上写下了两个大字,这两个字就是新宇,代表了他们一家人对这个刚出生的孩子的期盼。</p><p class="ql-block">随后毛新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自己在三四岁的时候,经常和爷爷见面。或许他并不能像其他孙子一样,和爷爷常常相处,但是他很珍惜两人在一起的时间。现在回忆起来,毛新宇脑海之中关于爷爷的面容长相已经很模糊了,但是他却认为爷爷带给自己的影响是最大的,爷爷带给他的是他这一生都受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当时爷爷去世的时候,毛新宇只有六岁,但是他现在依旧能够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画面。他的父亲和母亲当天坐在家里都不说话,气氛沉重,年仅六岁的他感觉到有什么事情发生,随后母亲就严肃地和他说了爷爷去世的事情,并且告诉他日后要更加懂事。毛新宇当时年纪还小,对于母亲的话也是一知半解,但他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之后眼泪止不住地开始流。</p> <p class="ql-block">努力奋斗,不靠先人名气</p><p class="ql-block">毛新宇为人低调,他找的妻子也不是什么名门闺秀,妻子是一个军医,两人是自由恋爱结婚。毛新宇践行家训不经商、不做生意,靠着工资来养活自己和家庭。毛新宇结婚的时候,酒宴办得很简单,只邀请了身边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并没有铺张浪费。虽然自己的爷爷很有名,但是毛新宇并不宣扬这一点,并且也没有想着靠着爷爷的身份取得什么官职,他之所以能够升为少将,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牢记家训,时刻缅怀</p><p class="ql-block">毛新宇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牢记家训,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上心。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独立,并且还经常会带他们去延安等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并对其进行爱国教育。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够牢记先人教诲,二是为了告诉孩子,现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们要格外珍惜,并且加倍守护这样安定和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毛新宇在教育后代的时候,一直坚持让他们学习红色文化,并且牢记革命先人做出的贡献与努力,他有一儿一女,家庭生活温馨幸福,所以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足,或许外界对他的质疑一直会存在,但是毛新宇并不担心。</p> <p class="ql-block">作为毛家后代,毛新宇一出生必然就会受到很多关注,这同时也是对他的督促,告诉他一定要恪守原则与底线。由于其身份特殊,所以不免会被人质疑,但是毛新宇告诉自己,只要他本本分分做事,做到无愧于自己,那么就不用担心。毛新宇行事低调,虽然是少将但是没有一点架子,他和自己的妻子生活俭朴,两人工资加起来也不过八千元,但是他们很满足,觉得只要能满足日常开销就好。</p> <p class="ql-block">作为伟人后代,毛新宇必然会承受比一般人更高的压力,但只要把这种压力转换为动力,就能够获得成功。事实证明毛新宇做到了,他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时刻谨记爷爷对自己的教诲,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参加工作之后,也有幸成为最年轻的少将,这一切都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所以值得人敬佩。对于外界的质疑,我们需要合理应对,不能被其所左右,否则会带给自己无限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韶山</p> <p class="ql-block">▼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主席和朱德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银桥</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斯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敏李讷毛远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李讷:30多岁才完成终身大事,被父亲赠送特殊礼物</b></p><p class="ql-block">1984年,此时,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已经离世8年了。在他的老家韶山,一块主席曾经劳动过的晒谷坪上,一位中年女子泣不成声。如此悲痛的情绪,引来了众人纷纷围观,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竟是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为何8年之后,这位“红色公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这里,还如此悲痛呢?今天《启史》为您揭开谜题。</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最后心愿</p><p class="ql-block">在1976年9月,毛主席自知大限将至,人在弥留之际总是会无限怀念自己的家乡,更何况,他的父母也在韶山。于是,无数次提出想要再看一眼韶山。</p><p class="ql-block">尽管已经安排下去,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毛主席还是去世了。</p><p class="ql-block">举国悲痛之下,最伤心的却是毛主席的次女李讷。原来,早在1960年时,李讷就曾提出回老家韶山看一看,可惜的是当时她身体并不好,于是此行就没能完成。谁能想到,至此遗憾终身!</p> <p class="ql-block">▼李讷和王景清</p> <p class="ql-block">直到1984年,李讷才携自己未来的丈夫王景清前去祭拜。为了不暴露自己,在韶山管理局上报的接待名单中也只有王景清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近乡情更怯,最终的掩面痛哭还是令人看出端倪,却也得到善良的人民的谅解。</p><p class="ql-block">不姓毛却姓李</p><p class="ql-block">作为毛主席的次女,李讷为何不姓毛,而姓李呢?这其中的说法很多。</p><p class="ql-block">在1947年的时候,毛主席为了能够顺利离开,曾用过一个化名叫“李得胜”,有希望自己好运的寓意。而且,李讷有个姐姐,原来名叫毛姣姣,但是在出国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时就被他们父亲改名为李敏,可见李讷不是先例。</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因为李讷的母亲原名叫做李云鹤,也有人认为这是随母姓。至于真相是什么,也许没那么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江青和女儿李讷</p> <p class="ql-block">▼李敏李讷</p> <p class="ql-block">尽管小时候的李讷非常黏父亲,但是并没有受到特殊对待。在李讷小学时期,由于家住中南海,而学校较远,就有工作人员开着车送他上学。被毛主席知道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表示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后来,李讷就进入了寄宿制学校,只能周末时才有时间回中南海。充分的学习时间让李讷不断汲取知识,从小就有伟大梦想。直到1959年,到了北大读书,李讷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p><p class="ql-block">迟来的爱情</p><p class="ql-block">1970年初,为了锻炼李讷,她被下放到了江西井冈山农村劳动。此时的李讷已经30了,即使在现代都能算是“剩女”一枚,尽管当时的干校校长曹全夫为她介绍过一些青年才俊,却始终没能建立家庭。</p><p class="ql-block">爱情总是来得出其不意。</p><p class="ql-block">1970年,李讷的结婚报告摆在了曹全夫的案头,结婚对象则是一个20多岁的东北小伙,人称小徐。小徐长得眉清目秀,两人已经如胶似漆。</p> <p class="ql-block">显然,儿女的爱情少不了家长的阻拦,恰逢九届二中全会,李讷和母亲大吵一架。好在,她收到了她父亲的祝福,两人顺利结婚。当然,李讷的父母是不会出席她的结婚典礼的,但是礼物却没少,也很独特---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p class="ql-block">结婚之后,李讷成功孕育一名男孩,他就是徐小宇。可惜,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李讷和小徐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两人的婚姻最终走向了尽头。</p><p class="ql-block">相扶到老的第二任</p><p class="ql-block">婚姻受挫的李讷,精神不佳,身体不好。随着母亲的入狱,更是和儿子相依为命。居住在小四合院,吃不起肉菜,有时甚至需要卖书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李银桥对于李讷的遭遇十分同情,认为她应该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恰逢李银桥见到了自己的老战友王景清,就为两人牵线搭桥。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李讷,也许已经明白自己想要的样子,两人相处默契,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在1984年,李讷携王景清一起前去韶山之后,两人正式举办了婚礼。相处多年,两人携手走过风雨,默默陪伴彼此。</p> <p class="ql-block">▼晚年李讷</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李讷,没有年轻时候的豪情壮志,也没成为她理想中的马革裹尸的英雄人物,只成为了一名普通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会排队去买大白菜回家腌酸菜,也会为了一顿猪肉斤斤计较。</p><p class="ql-block">每逢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会排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等待着见自己父亲一面,然后,就像一个普通人,默默转身。</p><p class="ql-block">人生有聚有散,王景清和李钠已经相互扶持数十年,也会是一辈子。而作为父亲,李钠没有得到毛主席一分钱,却永远的记住他留下来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李敏和李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李讷,王景清和王效芝(右一)合影</b></p> <p class="ql-block">▼李讷和丈夫王景清李敏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年李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毛主席亲自劝说68岁王季范为官,毛主席:九哥对我一生影响极大</b></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来说,他的一生中就遇到过很多贵人或者名师,但二者兼而有之的并不多见,王季范却是其中一个。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兄,被毛主席亲切的称为"九哥"。</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成长的过程中,正是王季范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在毛主席的求学道路上积极的引导毛主席,另一方面也在毛主席后来的革命事业中帮了毛主席很大的忙。</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季范的帮助,毛主席一直感怀在心,他后来也曾对自己的子女亲人们说:“王季范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p><p class="ql-block">一代名师,隆德昭三湘</p><p class="ql-block">王季范的年龄要大毛主席九岁,他出生于1884年,家住湖南省湘乡县南熏乡。王家是当地的名门,家境殷实,其祖上多有为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王季范所属的家族是当地两支王姓的的一支,当地有着安乐王氏和太平王氏两支王姓家族,但两支王姓同属一脉,其祖上都是从江西庐陵迁徙而来,并定居湖南。</p><p class="ql-block">安乐王氏的始祖王庆守和太平王氏的始祖王庆蛰本是兄弟,随后分居两地,各自传宗接代。</p><p class="ql-block">尽管兄弟分家,但两支王氏为了维持亲族关系,于是在同治年间在湘乡金石太平建立了王氏总祠,以使后代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秉承着旧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后代耕读传家,非常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因此,王氏一门家门兴盛,在当地蔚然名门。</p><p class="ql-block">王季范的父亲名为王文生,是一个传统士人,早年还曾仕宦于清廷,在东北担任过官职。</p><p class="ql-block">王文生的妻子文氏,出身于湘乡文氏,也就是毛主席的外婆家。文氏是文芝仪的次女,也就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的姐姐,而王文生自然就是毛主席的二姨夫。</p><p class="ql-block">文氏为王文生育有两子,长子王星臣,次子王邦模,而这个王邦模就是我们所要谈到的王季范。</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家族之中排行第九,王氏家族之中的晚辈都管王季范称作"九阿公",而毛主席称王季范为"九哥"。</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季范早在幼年之时就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天赋,天资十分的聪颖。</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王季范师从当地的名儒萧竹轩,在名师的带领下,王季范求学若渴,因而得以博览群书,诸如经史子集,对他而言都是十分熟悉的。</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少年时代的王季范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优秀的士子。</p><p class="ql-block">▼左二毛主席,右一为王季范,右二为程潜</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也悄然发生变化,各种新思潮涌进了这个已经在传统思维的惯性中运行了两千年的社会,冲击着旧有的社会体系,包括教育体系,一个个新式学堂开始在广大的中国落地开花。</p><p class="ql-block">到了青年时期,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的王季范考上了长沙优级师范,这个学校是一个新式学校,也是后来的湖南大学的前身。进入长沙优级师范就学的王季范,此次所攻读的专业是数学。</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经史而轻视数理,王季范此次选择学习数学,对于他开拓自己的思维,进一步蜕变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青年十分的重要。</p><p class="ql-block">长沙还是湖南的省会,相较于封闭的乡下,更容易接触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讯息,也正是在这里,王季范受各种新思潮的感染,而忧心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并以此为己任,愈发发奋的读书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p><p class="ql-block">王季范本身出身传统私塾,国学功底深厚,行文写作都不在话下,如今又接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这对他后来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他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的文化基石。</p><p class="ql-block">在从长沙优级师范毕业之后,满腔报国热情的王季范来到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应聘教师,要用自己的满腹经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救亡图存的事业奉献力量。</p><p class="ql-block">王季范不仅成功应聘到了这所学校,同时,因为极为深厚的学识修养以及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他获得了该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并迅速被提升为第一师范的学监,负责协助校长管理学校。</p><p class="ql-block">此后,在学监的位子上,王季范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没多久,王季范来到了长郡中学就职,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p><p class="ql-block">在任长郡中学校长期间,王季范一方面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翻新整顿,为学校筹集资金以翻新校舍添置教学设备。</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他又大力为学校引进优质师源,并亲自参与学生的简拔遴选。身为校长,他和学生同吃同住,坚持言传身教的作风,因此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与赞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19年毛主席与父亲,大伯,弟弟合影</b></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忧心国事的王季范发文痛斥当局,并刊发《勘雪耻》以及《从军诗》来激励师生,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恐日论",王季范嗤之以鼻,并挥笔写下"站在宝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两行大字来讽刺时人时局。</p><p class="ql-block">对于学生,王季范对他们多次训诫说:"哀莫大于心死,睡狮要醒过来,明耻教战,厉兵秣马,定可迎头痛击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王季范在用自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有着太多像王季范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才能以大无畏的气概在后来予以日本侵略者以痛击,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p><p class="ql-block">在1936年底,王季范从长郡中学离职,前往河南教育所担任秘书长,时隔几个月再次返回湖南,并担任广益中学校长以及育才中学代理校长,后来又创办了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为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对毛主席帮助最大的一个表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王季范之间的缘分,开始于亲情关系,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哥,毛主席称呼他为"九哥"。</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小的时候,父亲因为参军在外,不能照顾韶山老家的妻儿,因此就将毛主席寄养在了外婆家。</p><p class="ql-block">在外婆家,毛主席跟随自己的表兄弟一起在舅舅文正莹的私塾中读书,在这里他一直长到了快九岁。</p><p class="ql-block">因为长期生长在外婆家,毛主席和王季范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家乡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王季范(左一)等人</p> <p class="ql-block">王季范酷爱学习,毛主席也热衷于读书,舅舅文正莹作为毛主席的老师,也有心培养自己的外甥,对他十分看重,教给了年幼的毛主席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然而,等到毛主席九岁的时候,父亲终于回到了家中,随后就将毛主席接回了韶山老家。</p><p class="ql-block">回到了韶山家中的毛主席失去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毛顺生甚至有意让毛主席中断学业。毛顺生虽然早年也读过几年的私塾,但始终目光较为短浅。</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毛家家境困难,生活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头,母亲文七妹身体羸弱,家中也再没人为毛顺生分担。</p><p class="ql-block">眼看着毛主席一天天的长大,毛顺生有意让毛主席退学回家,一边干家务,一边学着怎么记账做生意,以后帮着自己打点贩卖粮食和生猪的买卖,早点分担家庭责任。</p><p class="ql-block">因此,等到毛主席十三岁的时候,毛顺生就让毛主席退学回家,帮着他砍柴挑水以及放牛记账。</p><p class="ql-block">甚至于说,在毛主席十六岁的时候,毛顺生还帮毛主席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是毛顺生的表侄女,但年纪要大毛主席四岁。</p><p class="ql-block">毛顺生给毛主席订这样一门亲事,就是想让毛主席早日成家立业,家中有一个懂事能干的女人来操持家务。</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一切,毛主席非常抗拒,他想要读书,对于知识他孜孜以求。他也不想娶媳妇,更何况还是这样一桩婚姻,这简直是一个悲剧。</p><p class="ql-block">但是,面对父亲,毛主席知道自己的抗争是无力,父亲执拗而粗暴,在家中独断专行。</p><p class="ql-block">自己是说不动父亲的,但毛主席并不想放弃,于是就搬出了自己的几位亲戚,自己的舅舅文正莹,表兄文运昌以及九哥王季范,此时都成了毛主席的救兵。</p><p class="ql-block">王季范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专程从外地赶回韶山,连同文正莹和文运昌等人一起来给毛主席说情。</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季范,毛顺生还是十分器重的,他知道这个后生大有可为。在一堆人连番的请求与说服之下,毛顺生终于松口了,他答应继续送毛主席去读书了。</p><p class="ql-block">在十七岁那年,毛主席来到了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座学堂是近年以来当地新建的一座新式学堂,与旧有的私塾大有不同。</p><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读书后,毛主席感觉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他如饥似渴的畅游在新知识的海洋之中,接受着新思想的启迪。</p><p class="ql-block">在入学后不久,毛主席就给王季范写了一封信,告诉表兄自己在这里的学习情况和感受。</p><p class="ql-block">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毛主席就是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为自己的革命思想而奠基,这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轨迹,而正是王季范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了半年书,毛主席就已经感觉到,这座小学堂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梦想了。于是,毛主席考取了湘乡县驻省中学,并因此前往长沙。这一年,恰是1911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来到长沙后不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血气方刚的毛主席在此时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因此加入了革命军。</p><p class="ql-block">但很快,随着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了。毛主席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了,仗也就不用再打了,于是又退伍求学。</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毛主席先是考入了湖南省第一中学,因为交不起学杂费,又退学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这个学校不收学费和食宿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此后就在省立第四师范就读,此后该学校与省立第一师范合并,毛主席因此和王季范成为了师生。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作为表兄的王季范给予了毛主席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而就在1915年,湖南省省议会决定从秋季开始,入学的学生每人都要缴纳十元的学杂费。</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张干决议拥护这一决定,但却激起了学生的反对,学生因此掀起了"驱张运动"。</p><p class="ql-block">在这次运动中,毛主席亲自起草了《驱张宣言》,在学校内广为传播,引起极大反响,也激怒了张干,张干因此决议将带头闹事的十七个学生开除学籍,这其中就有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就在此时,王季范挺身而出,冒着得罪校长的风险为学生仗义执言,张干听从了王季范的建议,放弃了将学生开除的打算,只是对毛主席等人记大过。</p><p class="ql-block">但毛主席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反而进一步发动了声势更大的学生运动。眼看着学生运动越闹越凶,教育局的领导为了平息事态,只能撤换张干,学生运动因此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季范在此次事件中的鼎力相助,毛主席一直铭记在心,后来的毛主席走上了革命道路,而王季范依然予以极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出于对共产党人的打击报复,身为表兄的王季范也受到了牵连。</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官员认为,不能再让王季范在第一师范教书了,否则学生就都要变成共产党了,王季范因此离开了自己奉献多年的第一师范。</p><p class="ql-block">但即便如此,凭借着多年治学积累的声望,王季范还是被邀请到长郡中学出任校长,他在此一共工作了八年,长郡中学在他的带领下成为"湖南省四大名校之一",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此后的王季范一直奋斗在教育岗位上,他与毛主席之间只在1925年见过一面,那时的毛主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走投无路之际来找王季范求助。</p><p class="ql-block">此时的王季范给毛主席拿了衣服,又凑了一笔钱,并安排他离开了长沙,此后双方就失去了联系,时间长达28年。</p><p class="ql-block">爱国忧民,为国家奉献终生</p><p class="ql-block">28年间,尽管王季范身在湖南,自身始终坚守在教育事业上,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国使命。</p><p class="ql-block">后来,他还把自己的独生子王恒德送到延安参加革命,王恒德因此成为一名地下党,曾长期在长沙工作。</p><p class="ql-block">但不幸的是,因为叛徒的出卖,王恒德死于非命。失子之痛令人锥心,但老人家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p><p class="ql-block">在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准备挺进湖南,而国民党的白崇禧还在做困兽之斗。</p><p class="ql-block">为了家乡的解放,王季范以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通过电报向毛主席发出"湖南和平起义可望促成"的消息。</p><p class="ql-block">随后,他与辛亥革命的促成者、国民党元老仇鳌联络,并联合唐生智等湖南名流,达成了和平解放湖南的共识。</p><p class="ql-block">最终,在湖南省省主席程潜以及省最高军事长官陈明仁的领导下,湖南宣布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得以顺利开进湖南。</p><p class="ql-block">在湖南解放之后,对于这个新生的国家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王季范满怀激动的连续三次致电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给他提供治国建议,并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国重点。</p><p class="ql-block">对于表兄的建议,毛主席回了一份饱含热情的电文,对这个曾对自己有大恩,现在又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兄致以感谢。</p><p class="ql-block">1953年,阔别28年的两个表兄弟终于在北京会面了。毛主席派人到湖南将已经年届七十的王季范接到了北京,两人在中南海的丰泽园见面。</p><p class="ql-block">一场跨越十六年的会面,让两人唏嘘不已,这个曾经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给自己指引的表兄,如今也已经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向在场的亲友郑重介绍了王季范,并说:"九哥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九哥,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远在湖南的亲友得知毛主席如今已是国家领导人,一个个都十分的兴奋。</p><p class="ql-block">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如今自家亲戚地位显赫,大家都想借此谋求利益。</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建国之后,毛主席曾多次收到来自家乡的信件,这其中就有自己的表哥文运昌寄来的,内容则是请求毛主席给自家的亲戚子侄安排工作以及入学机会。</p><p class="ql-block">对于这类信件,毛主席向来是一概回绝,甚至还因此使得毛主席与表兄文运昌之间产生嫌隙。</p><p class="ql-block">而王季也曾给毛主席写过一份信,信里有一首打油诗:"袁胡教学有何奇,横扫千军笔一支。一字千金何处报,其妻老病绝粮时。"</p><p class="ql-block">这个袁胡就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国文老师袁吉六,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也曾是毛主席的老师。</p><p class="ql-block">袁吉六一生学问极高,且颇具傲骨,曾写过《文学史》等名著,但坚决不愿与国民党的官员同流合污,一生甘于清贫。</p><p class="ql-block">袁吉六病逝之后,袁家家境困难,但其遗孀也是毛主席的师母却始终没有给已经贵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张口。</p><p class="ql-block">在收到王季范的信件后,毛主席立即致信湖南省省长王首道,每月给袁家酌情发放补贴和粮米。除此之外,王季范的信文之中,没有半句是为自己谋福祉,这一风骨也让毛主席颇为敬佩。</p><p class="ql-block">后来,周总理得知王季范一生都在教育事业上孜孜奉献,就主动请他到教育部任职,但却被王季范以年老体衰而推辞。</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出面,才使得老先生出山到政务院做了一名参事。而老先生也不负众望,在任期间坚持走访基层,长期翻阅资料,为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并被多次采纳。</p><p class="ql-block">例如针对成昆铁路的修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问题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p><p class="ql-block">王季范走访过很多地方,东到辽宁,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南到海南,真正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切身考察了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p><p class="ql-block">因为突出的贡献,王季范先后当选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真正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其爱党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最终,在1972年,王季范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八岁。在王季范的葬礼上,毛主席亲临吊唁,并敬献花圈,挽联上写着"九哥千古",足见毛主席对王季范老先生的敬重之情与情谊之笃。</p><p class="ql-block">王季范是一个生在旧时代的读书人,因为良好的教育而接触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在他的身上依然有着中国传统士人所拥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带有文人的正气与孤傲。</p><p class="ql-block">而与传统士人不同的是,他的眼界更为开阔,知识更为广博,理想更为崇高。</p><p class="ql-block">作为兄长,他热心帮助亲人,帮助毛主席解决求学路上的困难,引导他走向更为开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作为老师,他治学严谨,严宽相济,将教育事业与国家未来相联系,真正做到了为国树人,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推动者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拳拳赤子,他爱国忧民,用实际行动支援中国的革命事业,爱子也因此殒命,又推动了湖南的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而在建国之后,他不以毛主席的亲人自居,为自己索要回报,展现出了文人风骨。在出任政府职员之际,他兢兢业业,竭诚奉献,展现出了一片赤子热情。</p><p class="ql-block">也无怪乎毛主席对自己的这位表哥非常看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真是一位伟大的先辈,我们将始终缅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70年代的女外交官:陪伴主席11年,一生未婚嫁,2017年在北京去世</b></p><p class="ql-block">王海容,1938年出生于湖南,她的家族是一个的教育世家,爷爷王季范,在当地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早年曾在湖北第一师范任教,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们家和主席有亲戚关系,爷爷是主席的表兄。某种程度上,还是毛主席的开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父亲王德恒,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前往延安工作。那时王海容是襁褓中婴儿,自从参加工作后,因为繁忙原因,始终没有回家。不幸的是,1945年,执行一次工作任务时,王德恒被特务察觉惨遭杀害,年仅30岁。</p><p class="ql-block">因为地下党工作十分保密,主席不想让王季范老人伤心,一直把这件事情瞒下来。直到王德恒离开人世5年后,老人来到到北京之后,才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知道这个事情后,老人可以说非常悲痛,一时之间很难接受。</p><p class="ql-block">此时他老年丧子,只能和孙女王海容、孙子王起华相依为命。两个孩子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成人,受到新式教育和古典文学“熏陶”,文学功底非常好。他们一家人在北京生活,王海容先后在各大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工作繁忙之余,会接待一些来自老家父老乡亲,还有一些湖南名流人士。每次总会邀请王季范来,因为自己没有保护好王德恒,毛主席对两个孩子一直很关注。大家会带着自家的孩子,让其来见识一下外面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个算是毛主席的“指示”,那个时候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俄语没有那么吃香。她打算毕业之后,去一所中学教俄语。主席知道事情后,出于照顾烈士后代考虑,安排其来外交部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她能力,还安排其去北京外语学院进修。</p><p class="ql-block">很多外交官都在这里上过课,主席还安排其人,给其“开小灶”。1965年,王海容在北京外语学院进修结束后,由周总理指示,直接来到交部办公厅工作。最开始负责收发部长,总理文件,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外交工作。虽然工作很简单,但是做得非常认真,逐步在外交部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1970年夏天,周总理任命她为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一年后升任为礼宾司副局长,提升为外交部副部长。那段时间,经常看到她忙碌身影,中美重要领导人来华访问,都是她负责接待。</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主席与世长辞,当天她伏在主席身边,痛苦不已。这么多年她陪伴在主席身边,长达11年,也是毛主席晚年比较信任之一。长辈突然逝世,对她打击很大,对其以后生活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李敏和王海荣唐文生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