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贺武俊英从艺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卫浩然</p><p class="ql-block">艺苑奇葩醉古今,</p><p class="ql-block">春秋五十播清音。</p><p class="ql-block">九州饮誉锦程远,</p><p class="ql-block">更上高台扬玉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俊英在蒲剧界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被誉为“蒲剧皇后”,她所开创的“俊英腔”也是独树一帜。我亲切地称之为“武派一腔,蒲剧无双”,在场的还有河东陈记烧烤城创始人陈安秋和俊英的绘画老师韩周太先生,都深表赞同。我是一名戏剧盲,又远离艺术范畴,算一个门外汉。这样的评价不知是否适宜,反正人说光脚不怕穿鞋的,任行家学者们去说长道短去吧,自己也不会有所介意的。</span></p> <p class="ql-block">武俊英是运城蒲剧界第一朵“梅花奖”获得者,还获得过全国金唱片奖戏曲界的第一名,位于京剧名家孟广禄、刘长瑜等人之前,实力可谓了得也。所谓的“俊英腔”,就是武俊英根据自己的音质和音色条件,在演唱中大胆采用了附加音,即断音、颤音、滑音、鼻音、具有各种情感色彩的装饰音,以及弱音、轻音、气音、干板清唱和无字吟唱等唱法,使唱腔形成一种既激越高亢又委婉缠绵,既有蒲剧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流派,被专家和观众们亲切地称作为“俊英腔” 。</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戏剧方面的这些名词术语,我也只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权作一个传声筒。我虽不懂得,但高山流水摔琴谢知音者多矣,“俊英腔”是具有鲜明个人唱腔风格的戏曲声腔,这种柔美、恬淡的唱腔风格,在《送女》中初露锋芒,在《苏三起解》中有所发展,在《西厢记》中臻于完善。至于俊英腔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还是听听行家们的声音吧。前一段时间翻阅微信,幸运看到北京一位叫作沈安良的先生的点评,觉得很有见地。</p> <p class="ql-block">一个流派的开创,不是一朝一夕的,一个流派的开创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千百年来形成下来的,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它是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付出一生心血铸就的。武俊英开创的俊英腔,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俊英腔,除了好看、耐听、受品外,更有沁心润脾的功能,这是实践得出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专家的语言,一语中的,点金是金,确有着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的趣韵,我等不可及其的。“俊英腔”是蒲剧史上第一次由一位演员的名字来命名的唱腔,可谓史无前例。在“俊英腔”里面,不仅有着俊英自身不懈努力的汗水,也表现出筱兰香和宋荣廷老师启迪熏染的烙印,并且链接着编剧导演、音乐设计、音乐配器等创作者的名字,他们对“俊英腔”的孕育和形成,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对于这一切,俊英始终铭记于心,每每提起都是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正如一条河流一样,从遥远的地方走来,又向遥远的地方走去,生生不息,方可保持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蒲剧好听是从武俊英开始,但是不会从她这里结束,为了将这一独门绝技传承下去,俊英毫不保留地收徒授艺,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引唱,如今梅花奖得主贾菊兰、国家一级演员苏鹏、杏花奖得主王苗苗、张瑾,以及李红莉、孙凤梅、黄丹、张萍等八名弟子,已成为蒲剧界的台柱子,我戏称是俊英的“武门八女将”,成为“俊英腔”传承与创新的新鲜血液。</p> <p class="ql-block">武俊英早已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演员,被很多学者称为“蒲剧里程碑式的人物”。之前大家都觉得蒲剧好看,听起来过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剧目场景大,特技多,人们戏称为“乱台”。直到武俊英的出现,才使得人们大吃一惊,原来蒲剧居然还可以这么唱。俊英虽是花旦出身,却在小旦行当闯出了一片天地,她的唱腔如行云流水,人物塑造炉火纯青,外界很多人了解蒲剧,都是从武俊英的唱腔开始。武俊英和她的“俊英腔”,不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个告诉世人蒲剧原来也可以这么好听的蒲剧表演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冯建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醉心文化,热恋故土。一个自知无为却要为之的痴人,曾做文案,如今闲客。平生略喜孤独,能涂两笔草鸦,有二十几本残书问世,约500万余俗言。最心仪者《千年河东》,最尽力者《走遍河东》(13卷)。最受读者欢迎者《万世人极关云长》,最令乡人添堵者《祸起大河东》……道路还须前行,愿读者岁月静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