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城南,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民居及古建筑,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久闻夫子庙、秦淮河大名,仰慕夫子庙的人文荟萃,欣赏秦淮河的流光溢彩,故在去年秋冬两赴南京,得偿所愿。</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白天和晚上各游览一次,白天重点游览夫子庙,夜晚侧重欣赏秦淮河两岸风光,既饱览精华,又弥补短缺,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夫子庙又称孔庙、文庙,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被誉为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教中心,也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与曲阜孔庙、北京文庙、吉林文庙齐名。</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夫子庙因地处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域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此,故有“六朝金粉”之说。夫子庙又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市。</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的孔庙是有一定布局形式的,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古代官学的重要标志,而南京夫子庙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然河道作为泮池的孔庙,其“借河为池”的构思颇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南岸的“双龙戏珠”大照壁始建于明万历(1575年)年间,后多次重建,现有照壁长110米,高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p> <p class="ql-block"> 与大照壁隔河相望的是四柱三门的“天下文枢”牌坊。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臣民所能通行。</p> <p class="ql-block"> 天下文枢坊,中国孔庙(府学)规制中独有的一座牌坊,今坊额上的“天下文枢”四个大字选自颜真卿的字帖。</p> <p class="ql-block"> 庙前广场北面的石砌坊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古朴雅致,中间横楣刻有篆文“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就是要把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正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门楼,檐下所悬“夫子庙”匾额乃赵朴初手笔。</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门,门上高悬“大成门”竖匾。<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成”一语源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思是说孔子是集古今圣贤之大成者,是对孔子学术思想成就的最高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成门,迎面就是一汉白玉照壁,正面书“南京夫子庙”,背面是“重修夫子庙记”全文。</p> <p class="ql-block"> 门廊左右墙壁上分别嵌有两块砖雕,为全国孔庙中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仁”、“礼”砖雕作品。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过照壁即是通往大成殿的甬道,两侧排列了孔子十二得意门生中的八位,即闵损、冉耕、冉求等,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恭敬虔诚,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甬道绿化带,秋景亦醉人。</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殿前丹樨正中基座上,青铜孔老夫子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尊雕像高4.18米,重2.387吨,为国内最高的孔子青铜像。</p> <p class="ql-block"> 铜像造型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为面阔七间的重檐歇山顶结构,整座建筑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门前对联“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精辟概括了孔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殿中央陈列有高6.5米、宽3.5米的国内最大的孔子画像,上方悬三块金边蓝底金字御制匾额,中间一块即为康熙御笔“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四周墙壁悬挂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为“孔子圣迹图” 。“孔子圣迹图”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色泽自然,是中国孔庙之杰作,为夫子庙的镇庙之宝。</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麒麟玉书”,38幅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殿后立有四块古碑,最有名的是《孔子问礼图碑》,也是南京夫子庙的镇庙之宝。此碑是一块拼接碑,碑中间的砖雕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孔子由山东去洛阳拜访老聃(即老子),考察典章、学习礼仪,寻找治国方法的画面。(此图摘自网络,碑亭已毁,石碑原存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1985年迁入夫子庙。)</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后,有一眼石栏围绕的小井,名“玉兔泉”。难得与我属相一致,老夫也要舀一瓢泉水尝尝,呵呵……味道一般般。</p> <p class="ql-block"> 出大成殿,即为学宫。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因此旧时的国学、府(州)县学大都与孔庙比邻而居,夫子庙与学宫即是前庙后学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学宫也称为“东南第一学”,始建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门楣上的“东南第一学”匾额为乾隆年间的状元秦大士题写。</p> <p class="ql-block"> 进入学宫大门,是学宫的第一进院落。自古江南多才子,历史上从夫子庙学宫走出了多名安邦治国的名臣、教育家和文学家,如王安石、文天祥、吴敬梓、林则徐等。</p> <p class="ql-block"> 学宫院内左右两边各有“习礼”之钟亭和“仰圣”之鼓亭,用于古时学子们祭拜孔子的仪式,清晨敲钟以清醒其身,夜晚击鼓以鸣其志。</p> <p class="ql-block"> 学宫内的宣传广告上说,钟鼓齐鸣,锦绣前程。哎哟……学子们,赶紧的,去敲钟击鼓吧,化钱事小,前程事大喔!</p> <p class="ql-block"> 礼运钟铸于1999年,钟高2.55米,寓意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我到时正有一小朋友撞钟,其声悦耳,余音悠扬。</p> <p class="ql-block">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要建筑,是当年学子们上大课的地方,门联“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p> <p class="ql-block"> 其它地方的孔庙建筑群中只有明伦堂,何以南京夫子庙例外呢?其实,南京夫子庙内,明德堂原来也称明伦堂,匾额为降元的大臣所题。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表明他宁死不屈的决心,亲自手书,改“伦”为“德”,以明效忠国家、报效民众之志气,故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明德堂内高悬乾隆帝颁赐的“金声玉振”匾额。明德堂现辟为雅乐宫,演奏古代宫廷雅乐,再现中国古代令人惊叹的雅乐风情。</p> <p class="ql-block"> 明德堂后是三层重檐的“尊经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尊经阁原为上下两层,楼下讲学,楼上藏书。1987年重建时改为三层,现巳辟为中国书院历史陈列馆和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考试号舍多达2万余间。</span>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于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看来我大中华是真的有传承,古代就有“中央党校”。</p> <p class="ql-block"> 牌坊南面就是贡院,大门门楣上的匾额“江南贡院”为翁同龢手书。</p> <p class="ql-block"> 贡院前的林则徐铜像。</p> <p class="ql-block"> 贡院牌坊的北面是科举博物馆。首先看见一片水平如镜的正方形水面,原来这是科举博物馆的“屋顶”,同上海广富林遗址公园的水下文化展示馆有同工异曲之妙。水面面积为1300平方米,象征科举考试制度从隋至清延续1300年。</p> <p class="ql-block"> 水池后面就是著名的明远楼,楼高三层,是科考期间的指挥和监察中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复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我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不愧为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中国最具特色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以夫子庙和秦淮河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讴歌。除了夫子庙、学宫和江南贡院外,还有秦淮河畔(含古桃叶渡、文德桥)、吴敬梓故居、百年老店一条街、王谢故居、乌衣巷、媚香楼(香君故居)等景点,也值得游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完贡院,随即开启逛街模式。</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码头停靠的游船,都是清一色的仿古画舫。船头高悬两串大红彩灯,船舱边缘缀满华美的霓虹灯饰,灯火璀璨。</p> <p class="ql-block"> 这璀璨的灯火将夜晚的秦淮河畔装扮得益发流光溢彩,不由得让我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秦淮河”,作者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畔大多是徽派建筑,明清街市风格,商铺如林,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 沿街漫步,悠然徜徉,饱览“古秦淮”的迷人夜景。</p> <p class="ql-block"> 怪不得朋友推荐,秦淮河一定要晚上来,果然漂亮!</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吃货的天堂。秦淮风味小吃遍布夫子庙一带,成了南京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最牛的是这家“秦淮小吃博物馆”,弄个小吃,也要办出博物馆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晚晴楼,名字起的颇有秦淮风韵。</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的老字号餐馆不计其数,金陵春就是其中一家,少帅张学良曾在此处宴请过民国政要。可惜我也曾在此用晚餐,当时却不知少帅光临过,说不定我坐的位置就是少帅曾坐过的呢。</p> <p class="ql-block"> 贡院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力车,亦成了秦淮河畔的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泮池西侧的文德桥原为浮桥,现为汉白玉桥,因“文德以昭天下之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文德桥,横跨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相传为李白醉酒捞月之地。去年初去安徽采石矶,也说是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之地,哎哟,酒仙之名可是天下皆知喔!</p><p class="ql-block"> 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正值日晷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看秦淮河,河里都只见半个月亮,人称“文德分月”。</p> <p class="ql-block"> 过文德桥,前往桥南大石坝街的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三国时为东吴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当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当年,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不仅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更使得这条乌衣巷家喻户晓,老幼皆知。</p> <p class="ql-block"> 巷口西侧,竖有一座大理石石碑,上镌毛泽东手书刘禹锡《乌衣巷》诗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是公元826年刘禹锡途经金陵,看到曾经的繁华巷陌,如今野草丛生,满目荒凉,有感而作。</p> <p class="ql-block"> 巷内建有王导、谢安纪念馆。曾有同行游客至此,问王导导演过哪部片子?哈哈,此导非那导也,王导和谢安都是东晋时期的一代名臣,和拍电影毫不相关。</p> <p class="ql-block"> 王导谢安纪念馆的屏门上用真、草、隶、篆四种字体刻着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屏门之上,则悬挂着“魏晋遗风”匾额。</p> <p class="ql-block"> 巷内还有王羲之铜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羲之乃</span>王导堂侄,东晋杰出书法家,有“书圣”之誉。</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内唯一的古迹,是巷子里的一眼古井,相传为三国时期驻扎在乌衣巷的吴军所掘,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 古时南京,民间素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之说,这是因为文德桥北是夫子庙、学宫、贡院等文德荟萃之地,而桥南则是名冠江南的酒肆青楼之所。据传,《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就是先在江南贡院取得了功名,却又在秦淮河畔的烟花柳巷中败光了家财。</p> <p class="ql-block"> 说起南京的青楼,人们自然会想到以芳名传世的“秦淮八艳”,特别是其中的李香君。</p><p class="ql-block"> 过文德桥西转,走不多远就是曾经的“媚香楼”,现在的“李香君故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写的《桃花扇》,讲述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为了坚守自己与侯方域的爱情,面对他人强势逼婚,以死明志,血溅桃花扇的故事。读来让人感动,故李香君此人,值得一书。</p> <p class="ql-block"> 两次游夫子庙,我们都是从贡院街西牌坊开始的,游览完也是在这儿等车的,因此赵朴初题写的“古秦淮”三个字非常熟悉。</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并未注意牌坊的背面,只是第二次穿越牌坊时,偶然间抬头,发现坊额上的三个字不认识了,大吃一惊。</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牌坊背面的三个字,您认识吗?</p><p class="ql-block"> 古毒经?古素涯?什么乱七八糟的。告诉您吧,这是写成草书的“古秦淮”三个字,题词人是当年的南京市长张耀华先生,功力不凡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三个字确实难以辨认,故又请赵朴初用楷书在牌坊正面再题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就以此小插曲结束本篇游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