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郭文斌解读《弟子规》《悌道圆时爱亦圆》导语:郭文斌上一堂课讲到的“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几句训喻告诉我们,要在细小的养成教育里,训练我们对于中庸之道的感悟。接下来郭老师将向我们讲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里的深刻内涵。当一个人能够把别人的父亲当自己的父亲,把别人的兄长当自己的兄长,那么悌道就完成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细细体味,它里边所包含的人情温暖,人伦温暖,它事实上是在规劝人们,心量要通过悌道扩展到泛爱众的程度。</p> 当一个人到达了这个境界,他的私心己经去掉了,他己经到达了一种大我的境界。当一个人的心灵在一个“一”的境界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他就在整体的大海里面,他就拥有整体性提供给他的生命力。他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那么这个人就能活在一种吉祥如意的境界里,活在心想事成的境界里。出则悌是通过对我们兄弟姐妹血缘意义上的爱,而扩展到非血缘意义上的苍生及一切生命体。礼运大同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我们古人所期望达到的一种大同世界。<br> 而怎么实现这种大同世界呢?就是当前倡导的加强社会美德建设,注重家庭美德建设,这两项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品德上;而个人品德最终要达到一种去自我,去自私的境界。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为之一变。大同社会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事实上是对于一个人的建设力、和谐力、生命力的一个台阶性的训练过程,最终让人具有为一切生命甘愿奉献的品格。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孝和悌它殊途同归,如果孝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借助于悌道这个枝干向更大的空间延伸。 我们知道狭义的孝是善事父母,狭义的悌是善事兄弟姐妹;如果把孝悌扩展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时候,就是大孝大悌,就为悌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什么要将孝悌扩展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呢?因为这是中华文化整体牲认知的必然结果。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万物来自整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正因为我们和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将孝悌扩展到所有人,乃至万事万物甚至天地宇宙,才能最大限度地与所有人与天地万物交换能量。从而扩充生命力总量,最终完成整体性人格。<br> 那么又怎么做好“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呢?再远大的目标,再宏大的主题,再美好的理想,都得从落细、落小、落实开始。那就是善事好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然后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普天之下人人为之,则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必将实现。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的第三部分谨。谨这个字的会意,它是一个言和堇合成,言是讲的话,写的字,堇它是一种植物,是治伤口愈合的一种草药。说明这个字有疗愈性和慎重的意思在里面,说明堇带有小心的意思。也带着妥善和圆满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谨这一章它从“朝起早,夜眠迟”讲起,为什么谨要从时间讲起呢,因为古人早就认识到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br> 在三维空间,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所以《弟子规》在第三部谨,首先从“朝起早,夜眠迟”来讲起,可见谨还有珍惜的意思。要想真的做到生命达到谨的境界,我们就要反惰性。曾国藩反复讲早起的意义,他讲傲为凶德,惰为衰气,皆为败家之道。骄傲是灾难的兆因,而懒惰是最耗散生命力的。他又说,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于走路。要戒惰复勤,戒傲复谦。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上有太和。有人把中华文化概括成两个字,一个勤,一个忍。忍是和平的代名词,勤是奉献的代名词。用奉献及和平就可以基本上表达中华民族的品质。这种品质对应在周易的两句话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既是勤,又是和平,侧重于讲勤劳,厚德载物侧重于讲和平。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人格的核心。<br> 如果孝是根,悌是枝干的话,那么《弟子规》在谨和信这一部分就是分枝,要完成好这样的分枝成长,首先从早起晚睡讲起。这个晚睡古人指的是不要吃过晚饭马上就睡觉,早起指的是凌晨三点就起床。谨这一章说的都是小事情,小细节,但千万别忽视了这些小细节,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日常中养成的,这是成就大事业者共有的品质。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生活当中的细小行为,都是内心思想的折射,如果心里一放松,一放纵,行为就一定失谨,古代智者之所以能透过现象和局部看到本质和整体,甚至能预知未来,正是来自这种诚和敬,这就是中庸所讲的至诚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