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处江苏省地理几何中心、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民歌之乡、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集邮之乡、中国建筑之乡。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818.73亿元。 高邮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3年建城史。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后人又称高沙、盂城。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城市。下辖13个乡镇街道和3个区,面积1963平方千米,人口80.26万人。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高邮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国第130座、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连镇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江苏省连云港市至镇江市的高速铁路,是江苏省南北向高速铁路,是贯通苏南、苏中、苏北的重要通道,是苏中、苏北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约304千米,设10个客运车站,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2014年12月26日连镇高速铁路开工建设,2020年12月11全线建成通车。 五峰山长江公铁大桥是江苏省镇江市境内连接丹徒区与京口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连镇高速铁路、江都—宜兴高速公路(苏高速S39)的关键性控制工程 。桥梁总长6409米,主跨长1092米,桥面上层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为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四线高速铁路,设计速度为250千米/小时。 五峰山大桥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也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跨度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里程碑意义 。五峰山大桥是世界上设计荷载最大、公路铁路线路最多的铁路悬索桥。五峰山大桥设计四线铁路、八车道公路,是建成时承载公路铁路线路最多的铁路悬索桥。 五峰山大桥是世界上平面面积最大的沉井基础。五峰山大桥北锚碇采用矩形沉井基础,沉井长100.7米,宽72.1米,高56米,平面面积超7200平方米,为建成时世界上平面面积最大的沉井基础,其主缆直径达到1.3米,是世界上最大直径主缆。 1985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高邮的盂城驿。后来经各级专家的考古和论证,确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且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盂城驿199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点,2015初被评为4A级景区。<div> 位于河北怀来的鸡鸣驿也是我国保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驿站,鸡鸣驿位于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是一处建于明代的驿站遗存,也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鸡鸣驿距北京约150公里左右。<br><div><br></div></div> 盂城驿历史极为悠久,早在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就在此筑高台,设邮亭,将此地命名为高邮,汉代时建县,历史就庄重地把这土地正式命名为高邮。高邮是国内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因邮建城、因邮得名的城市。驿站是古代官办飞报军情,递送仪客、运输军需的机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血脉”。明代驿站功能有二: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招待所或宾馆。凡持有“驿关”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设一邮铺,次要邮路则是20-30里不等。盂城驿是我国古代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驿站。<div> 运河比高邮的地势高不少,站在运河堤上可以俯看高邮城。过去,城里人仰头能看到河上的帆船慢慢地移动。</div><div> 历史上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曾经是一名驿卒,因为驿递系统被砍而失去工作而发动了起义。黄河北岸陈桥驿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被众武将黄袍加身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回师京城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在兵不血刃中一个新的朝代,宋朝诞生了。</div>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重要的运粮通道。高邮以东地区的粮食、食盐,先通过南北澄子河运抵高邮,再中转北运。那时候,高邮是一个繁忙的水上交通枢纽,北自西门湾,南至五里坝,数千艘船只排成四五排在此集结。官员、差役、商人、文人在此歇脚,码头上下人头攒动,附近的南门大街,也成了高邮城最繁华的一条街。 南门大街是高邮市老城区纵贯南北长街的一段,全长230米,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是名副其实的沟通里下河、大运河,襟带苏皖两地的商业重地。南门大街,商行店铺鳞次栉比,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客来运河两岸,货运大江南北,其情其势延续了600多年。20世纪40年代前后,南门大街因战乱和一场大火受到重创,渐现萧条。近年来,南门大街修复如旧,重现生机。 皇华牌楼,它也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运河堤下面就是南门大街,是高邮目前保存最好的明清一条街,它兴建于宋代,到了明清时代已是非常的繁华了,当时这里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口,物资交流的集散地。 现存的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如今开辟为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宋代高邮籍词人秦少游“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句而名。盂城驿门厅上匾牌有四个大字:古盂城驿,这几个字是由原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先生题写的,旁边的“邮驿博物馆”的馆牌是由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先生题写的。 一进盂城驿。迎面便是皇华厅,中间的匾牌上有两个字:皇华。这两个字在当时是对来往使节的一种敬称。当时的皇华厅是整个驿站的管理中心,主要担负的职责就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同时,中国古代的高邮州官也是在这里会见过往的上级官员。 西面的这间是签押房,签押房的主要任务是文件送到了,要在这里签个字、画个押,确认无误无损,表示公文送到了。东面的这间叫书房,古代的书房是供驿丞办公后休息小憩的地方。这个驿丞就是我们这个驿站的最高管理人员,是九品官。这个九品官,他是直属中央领导的,是中央派往地方的行政官员,他和中央的关系比较特殊,是垂直领导关系。驿丞官职虽小,毕竟是个“官员”,驿站在地方上也被称为“衙门”,设有刑具,还可以公开出“告示”。 后厅叫驻节堂,“驻”在古代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驻节堂在当时就是担负的接待任务。这两边是宾客寝房,是供过往官员下榻所用的。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这间厅房,她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它是明代的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厅、粱、瓦、柱都没动过,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 这边有两根柁粱,上面有一些木雕花纹,这些花纹都有一定的象征寓意,东面的上面雕刻着一个古代的乐器——罄,罄在古代是一种打击乐器,所以列下来它就有两条鱼,连起来的意思叫吉庆有余;这边是一只弯弯的玉如意,如意的顶端是一个“万”字型的花纹,中间还有一根长长的飘带,连起来的意思叫万代如意。对面也有一些,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对称的。西面的柁粱上刻有一只蝙蝠,在这只蝙蝠的腹部有一枚铜钱,它象征着多福多财;这边刻的是两块方糕,也就是两个菱形的方块交叉在一起。这边刻的是一支毛笔架在一个古代的银锭上面,它的意思是必定赢。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都希望幸福,所以取的都是一些谐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民俗内容。1996年盂城驿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这间厅房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边都是驿卒舍,驿卒舍在当时是盂城驿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职工宿舍。当时的分工是比较详细的,有水夫、马夫、旱夫、厨防夫等等,水夫是乘船送信的,马夫是骑马送信的,旱夫则是走路送信的,厨夫是做饭的,防夫是保卫人员。当时驿站共有工作人员200多人,有送信的马匹130多匹,运输的船只18条,房屋100多间,原来占地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米,二我们现在恢复的核心景区只是原来总规模的七分之一。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生在欧洲,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对中国情况非常熟悉,他在扬州为官3年,曾经途经过高邮,在他所写的那本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当中曾经提到过,说高邮不但物产丰富,而且价廉物美,所以有这两句话:“用威尼斯银币一格鲁梭就可以买到三只象孔雀那样大的雉。”雉是指野鸡。 送礼房,按《高邮州志》记载,当时这里共有送礼房是五间,送礼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讲究礼尚往来,因而过往的官员除了在这里食宿之外,走的时候都喜欢带一些土特产品走,所以专门设了送礼房以供储存礼品;另外一种情况是,过往的使节住宿在这里,他们所携带的礼品也是暂时存放在这样的送礼房。 陈列的是厨房用品,有石臼、石磨,石臼是用来碾米的。当时厨房有3大间。当时驿站工作人员就有200多人,再加上过往官员人等,显然这间小小的厨房是不够用的。 穿过廊门是庭院区。在古代,整个庭院去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一般来说,过往的官员、各国使节晚上下榻以后,需要一个休息娱乐、宴请宾客的地方,这里就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这里有一间礼宾轩,在当时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就相似于现在的卡拉OK厅,当年,这里曾经笙歌曼舞,好不热闹。 驿站时限里程表。中国古代的邮传速度都有一定的时限规定。这里标出的“三百里限,六日二时到达”。如果当时超过这样的时间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则根据事情缓急程度,分为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者日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以及六百里加紧等。在书上有时会发现这样的描写句:八百里飞书,六百里捷报。指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传递方式。遇有特殊情况,甚至会只换马、不换人。<div> 唐代的杨贵妃是非常喜欢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其实就是通过象我们这样的驿站一站一站传递过来的。唐明皇为她设置了一条专线,也就类似我们现在特快专递的意思。</div> 墙上的这幅明代的《两京邮驿图》,明代的时候,在两京之间,也就是南京和北京之间,沿着运河沿线一共设置了46个大驿站,盂城驿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盂城驿的南面有一个广陵驿,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它的北面有个界首驿,在高邮境内,当时这几个驿站相距大约是60华里,明洪武元年规定,六十或八十里设置一驿,这个距离刚好是一个旱夫一天的行程。当时这一段驿站比较繁密,这主要是由于朱元璋开国后,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王朝迁都北京,庞大的国家机器,众多的京师人口,构成了一股特别强大的消费力量,当时驿卒所采用的送信方式是换马不换人,为了办证文件的机密性哪怕是人生病或者死,就提前做准备,把马夫绑在马背上,一直到送信的尽头,因为有句老话说的:老马识途。后来驿站制度有所变化,换马换人,两匹马两个人一起送信。明代程春宇为了帮助水马驿夫的记忆编写了《水驿捷要歌》,它有点象顺口溜,它把这46个驿站名串联起来,主要是方便记忆用的,因为当时的从驿人员不象我们现在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很多驿夫是不识字的,这样可以方便他们熟记驿名。 蒲松龄与驿站的关系最为密切了。当年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孙惠以宝应知县临时调署高邮州,蒲松龄是以幕僚身份一同前往的,他在我们盂城驿工作了七个月,还曾写有一篇文章《高邮驿站》,这是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是打报告给皇帝,请求多拨一些资金给盂城驿。现在各位如果看《蒲松龄全集》的话,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时间对于驿站来说十分重要,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中国古代除了这种日晷计时法以外,还有铜壶滴漏法、焚香计时法,比如在阴天、下雨天或晚上,因为没有阳光,就使用铜壶滴漏或焚香计时,是相辅相成地使用的。这种日晷计时法主要是利用太阳的阴影进行计时的,这中间有一根金属棒,它的四周刻有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刚好是二十四小时,看金属棒阳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马神庙在古代是祭祀马神的地方,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崇敬神,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因为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古代驿站以马为业,驿马常年在外奔驰,江湖上的风险,加上社会的动乱,还有贪官污吏的骚扰,使得从驿人员只得借助于神的力量的保护,祈求驿站人马的平安。都说马忘爷三只眼,那中间一只呢,就是天目。 这里这里最古老最具有文物价值的当数这四块上马石了,据专家考证,说它是汉代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所采用的石料是火山石,这里可以辩得出一个凹形的脚印,这就是当年饱经驿夫践踏留下来的,这跟滴水穿石的道理是一样的,证明当时驿站比较繁华,使用频率比较高。从这个上马石的高度还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驿马比较高大,上马石是供官员、特别是文官上马用的,上马的石头下马的台嘛。 鼓楼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古代,设有钟的地方叫钟楼,设有鼓的地方叫鼓楼,既有钟又有鼓的地方叫钟鼓楼。上面设了一面大鼓,所以叫鼓楼。据《高邮州志》记载,当时我们这里共有五间,。古代驿站大多设有钟鼓楼,用来通报时刻,这说明呀,古代邮驿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近代的邮局,大都建有钟楼,或设有标准钟,都是从这沿袭下来的。 鼓楼在当时有三大功能:一是站岗了望,登高望远,远远看见驿马来了,这里就要做准备工作,该换马的就换马,该添料的就添料;二是值更报时,鼓楼上的大鼓以供报时之用;三是报捷庆典,这一功能一般来说是很少启用的,比如说,前方战场上有捷报传来,沿途都要击鼓以示庆贺,这就叫做红旗捷报。 驿印流年:古代驿站传递中,驿印封泥,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高邮亭、迎华驿、高邮驿、秦邮驿、盂城驿、秦邮公馆,不同时期的驿站名称,生动演绎高邮邮驿的历史。 高邮镇国寺,现为世界遗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禅修,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 镇国寺塔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更有京杭运河宝塔湾之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呈平面方形。塔高35.36米。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 镇国寺塔虽历经几次修葺,但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为保塔运河改道,该塔处在拓宽范围内,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周恩来总理在审批方案时特批:让道保塔。留下了河心岛上的古塔,如今岛上已重新恢复镇国寺供游人参观、休闲。 1957年该塔被列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25日,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镇国寺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游台在高邮市区东北、泰山庙(又名东岳庙)后的东山上。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是筑在东山顶端的高台建筑,登高四望,自然景观尽收眼底。 文游台因宋代苏轼路过高邮时,曾和孙觉、王巩、秦观等文人在此饮酒论文而得名。这四人就是四贤。四贤聚会,大名鼎鼎的苏轼是此次聚会的发起人,也是此次聚会的客人。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在黄州接到圣旨,被“量移汝州”,意思是减轻对他的处罚,这说明“乌台诗案”的事翻篇了,移送到汝州(今河南临汝)来。苏东坡非常高兴,由黄州雇船顺长江东下,游了庐山、石钟山,在金陵会见了王安石。他本来准备由六合北上去临汝,但听说秦观第二次赴礼部试又未考中,情绪比较低落,便改道由金陵到京口,由京口过江入大运河到高邮,专门来安慰和开导秦少游。秦观十分高兴,热情接待,喊上苏东坡的好友孙觉和另一放逐已北还的文人王巩,在泰山庙后面的高台上载酒论文,畅叙友情。“文游台”的名声便传播开来,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文游台”便成了高邮士子文人登高临远的胜地。 秦观是土生土长的高邮人,年少的时候就博览群书,立下远大志向,他最仰慕的人就是文坛领袖苏东坡,可是,当时他还没有考上进士,只是一个无名的文学青年,没有机会认识苏东坡。这年,26岁的秦观打听到苏东坡将要游览扬州,就做了一件大胆而鲁莽的事,在大明寺模仿苏东坡笔迹题诗一首,并署上苏东坡的大名,给苏东坡留下了震撼的第一印象。三年后,秦观赴京应试,途经徐州的时候,终于见到了苏东坡,二人一见如故,苏东坡当即接受了秦观的拜师。 汪曾祺是高邮土生土长的另一位名人,1920年3月5日生于高邮市,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 汪曾祺在上小学的时候也曾经游览文游台,他扒在两边窗户上看风景:东边是农田,麦苗青青、油菜碧绿,蚕豆花儿吐艳;西边的青砖瓦房鳞次栉比,极目远眺可以看见运河大堤上烟柳婆娑,运河里帆影片片,在树梢后缓缓移动。汪曾祺的心有点酸酸的、甜甜的,说不清是惆怅还是喜悦,一直到两鬓斑白再次踏上故土,他才知道,那就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