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追忆父亲袁广智和妈妈祝捷烈士</b></h1> 袁瑜钢 <h1><font color="#b06fbb">我的父亲袁广智</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我的妈妈祝捷烈士</font></h1> <h1> <font color="#167efb"><b>【人物简介】</b></font></h1><h1> 袁广智(1919.11—1981.9.30),祖籍安徽省凤台县。1939年10月任皖南新四军军部岩寺总兵站修械所修理工、第一米仓管理员。1940年1月任新四军教导队4期1队学员、班长,5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新四军3支队5团3营副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随队突围,被俘3天后辗转归队,4月任新四军1师干校军事干事,10月任新四军1师抗大9分校军事助教。1942年6月任苏中军区2分区参谋、特务营1连副连长、副队长兼军事教员,苏中军区2分区参谋长。1944年10月任淮北军区2分区雪枫总队参谋长。1945年11月后历任华中军区8分区独立2团参谋长兼1营营长、宿淮总队参谋长。1946年12月任豫皖苏军区独立旅35团参谋长兼2营长。1947年11月后历任豫皖苏军区2分区淮阳支队副支队长兼太康县两个支队的指挥长,2分区3团副团长,豫皖苏军区汽车队队长。1949年5月后历任南京汽车415厂军代表,二野后勤供应处1大队副大队长,西南军区后勤部39汽车修理厂军代表,原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重庆汽车修理厂军代表、401厂厂长兼总支书记,总后汽车拖拉机管理部修理管理处科长。1956年10月任志愿军原总后勤部修理处处长、总后运输部工厂管理处科长。1963年任总后汽车1团团长、总后青藏办事处运输处处长、副参谋长。1972年任总后西安办事处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1年9月30日在西安病逝。</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人物简介】</font></b></h1><h1> 祝捷(1925.1.13—1946.10.15),女,原名祝良瑜,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1938年4月参加固始县抗敌动委会组织的青年抗敌协会、21工作团、学生军团。1940年2月任淮南天长县2区(后隶属新四军2师)工作队员。1942年12月任江苏盐阜区1区区委宣传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调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任中共永城县雨亭区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3月任中共雪枫县蒋口区委副书记,5月与雪枫县总队参谋长袁广智结婚。1946年8月21日蒋口区委遭国民党军包围,她沉着应战,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由于身怀六甲,过度劳累,昏倒在梁楼村西被敌俘获。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她英勇不屈,大义凛然。1946年10月15日夜,在县城北郊的崇法寺塔旁被敌人活埋,壮烈牺牲,年仅21岁。</h1><div><br></div><div><br></div> <h1> 我们兄妹4人,哥哥叫铁军,我叫瑜钢,弟弟叫凯捷,小妹叫彦良。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牺牲的祝捷(祝良瑜)烈士——我们的烈士妈妈!我们虽非她亲生,但一直深深怀念着她,她永远是我们的祝妈妈!</h1><h1> 铁军代表铁的新四军,瑜钢是采用祝良瑜的瑜字,凯捷是采用祝捷的捷字,彦良是采用祝良瑜的良字。</h1><h1> 直到长大后才听父亲袁广智讲述了他和我们的祝捷妈妈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战斗情缘。</h1> <h1><font color="#b06fbb">兄妹4人合影,左起:作者袁瑜钢(老二)、袁彦良(小妹)、袁铁军(老大)、袁凯捷(老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坚定革命的祝捷妈妈</b></font></h1> <h1> 妈妈祝捷原名祝良瑜,河南省固始县城北大街人,1925年1月13日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是个书香门第。她父亲祝宗周(号为梦渔)为人正直,是一名中学教师,全家人只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糊口。</h1><h1> 祝妈妈兄妹6人,她是最小的一个。她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其哥嫂抚养成人。她7岁开始读书识字,哥嫂是她的启蒙老师。</h1> <h1> 祝妈妈从小就是一个性格直爽、倔强、泼辣、大胆、渴望光明和幸福、求知欲很强的女孩子。但在那暗无天日的年月里,她的美好愿望不过是一个泡影,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她恨社会的不平,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堂里上学念书,而她却不能和别人一样,就经常在家里痛苦,闹着要上学,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家人只好送她到新华高等女子学校上小学。</h1><h1> 祝妈妈的大哥祝良桑为了家里的生计到武汉谋生,不幸暴病身亡,家庭生活更加艰苦了。</h1> <h1> 正值祝妈妈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全中国的爱国志士、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切,给年幼的祝捷在心灵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使她看到了一线光明,她激于民族的义愤,祝捷开始参加一些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h1><h1> 那时由于哥嫂出于对祝捷的爱护,也因为缺乏像祝妈妈那样的民族义愤,哥嫂对她的行动多次给予阻拦、制止,因此祝妈妈时常和哥嫂发生激烈的争执。在争执中祝捷总是说:“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们的,我们的大好河山为什么要让日本帝国主义逞凶狂?我爱国,犯什么罪?你们别管我!”</h1> <h1> 1938年4月,由中共党员率领的国民党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政治工作队来到固始,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祝妈妈参加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补习班”。补习班里有一个姓张的先生,经常给她们讲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她在补习班里更是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讨论国家的前途、抗日的办法。 </h1> <h1> 各界群众性的抗敌救亡协会纷纷建立。许多青年参加了青年抗敌协会,祝捷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女会员。<br> 不久,祝捷向家里提出要到立煌县(现金寨县)受训。哥嫂以无路费为由,阻止祝妈妈出行。但是祝捷坚定地说:“让我走也得走,不让我走也得走!”结果,她背着家庭,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h1> <h1> 5月,固始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并以青年抗敌协会会员为骨干组成了21工作团。祝捷在工作团里年龄虽小,但工作积极认真,大胆泼辣,排演救亡话剧,教唱抗战歌曲,写声讨侵略者的文章,张贴标语,画讽刺漫画,样样都干。不久,因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干涉,经安徽省动委会同意,21工作团调离河南固始,去湖北浠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h1> <h1> 经省动委会介绍,祝捷考入由中共党员率领的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学生军团,编入干训班第三大队学习。由于国民党害怕抗日,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采取集训、通缉、解散等手段,镇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学生运动,安徽的抗日斗争遇到了很大困难。</h1><h1> 祝妈妈所在的学生团共有20人,其中11人因害怕回家了。祝妈妈虽然年纪最小,但她的决心最大,继续留在学生团,坚持抗日救亡斗争。</h1><h1> 1938年底,学生军团结业,组成两个政工大队和一个话剧团去皖东开展抗日救亡和战地服务工作。</h1> <h1> 1940年2月,我党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将这批学生分期分批送到抗日民主根据地。祝妈妈等进步青年在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护送下,越过敌伪封锁线,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编为青年大队,集中学习。</h1><h1> 不久,她被分配到淮南津浦路东天长县二区任工作队员,参加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淮南归属新四军2师所辖。 </h1><h1>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日、伪、顽军大举“扫荡”。她和区里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同敌、伪、顽进行顽强的斗争。</h1><h1> 同年6月,顽军韩德勤残部窜到祝妈妈的驻地,她和乡公所的同志一起被俘。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她一口咬定自己是去南京求学的学生,顽军因得不到任何证据,就将其交地方处置。不久,新四军2师收复了这一地区,祝妈妈才被救脱险。</h1> <h1> 当时,党组织为了澄清祝捷被捕一事,让她到盐城新四军军部执行所接受审查。党组织经过认真审查,解除了怀疑,给她重新分配了工作。</h1><h1> 祝妈妈调任江苏盐阜区1区区委宣传委员。她在两次动员青年参军的工作中,因成绩优异,受到县委的表扬。她随区工作队打了几次胜仗,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1942年12月,祝妈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1><h1> 1943年,日寇对盐阜区大举“扫荡”,她被留下坚持斗争。白天隐蔽在湖中,夜间出来发动群众,坚持斗争达3月之久,终于粉碎了日寇的“扫荡”。</h1> <h1><font color="#167efb"><b> 经历皖南事变的父亲</b></font></h1> <h1> 我的父亲袁广智,1919年11月15日生于安徽省凤台县。两岁时父母双亡后,寄养在河南省沁阳县的一个朋友家。读书到小学四年级。接受了三民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参加过抗日游行。1935年到安徽省公路局屯溪汽车大修厂当电工。</h1> <h1>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父亲参加了由林枫领导的流亡到屯溪的太湖剧社,进行抗日宣传。剧社要去武汉,父亲就送了十几元钱给林枫,并安排车辆送他们到汉口。分手时林枫告诉我父亲,到汉口后找陈孟飞即可找到他。</h1><h1>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合肥、安庆一带。父亲和一个朋友开车到汉口去找林枫未果。</h1> <h1> 因生活问题,父亲跑到湖南湘潭考进了伪机械化200师通讯营做电工,在那里认识了郭克。郭克是中共地下党人(建国后在海军司令部装备处工作)。</h1><h1> 在和郭克的交谈中,父亲了解到江南的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于是当伪机械化200师换防到广西全州时,父亲开小差回到了安徽屯溪,在中国工业合作社浙皖办事处屯溪事务科工作时,经科长江付元(共产党员)介绍加入了新四军。</h1> <h1> 1939年10月,父亲在新四军军部总兵站岩寺修械所修理汽车,后调兵站第一米仓任机器管理员。1940年1月调军部教导总队第4期一队学习,5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皖南繁昌县新四军3支队5团特务营副官。</h1> <h1> 1941年1月,父亲亲历了皖南事变。<br> 1月6日,皖南新四军部队在开赴长江以北途中,遭国民党突然袭击。父亲作为副官,主要领导全营勤杂人员,负责安排部队的宿营、布置炊事员做饭,还经常跑到阵地上去。营政委叶露肖身负重伤需送下阵地,父亲为了不减少阵地战斗人员,就背着营政委,通过数道火力封锁,送达团部卫生队。第二天听说叶政委牺牲了。<br></h1> <h1> 战斗到第三天,晚上转移阵地。特务营与团部失去了联系。父亲就把整个勤杂人员集合起来讲话,失掉联系要找部队。把三个夜间站岗而失掉部队的战士,叫他们一个走前面,一个走后面,一个走中间,顺着马蹄子印去找团部,走了8里路终于找到了团部。</h1> <h1> 第7天黄昏部队突围时,父亲所在的营是在整个突围部队的最后,他带着全营勤杂人员又在最后。开始突围就遇到敌人的火力封锁,父亲等19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走在前面,冲过了敌人13道封锁线。但到天亮也没有冲出敌人的层层包围。</h1><h1> 敌人包围上来后,父亲把口令、党员证都撕掉藏起来,未暴露身份,被俘后留在国民党军,被迫给他们挑子弹。</h1><h1> 父亲想逃走,但总是找不到机会。被俘后的第4天早上,他就向敌连长讲:“我是北方人,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没人照顾,因打仗恐怕担心,我回去看看再回来。”结果敌连长迟疑了一下,竟应允放走了父亲。</h1> <h1>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父亲非要找到党、找到部队。他费尽波折,辗转千里,到安徽的绩溪、屯溪及浙江的淳安、慈溪、金华一带,终于找到地下共产党员薛金杨。</h1><h1> 1941年4月,他们一起到苏中找部队,加入了新四军一师。</h1> <h1><font color="#167efb"><b> 相识在豫皖苏</b></font></h1> <h1> 1944年8月,为了阻击津浦、陇海两线的敌人,挽救正面战场的危机局面,恢复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拯救300万豫皖苏地区同胞,新四军4师奉命西进。</h1><h1> 为了使新四军4师西进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决定:从新四军1、2、3师和地方干部中抽调一部分干部随4师一起西进。我们的父亲袁广智和祝捷妈妈都是其中一员。</h1> <h1> 由于父亲对河南比较熟悉,方便开展工作,再加上自己的要求,经党组织决定调往新四军4师。父亲从江苏东台地区出发,日夜兼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行程800多里路,到达新四军4师师部驻地——永城、萧县边界的海清房。<br></h1> <h1> 按期到达海清房的人很多,都是年轻人。新的征途、新的任务鼓舞着每个同志。晚饭时,有3个女同志在场。父亲从谈论中了解到她们都是同来4师西进的地方干部。</h1><h1> 在3个女同志中,两个年纪较大,一个很年轻,看上去只有20出头的样子。 她中等身材,身穿半旧的蓝布裤褂,一双大眼睛,显得非常健康、机灵,书包从不离身,而且装的总是满满的。她就是祝捷妈妈,也有人叫她小祝。</h1> <h1> 祝妈妈的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唱歌,热爱劳动,工作热情特别高。在等待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她担水、扫地、刷标语,样样工作都抢着干,而且干的又好又快,同志们都很喜欢她,也引起了父亲的关注。 </h1><h1> 在短短的几天里,父亲和祝妈妈还有同志们一起开会、学习、听报告,慢慢地父亲对祝妈妈有了更多的了解。</h1> <h1> <font color="#167efb"><b>并肩驰骋沙场</b></font><b></b></h1> <h1> 1944年,祝妈妈被分配到永城县雨亭区任区委组织部部长。当时,该区二次解放,广大群众迫切要求从政治上、经济上对地主阶级进行彻底清算。</h1><h1> 祝妈妈根据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充分发动劳苦大众,组织领导了李新楼一带的清算减租和土改运动。贫苦农民斗倒了恶霸地主李老窑(李东阁)后,实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美好愿望,个个扬眉吐气。</h1> <h1> 到任伊始,祝妈妈在《立志为工农》一诗中写道:</h1> <b>才辞苏北根据地,<br> 又负重任进平原。<br> 女儿有志为工农,<br> 报国哪怕革命难。</b> <h1> 祝妈妈由于工作出色,曾多次到县里介绍经验,受到县委的表扬。她在荣誉面前、在赞扬声中,总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地努力工作,从不多讲自己的长处和取得的成绩,而总是把自己工作中的教训告诉别人。</h1><h1> 她工作作风深入细致,非常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节衣缩食,常常把每月仅有的一点津贴送到贫苦农民的家里。</h1> <h1> 父亲袁广智被分配到永城县总队(后为纪念彭雪枫命名为雪枫县总队)。总队长由县长鲁禹道兼,政委由县委书记王光宇兼,副总队长杨志雅,副政委林欣,参谋长袁广智,政治处主任邱军治。总队共辖三个大队:1大队长由参谋长袁广智兼,教导员王达选;2大队队长由蒋口区区长蒋汉卿兼,教导员沈坚;3大队队长由苗桥区区长李品立兼,教导员宋黎夫。</h1><h1> 县总队配合新四军4师主力部队收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并经过艰难的武装斗争,粉碎日伪顽的“围剿”,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发展永(城)砀(山)边抗日根据地。</h1><h1> 父亲参与指挥了刘庄、王集、朱楼等多次战斗。</h1> <h1> <b>刘庄战斗。</b><br> 1944年12月,敌人常到芒砀山以北刘庄一带活动,企图消灭这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一天,敌人组织700余人向我边区进攻。经砀南工委讨论后,决定先断其一指。 <br> 部队从张土楼出发,拂晓前到达朱楼。当太阳刚刚升起时,我哨兵报告,敌人已到刘庄。父亲命令砀南办事处主任王次青率一个连由朱楼向西佯攻刘庄,另一连到朱楼东北方向阻击敌人的增援。父亲率两个连从朱楼出发,沿刘庄以北的抗日沟包围敌人。</h1> <h1> 由于部队是新组建的,又没有机枪,我们的战士有的拿着红缨枪、有的空着手。为了把部队带上去,父亲就亲自在前带领几个战士一块冲上去。<br> 经过一场残酷激烈的战斗,消灭了敌人一个营。此时,敌人已包围上来了,为了避免和敌人硬拼,父亲决定将部队转移。此战,缴获敌人机枪两挺、驳壳枪4支、马两匹、步枪70余支。</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后排左1)与战友们合影</font></h1> <h1><p> <b style="color: inherit;">王集战斗。</b></p></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45年春,部队住宿在王集西北角的毛成铺村。拂晓时分,敌人进入王集镇,父亲很快集结了3个连的兵力包围敌人。</span></h1><h1> 父亲身先士卒,带领3连冲进敌巢直插敌人心脏。在距敌只有50来米的距离时,敌哨兵发现了他们,喝问:“你们是哪部分的?”</h1><h1> 父亲高声反问道:“你们是那部分的?”</h1><h1> 敌哨兵慌忙回答:“我们是保安司令部突击队的。”<br> 父亲马上回答道:“自己人!”</h1><h1> 说时迟,那时快,父亲一个箭步冲上去,左手抓住敌人哨兵的枪,右手的驳壳枪抵住敌人的胸膛,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h1><h1> 这时警卫员李明信已迅速地解决了另外一个敌人哨兵。父亲马上命令3连长带领部队杀进敌营,一阵枪击之后,歼灭了全部敌人。</h1> <h1> 父亲谈起当年艰难卓绝的斗争,总要讲到徐班长。那是在朱楼战斗中,驻地被敌人包围了。父亲跟徐班长并肩向敌人冲去,不料徐班长被敌人命中,一团脑浆子掉在父亲身旁,人倒向左边。</h1><h1> 眼看战友牺牲,父亲怒不可遏,命令1、3连连长:“一定把抗日沟堵住,全歼来犯之敌。”率队死死地咬住妄图逃跑的敌人不放,结果反败为胜。</h1> <h1><font color="#167efb"><b> 战地黄花分外香</b></font></h1> <h1>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父亲经常和祝妈妈见面,一同开会一同研究工作。父亲对祝妈妈的关注渐渐多起来!父亲发现她对党的工作是那样的认真负责,对党和上级的指示总是仔细听、用心记,从不马虎了事。 </h1><h1> 一次开完会后,父亲和祝妈妈同行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他们交谈了许多。在交谈中,父亲对祝妈妈的坚定革命信念和必胜的决心有了进一步了解。祝妈妈那英勇斗争、不畏艰苦的精神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h1> <h1>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频繁的战斗不觉一晃半年过去了。</h1><h1> 1945年初春的一天下午,父亲在县委开完会后,去看望分别半年之久的祝妈妈。</h1><h1> 3月,祝妈妈刚调任蒋口区委副书记。当时她工作的地方反动派势力较强而群众正处于发动的阶段,工作上的困难很多。当时,县委指示要发动群众,建立永砀边区根据地。祝妈妈当即表示: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尽快把群众发动起来。</h1><h1> 临别时,祝妈妈送父亲到村口,嘱咐他注意身体、多打胜仗,并送给父亲一双她自己亲手做的布袜子。</h1> <h1> 1945年5月1日,父亲和祝妈妈结了婚。由于当时工作很紧张,农村在搞减租减息,部队在搞整训,婚后几天他们便各自奔赴了战斗岗位。</h1><h1> 年底,父亲任华中军区8分区独立2团参谋长兼营长,后又任宿怀县总队参谋长。</h1> <h1> 1945年秋天,组织上安排父亲和李苏波同志一起到夏邑县去做伪55师王继贤部的起义工作。由于当时环境恶劣,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组织上同意父亲去看望一下妻子,并要求他们先将枪支、马匹存放在妻子那里,随后更换便衣去执行任务。</h1><h1> 到达祝妈妈的住处后,父亲告知了他的来意。祝妈妈听后眼圈湿润了,她为父亲担心,叮嘱父亲千万要小心行事。很快她又坚定地对父亲说:“这是党对咱们的信任,应该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要出发了,祝妈妈眼含热泪对父亲说:“广智同志,祝你胜利归来。”</h1><h1> 父亲和李苏波同志到达敌55师后,为了革命事业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经过深入细致地策反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伪55师4000余人的起义任务,凯旋荣归。</h1> <h1> 1946年7月,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在永砀边区,敌人以9倍于我的兵力“围剿”解放区。由于敌人来势凶猛,极其猖狂,还乡团趁势反攻占领永城、砀山、萧县、宿县等地。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人民群众惨遭杀害,革命形势陷入低潮。</h1> <h1> 由于敌强我弱,为了保存我党、我军的有生力量,组织上命令父亲所在部队立刻转移。当部队转移路经祝妈妈所在驻地时,父亲又抽空去看望了已怀有身孕四五个月的爱妻,并劝她和部队一起转移。</h1> <h1> 父亲深深地爱恋着妻子,无不为她的身体以及艰苦的斗争环境而担心,父亲再三劝慰她随部队转移。而妻子果断地回答说:“县委指示,区干不出区,乡干不出乡,就是粉身碎骨也不离开这个地区。”听到她如此坚定地回答,父亲非常钦佩她这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同时也为她的安全深表担忧。</h1><h1> 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没有谈更多的话便匆匆告别了。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成了他们的永诀。</h1> <h1><font color="#167efb"><b> 父亲痛失爱妻</b></font></h1> <h1> 在我军主力部队被迫做出战略转移不久,国民党、保安团、还乡团千余人极其疯狂地向我太丘、顺和一带袭扰。1946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阳历8月21日)夜里,祝捷妈妈接到地委通知:要求他们迅速集合并撤离,敌顽的队伍很快就要到了。</h1> <h1> 第二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敌人就出现了。这时蒋口区区队在前,区委书记在后。为了掩护区队撤退,祝妈妈率领一个班的兵力顽强阻击,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终因敌众我寡只能继续撤退。</h1><h1> 由于祝妈妈怀有身孕,在撤退过程中行动不便,吃力地行走在撤离的路上。当来到梁楼村西头时敌人就追上来了。祝妈妈看到情况非常紧急,就对通讯员说:“你走吧!不要管我了,我不能再连累你们了!”</h1><h1> 随后她遇见了梁彦仓。祝妈妈被梁彦仓叫到家里,给她换了便衣,让在他家里躲几天,等情况好些了再走。</h1> <h1> 岂料当时国民党新5军没有进入梁楼村,而是绕村而过。祝妈妈知道情况后决定立即出发去追赶部队。 </h1><h1> 这时,已经是叛徒的梁彦仓偷偷拿走了祝妈妈的两支枪,并将她扣押。之后梁彦仓伙同他兄弟几人将她进行奸污,时间长达半月之久。祝妈妈多次劝说让他们放人,她自己也试图逃离都未获成功。</h1> <h1> 在郭楼村的永城县县长鲁禹道以及阎济民、赵成文等人得知祝捷被扣留之事后,立即派赵成文带领一个连的人前去营救。在梁楼村街上遇见梁彦仓并问他是否知道祝捷的情况时,他说不知道。就这样错过了营救祝妈妈的机会。</h1> <h1> 祝妈妈被叛徒、敌人押解到永城县后,敌人妄图从她口中得到我方的情报,对她严刑拷打,百般折磨。祝妈妈面对凶恶的敌人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地说:“你们有本事打好了,要想从我嘴里得到共产党的情报那是枉费心机!试问哪一个共产党员叫你们满意过?!”敌人无奈重刑拷打,令她几经昏厥。但她的意志更加坚强,厉声斥责敌人:“我是共产党员,我是为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和受压迫的人民而奋斗的,而你们是为了谁呢?你们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你们总有一天要受到人民的审判!”</h1> <h1> 敌人兽性大发,在祝妈妈的脸上挑烂十几处,并在挑烂之处插入鸡毛后拉她游街。祝妈妈昂首挺胸,大义凛然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h1> <h1> 1946年10月15日,在永城崇法寺古塔旁,祝妈妈面对敌人挖好的土坑嘲笑敌人说:“你们折磨了我这么多天,什么也没有得到吧?!杀害了我,只能证明你们的失败,我们的胜利……”敌人不容她再说下去,便把怀孕7个多月即将分娩的祝捷推入深坑。我们的祝捷妈妈壮烈牺牲!年仅21岁。</h1> <h1><font color="#b06fbb">1979年3月20日,父亲(左)专程到永城崇法寺古塔旁的祝捷烈士殉难处祭奠战友又爱人。</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在祝捷烈士墓碑前祭奠</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为战友又爱人祝捷烈士敬献花圈</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1979年3月20日,父亲(中)的老战友陪同祭奠祝捷烈士</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今日的祝捷烈士殉难处及墓碑</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化悲痛为力量</b></font></h1> <h1> 父亲得知爱妻祝捷牺牲的消息后,心情万分沉痛,他只能化悲痛为力量,以百倍的胜利去消灭更多的敌人以报仇雪恨,为全中国的解放英勇战斗。</h1><h1> 1946年12月,豫皖苏军区成立,司令员张国华、政委吴芝圃,将原30团、34团、35团整编为军区独立旅。父亲任豫皖苏军区独立旅35团参谋长。</h1> <h1><b> 龙岗战斗失掉满口牙。</b> <br> 1947年1月13日,在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攻下安庆、涡阳等县城后,根据侦察所得情报,敌30团在龙岗一带活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父亲带领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直奔龙岗。<br></h1> <h1> 晚饭后,接到上级命令:父亲所在的35团与30团担任主攻。35团由他带领2营担任主攻。在他和指导员李亚明研究后,又召集各连干部开会,部署了主攻的方向、时间、任务等事项安排,决定4连为突击连、6连为预备队、5连为后卫,并安排好父亲的第一代理、第二代理人。</h1> <h1><font color="#b06fbb">龙岗战斗经过要图(1947年1月13日—14日)</font></h1> <h1> 夜晚时分进攻开始了。4连长赵明献率领4连开始接近敌人。当他们被敌人发现时,敌人的机枪、步枪子弹如同破堤的洪水倾泻而出。敌人知道解放军是近战、夜战的高手,于是乎照明弹、曳光弹划破夜空,穿甲弹从战士们的身旁飕飕飞过。4连以猛烈的火力封锁、压制住了敌人,并攻占了敌人的指挥中心——徐双楼。</h1><h1> 当父亲得知徐双楼上还有敌人时,就命令邓世云所在连消灭楼上的敌人。他们很快消灭了敌人并控制了制高点,紧接着又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反击。</h1> <h1> 此时东面的敌人点燃了照明的柴火,黑夜的长空顿时火光冲天,如同白昼。父亲急了,向全体人员大声喊道:“快把它扑灭!快把它扑灭……”没等父亲喊完,敌人的一颗子弹正打在他的嘴上,子弹在嘴里打了个转,被他吐了出来,满口的牙被打掉。</h1><h1> 父亲负伤的同时,他警卫员李明信的驳壳枪也被打了个枣大的窟窿,还有5名战士英勇牺牲了!</h1> <h1> 1976年我复员在家。一天,李明信叔叔从河南三门峡来我家做客,说起此事,他说:“当时把我吓坏了!要不是老首长当时大声喊:‘扑灭它!扑灭它!’老首长就没命了!”</h1><h1> 也实属巧合,由于父亲当时喊话用了全身的力气,嘴里的气体把子弹给挡了回去,属于软跳弹。不然的话,老爷子早就一命呜呼了。父亲还经常开玩笑地对我们说:“这叫吃子弹吐核!你们谁见过?”</h1> <h1> 战斗结束了,消灭了敌人一个团。父亲也被送进了后方医院,在没有麻药的手术室里缝了几针,第三天就出院参加战斗去了。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司令员得知消息后到医院看望他时,父亲已经跑了!</h1> <h1><font color="#b06fbb">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封面</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内页</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翻开父亲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内页上写着:</font></h1><h1> <b>残废时间、地点及原因:</b>1946年12月(注:实为1947年1月13、14日)在河南龙岗自卫战斗中负伤。<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weight: bold;"><br></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残废等级:</b>二等乙级。</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style=""><b> 残废情形:</b>左眼眶下至鼻三角贯通弹伤后,上下齿大部脱落(约19个牙),现咀嚼困难。</font>右股部及左臀部贯通伤,伤及血管,现在被缩短两厘米,稍有跛行。</h1> <h1> 中国人有句俗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然而,父亲一次被子弹打掉了19颗牙是怎样的巨疼,难以让我想象。而他又是如何挺住的,真是痛苦难当呀!他是如何喝水、吃饭的?满嘴血糊糊的伤口,没有了咀嚼能力,那是一口食一口血的吞咽呀!<br> 当我懂事之后,每每看到饭后的父亲拿下假牙漱口时,都会觉得很有意思。但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问过,父亲嘴里的伤口是在什么时候愈合的?什么时候装的假牙?直至今日,成为我终身的遗憾!<br></h1> <h1><b> 攻克亳县打坦克。 </b> <br> 1947年1月26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组织指挥的豫皖战役的亳县战斗打响了。独立旅的任务是打增援。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对我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br></h1> <h1> 面对敌人坦克的疯狂进攻,父亲沉着冷静,用他当过汽车维修工人对坦克机械性能比较了解的优势,命令机枪射手瞄准坦克的主动轮不间断射击,把敌人坦克的主动轮上的齿轮全部打秃。主动轮没有了齿轮,无法带动一侧的履带,坦克只能原地打转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无法向我军开炮了。</h1><h1> 从战场上下来后的总结会上,父亲得到了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政委张太生的表扬。这种战法在我军的战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父亲的独创。</h1> <h1> <b>给司令员当司机。 </b><br>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全是残酷斗争,时而也有趣事发生。</h1><h1> 听父亲说过,在一次战役结束后打扫战场时,我军指战员缴获了一辆国民党军的吉普车。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指示我父亲找一名驾驶员来,把车开上去视察部队。父亲说:“不用找别人!我就是司机啊!”说着便驾驶着吉普车出发了。<br> 张国华司令员和其他领导坐着车视察部队那叫一个神气!在回来的路途中吉普车的汽油用完了,车子跑不动了,这如何是好?父亲就向当地的老百姓借了两头牛套在车上,继续驾驶着吉普车前行。哈哈!那也是别有一番风情。<br></h1> <h1><font color="#b06fbb">张国华将军曾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缴获的国民党军吉普车</font></h1> <h1> <b>淮阳战斗一枪四洞。</b><br> 1947年9月7日,父亲率豫皖苏军区独立旅35团参加了淮阳战斗,伤亡较大。父亲大腿部负伤,一枪贯穿两腿4个洞,子弹从一条腿的一侧打入,从另一侧出来,又穿过另一条腿。<br></h1> <h1> 1962年3月,父亲到后勤学院学习时,才有时间带我们在总后的大澡堂洗澡。当时我就发现父亲的大腿和别人不一样,有四个乒乓球大的伤疤。我用小手摸着伤疤问是怎么回事?父亲风趣地说:“这叫一枪四个洞,要是再高一点就没你们啥事了。”</h1><h1> 可以想象:当他被一枪打到,一头栽倒在地的一瞬间是如何的痛苦。他再次忍受巨大的疼痛,手拄双拐站立起来的情景在我眼前浮现……</h1> <h1> 父亲身高1米85左右,在永、砀边区的绰号是“袁大个”,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他为永砀人民赴汤蹈火、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h1> <h1> 父亲常常对我们说:“许许多多革命先烈没有看到解放的这一天,没有享受到他们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而我们流血又算得了什么!”这正是一个老党员、老战士对党、对人民的耿耿情怀。</h1> <h1><font color="#167efb"><b> 永远的怀念</b></font></h1> <h1> 1949年8月,父亲任第二野战军后勤工程处1大队任副大队长。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1950年4月任西南军区后勤运输部车管处39汽车修理厂军代表。</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左2)任汽车修理厂军代表</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中原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纪念章</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font></h1> <h1> 1950年10月,父亲和我们的母亲吴鲁山在重庆结婚了。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男孩诞生,起名叫铁锤。因为党旗上的铁锤代表着工人阶级,而父亲是工人出身。</h1><h1>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和弟弟出生,先后取名叫钢锤、铜锤。我想父母是要表示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吧!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和我们的母亲吴鲁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的授衔照</font></h1> <h1> 在重庆工作期间,父亲拖着伤残的身躯,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用缴获国民党的美国大道基改装成公交车,使重庆的街道上有了人民自己的公交车。父亲的工作得到了西南局以及二野领导的认可和表彰。</h1> <h1><font color="#b06fbb">父亲(左1)用缴获国民党的美国大道基改装成公交车</font></h1> <h1> 1955年10月,原总后勤部要求专业技术好的、团以上的干部可调入北京。父亲因工作表现突出调入北京,我们几个孩子也跟随父母入京。</h1><h1> 1956年10月,父亲就要去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当时母亲在北京第一机床厂上班,我和哥哥必须上幼儿园了,而上幼儿园我们的名字就有些不合适了。</h1><h1> 父母亲决定为了让我们永远记住祝捷——我们的烈士妈妈,给我们分别取名:铁军、瑜钢、凯捷、彦良。</h1> <h1><font color="#b06fbb">兄妹4人与父母合影,后排左起:袁彦良(小妹)、袁铁军(老大)、作者袁瑜钢(老二)、袁凯捷(老三)</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兄妹4人与母亲吴鲁山合影,左起:袁铁军(老大)、袁彦良(小妹)、母亲吴鲁山、袁凯捷(老三)、作者袁瑜钢(老二)</font></h1> <h1> 从我们几个孩子记事时起,就知道河南的永城,那里埋葬着我们的祝捷(祝良瑜)妈妈!永城啊永城!是我们无比向往的地方。我们兄妹4人都曾先后去过永城,在崇法寺古塔下,在祝捷烈士英勇就义地,在祝捷烈士的墓碑前瞻仰、祭奠。<br></h1><h3><b> 纸钱化青烟,泪做倾盆雨。<br> 英烈依旧在,豪女祝良瑜。</b></h3> <h1> 1981年9月30日,父亲在西安市溘然长逝。父亲和他的爱妻祝捷终于在时隔35年后在天堂欢聚,共话当年相亲相爱、并肩驰骋、浴血沙场!</h1> <h1> 在父亲去世后的2008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到西安烈士陵园扫墓。当来到父亲的灵龛前时,发现一个精美的小花圈放在那里。花圈的挽联上写着:姑父千古!落款只有一个“祝”字。当时大家都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母亲很快就反应过来说:“这是祝捷家人送的花圈,可能是祝捷哥哥的孩子。”<br> 祭奠完父亲后,母亲叫我们在墓地留下电话以便与祝家人联系。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一点音讯都没有。之后我们还询问了永城政府及父亲的老战友,依然是石沉大海。<br> 我感到,虽然两家人未谋面,但都在心底默默地悼念着在天堂的亲人。祝愿他(她)们流芳千古!<br></h1><div><br></div> <h1> <b><font color="#167efb">作 者:</font></b></h1><h1> 袁瑜钢,袁广智之子。1970年1月参军在39军,1975年11月在西安邮电部第4研究所工作,现已退休。</h1> <h1> 此文选自2019年11月河南省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合编的《追寻父辈的足迹》,主编孟秀玲、张亚魁,副主编:蒋晓宁</h1> <h1><font color="#167efb"> 编辑制作:</font>孟秀玲<br><font color="#167efb"> 照片提供:</font>袁瑜钢、孟秀玲、黄强</h1><div><br></div> 【本美篇所编发制作的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首发的知识产权,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自美篇的制作人及标题。联系方式1381003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