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读得一篇文章,是说人生不过三味。这“人生三味”是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是郑板桥曾写过的一句联句。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之“三味”。三味书屋的“三味”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认真咀嚼,细细品读,人生三味与三味书屋之“三味”寓意相通,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最逍遥的莫过于隐居南山,一介布衣,粗茶淡饭,手不释卷。想必这正是过去不少读书人最终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 首先说说这人生第一味:布衣暖。窃以为,这里所说的“布衣”指的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即读书人,也叫文人。而非指目不识丁、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布衣暖是说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济世天下而从不趋炎附势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他们有着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潇洒从容,气息隐约,不亢不卑,傲骨天然和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解危济困的博大宽广的胸襟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譬如: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话谦恭朴素,简约而传神,道出了他的平民知识分子身份。还有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念念不忘天下布衣,所以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抒发出古代读书人忧国忧民的布衣情怀。</p> <p class="ql-block"> 再说这人生第二味:“菜根香”。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红薯、芋头、土豆等粗食。“菜根香”原初意义,只是指老百姓的家常菜。后来,则以咬得菜根来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简而言之,‘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其寓意是从淡淡乏味的菜根里品尝出人生的无限真味,从中汲取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深居陋巷,一箪食,一斗米,回亦不改其乐”!能从粗茶淡饭的菜根当中品味出美来,品味出饮食的安静、人生的淡定,从而提炼出人生的恬淡和幸福。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智慧啊!可以说,这是文人偏爱菜根香的经验“体味”,他们由咬菜根的味蕾感觉,进入到了人生体会的大境界。</p><p class="ql-block"> 有句佛门梵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更是把“菜根香”对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意义、作用,阐释得透彻、通达。的确,面对滚滚红尘,只有拥有了那种咬得菜根香的清心和毅力,才能永远怀有一份平和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这人生第三味:读书滋味长。古代文人学习途径单一,信息传播缓慢,交流渠道闭塞。因此,布衣蔬食、闭户读书、优哉游哉的生活便成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读书人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平民化生活理想的写照。‘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最简单的生活环境,最朴实的生活方式,只要有书可读就是最美的生活。所以,过去文人墨士才如此钟爱菜根香,他们安贫乐道,不慕荣华富贵,以追求精神生活为人生最大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如今,社会发展与日俱进,人类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与纸质书相媲美的还有互联网、电子版书库等形式,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虽说书刊报纸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而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自媒体等信息源使学习更为便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瞬息万变,纸质书籍已非读书人学习的单一选择。但今天的读书人内心依然向往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生活,“人生三味”依然是很多读书人最终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个社会浮华,人心浮躁的时代,有的读书人追名逐利,贪婪无度,痴心膨胀,所以才忘记初心,腐化堕落,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然而,更多地读书人则是尽人事,知天乐命,喜欢过平常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满足于粗茶淡饭,原汁原味的生活,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乐为布衣平民而怡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每天茶余饭后,或捧一本书报期刊,搬一个小凳马扎,泡一杯清茗香茶;或蹲于树荫下玩味手机;或端坐于电脑桌前;或站立于阳台处,随心所欲,心无挂碍的或读书,或电脑百度,或在智能手机上查阅文章与信息,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沉默中,平静地解读生命的去留和人生的成败得失,坦然地面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泰然地笑看人世间的沉沉浮浮,静观那风起云涌,潮涨汐落,此消彼长。</p><p class="ql-block"> 读书之人,无论长幼尊卑,只要能得衣食暖,常尝菜根香,细品书中滋味,岂不快哉。人生得此三味,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