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年,为了防御辽兵南下,在白洋淀区域,将诸水所聚的低洼湖泊略加挖浚,形成“塘泺”防线。至天圣朝后(宋仁宗赵祯),白洋淀地区“其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对边防军事的防御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水,东起雄州(雄县),西至顺安军(今安新县西南关城村),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横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自何承矩以黄懋为判官,始开置屯田,筑堤储水为阻固,其后益增广之。何承矩此举,一可屯田保障军需,二可以水阻止辽兵南侵,一举两得。(宋史.河渠志卷九十五)四门堤的雏形至此形成。</p> <p class="ql-block"> 端村位于白洋淀北岸,村落沿堤而建。此地处九河下流,地势低洼,唯筑堤可防水患。限于当时技术水平,所筑堤“堤矮土薄”,其堤“只可防小水,而不能以遏横流”,其坚固程度与现代堤防不可同日而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屡筑屡毁,屡毁屡修。如:嘉靖三十二年大水,万历三十七年又大水,九河奔发,势如滔天,庐舍禾木尽被淹没;清康熙三十五年大水,东西南北四堤具被冲坏;康熙三十六、七、八年,迭遭水患;雍正三年,潦雨月余,河水泛滥,四堤冲决,夷为平地;嘉庆六年,大水过堤顶而上,自后连淹九载。村民触景感伤,有联云:一线堤残无剩地,三篙水涨欲浮天。邑内百姓无家可居,无地可耕,遂做流民四散。直至洪水退去,百姓才得稍息残喘,房屋才得渐以修葺,流民渐渐得以还乡。此后,若上天垂爱,河水不涨,堤内不涝,百姓还可度日。若一遇大水,百姓即流离失所,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四门堤在历史的长河中,名称不一。最早称“安州东堤”,或“新安南堤”,它是由多段堤防合起来重新修整后所取的名字。据《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载:清雍正中叶,特派怡亲王胤祥专营水利,曾于县境(新安)“南堤”之东,建太平闸、寨南闸、龙头闸、段村闸,引依城河之水,以营水利。于是东垒头、边村、曲堤、同口、郝关、南北冯一带,均获水田之利,可称极一时之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乾隆二十七年所著《任丘县志》中称端村堤:“端村堤,在赵北口西与安州、新安接界(这是“四门堤”前身更古老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乾隆《新安县志》载:“大河南堤”,自在城(新安)至马家寨、段村一带,田畆夫修筑。道光《安州志》载:“东堤”一道,自新安端村起,至州属南冯村南高阳界止,其长五千七百三丈九尺。</p><p class="ql-block"> 《保定府志》载:“新安南堤”,在安州、新安城南,旧名“大河南堤”,西南接安州之堤,折北转东至城南又东转,南过端村,折而西又转而南,接安州东南之南堤,一名“阎家湾堤”、又曰“杨柳口堤”、又曰“烧场口堤”、又曰“白家洼堤”,共长五千百三十八丈五尺,嘉庆五年重修。道光四年,帝命江西巡抚程含章署工部侍郎,办理直隶水系,重修南北两堤,安州、安新等堤工,次第办理。</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年,彭定泽曰:州堤之最险者,无如“四门堤口”与安新相交堤,属新安、淀头、端村修筑……每逢春仲,公饬役催淀头、端村于三四月之交,河水已涸,内外得土多多,出夫认真修筑,务使原堤低者增之,高者培之,具要行夯,期于巩固。六、七、八三月,饬堤内诸村,沿堤插堡,挨门出夫,轮流更换,昼夜巡守,以防奸民偷抉。这是史料记载中第一次出现四门堤之名。</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清河道叶伯英奉札修筑安州南堤,西起新安之板桥,东北行环县城而东,经刘庄、淀头、端村至任丘关城村,南行至曲堤西南,终于高阳县蔡家口,长凡一百四十七里。至此,四门堤防基本成型。</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三年,安新县成立堤工会,管理南堤春工夏防,会长由各村选举,二年为期。省政府每年拨给抚银三百二十元,籍作经费。其堤上所植榆柳等树木,所生利益半归该会收入。民国六年,洪水为灾,全堤覆没,十年始修筑完竣,用款数万银元。民国十二年又复决,借“华洋义赈会”九万一千元始将全堤修复。</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每当春夏之交,端村各村都组织村民在淀内“背垡子”加固堤防、加高子堤。限于当时的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洪水泛滥。从1950年至1963年四门堤决口、分洪达6次,每次都是当年决口,当年堵闭。自1973年,按海河治理标准对四门堤进行大规模加固。由堤外人工挖河取土,肩挑手推垫高加宽,每垫土30厘米,即由东方红拖拉机拉“羊角碾”压实,监理技术人员在压实处取样检验土质密度,合格后再铺下一层。此施工方法,一举杜绝了“浸堤水”水的危害。 在机械化不甚发达的年代,那时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整个工地红旗飘扬、人山人海。你追我赶,唯恐落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状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工程完工后,堤顶宽8米,高程12米至13.9米,边坡比1:3,属国家二类堤防,防洪标准10年一遇。并在两侧全部种植树木,以固堤防。</p><p class="ql-block"> 端村旧四门堤段,全长6.5公里。西由关城村东大堤穿西堤村至西前街现幼儿园止;东由马堡村西大堤至端村东堤奶奶庙止。在1974年,为保护端村不为水害,重新修筑了一段“越堤”。西起西堤闸口,东至东堤村卫生院,把端村从村北环围起来,从此以绝水患。在1984年后,淀水干涸,四门堤因土质缺少水分,部分堤段出现裂缝,县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用黄胶泥粥灌缝补裂加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增加,村内宅基地紧张,经堤防部门批准,人们开始在四门堤两侧建房,现今房屋已鳞次栉比。临淀一侧的住宅,前临白洋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推窗即可一览水淀美景。在1988年夏秋之际,白洋淀水位达到大沽高程9.18米,四门堤受到了严峻考验,由于堤防坚固,终于有惊无险。在以后的“汛期”,虽年年组织人员防汛,因四门堤固若金汤,并不需要真正的培护加固。 ———— 四门堤,它似一条巨龙,横卧在白洋淀之滨,护佑着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民,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端村已五十余年没有发生过水灾,这要由衷感谢根治海河的人们,他们用汗水筑起了一道长城,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劳动付出,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并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水系图</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六年新安境域图</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新安县境并九河图</p> <p class="ql-block">历代堤堰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任丘县志所载“端村堤”</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新安县志》</p> <p class="ql-block">保定府志所载“安州南堤”</p> <p class="ql-block">保定府志所载“新安南堤”</p> <p class="ql-block">虽是重修端村天尊阁碑记,实是“修堤治水碑”</p> <p class="ql-block">民国《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p> <p class="ql-block">民国 安新乡土地理所载“四门堤”四闸</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所题“一定要根治海河”</p> <p class="ql-block">热火朝天的打堤工地</p> <p class="ql-block">四门堤 端村东堤段</p> <p class="ql-block">端村四门堤两侧,真正的“北地西湖”</p> <p class="ql-block">端村四门堤两侧</p> <p class="ql-block">四门堤顶,南为白洋淀,北为耕地。现在淀内水位高于堤内耕地。</p> <p class="ql-block">堤侧种植的杨树</p> <p class="ql-block">堤侧种植的杨树</p> <p class="ql-block">“越堤”上堤的坡道台阶</p> <p class="ql-block">堤上两侧都已建房</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手绘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