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津,也就是黄河的一个重要的渡口。</p><p> </p> <p>从朱楧被分封到了甘肃镇做藩王开始,兰州逐渐崛起成为甘肃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奠定了兰州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基础。</p><p> 朱楧是朱元璋和他的一个宫女于洪武九年(1376年)所生的第14子,自幼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善骑射,能诗文,谋勇兼资,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被形象地称为“朱家秀才”。洪武十一年被封为汉王(时仅两岁),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洪武二十六年命他到平凉府就藩。过了五年,朱元璋嫌他住的还不够远,洪武二十八年将他改封到甘州(今张掖)。此地是河西走廊的腹地,当年匈奴人的牧场。把他放到和蒙古人做邻居,这也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心里面希望这个朱楧能够在西北得到历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p><p><br></p> <p> 朱楧19岁的时候,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第28年(洪武28年),就来到甘肃镇就藩。</p><p> 当时朱楧就藩的地方经济要比兰州发达(当时的兰州是属于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所管辖的一个县,人口不到1万),同时甘州离蒙古残余势力比较近,可就近保卫河西走廊的安全。朱楧手里掌握着五卫的军队,再加上一些地方的军队,总共有五万左右,在当时的20几个藩王里面可以排到前三位,可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朱楧督军屯田也很出色。</p> <p>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他的皇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建文帝。就在建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手握重兵而聪明的朱楧主动响应建文帝削藩的政策,以甘州风沙大,南方士兵不能服水土之名,请求移藩兰州,其识大体顾大局的行为得到了建文帝的信任,过了几年之后他又很好地适应了明成祖朱棣削藩的政策,很平静地躲过了削藩的风波,成为朝廷树立的藩王的典型。从此之后,肃王朱楧就在兰州定居了下来。</p> <p>第一代肃王朱楧到兰州之后,从一件朱元璋赏赐给朱楧的书法墨宝《淳化阁帖》做起,改变兰州的文化面貌。具体就是把这个《淳化阁帖》拿出来让他自己的子孙跟着他一起练习书法,消磨时光。实际上是肃王朱楧给兰州这座城市注入文化气息的一个信号。接下来朱楧又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兰州大兴文教,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来了孔庙,建立了官学,县学,又自己出资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书院,逐渐地倡导起来了文风,由此延揽人才,吸引了大量的南方的人才来到兰州,一方面让他们到藩王府里面去就职,另一方面也把这些人安排到县学、书院里面去从事教育,这样就逐渐改变了兰州这座城市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在兰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风尚就形成了。</p> <p>当时,兰州出产一种独特的山羊绒叫兰绒,也叫孤古绒(姑姑绒),就是类似当今“开司米”的高级羊绒纺织品,绒褐质轻而绵软保暖,高贵而时尚,花色品种丰富。兰绒在明代“兰州独盛”,风靡全国,“公卿贵人,每当寒月风严,闲居谈宴,簪裾相映,莫不以此雅俗相赏”。 人们用山羊绒制造绒褐,精美异常,一件袍子所费百金,一匹山羊绒价值四十两。因其时尚、高雅,深受当时明清时期的上流社会的追捧。流风所及,除了明代士大夫以穿着绒褐服装为时髦,一些暴发商人亦追风而上。</p> <p> 兰绒布料火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地处西北临近草原,羊绒原料比较容易得到,而且质优价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交通比较便利,这个地方是丝路要津,而且在朱楧迁藩到兰州之前,兰州这个地方还修建了一座浮桥,浮桥既可以走人,又可以走车,大大地便利了两岸的交通,所以使兰州迅速成为了一个商品的集散地,交通便利。</p> <p>朱楧从小生活在南京,那个地方冬天的时候不是特别的寒冷,但是西北冬天非常寒冷且漫长,所以在这儿很不好受。但是到了兰州之后他注意到兰绒有人已经把它做成服装了,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他注意到这种原料的好处之后就让裁缝精心地给自己制作了一件兰绒的袍服,到了冬天的时候,穿着这个兰绒的服装,既舒适又保暖,又显得高雅,非同一般。上行下效,后来兰绒就迅速地成为了兰州当地一个服饰品牌。有一个资料统计,到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每年内地的商人在兰州购买兰绒这个原料要花掉万两黄金,这么相当大的一笔黄金就在这里流通开来了。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利用这样一个羊毛羊绒的原料,在兰州这座城市还建起了一个兰州织呢局来生产毛布,而这个兰州织呢局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厂。这就是兰州二毛厂的前身。</p> <p> 因上行下效,所以这个兰绒就迅速地在兰州形成了一个服饰品牌。有一个资料统计,到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每年内地的商人在兰州购买兰绒这个原料要花掉万两黄金,这么相当大的一笔黄金就在这里流通开来了。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利用这样一个羊毛羊绒的原料,兰州这座城市还建起了一个兰州织呢局来生产毛布,这个兰州织呢局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厂。</p><p> </p> <p> 兰绒使兰州这座城市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逐渐地缩短了与东部地区城市在经济上的距离。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兰州的政治地位也逐渐地提升,从县城变成了一个州,这就是后来的兰州。在当初朱楧迁入兰州的时候,城市人口不到一万,而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就达到了二三十万。所以,兰州这座城市从一个丝路要津、黄河渡口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为甘肃省的政治中心,这个过程中与肃王朱楧是有密切联系的。</p> <p> 明肃王共传九世十二王,历251年。依次是肃庄王朱楧、康王瞻焰、简王禄埤、恭王贡錝、靖王真淤、定王弼桄、昭王缙炯、怀王绅堵、安王弼柿、懿王缙火贵、宪王绅尧、肃王识鋐。靖王、安王为追封王位,昭王早逝。据传,其后人隐姓埋名,移至今兰州西固区河口镇,张姓人家即为其后裔。</p><p> 在迄今6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肃王府历尽沧桑,几经变化,其建筑已面目全非。清初改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陕甘总督府。民国建立后,先后改为甘肃省都督署、将军署、督军署、甘肃省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进驻,其后花园(即中山公园)由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进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