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系为推进落实“卓越乡村幼师培养计划”,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重庆幼儿师专学前二系联合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组织开展了参观三峡移民纪念馆活动。2019级、2020级171名五年制公费师范生以及4名教师参与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听到组织去纪念馆大家都很激动,也都很憧憬期待,大家穿着系服,戴着口罩,随身带着笔记本,准备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还利用手机查询与三峡移民纪念馆相关的资料,拍下车窗外的美丽景色,辅导员在前面随时注意路况,关注同学们的各种情况,保障着大家的安全,我们在车上迫不及待希望能早点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纪念馆,看着面前这个气势宏大的建筑,就能领会到建造师的别具匠心。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三峡移民纪念馆的设计理念,一是来源于三峡大坝,二是来源于三峡自然的景观。其外形就像取自三峡的几块岩石,按照三峡的自然风貌进行雕琢,形成了三峡移民纪念馆大致的外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Chongqing Three Gorges immigration Memorial),又名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位于重庆万州区南滨路1561号,是纪念三峡百万大移民而修建的专题性纪念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建设用地50亩,主体建筑面积15062平方米,分为展览大厅、中心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综合服务区、行政办公区等几大功能区,其中展陈面积7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我们按照从三楼到一楼的顺序进行参观,三楼是三峡移民厅,皇水厅,羊渠厅;二楼是三峡移民厅,刘江艺术厅,南蒲厅;一楼是古生物化石厅 ,万州历史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雄奇三峡。</p><p class="ql-block">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历经近百年的梦想、勘察、科研、论证、规划和建设,三峡工程横空出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p><p class="ql-block">三峡工程建设历时20年,120余座城镇涅祭重生,131万移民迁徙,数量、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古三峡,盛世安漫。当洁荡的江水按人们的意愿造福人类时,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怀揣乡愁,壮别故土,义无反顾踏上迁徙路、重建新家园的感人场景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当解说员姐姐带领我们参观这座雕像时,特别讲述了最左边的老人和小孩,老人抱着故乡的树苗,小孩不解,为什么要带树?老人即将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的根早已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现在要离开这里,以后都不能回来,带走故乡的树苗,也想有个寄托啊,我特别震撼,感叹于中国的“根文化”小孩子现在还不理解,但当他哪天离开家乡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p> <p class="ql-block">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为了“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变成现实,百万移民毅然“舍小家,为国家”,背井离乡,告别祖祖辈辈生长之地,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外迁移民故事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谭启珍是湖北省務归县外迁移民中最年长的一位,外迁时已有91岁。她12岁进入三峡,在离开居住了80年故土的那一刻,老人眼眶里啥满了泪水。乡亲们用滑竿抬着老人,10多个壮汉抬着她的红棺材,一起送上外迁的大船。</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屈原镇外迁移民熊应章,在迁出生活了50年的家乡时,在门前装了满满一袋土。到达新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布袋里掏出故乡的黄土,一把把撒在房前屋后。</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50多岁的移民冉以奎,种了300多株佛手树、柑橘,办有小酒厂。政府动员他外迁,老伴哭肿了眼,他劝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为三峡作贡献,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眺望着窗外的景色,想象着几十年前的景象,一幕幕依依惜别的场景涌入脑海,高峡出平湖,这就是平湖万州啊!</p> <p class="ql-block">“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建设十余年间,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景观、新城、新路、新桥、新村、新居,共同构成了三峡新貌,见证了三峡沧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库区广大干部“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有的甚至奉献了宝贵生命,他们奔波劳累的身影已永远定格;全国人民情系三峡、心贴移民,倾力支持、无私援助,“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化为众志成城的国家行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峡移民的伟大实践,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创造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人间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浩荡大江,大美三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我们纪念三峡移民,就是铭记一段激荡心灵的峥嵘岁月,致敬一个感动中国的英雄群体;我们纪念三峡移民,就是传承一种伟大精神——同心许国、负重自强;</p><p class="ql-block">我们纪念三峡移民,就是凝聚一种前行力量——建设新三峡、共筑“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