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悄然一片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张李氏支脉群里的族人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什么会去收集资料整理家族的族谱呢?这些应该是男孩子或者长者做的事情,我是女子又是这家的媳妇却在做,而且很认真的在做。细思理由有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理由一,看似简单的一次山东之行,却在这次敦亲睦族寻根溯源的活动中,唤起了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多年的职业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理由二,每每静下来就开始回忆从长辈从兄长那里听来的故事,以及听来的有关我们这个家族的过往,唯恐这些口口相传的人和事传不下去。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及记忆力都不一样,传着传着会不会就变了,所以我想把这些编辑起来,作为资料永久传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理由三,每当微信搜集家族材料时,大家都积极响应,侄媳郭丽、金凤秒回信息,侄女婷婷主动督促着其他成员,妹妹玉美不时的提供线索。大家的这些行为,给了我莫大的动力,也让我自产压力,感觉到了身上担子的重量。</span></p><p class="ql-block"> 微信里与玉林大哥约时间抽空回老家找家谱及老照片,玉美小妹听说此事积极参与,回老家寻找材料浩浩荡荡五兄妹齐上阵。老家多年没打开的箱子被打开,每个镜框都打开寻找生怕照片下压着要找的照片,年近九十岁的婆婆在城里家中也翻箱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婆找到了祖上1952年续写的,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本家谱,此仍先辈之福佑。</p><p class="ql-block"> 冒着寒冷,我们五兄妹又去了祖坟。曾祖父母坟前有一块1957年3月立的石碑,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父辈们埋进土里得以保存下来。前年十一月份公公去世才从土中起出又立了起来。玉林大哥手拿毛巾,边擦边仔细看着上面的文字记载,边电话联系山东东阿县的新营侄子核实上面的内容,我用手机拍照准备回去慢慢研究。</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每天边带宝宝边抽空研究家谱,区区二十一页的家谱,被我翻阅无数遍,从世系图中我们先祖第一代开始追溯,对照谱中文字记载一层层一支支的理出来,继先辈之世系图,又汇出了现在的世系图,现在的世系图写到目前最后一辈。</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准备把先辈的个人信息尽量查考记录在册,把每个人的重要资料一一罗列,同时续写完善现有族人的资料,方便晚辈们以后查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想做好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信息需要问及兄长及晚辈,甚至需要更多人才能确认,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数据,过程一定会很繁琐。所以,下一步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多方提供资料,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大家要认识到这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只有留下文字记录,才能避免晚辈们不知道长辈名字对应的是谁,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很重,我们尽量收集以家庭为单位的族人照片,让晚辈的晚辈们都能一一对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知道了接下来的任务,下一步以家庭为单位去收集,以大家庭和小家庭为单位拍各个家庭的集体照片,临近春节,这项工作借助春节方便完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期待着一本完整的血源关系传承的书出现在家人们面前,书中能阐述清楚我们这个家族的繁衍和发展历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晚辈寻根有依据,也是珍贵的家族文化资料。尽心尽</span>力做好这件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零二一年元月一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