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再游大西北(六)

夏广泰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9月29日早饭后,我和老伴驾车从敦煌启程前往青海湖。此两地相距近900公里,途中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相互连接,汽车在高山、峡谷、戈壁、草原、湖泊中交叉穿行。我们一路饱览祖国西域万千景象,风光旖旎,江山如画。可谓: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戈壁滩上的公路,依然平坦、整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上车流、人流不断,让空旷的山野不再寂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边,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田,妆美了高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边随处可见的经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湖泊、绿草、鲜花,风景美如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景区自驾骑行服务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边多处可见藏族同胞放牧的羊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草原的黑嘴茶卡羊是当地特产,常年生活在盐湖畔,肉质鲜嫩、口味纯正、肥而不腻,有宫廷“贡羊”之美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边的农牧民,在路旁的草地上租让自家的牲畜,既方便过往的游客观赏、乘骑,也让自已的日子富裕起来。</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 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 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因为青海湖一带起初属于卑禾族的牧地,于是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 北魏起才改名为“青海”</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傍晚六时半,我们来到“青海湖二郎剑风景名胜区”,住宿在景区对面(南侧)的青海湖民俗风情小镇。</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景区对面的山叫千卜录山,俗称青海南山,主峰赛尔钦日吉海拔4538米,如一道巨屏冲向南天,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山。你若登上南山山顶,美丽的青海湖会尽收眼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俗风情小镇地处南山脚下,依山傍水,是观赏青海湖美景的最佳场所。小镇主要以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为主,还有热情四益的锅庄,并配备银行、医院、免费大型停车场配套基础设施,是藏式综合性旅游服务商业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民俗风情小镇东入口处,我们下榻的宾馆前,建有一处雕塑广场,人物选择独具匠心,雕刻技艺巧夺天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9月30日早饭后,在参观“二郎剑景区”之前,我们由西向东先去游览了雕塑广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手印雕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佛教中,佛像的手势也被称为“手印”,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身份,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也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穆王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周穆王时作《吕刑》,是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法典。周穆王统治初期,没有像昭王那样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国内各种矛盾,而是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王母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民间俗称“王母娘娘”。“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丘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于瑶池,是历史传说佳话。瑶池,即今天的青海湖,青海湖被誉为我国最美的五湖之首,鱼跃鸟翔,古人又有这样美丽的传说,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昆仑乐神董双成雕像。董双成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擅吹玉笙,是传说中中国最早的乐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子牙出山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子牙(约前1193年—约前1073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禹治水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 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轩辕黄帝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天玄女雕像。九天玄女是西王母得力的女将,生的聪明美丽,武艺高强,被后人视为女战神、救护神。是后应西王母之遣去给黄帝“授以地图”的使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始创八卦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 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111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娲补天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变化,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羿射九日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羿射日,又称“羿射九日”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精卫填海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盘古开天地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乌漆嘛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夸父逐日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夸父逐日指的是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陆吾(昆仑山保护神)雕像。</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陆吾即肩吾,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明,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 “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明兽雕像。</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明兽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出处是《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雕塑群像,我们步行来到民俗风情小镇对面(北侧)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二郎剑园区”标志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青海湖的四周被巍巍的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5000米之间。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这里地势高,天气异常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span></h1><h1><br></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标志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庆节即将来临,前来参观的游客手擎小红旗,成为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风景区,是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109国道旁的一个风景区。二郎剑风景区以其蜿蜒深入青海湖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草原、沙滩、动物为主的生态自然资源,以民间文化活动为内容,成为青海湖旅游区一颗耀眼的明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景区已建成了观鸟台、观鹿园、观海桥、观海亭为组合的观赏区,以码头广场“吉祥四瑞”雕塑为组合的休闲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标志石前行,即到景区入口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景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一为马路旁边的大广场和旅游设施,众多的建筑和游船码头在此处,另外是深入湖内十几公里的一条窄窄的尖形半岛,形状像是一把剑,这也是二郎剑景区名称的由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又名"海带" ,藏语称之为"朗干且瓦" ,一对象牙之意。传说很早以前,一头巨象不知从何处散游来到野摩塘草原,因不适应这里的水土,死在湖滨,巨大的象牙掉在这里,这对象牙逐渐形成了由南向北的两条沙堤。形状酷似一把长剑,后来人们称之为“二郎剑"。靠东边的为二郎剑,西边的为一郎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郎剑景区入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景区,高耸的吉祥雕塑、宽敞的旅游道路、路边茂盛的绿草鲜花,让人心旷神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旁的格桑花,品种多,色彩艳丽,枝壮叶茂,耐干旱,花期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游览指向牌。指向演艺广场、会务中心、诗歌广场、藏族部落、码头、医疗服务站。</span></h1> <h1>  </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置身绿野花田,让人不免有一种冲动,睁大双眼,再多看几遍;敞大鼻孔,再多嗅一下花的芬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道路旁的餐饮店和旅游纪念品售卖店,是藏式传统建筑,规范有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参观指向牌指引的方向,我们来到景区诗歌广场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诗歌广场,首先可见一块大石上刻写着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萨班 · 贡嘎坚参的格言:损人的事哪怕再小,也要尽早决断;别看堤坝上小的决口,却能酿成滔天的灾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诗歌广场,建有“青海湖国际诗歌墙”,是2012年为宣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而建的。墙体长40多米,高为4米。它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世界上第一座诗歌纪念墙,将历史上29位伟大的中外诗人的头像、《青海湖诗歌宣言》、诗人的签名及荣获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的诗人的名字、肖像和简历都镌刻在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国际七大诗歌节之一,也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诗歌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里耸立着24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出自我国多名雕塑艺术名家之手,全部由青铜铸成,屹立在不规则的天然花岗岩基座之上,表现出无形的威严和典雅之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摆放的诗人肖像及签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块墙面上,是参加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人的签名。</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上有包括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和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等在内的代表古今中外史诗的大型雕塑。雕塑每个基座上雕刻有史诗名称和节选于史诗中的优美诗行,让游客流连于如画如梦的青海湖时,更能感受传世名作的脉搏和意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融汇了藏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等等。雕塑表现了英雄格萨尔手持长矛、盾牌,欲上马出征,斩妖除魔、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巴比伦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讲述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王朝的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雕塑作品以古巴比伦代表性雕塑为原形,表现出古代人民对英雄从恐惧到崇拜,最后到信仰的强烈感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雕塑表现了作者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形象。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彝族世代流传于大小凉山地区的大型创世史诗《勒俄》,古朴而辉煌,再现了远古彝族人的英雄业绩。雕塑塑造了史诗的传承人,说明了史诗在彝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印度梵语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讲述国王罗摩的王妃悉多被敌国掠走18年,对丈夫始终忠贞不渝,但回来后却遭国王怀疑。雕塑表现的是神猴哈奴曼解救出罗摩王妃悉多,与她告别的动人情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讲述了新疆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江格尔的传奇故事和优秀品质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草原景象。雕塑塑造的是江格尔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罗马帝国极富悲剧色彩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描写了埃涅阿斯作为领袖,为完成建国伟业,克制自己感情,服从使命的故事。雕塑表现了埃涅阿斯与深爱的女王狄多诀别,而狄多在绝望中自杀的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国古代叙事长诗《贝奥武甫》,讲述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雄与妖魔搏斗的传奇,具有古英语诗的特色。雕塑表现了英雄贝奥武甫手持利剑、脚踩妖魔,强悍神勇的武士风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我的熙德之歌》,讲述了民族英雄熙德抗击异族入侵的故事。雕塑表现的是熙德死后,他的妻子希梅娜携其遗体回到故乡,在墓碑前悼念他的动人情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兰西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雄厚质朴,叙述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阿拉伯人的故事。雕塑表现了故事中的征战情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非史诗的代表作之一《姆温都》,描写了姆温都从一个骄傲自负的战士成为一个贤明慷慨的统治者的历程,反映了当时中非的历史及社会环境。雕塑采用非洲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出征记》,讲述公元1185年,伊戈尔率兵赴顿河两岸出击彼洛维茨军,获胜后夜间遭到偷袭,全军崩溃,率残部逃离囚禁地回归祖国。雕塑是伊戈尔参谒堂兄斯维亚特斯拉夫三世请罪,大公赦免他的罪责,使他荣归故里的情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欧冰岛史诗《埃及尔的萨迦》。埃及尔(也有翻译为埃吉尔)是一个家族的名字,萨迦是一种文学形式,意为讲故事。主要讲述北欧氏族社会中男性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普通人民生活中涉及到的宗教信仰、自然风物和家族、权力争夺等方面的故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菲律宾民族的口头叙事诗《呼德呼德》,讲述了菲律宾伊富高民族的英雄业绩,作为东南亚唯一代表首次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塑表现的是一位吟唱史诗的菲律宾女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是波斯诗人非尔多西最重要的作品。雕塑表现了诗人菲尔多西坐在波斯王朝的废墟柱头之上想像波斯帝国之盛衰,凝神静思的形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描绘十三世纪日耳曼人社会生活及宫廷骑士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体现了日耳曼民族独有的品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道主义骑士理想。雕塑表现了英雄齐格佛里德杀死猛兽,为民除害的情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鲁吉亚史诗《虎皮武士》,通过塑造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歌颂了真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雕塑表现的是气宇轩昂的虎皮武士塔里埃尔与猛虎搏斗的惊险场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美尼亚人的英雄史诗《萨逊的大卫》,以英勇善战的大卫为中心,讲述了亚美尼亚人抗击外敌入侵以及建设城堡的事迹。雕塑表现的是英雄大卫强健敏捷、斗志昂扬的力量之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非洲古马里史诗《松迪亚塔》,为非洲长篇英雄史诗,歌颂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奠基人松迪亚塔创建国家的英雄业绩,由几内亚杰利巴科罗村的民间艺人马莫杜·库雅泰口述的形式写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柯尔克孜民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讲述了10世纪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入侵,争取自由幸福的故事。雕塑描绘了英雄玛纳斯骑着战马率领士卒勇敢征战的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芬兰民族文化的结晶《卡勒瓦拉》,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芬兰人民所经历的各个时代,洋溢着劳动的光荣、美丽和欢乐。雕塑塑造了收集、编纂这部史诗的芬兰学者埃利亚斯 • 伦洛特美好、端庄的形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傣族英雄史诗《相勐》,以歌颂英雄为主线,反映了傣民族的历史进程。雕塑取自相勐手持长剑,从魔鬼手中救出勐荷傣公主的故事,颂扬了除恶扬善的英雄主义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根廷史诗《马丁 · 菲耶罗》,揭露了政府官员欺压老百姓,以及行贿、受贿和偷盗行径,还鲜明地表示了反对崇拜欧洲,反对只看见欧洲文明,不重视民族文学的错误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精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苗族民间口传史诗《苗族古歌》,阐述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雕塑表现了苗族歌手在芦笙伴奏下吟唱古歌的情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世界文学史上,文学理论家把史诗定义为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它是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这些里程碑式的不朽作品,是一种比现实生活高大、并且交织着神圣启示的叙事诗。内容以严肃重大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以英雄人物(半神半人)为中心,结构宏大,风格崇高,富于戏剧性,突出英雄人物的悲剧性,他们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惩恶扬善,斩妖除魔,拯救人类。所以,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史诗,都是反映本民族英雄的创世史、英雄成长史、征战史、民族迁徙史、民族创业史等等。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徽章,即这个民族的标志。他们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人们的理想、生活理念、习俗等,往往都蕴藏在史诗里。史诗产生的大的时代背景基本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人们认知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有限,所以,才会有众多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出现。而史诗的流传主要是靠千百年间的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反复吟唱,不断修改完善,使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也更适合听众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这才使史诗这一文学瑰宝,在各民族的文学史上有了浓墨重彩的华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诗歌广场,可以让人感受到在蓝天白云下的青藏高原、在远离大城市喧嚣的青海湖畔,似乎找到了一个和远古先贤对话的契机和窗口,让人们能够穿越历史,和他们一起品读人生、共赏青海湖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能静静地思考一下人生之路,在这远离尘世的净土环境中清洗一下自己的灵魂,做到象青藏高原一样苍茫辽阔、纯朴自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诗歌广场为日益成长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和平台,为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建设文化青海湖展现了独特的风采和魅力,也极大地丰富了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促进了青海文化旅游的培育和发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诗歌广场,我们向游轮码头走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看可见景区游轮码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向游轮码头的步行栈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道路左侧,可见一大型睡佛雕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睡佛,侧躺或者侧卧的佛像。《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生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这尊释迦牟尼卧佛像总高4.9米,长14米多,厚度2.4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9月24日,藏传、汉传、南传佛教的三语高僧大德,以及泰国文化交流团成员、国内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近万人参加释迦牟尼卧佛像诵经开光祈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睡佛旁,是一座尊胜佛母塔。</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尊胜佛母,简称尊胜母,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藏音:“南木觉玛”。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幡,又叫风转经,是藏族常见的一种简易的宗教建筑,中间用石块堆起高高的旗杆,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或莲花生大师的画像,用牛毛绳将印有经文的各色布条拴在旗杆上或拉向四周,各色布条代表不同的意义,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白云、黄色代表月亮、蓝色代表蓝天、红色代表太阳,经幡是藏族人民祈福的一种方式,当经幡随风飘动时,相当于念经,藏族群众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祈求平安吉祥和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环湖周围的经幡更增添了青海湖的圣洁和空灵之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堤岸上,欣赏那荡漾的湖水,静心来看那湖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湖水是碧蓝碧蓝的。一天中,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湖面变幻着深深浅浅的蓝,颜色的淡出和淡入,仿佛都应和着自然的声息,丰富而单纯,圣洁而动人。青海湖,在这纷扰的尘世间,竟然保持着如此纯粹的、纯净的美,不愧为高原明珠。格桑花,亦陪伴守候在碧蓝的湖畔,飘散着沁人的香,静静地在天地间绽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静谧的湖面上,成群的棕头鸥在水中嬉戏畅游。</span></h1> <h1></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中掠过,壮哉、美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家地质公园青海湖”。在栈道尽头,码头广场上矗立有多块标志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众多湖泊都以瑰丽秀奇为人所爱,青海湖单单把瑰丽舒展为平淡,把秀奇换成一种壮阔。在这里,草原和大海得以对接。草原的优美,海的浩瀚与湖的沉静交织在一起,成就了青海湖的博大之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青海湖的评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中国最美的湖。 </span></h1> <h1></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 历史上,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了解,近些年,经过不懈的生态治理,2017年8月,青海湖面积为4435.69平方公里,较2016年同期增大60.19平方公里,较历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大101.54平方公里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制作此《美篇》时,经查阅资料得知,2020年4月下旬,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43平方公里,较2019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较近10年 (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偏大164平方公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数字看变化,生态中国,可喜可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深度基准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标志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水如玻璃般纯净、泛着绿光。上午的阳光斜射在水面上,倒映出远处的山恋,以及在水上的棕头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棕头鸥围拢在湖边,等待着人们的食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把目光投向湖面,看看这些小生灵,遂动恻隐之心,保护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多么美好的愿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美景,让人不禁感慨:碧水共长天一色、水鸟伴湖鱼起舞、雪山同飞云相融。青海湖在博大壮丽中不失俊秀温柔,磅礴奔放中不失含蓄委婉。</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远处,即是“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被称为151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前,鱼雷在这里完成试验,然后投产、列装部队。青海湖水位下降后,光荣退役。现在留下一个三层小楼,孤立在湖面上,成为景区的一个景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基地建在距景区码头左前方约100米的湖面上,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1965年建成,1984年退役,1988年移交当地政府,服役的20年期间,共试验发射成功4300枚鱼雷,为中国海军的建设和装备的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基地内陈列着两枚真实的鱼雷,长7.6米,重2吨,它的射程是8公里,时速39至50节(每节约1.852公里)。</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边不远处有一座西王母雕塑,方形底座,背依屏风,西王母头戴凤冠,身着素袍,双臂微张,似乎在拥抱你我,在给天下苍生送去祝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景区水上娱乐项目价格一览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码头广场,我们购买了高速游轮船票,在湖面观光行驶20分钟后,来到二郎剑半岛的尽头处(西码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船靠码头,可见“吉祥四瑞”雕塑高高耸立在湖岸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祥四瑞”在尽地主之意,迎接每一位到访的客人,祝福人人吉祥如意,祖国繁荣昌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祥四瑞”由和睦四瑞、藏式吉祥、八宝浮雕基座组成,雕塑高13.69米,重6.5吨,以藏族民间传说中的大象、猴子、兔子、鸟从纷争到和谐的故事为原型,寓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族民间故事,相传有一只贡布鸟衔来一粒种子,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见了,为了保护幼苗,它用树枝把幼苗围了起来,并拔去四周的杂草,一头大象看到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累累硕果。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果实。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民间以此祥瑞图表达藏族人民追求团结和睦、和平宁静、无论强弱、大小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动物共同发愿行持善法,贡布鸟鼓励同伴们开始持守五戒,并一直坚持不懈并动员其它众生严守五戒。在它们带动、劝请下,动物们都能渐渐做到互不损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因其厉行善法之因,天人降下和合雨水。后来,整个大地之上,庄稼丰熟、植物茂密、鲜艳之花满目盛开,整个国家喜获丰收、财富圆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字真言”石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码头岸边的餐饮、旅游纪念品售卖等服务设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码头岸边,回望“吉祥四瑞”,有种不舍的心情。我们衷心祝愿藏族同胞吉祥如意,扎西德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说明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西码头广场,可以乘坐摆渡车到达返回景区入口的乘车停车场,为了沿途游览,我们决定步行前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在路边的石碑,上载文:青青湖波润草原,历历山色起云烟;夏日百花忙织绵,秋来万蜂酿蜜甜;绿茵黄花两相照,鱼跃鸟翔几重天;我在景中觅诗意,一任此身入梦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处处可见的经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塔,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它的蓝本又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喇嘛塔”。由于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主要特点:台基与塔刹造型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的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式传统建筑,别具一番风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海湖“高原圣湖坛碑记”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灵显青海之神”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祭海大事年记”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讲究、装饰豪华的路边藏式佛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两侧环廊下可见转经筒。转经筒的佛教意义是:增长菩提心、善心、生圆次第的境界,获得大智慧,大悲菩提心自然增上,名声财富无勤圆满等有诸多功德。无论修任何一法,若使用转经筒后再修持,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不管修本尊、护法、空行,还是闻思修行,都会圆满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经筒的起源,是由于古印度时期,佛教为了发展底层民众入教,而底层民众文化水平低,很难理解佛陀较深的教言教义,因此,佛陀传入世之法,以方便法门让这些人通过转动刻有经咒的卷筒,来生起对佛教、佛陀教言的信仰,依此修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当年曾有人问释迦牟尼佛:“瞎子、聋子等不能读诵佛经怎办”?释迦牟尼佛说:“可将此经文卷成圈后,使之右旋转动,功德与读诵一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的汉地,也同样遇到了古印度时期民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很多信众不识字,为了方便众生,也特别将经文放置在大型转筒中,设置机关使信众可向右旋转经筒,以达到和持诵佛经等同的功德。</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观佛殿侧面,环廊下亦可看见转经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嘛呢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汉语读音: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中古汉语读音:(根据书籍 切韵. 广韵 .集韵)唵 [qemx] 嘛[mrä] 呢[nri] 叭[phrët] 咪[mëi] 吽[heux]。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丈明大明咒,可以消除疾病、刑罚、非时死亡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在藏区常常可以看见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暡”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口、意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又叫嘛呢宝。据说此宝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有了此宝各种宝贝都会来聚会,故又叫“聚宝”。“叭、咪”二字,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象莲花一样纯洁。“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达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最后成佛的境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返回景区入口的乘车处,湖边绿地成片,碧草青青,依旧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处盛开一丛丛五颜六色的花,空气中飘荡着泥土和花的芳香,它让广大游客怀着愉悦的心情,乘车返回。</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乘车前,我伫立湖边,极目远眺,见山的雄奇、草原的优美、湖的浩瀚与沉静交织在一起,使青海湖显得更加博大、壮阔。领略青海湖波澜壮阔的独特魅力,感受青海湖大气磅礴的壮丽之美……沉思中,不远处,五色风幡开始临风舞动,猎猎作响之时,方才顿悟是身在景中,而非人在画中……</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见了,美丽的青海湖,再见了,二朗剑。"青海湖水天上来,海天一色无纤尘。",这一刻,涌向心头的是感慨,是崇敬,是对圣洁、博大的自然之美的钦佩和赞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日中午12时许,我们离开二郎剑景区,在民俗风情小镇用过午餐后,即驾车前往西宁塔尔寺参观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就是国庆节了,为了庆祝祖国七十华诞,行车途中,伴随音乐,我们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车上有歌声,家国有情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车途中经日月山、倒淌河、湟源等地,于下午3时半到达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9月,我们首次自驾游大西北时,曾参观过塔尔寺,该寺是我们这次从青海湖前往甘南旅游的路经之地,因该寺文化底蕴深厚,商定再来参观一番,属故地重游。前次参观塔尔寺后,曾做《美篇》介绍过塔尔寺,这次不再赘述。当晚,我们住西宁市,准备第二天启程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游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您的收看,再见!</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