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大师【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横幅山水篇(第三集)

朱国魁

<p class="ql-block">图片取自《百度》,版权属原拥有者。谢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span></p> <p class="ql-block">1914年,李可染入私塾。穷巷无良师,两年无所得,惟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p><p class="ql-block">1916年,李可染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1917年,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p><p class="ql-block">1920年,暑假,李可染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见集益书画社室内数位老画师正在作画,窗外伏观数日后登堂入室,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王石谷一派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1923年,李可染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得知中国唐宋绘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因此被激发斗志的他离职献身绘画艺术。1925年,李可染毕业创作以其王石谷派细笔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刘海粟校长为之题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师范附小和私立徐州艺专任教至1928年冬。</p> <p class="ql-block">1929年,李可染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Andre Claouodot)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同年,杭州”一八艺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1931年5月,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鲁迅为展览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主要是油画),创办“黑白画会”。同年,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p> <p class="ql-block">1937年,李可染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1938年,李可染赴武汉,先后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部门进行爱国宣传活动。1939年,李可染为表达国仇家恨,完成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的快乐的家园?》1940年,李可染住金刚坡下的赖家桥,与理论家蔡仪同室,相互切磋艺事,共同探讨新艺术理论。由抗战宣传活动转回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1941年,郭沫若先生为李可染作题画诗二首,一为五律《题水牛图》,一为七律《题峡里行舟图》。</p> <p class="ql-block">1942年,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p><p class="ql-block">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并在文中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1945,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赵无极等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举办《现代绘画联展》。同年,他在昆明举办了《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也作了《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p><p class="ql-block">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藏于徐悲鸿纪念馆。1949年后,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span></p> <p class="ql-block">1954年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1956年,李可染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他的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1958年,李可染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了《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1959年,李可染赴桂林写生。在北京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并先后在中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这一期间完成了《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span></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的山水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其艺术语言集中体现在浑厚深邃、静默灵动的美学表现中。《北国风光》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