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忆发小聚会纪实】上集

方志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序言</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有同学,若上学的层次越高,其同学也会越多,如小学同学、大学同学等等。什么是老同学呢?我想,就是指同窗学习又毕业很久的同学吧!至于“很久”是多久,也不必探究了,反正对我们这些早已年过六十的人来说,几十年前的同窗学友都可谓是老同学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几十年来,能经常联系的老同学,彼此之间已经十分的了解和理解,再伴随工作和生活交往,情谊逐年叠加,早已成了知心老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我的知心老同学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小群体,就是以儿时小伙伴为主的发小老同学,俗称发小。我们从小在一起玩耍,一起上小学,又一起升入中学,甚至其中有几个发小之间,还属于一个家族,或是有亲可论。后来中学毕业了,发小们才很自然的分开,有的升学,有的参军,有的务农,有的进厂做了工人。再后来,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一个个小家庭也散落在不同的地区居住。在事业发展上,我的这些发小,大都是中共党员,有的长期从政,主持乡镇工作几十年;有的经商,立足经理岗位,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留在家乡,长期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深得民心,至今仍再工作;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几十年,早已桃李满天下;有的进入了央企、国企或事业单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称赞的业绩。我们这辈人,虽说比共和国小几岁,但亲身见证了共和国从穷到富,从富到强的巨大变化,当心无愧,也是祖国改革发展的建设者,书写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生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我们这些发小老同学,既有青梅竹马的儿时记忆,又有多年同窗学习的友谊,其间还渗透着醇厚的亲情与乡情,特别是具有相似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磨练,具有相同的理想情怀与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一直保持联系的基础,而一次次联系又不断强化着我们之间的情谊。几十年来,不论谁家有大事小情,总忘不了互相通报一下,共同分享喜悦,也相互分担忧伤,真情交往,胜似家人。平日里发小们最常见的联系形式就是聚会,在年轻创业的年代,发小们相聚的次数还少,但每年至少一次。伴随年龄的增长,聚会的次数则越来越多,形式也花样翻新,精彩不断,比如驾车出行,同游京郊大地美景,到海滨游玩,一起在风浪中戏水。其实,大家聚在一起,最看重的还是情感交流,更珍惜的是关心与问候,更期待的是老友的点拨而把握住真实的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是啊!能经常聚在一起开心交谈又同桌吃饭的人,不是亲人,一定胜似亲人。发小们聚会是轻松快乐的,是愉悦幸福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精神享受,也许这就是发小们渴望相聚的魅力所在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从1995年到2020年底,发小聚会留下了四千余张照片,据此可查,共聚会了六十八次之多,实际聚会次数肯定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因为有的聚会是没有留下照片的。为了真实再现发小老同学们历次聚会的场景,我特别挑选了两百张合影照片,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编制了【情忆发小聚会纪实】上、下两集美篇,并为每组照片添加了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从摄影或美学角度看这些合影照片,可能都不是佳作,但对亲身经历者而言,我想每张照片都会击活脑海里深深的记忆,从而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这两集美篇共展示了发小们约两百张照片,时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表述中的高频词除了聚会就是合影,似乎会给人造成误解,认为我们只是一群酒肉朋友,您若有这样的想法,可就是大错特错了。我们能聚会次数如此之多,时间持续又如此之长,究其动因,我想可归纳为六点吧!其一、我们发小老同学之间都是知根知底,这是相互信任的基础;其二、我们都是具有传统美德的老实人,志同道合,三观一致;其三、 我们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利益诉求,讲奉献而不求回报;其四、我们珍惜之间淳朴的乡情、同学情和友情,坦诚相待,相互给予的都是正能量,做到了相互支持与帮助、相互理解与尊重、喜悦共享、有难分担,真情关心、胜似家人;其五、我们的聚会活动是有总负责人的,每次聚会都是个人主动申请,总负责人再按轮流承办的原则,酌情安排,外出活动,费用均摊;其六、有活动才有活力,久而久之,这个小群体凝聚力愈来愈强,已成为每个成员的精神向往。大家都有这样的感悟,生命中能有几个发小老同学相伴,足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仅此献给我的发小老同学及感兴趣的亲朋好友们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本美篇中若有不妥之处请提出,我可随时进行增删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请看:【情忆发小聚会纪实】上集</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东安村,在东安村西北侧紧邻的是大辛庄,这是两个存在很久的自然村。在我们这些同龄人上大辛庄小学的时候,大约是“文革”初期吧,大辛庄分成了黎明、宏升、中心和昕升四个生产大队,后来这四个生产大队又相继演变成了黎明、宏升、中心和昕升四个行政村,并直接归乡政府管辖。由此一来,若按最初上小学而言,可以说我的发小,大都来自东安村和大辛庄;若按后来行政村的重新划分,也可以说我的发小,大都来自东安村、黎明村、宏升村、中心村和昕升村。在我以往的作品表述中,有时自己都说的很随意,其实两种说法的范围是一样的,在此先说明一下吧!</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1972年底,我们东安村的几个发小老同学临近中学毕业时,在黄村照相馆拍照的,前排左起是张留成和王永昆同学,后排左起是张福义同学和本人方志平,这也是我们中学时代仅有的一张同学合影。当时国家正处于“文革”后期,经济状况很不好。那个时候,男生们都穿着自家做的中式棉袄,不过每人一顶栽绒帽子倒是哪个年代的标配。</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下面这张合影照片是1976年,几个发小老同学为了欢送昕升村的杨克春同学离开农村去当工人时拍照的。前排左起依次是</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陈彦怡、杨国强</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和</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杨克春</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同学,后排左起依次是</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齐国杰</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张留成、张福义</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和</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常绍娥</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同学,这也是一张非常珍贵的老同学早期合影。</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他们的穿着打扮代表了七十年代小青年们的主流样式。军帽、军装、军挎是当时最时髦的物件,就连风华正茂的姑娘们也崇尚一身蓝色单调的装束。当时物质极度困乏只是一个原因,最主要还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革命思想占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整个社会是单调的,年轻人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毕竟正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年龄,看上去不论是凝重的表情还是随意的一笑,其实每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font></div></div> 上面两张黑白照片是发小老同学的早期合影,还有几位发小没有留下早期合影照片,待下面出场亮像时,我会一一介绍。<div>  从1976年到1995年,时间一下子跨越了近20年,在这期间发小们每年也经常小聚,只是留下的合影照片太少了,原因很简单,照相的条件不具备。</div><div> 下面这三张照片是1995年春节我们几个男生在陈彦怡家中小聚时留下的,那个时候我已购置了一台海鸥205单反相机,自此开始,记录聚会的照片也逐渐多了起来。</div> 上面这张合影中左起第二位,是东安村张殿强同学首次出场亮像。 下面这张照片是1995年4月30日,我和张留成、陈彦怡、张福义在上方山云水洞景区拍照的。那一次,我们四个小家庭的大人与孩子全员出动,一起自驾车出游,在此欣赏一下我们当年的神态吧!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家属的合影,左起第一位是我的爱人<b>赵书华</b>,第二位是张福义的爱人<b>孙凤茹</b>、第三位是张留成的爱人<b>张福玲</b>、<font color="#333333">第四位是陈彦怡的爱人<b>曾国艳</b></font>。从上、下这两张老照片可见,那个时期的照相技术明显不高啊! 下面三张照片是当时在大兴县垡上乡政府张福义的办公室随手拍的。我记得那天是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同去张福义的单位找他,在办公室闲聊了一会儿,然后去吃晚饭。现在回看二十几年前的老照片,不由得就会想起当年我们年轻时的奋斗经历,以及发小们相聚时既随便又亲切的场景。 下面这张合影是2000年6月3日,在大兴黄村车站中里餐馆聚会时的留影。图中左起第一位是黎明村的<b>赵希武</b>同学,左起第二位是昕升村的<b>王亚光</b>同学首次出场亮像,只是图片不太清晰。 下面四张合影是2000年6月9日晚聚餐时拍照的,从时间上看,距上次聚会仅隔一周,可见当时老同学们是经常聚会的,而且这次还带来了几家的孩子,并单独安排了一桌用餐,席间张福义的儿子张磊代表小一辈,来到我们这一桌给叔叔、阿姨们满酒。 下图右起第三位是<b>杨国菊</b>同学首次正面出场亮像。 下面这张合影很珍贵。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张福义的儿子在校长大厦礼堂举行结婚庆典,到场贺喜的老同学们留下了这张合影照片。照片中前排左起的第一位是张继茹同学,她是张殿强的爱人,由于家务较重等等原因,后来很少能有时间参加老同学的聚会活动。 下面这几张照片是怀柔之行的留影,这次发小们怀柔之行是一次很愉快的集体活动。周六傍晚,大家集合后,便自驾车出发,当晚住在了怀柔的雁苑山庄。难得在宾馆一聚,又共进晚餐,男生们肯定要小酌几杯,大家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很是高兴。次日清晨,大家很早就起来在山庄周边散步,虽是夏季,但清爽的空气让人顿感舒服,繁忙工作之余,老友们相约能外出一游,确实很爽。 大家吃完早饭,在雁栖湖周边游览后又来到了青龙峡景区,见下图。 大家游玩怀柔水库景区后,在街道边偶然发现了一群活灵活现的石雕羊群,也许其中有属羊的缘故吧?大家便纷纷驻足照相留影,下面这张合影中竟有五位发小是属羊的。这次活动不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还有几段现场视频录像。后来我每当看到这些影音资料时,都会沉浸在愉悦的回忆之中。 <p class="ql-block">  2006年6月8日那一天,因王亚光女儿结婚,大家前来贺喜,老同学们难得相聚,便纷纷在院子里合影留念。下面这张大合影中,后排右起第一位女生是昕升村的<b>王淑明</b>同学,后排左起第四位男生是昕升村的<b>杨国江</b>同学。</p>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预拍的,先试试镜头吧! 女生们天生就爱照相,女生单独合影则是必须的。 下面三张照片是在兴业大街一家餐馆聚会时拍照的,那几年经常在这家餐馆聚会,遗憾的这次聚会没有留下集体合影,我只拍了几张用餐时的照片,所以人员不全。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女儿结婚庆典前,在黄村宴请老同学时的合影留念,那天到场人员比较全,其中有两名是和我一同从大辛庄中学升入高中的老同学<b>唐学民</b>和<b>刘俊荣</b>,还有到场祝福的好友鲍国珍和王志水两口,如今再看这张照片,难免让人感慨万千。 下面这两张经典照片,发小们都应该很熟悉了,因为我给每位都洗印了一份。这家独一处餐馆位于河北廊坊广阳区的伊指挥营,距大兴黄村约35公里,老同学们曾几次来这里小聚。这次“相约在冬季”是第一次,从此便给我们留下了较好印象:羊头羊脸羊杂碎,好吃不贵很实惠。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在黄村兴业大街的一家餐馆拍照的,这家餐馆也是发小们多次聚餐的老地方,我印象深刻的是雅间背景墙上有个“家”字,寓意很好,发小相聚,胜似家人。 下面这两张是2009年春节过后,正月24日相聚时拍照的,意为新春首聚团拜会。 下面三张照片是从2009年暑期密云之行照片中选取的,这次密云休闲游为期两天,大家同住农家院,又吃水库鱼,有人闲游黑龙潭自然风景区,有人则在农家院打牌,自由自在,好不快活。下面这张合影是返京路上,在潮白河畔休息闲逛时拍照的。 大柴锅垮炖水库鱼!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发小们在黑龙潭景区游玩时合影,真是好山好水好风景啊! 下面8张照片是发小们南戴河海滨游的真实写照。<div>  2011年7月22日下午,我们9位发小老同学及家属共14人,分乘三辆车,自驾来到了南戴河海滨,在后续两天里,大家先后在南戴河天马海滨浴场和黄金海岸海滨游玩儿,24日午饭后返京,于下午6点左右平安回到家中。<br></div> <font color="#333333">上面这张照片中前排左起第三位是杨国强的爱人<b>杨素英</b>首次亮相。那一年,大家都是五十有五、有六的年纪了,有的已经抱上了孙子,因此聚</font>到一起便有说不完的话题。 几十年来,我的这些发小一直保持着联系,实属不易,真可谓是情同手足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的玩儿心也越来越野,在北京地面上玩儿有点不开心啦,这不,脑子一热,六男八女就跑到了六百里开外的渤海湾!由于事先准备不足,临时寻找的住宿条件确实有点差,不过大家谁也不在意,聚在一起就高兴得很! 这是老同学们第一次结伴远距离出行,大家玩儿得很开心,特别是女生们,见到大海,激情洋溢,高兴的很!这次海滨出游留下了很多影像材料,成为了永久的愉快记忆。 一起下海的女生们异常兴奋,伴随一排排海浪袭来,大家欢呼雀跃,有的在大海中尽情游泳,有的借助泳圈在海浪上漂浮,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那天,男生们下海的不多,身在岸上,望着兴奋的女生们倒是有些担心。 男生海边合影。 海边合影,机会不多,再来一张。 转眼到了2012年4月,我们又组织了一次春游密云活动。这一次,我们来到了远离密云县城的遥桥峪景区,住在了明湖山庄,由于密云北部山区比京南地区气温低,此时还是早春景象,树叶还没完全放开,不过盛开的桃花已漫山遍地,爬山虎才刚刚突出绿芽。在宾馆附近拍照的这两张合影还不错,自然、精神、构图也好。 这次出游住在明湖山庄,吃住条件还不错,入住后大家在湖边散步闲逛,湖边的桃花刚刚开放,一片早春景象。 下面这张合影是回到密云县城后拍照的,后面是密云典型的地标性建筑物。 2012年的金秋十月,经过大家精心准备,我们又成功组织了一次出游活动,集体去顺义国际鲜花港赏花。一天下来,拍了很多照片,夫妻组合,男生组合,女生组合、单人特写,应有尽有,通过下面11张合影,你一定能感受到大家当时的愉悦心情! 爱花是爱美的表现,爱美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观,这一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在温暖的阳光下,面对上百亩如此大面积的鲜艳花卉,最想做的就是一次次照相,一次次留影,恨不得留住这所有的美丽场景。 面对这些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我是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只是尽力满足着大家的愿望,多照几张美好的照片。 <font color="#333333">下面这张合影是在顺义鲜花港室内欣赏盆栽菊花时拍照的,这里再次介绍一下五位老同学的夫人:左起第二位是杨国强夫人<b>杨素英</b>、左起第三位是张留成夫人<b>张福玲</b>、右起第一位是陈彦怡夫人<b>曾国艳</b>、右起第二位是张福义夫人<b>孙凤茹</b>,右起第三位是我的夫人<b>赵书华</b>。</font> 游览鲜花港临近尾声了,我想男生也应拍张合影,可杨国强、张留成这时已走出了展厅,只好我们四人合影吧!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鲜花港最后拍的一张合影。在我们一行人回停车场的路上,我发现了“相约鲜花港”这个大块的宣传图板,感觉寓意很好,就想在这里照一张大合影,由于大家走散了,就只好留住眼前的几位女生拍下了这张小合影!后来感觉这张合影构图不理想,有点失重的感觉,若人们散落在中间位置随意一站,再能隐约露出下面的一行字就更好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2013年,这一年是心情沉重的一年。<div>  2013年1月16日早晨,噩耗突然传来,得知我们的发小老同学陈彦怡的爱人曾国艳因病于昨晚在大兴医院去世了。我们几个老同学得知消息后,感觉太突然了,虽然知道她近期病重正在医院治疗,可谁也不曾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我们几个同学很快就来到了陈彦怡家,询问情况,安抚家人,并在后续的两天里帮着料理后事。我们一同参加了追悼会,遗体火化后又一同送回大辛庄公墓安葬,待后事全部完毕后,我们几个老同学又聚在一起追思故人,心情十分沉重,而面对现实,又觉无能为力,心情异常复杂,也感慨很多。最后大家只好相互安慰,离去的亲人已经上路,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才是。</div><div><div> 八年过去了,为了追思怀念曾姐,下面两张照片是我特意选入本集的,这也是曾姐病故前三个月和大家一起在顺义鲜花港游玩时,我亲手给他拍的个人照。</div></div> 2013年,心情是沉重的,聚会照片也是最少的,不是发小们没有聚会,只是聚会时没有心情拍照。<div>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2013年3月16日在大兴念坛公园的留影。那天发小老同学们约好了中午要在黄村聚会,早晨我开车和书华从城里出来,半路上接着常姐、留成和福玲,便一同开往黄村,由于时间较早,有人就提议咱们先去念坛公园转一转吧!这才有了下面的几张照片。后来我发现,这次拍的照片竟成了2013年发小们仅有的几张。</div> 积雪还没完全融化掉,公园里游人不多,我们在公园里大约逗留了不足一个小时,顺便拍了几张照片就返回了。 2014年开始后,发小们聚会的次数步入了一个高峰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陆续要到六十岁啦!为了向六十岁致敬,有人提议“谁到六十谁做东”,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这样一来,一轮主题为“向六十岁致敬”的聚会活动便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了2016年。当然了,老同学聚会还有其他一些缘由,比如说升级为爷爷、奶奶的、或升级为姥爷、姥姥的,或光荣退休的等等,都要召集大家庆祝一下。说白了,大家年岁大了,闲暇时间多了,就总希望多聚聚,为此就找理由呗!<div><div>  下面这几张合影就是因上述种种理由,发小们聚会时的合影。固安城南的小雅饭店是发小们多次聚会地方,下面这张是在大堂入口处的合影。</div></div> 下面这两张照片,我印象是在黄村的鑫百万。 下面这三张照片,我印象是在固安。 下面这张照片是发小们第一次在聚贤庄园聚会时的留影。这一次具有特殊意义,又有两位老同学加入了我们这个延续多年的小群体,前排左起第二位是袁书俊同学的第一次出场亮像,后排右起第四位是王继水同学的第一次出场亮像。<div>  这次老同学相聚,场面温馨热烈,美酒配佳肴,酒足饭饱后合影留念,个个是红光满面,又到初夏来临,人们刚刚换上夏装,这群“五零后”更显精神饱满,意气风发。</div><div> 另外这张照片也是发小们比较全的一次同框合影,不妨在这里再点一次名:前排左起依次是<b>齐国杰、袁书俊、常绍娥、王亚光、张留成、赵希武;</b>后排左起依次是<b>张福义、陈彦怡、张殿强、王继水、方志平、杨国菊、杨国强。</b><div><br></div></div> 这个聚贤庄园,位于本乡本土的昕升村南,本是一处书法爱好者交流技艺以及人们休闲健身的地方,有书法室、多功能厅和乒乓球活动室,有可供垂钓的鱼塘,还饲养着黑猪和几只孔雀,因远离繁华都市,环境自然清净,后来老同学们又来过几次。下面这张照片是发小们在聚贤庄园午餐时的留影。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在东安村福义家聚会时的留影,在自家的大房间里,大乒乓球台做餐桌,大盆炖肉,大盘馅饼,大瓶饮料,再配上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大家无拘无束,吃喝自便,可谓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派回归故里,回归自然的景象。这次聚会袁书俊同学的爱人李树芸也参加了,由于照片不清晰,后面再做介绍。 下面这六张照片是老同学们秋游圆明园赏菊的留影。<div>  十月十日,大家按约定,倒乘地铁4号线,早早就来到了圆明园。菊香雅韵,爱聚圆明,正是老友们游园的初衷。喜欢书法的和喜欢画画的老同学们步入展室后,便认真的欣赏着一幅幅书画作品,有时驻足许久,揣摩技艺,感觉大有收获。大家从展馆出来便在大大的园子里闲游、聊天、留影。临近中午,大家便借助公园的长椅,围在一起,纷纷打开各自携带的食品,开始了一次别有特点的露天休闲午餐,食品之丰富,情感之温馨,场面之风趣,并不亚于以往的室内聚会。</div><div> 下面这张大合影是在圆明园进口处拍照的。</div><div> 在这里还要隆重介绍一下,左起第二位是袁书俊同学的爱人<b>李树芸</b>,说起来李树芸还是我们的学姐呢,当年在大辛庄中学读书时,她是比我们高一年级的。</div> 园子里凡是有鲜花的地方,永远少不了女生们的留影。 下面这张合影,美中不足就是有的人咋没看我? 下面这张在圆明园福海岸边的摆拍合影,因逆光和雾气造成脸部有点灰暗,但每个人的表情还不错,也恰恰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下面这张小合影更贴近“菊香雅韵,爱聚园明”的主题。 圆明园小聚到场的男生们也留下了一张合影。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在西红门申佰圣烤鸭店聚会时的留影,这一次聚会常姐特别邀请了老唐同学参加。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久久嘉大兴店聚会时的留影。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在鑫百万烤鸭店201聚会时的留影,自发现了这个大包间后,发小们就多次来这里聚会,因为有个可容纳十六人的大桌,大家能宽松方便的围在一起,感觉气氛特别好! 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日,这是一个应该铭记的特别日子,老同学们聚会有好几次都是选在这一天。 下面这两张照片也是在鑫百万烤鸭店聚会时的留影。照片中正在为大家满酒的是王亚光爱人<b>刘淑英</b>,这是她首次出场亮像。 下面这三张聚会照片,我记得是在固安的一家餐厅,正是初春时节,天气还较冷,特别要了几个热乎的砂锅菜,饭菜很丰盛。 下面这三张照片是在定福庄观赏梨花时的留影。时间又到了春暖花开时节,老同学们先是来到定福庄古梨园,尽情赏花拍照,悠闲踏青聊天。临近中午时分,大家来到了古塔餐厅共进午餐。那天女生们拍了不少赏花照片,男生们则聚在一起一直在聊天,遗憾的是没有拍张大合影留念。 那一天我和福义都是带着还没上幼儿园的孙子、孙女一起去的,也别有一番乐趣。 下面这张照片是发小老同学们在福华肥牛大兴清源店聚餐时的留影,那一天我特意在包间的电视机上,播放了用发小们老照片制作的电子相册【岁月如歌】,此时此刻,大家回忆过去,浮想联翩,话题不断,共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下面这张合影是聚餐后在清源路边拍照的。 下面这张照片我记得是在黄村三中巷一家海鲜餐厅聚会时的留影,你看,我们发小老同学中最能喝酒的张留成正在提议大家“为多年的情意,喝一口!” 下面三张照片是在固安通久饭庄聚会时的留影。这里的用餐环境和菜品都很不错,特别是当地传统的焦溜咯吱和炖豆泡,不尽让人们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美味。 下面是大家聚餐后在院子里随手拍的两张合影。 <p class="ql-block">  由于受篇幅所限,【情忆<b>发小聚会纪实</b>】-<b>上集</b>,到此结束,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请您继续欣赏【情忆<b>发小聚会纪实</b>】-<b>下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