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医科大学民国时期历届毕业同学录</p> <p class="ql-block"> 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第一代西医,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办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是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办人。</p> <p class="ql-block">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沿革</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清代钱塘的书香世家,祖上五代均为饱学之士,以开馆教书为业。父亲厉良玉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也曾以开馆授课为业。在书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厉绥之,年纪轻轻便已具备了相当的国学功底。</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浙江大学)校友录中的厉绥之</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4岁的厉绥之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厉绥之经国家选拔考试,考取官费生,赴日本游学。</p> <p class="ql-block">清国留日学生调查录中的厉绥之、周树人(鲁迅)、钱家治(钱学森父亲)</p> <p class="ql-block"> 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是刎颈之交。 他们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游学,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厉绥之与鲁迅曾同舟进京赴考,并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生;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p><p class="ql-block"> 钱家有人病了,都请厉绥之看,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学森小时候羸弱,得过两次很厉害的病,差一点夭折,一次是脑膜炎,一次是伤寒。后来都在厉绥之的照料下转危为安。1946年钱学森回家探亲,拜过高堂之后,第一个来看的就是厉绥之——他当时是下跪着说:“伯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周树人、钱家治、厉绥之三人的名字还一起收录在光绪癸卯年(1903)清国留日学生调查录的同一页中。</p> <p class="ql-block">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教职员录中的厉绥之</p> <p class="ql-block"> 为培养医学人才,厉绥之等人在沈钧儒的支持下,于1912年6月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身),1912年至1927年,厉绥之担任浙江陆军医院院长,期间兼任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职务。</p><p class="ql-block"> 民国六年(1917年),厉绥之等人联名向军政府建议创设防疫组织,但是因为当时社会普遍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缺乏认识,加之政局不稳以及战乱等因素,因此建议终没有获得落实。1919年至1922年间,杭州市区接连发生了严重的疫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军政府于是不得不委派厉绥之等人在市区设立临时防疫医院数次,采用现代防疫技术和设施,疫情才得以控制。鉴于此次疫情所造成的损失以及防疫的效果,而临时防疫医院的设立又非长久之计,厉绥之等人遂于1923年再次向时任浙江省省会警察厅厅长夏超建议筹设传染病医院,并立即得到夏超的支持,随后即经省议会议决通过,定名为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10月10日,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举行开幕典礼,宣布其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讯录中的厉绥之</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厉绥之作为知名民主人士受邀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厉绥之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清实录宣统朝政纪》《民国医界名士录》等辞书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