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嘉峪关黑山怀古</b></p><p class="ql-block"> 登上嘉峪关的悬壁长城,终于触摸到了黑山坚硬裸露的肌肤。黑山形同煤铁锃光黑亮,表面分化成一块块薄薄的砾片或者一块块嶙峋的黑石,石缝里难得一见杂草野花。这山着实黑的个性,衬得悬壁长城如同一条土黄土黄的游龙在山间蜿蜒爬行!冷峻突兀的山头如万马昂首,山头上前后呼应的墩台烽燧,随着逶迤的山势渐远渐去。造物主真乃神奇,一川之隔,一侧是裹着白纱妖娆高冷的祁连山,在悠古亘绝的天边,沉浸在缥渺不定的云海里,一番浑元真定的大气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侧</span>却是生铁黑炭般起伏的连峰,裸着黝黑健美的肌肤与祁连奔跑。和遥遥在望的祁连山相比,黑山着实有点矮小不堪,如果让它蹿动起来,岂不又是一条活脱脱的苍龙,守护在河西走廊的北侧?黑山映衬下的关内一扫瓜州的灰蒙迷雾,黑的苍劲而雄壮,那一川碎石兴许就是嵌在走廊的黑珍珠,不知这水是不是也是黑色?</p><p class="ql-block"> 万年前的黑山绝非这般模样!在嘉峪关黑山峪谷的陡崖峭壁上,有一处被称为“天书”的远古岩画群,古拙的岩刻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代黑山的另一番景象: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虎豹野牛和鹿群在森林里出没,成群的盘羊岩羊山羊和骆驼在草地里觅食追逐,天鹅大雁在水草丰美的湖边栖息嬉戏,先民们在这里自由地狩猎、放牧、祭祀和舞蹈。考古学家根据岩画所反映的动物、植被以及先民们的服饰造型,大致判断这些岩画最早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或者战国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原始而神秘的远古生活早已被日升月落的轮回洗刷得干干净净,悬崖上的“天书”仅供后人遐思,而穿透黑山脊梁的烽燧和长城,怎么也挥不去狼烟四起、沙场点兵的悲壮!风雨中冷峻寂寥的戈壁滩,似乎还有操练的喊杀入耳,雾霭沉沉的黑山上,似乎还有兵士在城墙游走,暮色压拢,风雨瑟瑟,<b><i>“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i></b>的寒夜似乎也要来临。</p><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个怀古的好所在,而历史也似乎从未走得太远。我想到了北朝的民歌《木兰辞》<b><i>:“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i></b>眼前的“黑山”是否就是木兰跨越道道关山而至的“黑山头”?而移至嘉峪关黑山石关峡的五代北宋“玉门关”,是否还有昔日的真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嘉峪关就有一座木兰城!木兰城黄土夯筑,残垣破败,在河西走廊的沙砾中就像跌落战马又被万般踩踏而支离破碎的一具骸骨,四围似乎还晃荡着无数的枯骨幽魂!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木兰绝非采茶养蚕的江南细女,也绝非纤纤作步纺线织布的汉家女儿,放下机杼即能跃马驰骋,从《木兰辞》产生的年代背景和“木(慕)”姓分析,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开始接触汉文化的鲜卑贵族之女,在蒙古草原与柔然征战数年。木兰是否实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从未让女人离开!木兰是否到过黑山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嘉峪关记住了这位孝悌忠勇的巾帼英雄!</p><p class="ql-block"> 而黑山石关峡上的五代北宋“玉门关”,也只剩一截黄土遗址,仅供后人凭吊,当我和它四目相对的时候,沉重的历史使命感还是油然而生。唐亡后华夏的版图一缩再缩,西夏强势崛起之后,五代北宋无奈弃守嘉峪关,至此,风华绝代的“玉门关”完成了它1114年的历史使命,终于销声匿迹。和敦煌大漠的汉代“玉门关”以及瓜州风口的唐代“玉门关”相比,五代北宋的“玉门关”可谓寂寂无名昙花一现,可是嘉峪关没有忘记,历史岂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黑山脚下的水一点也不黑,反倒清得清冷,亮得晃影,湛蓝湛蓝,像白云映衬下的蓝空,但却有一个和黑山匹配的名字一一黑河!从嘉峪关“天下第一墩”南侧大峡谷冲出的冰川融水,就是黑河最大的支流讨赖河。源于祁连山麓的黑河水,自西向东,又自南向北,汇集了数以百计的河流,在嘉峪关北面切穿了与黑山一脉相承、同样也是墨黑墨黑的合黎山,注入了嘉峪关的右翼一一巴丹吉林沙漠,打开了河西走廊中段北进南出蒙古高原的门户。公元前121年汉朝发动的河西二战,骠骑将军霍去病亲率八百轻骑,就抄这条捷径,以黒河水为补给,从后方袭击了匈奴单于的王庭,掳敌三万一战而定河西,在长长的走廊画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大圈,从此,匈奴远走欧洲退出历史,华夏民族架起了欧亚大陆的桥梁,并不断促进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今天,嘉峪关笑意盈盈,迎送着从这里进出巴丹吉林沙漠欣赏额济纳胡杨林的四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你,扼守着东西交通的要冲,你,掌控着“漠北”“漠南”的风吹草动,你,无愧河西走廊的咽喉重镇!从秦始皇在这里筑起“万里长城第一墩”,到清军冲破山海关又潮水般涌出嘉峪关,你见证了祖先跋涉的脚步,见证了民族的刀光剑影,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荣辱兴衰!你是巍巍的祁连山,你是悠悠的黑河水,你更是三千年屹立不倒的胡杨树,你才是华夏历史一部不朽的巨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过卫星之城</b></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东接酒泉。在河西走廊,狭长的酒泉地区就像一柄长长的如意,顶端是敦煌,柄上才是酒泉市,嘉峪关恰似如意柄把上坠下的一块小碧玉。酒泉,因汉武大帝赏赐的一坛庆功酒而载入史册,又活在唐朝诗人的风骚里<b><i>:“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i></b>。葡萄美酒和采自祁连山的墨玉雕琢而成的夜光杯,古来就是酒泉的标签。当雄壮的嘉峪关解除了戒备,丝绸之路的马蹄印迹被岁月抹平,沉寂的大西北又被一枚枚腾空的火箭点燃。酒泉不该落寞,它见证了古人对亚洲腹地的探索,又开始目睹今人谱写太空时代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宿张掖。一天的行程,从沙州敦煌,过瓜州玉门,游览肃州的嘉峪关和酒泉,星夜兼程到达甘州张掖,领略了疏勒河流域的大漠风光,又进入了黑河流域的戈壁绿洲。 真该好好地看一看!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黑河,河西走廊的母亲河</b></p><p class="ql-block"> 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内陆河,古称弱水,曾名合黎水、羌谷水、鲜水等,因河流泛洪挟带滚滚的黑沙而得名。它南起青海祁连县峨堡镇的八一冰川,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在额济纳也称弱水或黑水。 </p><p class="ql-block"> 黑河渊源流长,闻名遐迩,是我国古代北方一条非常著名的河流。<b><i>《山海经》《水经注》记载:“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流沙”。</i></b>一些古典小说也常提及弱水河,《西游记》中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就用“三千弱水”来衬托:<b><i>“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i></b>《红楼梦》里<b>“<i>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i></b>是贾宝玉对林黛玉信誓旦旦的爱情表白,可见弱水在古代之影响。这条著名的河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达4.4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流河,在河西走廊滋润出匈奴心心念念的焉支山,孕育出<b><i>“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i></b>的金张掖,在阿拉善高原的荒漠中种下了大片绿洲和浓荫。</p><p class="ql-block"> 黑河,是祁连山送给河西走廊的礼物!没有祁连山,就没有黑河水。匈奴语里“祁连”就是“天山”的意思,李白“<b><i>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i></b>的壮阔诗句<b><i>,</i></b>写的正是白雪皑皑、皓月当空、云气翻滚的祁连山,而《山海经》里记载的上古昆仑山,实际也指祁连山。做为青海和甘肃的界山,神圣的祁连山,由七条平行纵列、南北跨度直逼400公里、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超过4000多米的山系和宽谷组成,西起当金山东至乌鞘岭,在河西走廊的南侧,绵绵亘亘了1600多里,正好阻挡了来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三个方向的水汽,交汇的水汽,在这里化为雪、结成冰、融为水、汇成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祁连南麓宽阔的谷地生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和黄河的支流湟水河,在祁连北麓生成了大名鼎鼎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水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祁连山脉北麓中段雪线以下的山坡,是黑河诞生的地方。这里是祁连主峰之所在,也是季风向西最远到达的地方,雨雪丰沛,冰川广布,气候湿寒,冰川融雪和降雨,以及灌丛乔木所涵养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黑河最细微的血脉,在祁连山蜿蜒曲折的河谷,自西向东,缓缓流淌,不断壮大壮大,在青甘两省交界的黄藏寺,遇到了自东向西而来的八宝河,至此,黑河掉头北向,进入甘肃境内,一路凿山砌谷,奔涌向前。水量充沛的黑河,携带着大量有机物质,冲出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一一莺落峡,进入河西走廊,又与东南而来、大名鼎鼎的山丹河聚首,至此,黑河的身长陡然猛增,黑河的血脉陡然膨胀。做为河西诸河之冠,蓄势待发的黑河早就准备好了,要为河西走廊的金张掖和蒙古高原的阿拉善付出它所拥有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自莺落峡沿山丹河溯流而上,追寻黑河上游之源起,依次会经过山丹河的上游大马营河,以及大马营河的上游大拔都(扁都)河,全程313千米。上游的河道深入祁连谷地,两岸山高谷深,谷地的海拔平均也在3500米以上,气候阴冷湿寒。从青海祁连县野牛沟八一冰川渗出的细流,弯弯曲曲,分分合合,沿陡峻的河床,出扁都古道,入河西走廊,自南向北滋养了山丹军马场,滋养了焉支山,北流至龙首山折而西流,贯山丹之全境,于张掖之“蜂腰”部位与跳出莺落峡的黑河聚首。</p><p class="ql-block"> 上游丰沛的降水,是黑河收入的主要来源,粗犷壮观的冰川,是河流的稳定剂,黑河一年四季从不断流。来到上游,你始才发现,广袤的大西北,不单单只是荒凉沧桑、粗犷雄浑,那里更有西域高原能拨动你心弦的柔美。</p><p class="ql-block"> 黑河的摇篮扁都峡,全长28公里,宽约10余米,关隘深邃,仿佛一把利斧把祁连从中劈开,此峡是历史上南通河煌、北达甘凉的险关要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这里的重兵防御刚刚落下围幕,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的数万汉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横空出峡,驱逐匈奴残部于焉支山下;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陇右而至青海,南路便经此峡入河西走廊而达西域;大破青海吐谷浑鲜卑部落的隋炀帝,为扬中华之国威,转而出峡于张掖召见27国使者;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踏着西路军尚未风干的血迹,以雷霆之势攻破了这道峡关险隘,追击马匪残寇,一举挺进了大西北;如今,魅力国道227线穿峡而过,连通了西部大环线<b><i>。“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i></b>,今天的扁都古道完全回归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走进扁都口,登高望远,远处雪峰雄峙,近处层峦叠嶂,山间绿草如碧,色彩斑斓的野花星星点点播撒在绿茵之中,迎风摇曳,山坡上的牛羊悠然自得,散落在山间草地上的房子,宛如碧波荡漾中的点点渔帆,朝晖夕照,景色万千。平坦处,黑河蜿蜒而行,如一条银链嵌镶山间,溪旁青草连连,牛羊悠悠,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将峡谷染得金光灿灿,不时有裹着羊皮大衣的牧人哼唱出粗犷而豪放的牧歌,震得满山坡的旱獭和土拨鼠遍地乱窜,大山也感染地发出阵阵回声。这是一幅大自然最朴真的景观画。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出扁都口,但见连天的牧草,从祁连脚下,沿清澈的黑河,一泻而下,肆无忌惮地,把张掖的民乐、山丹和矗立于走廊之中的焉支山,染得翠色欲流,恍若隔世,大有漫卷走廊之势。有“河西绿宝石”之称的山丹军马场,就位于张掖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祁连山区和焉支山之间。山丹军马场曾名大马营草滩,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最为广阔的第一大马场,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杂交的山丹马耳尖如锥,蹄坚似铁,宽阔的马背如同祁连一样厚实。西风流云,黄沙落日,在烽火狼烟的古战场,英姿勃勃、飒踏生风的山丹马,如同狂飙惊雷,横扫苍茫大地。史家认为,北宋和南宋正是丢失了这块马场,军队的战斗力才大幅下滑,我想,这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 祁连脚下这块令匈奴回望哀歌的“绿宝石”啊,怎一个“绿”字了得?它带着一种野性的、狂放的西部荒野之美,绿得通透,绿得纯粹,绿得使人窒息,绿得甚至有点寂寥。它的绿,既不同于树林阴翳下柔柔弱弱的嫩黄浅绿,也不同于祁连山上苍松翠柏成熟的苍黑,葱葱茏茏,清清翠翠,在晨曦和暮色中不断变化着颜色。当她带着漉漉湿气,从梦寐中醒来,轻轻拨开丝丝缕缕、缥缥缈缈的白纱,每一片叶子都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晨光里,带着点浅浅鹅黄,那是清新而恬静的新绿;傍晚,浓浓的雾气,又从四面八方聚拢,每朵小花,每棵小草都散发出香味,草原熏蒸在芬芳的气息里,她又慢慢变成沉沉的暗绿。它更不同于荒郊野岭驳杂的灌草,不缠绕,不蔓生,也不随性地疯长,一丛丛一簇簇,均匀地铺开,茂密的地方草色更深,仿佛绿毯子上又缀满了朵朵墨色的大花,浓淡相宜,浑然天成。在这块平坦无垠的绿毯上,山花烂漫,蜂飞蝶舞,鸟雀啁啾,黑色的牦牛,棕红的骏马,雪白的羊群,时而如繁星散落,北斗折地,时而密密匝匝如乌云压地,棉团盛开,盎然绿海中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每值夏日,南面的祁连山白雪皑皑,峰峦叠翠,让我魂牵梦索的焉支山,却一枝独秀,突兀于走廊之中,溪流潺潺,胭脂花红红艳艳,夹在两山之间的山丹军马场,碧草连天,牛羊蠕动,群马奔腾,西大河水库,碧亮赐透,仰躺在蓝天白云之下,静静地,宛若草地上镶嵌的蓝宝石,而牧马人歌如朝凤,农业机具轰轰隆隆,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浓墨重彩的西部田园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山丹河的下游,紧贴山丹军马场的国道227线一带,每年的七八月份,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放眼处一片金黄,一望无垠,微风吹过,金波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这时你会惊讶,生命在土壤中竟会如此恣肆而热烈地绽放!你也会惊讶走廊对黄色会如此豪放地铺陈!如果是黄绿相间的间作套种,黄的金光灿烂,绿的沁人心脾,你更会惊讶走廊对色彩会如此大胆的搭配和驾驭!如果你刚好见证了敦煌大漠的雄浑,刚刚吹过了瓜州的风沙,或者刚从嘉峪关和酒泉沉闷的黑戈壁中醒来,你会纵情地放飞自我,欣欣然陶醉其间。</p><p class="ql-block"> 峡谷、溪流、牧场和金光灿灿的油菜花,是黑河上游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如今已成为旅游者和摄影人的天堂,然而有谁知道,正是这黑河水才将这片土地凝结成夏日里张扬而蓬勃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跳出莺落峡与山丹河交汇的黑河,血脉滚滚,行走间如千手的观音,伸出无数只绵长的臂膀,用满腔的热情,孕育了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又放慢脚步,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水域、森林、沼泽和滩涂,还塑造了一个“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张掖市。</p><p class="ql-block"> 做为河西走廊中段最重要的一郡,张掖头枕祁连,脚蹬合黎山、龙首山,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关和酒泉,东西长210~465公里,南北宽30~148公里,地势平坦狭长,黑河贯其全境而过,河流从祁连谷地带出的大量有机物,以及雨水融雪冲刷剥蚀祁连而形成的大量堆积物,使得张掖的绿洲平原土肥水美,千里沃野既不输东北的黑土地,也不输八百里秦川,是名副其实的“塞上粮仓”。张掖自古就有绿洲农业,盛唐时<b><i>“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i></b>,蒙元和明清几代,这里仍是西北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保障基地,如今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和东北的黑土地相比,这里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土壤结构良好,和八百里秦川相比,这里云气稀薄,晴天多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更有突出的制种优势,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作物的对外制种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全国70%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来自这里,所以张掖素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河西走廊将会打造成世界级别的育种基地,彼时,黑河灌溉下的“金张掖”将引领农耕文明又跃上一个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的确,当你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尘仆仆的驶往张掖,慢慢的,视野从满目的荒漠渐渐转为绿树环绕,田畴如画,你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不信,你看,田间地头间或有一排排树木或高或低怡然站立,那玉米制种基地油黑发绿,像一个个整齐的方队,横竖成行;花卉育种基地五彩缤纷,只要春风吹度,大地就渐次披上了五颜六色的花衣,汇成一片花的海洋,粉色的淡雅,白色的端庄,红色的热烈,紫色的深情,泼泼洒洒,浓浓烈烈;啤酒花基地一簇簇嫩绿的啤酒花,散发出阵阵草香花香,馥郁芬芳,每到六七月份,村民就拿起镰刀,弯腰熟练地割下啤酒花藤蔓,那含笑的眉眼,仿佛满地都已经溢满了酒香和泡沫。更有香气扑鼻的孜然基地、一行行一绺绺的圆葱基地、蓝莹莹的胡麻基地,如果不是两侧的夹山提醒你,也许你会真的以为置身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吸引他们来到张掖的,恐怕除了<b><i>“色如渥丹,灿若明霞”</i></b>的丹霞地貌就是极具塞外风情的山丹军马场,张掖的绿洲农业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知之者甚少,感兴趣的人更是廖廖无几,顶多就是在车窗里来个浮光掠影,而我,却对这里的一切都怀着一种独特的情愫,我知道,这是积淀了近半个世纪的河西情结,我也知道,正是张掖这块亦农亦牧的绿洲和宽广的水域才让河西走廊的文明之火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养在深闺的黑河湿地让我心潮涌动。灯火辉映的夜晚,大巴满载着旅人的期盼,缓缓驶入市区,古城甘州车水如龙,美仑美奂,顾不上舟车劳顿,游客纷纷淹没在流光溢彩的街区,只见人流攒动,人影绰绰。尝上一碗柔滑爽口的搓鱼子,独自摸进夜色阑珊的湿地公园。公园里光影烁烁,清波漾漾,栈道旁飘摇拂动的丛丛芦苇,传出声声虫鸣,不知名的鸟儿扑棱棱似乎受惊,苇丛簌簌作响。</p><p class="ql-block"> 这芦苇深深水波涟潋的风光,正是黑河湿地生态的真实写照,但也仅仅只是张掖生态湿地的冰山一角。 </p><p class="ql-block"> 黑河流经张掖299千米,雨水河与雪融河纵横交汇,水量不可谓不丰沛,而河西走廊处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凹槽过度带,地下泾流更加丰富,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反复交替作用下,足迹所至,黑河留下了大量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黑河中游的干流河道,地跨张掖的临泽、甘州、高台、山丹几县区,长约204公里,总面积61.5万亩。在这块狭长的河谷平原保护区内,既有内陆山地,又有绿洲和荒漠,湖泊、水坝、河流、沼泽和滩涂分布广泛,湿地以其独特的胸襟,容纳了苇荡歌行,鱼跃雁鸣,也容纳了胡杨秋色,大漠驼铃;囊括了林草灌丛,鹿群狼豹,也囊括了滩涂盐沼,珍禽异草。<b><i>“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i></b>是湿地的江南之韵,<b><i>“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i></b>是湿地的四时之景,至于“秋水一色”,“芦花飘雪”和“雁阵排空”,那是最能勾起游子思乡之情的塞上秋景。在冰川和高山湿地,有跳涧攀岩逐年增多的岩羊、盘羊和山羊,有濒危的雪豹和白唇鹿。这里,嘉峪关黑山神秘的岩刻还能得以完美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黑河湿地独特的内陆荒漠生态系统,不仅涵养了水源,遏制了北面巴丹吉林沙漠的入侵,还变身祁连脚下绿洲的保护屏障,宽广的水域和茂盛的耐盐碱水生植物,更为候鸟的迁徙、繁殖、栖息和越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最理想的中转站,也是全球8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印度通道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天,大批候鸟成群结队,携儿带女,翻越喜马拉雅,飞过青藏高原,飞向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或更远的东亚水域,而更多的鸟类则是从云贵高原或大海之滨,飞越万水千山,飞过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停靠在祁连南麓的青海湖。秋去春回,每一次迁徙,对候鸟们来说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因此,祁连北麓星罗棋布的水域,犹如一个个生命补给站,成了候鸟们长途飞渡中停歇嬉戏的天堂和补充能量的餐桌,以黑鹳、天鹅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及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途经这里。每年9月,平均每天都有几千只迁徙的候鸟在这里休息觅食,从青藏高原飞来的斑头雁,总是抢先占领这里的一个个滩涂,充足而营养的软体动物,慰藉了它们的辘辘肌肠,而更多的鸟类,如大天鹅、黑翅长脚鹬、灰雁,则选择在宽阔的水面觅食,约占世界总数3‰以上的黑鹳干脆留在保护区安然越冬,黑河湿地卓越的地理环境,让一些候鸟甚至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每年在这里繁殖孕育出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信步在黑河之畔,黑河的傍晚,暖风习习,夕阳最好,暮色将临,望地远天高,河水悠悠,一幅重返鸿蒙的壮丽之景。河岸边一群鸟雀,仿佛从大地心窝飞起的音符,旋风似地从田野腾空而起,又落在河中的苇梢,像秋千一样来回晃荡,旋即又哗然起飞。一只远来的大鸟平张着双翅从天空斜插下来,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忽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天空。丛丛芦苇,散发着夏日的芬芳,在晚风中轻摇慢拂,一群雪白的鸭子款款游来,身后留下一条条银光闪闪的水线。不远处的苇丛边,又有一只不知名的灰色鸟儿在浅绿色的水面上低翔,拖着长长的细腿,离水面只有一矛那么高,每次扑翅,水面便会引起一片涟漪。河岸边田畴如画,在黑黢黢的龙首山下,似乎比鸟儿更享受这夏日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掖,是建在黑河湿地上的千年古城,始名于汉武时代,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境内甘泉更名甘州。<b><i>“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i></b>是这座古城特有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 <i>“丝路西去,佛法东来”</i></b>,汉唐以来,黑河孕育下的张掖,以其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迅速成为香火缭绕的商贾重镇,塔院深深,晨钟暮鼓,甘州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成为教坊大曲,无异于西洋乐之于今天的中国。为了便于统治和阻止伊斯兰教的东进,西夏王朝直接把张掖营造成一个神秘的人间佛国,蒙元时张掖做为甘肃的省会,深受藏传佛教影响,信徒众多,佛寺林立,史料记载,清代张掖的寺院有近80多座,几乎每个寺庙都有佛塔,真可谓“一城山光,半城塔影”。</p><p class="ql-block"> 我最先登上中心大街交汇处的镇远楼。这是一座建于明代、三层木构塔形的鼓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与大名鼎鼎的西安钟鼓楼形制完全相同。这座河西走廊最大的鼓楼,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自然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b><i>“金城春雨”</i></b>,西为<b><i>“玉关晓月”</i></b>,南为<b><i>“祁连晴雪”</i></b>,北为<b><i>“居延古牧”。</i></b>匾额蕴含了古城四个方位最有代表性的边塞风光,显示了张掖在河西走廊贯通东西、往来南北的中枢地位。从鼓楼俯瞰,古城尽收眼底,车流川息,高楼鳞次栉比,公园古树参天,西南隅红墙灰瓦,一座古香古色的木塔辉映着瓦蓝的天空,使这座现代化的都市,流淌着一股佛国的古韵。</p><p class="ql-block"> 有“西夏国寺”之称的大佛寺景区位于城西南隅,占地约23000平方米,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涵盖了隋代的万寿木塔、西夏的大佛寺和弥陀千佛塔、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佛寺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国力鼎盛的公元1098年,现存大佛殿、藏经楼、土塔等建筑。来到寺门,山门上赫然一幅醒目的楹联:<b><i>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i></b> 寺内的佛殿面阔48.3米,进深24.5米,高20.2米,重檐歇山顶, 佛殿上也有一幅醒目的楹联:<b><i>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i></b>两幅楹联都从睡佛的角度立意,警醒世人,活人当下。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安放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佛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5.2米,耳朵约4米,能容8人并排而坐。卧佛身着红袍,双眼轻合,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是全国仅有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是全国仅存的四座皇家寺院之一,历史上与西夏和元朝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现存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西夏文物和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大佛寺对研究西夏文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天的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点一柱清香,在缥缈缭绕的烟雾里,遥寄这个像流星一样划过塞北大地,像噩梦一样消失的国度!我不知道,当雕梁画栋毁于烈焰,宗庙和王陵被夷为平地,党项人和他们创造的神秘文字,在蒙古血腥的屠城中从人间蒸发,西夏曾经的荣光和梦想片甲不留,沉睡的大佛啊,冥冥之中你是否感知?</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后中轴线上有一座西域风情的白色土塔,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原名弥陀千佛塔,亦称喇嘛塔,塔高33.37米,为覆钵式金刚宝座塔,建于高大的四方形台座塔基上,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座四周有重层回廊环绕,双层木塔构檐,塔座之上有两层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上有八座小塔,塔身之上又有一层须弥座,座之四面各开五个小龛和十三天塔刹,内供佛像,塔顶置相轮。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大小土塔下圆上螺旋状,顶似宝伞,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相传,土塔是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灵骨安放处,为历代信士檀越供佛、礼佛的重要场所。它独特的覆钵式塔体,保存着坟冢的样式,又带着浓浓的印度风情,这种类型的佛塔,张掖还有很多,如东门外的奇峰镇定塔,北门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安阳高寺的吉祥塔等等,这些佛塔从一个侧面说明,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西域的僧侣往返频繁。</p><p class="ql-block"> 白色的土塔,巍然耸立,一步步走近,阳光便更强烈地照在塔身上,白色的塔边逐渐变淡变亮,与日光融为一体。做为大佛寺的一部分,白塔见证了历史的沉浮,也见证了东西文化的渗透与交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掖的木塔寺,也是大佛寺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中心广场西侧,原名万寿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现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的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扶栏和塔心,可依栏远眺,附有楼梯,供人攀登。整座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给人以高大、巍峨之感,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塔之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叩之,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木塔疏钟”,曾是甘州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地方志记载,当年的木塔始高15级,寺院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配殿、木塔、藏经楼、罗汉堂、接引殿、厢房等,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群,早在元、明时期就名扬欧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留恋张掖,把张掖的风俗人情、寺庙情况和木塔,记录在他的行记里,由此可见当年的木塔是何等的壮观。</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内的关帝庙被清代的晋商改建为山西会馆,会馆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戏台、看台、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殿宇楼阁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浮雕彩塑造型奇特、绚烂多彩,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把中原建筑艺术和道教文化巧妙融入佛教世界。与山西会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位于张掖二中的民勤会馆,这也是一座弘扬道教、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典寺院建筑。道佛并举、相爱相杀是丝路宗教文化显著的特色,明代以后大力弘扬中原文化,处处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张掖损毁了众多的庙宇楼塔,现在城西南隅占地57亩、规模宏阔的唐代西来寺,以及散落在城区内外大大小小的佛塔, 还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建于北魏的马蹄寺石窟群,做为一个历史的遗存和传承,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繁华,充分显示了张掖在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地位,烘托出一个世界大国高贵而磅礴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步出大佛寺,带着无比的震憾,走上黑河大桥,看车流滚滚,看高楼林立、绿树环廓,在历史与现实的反复交替中,第一次思考这座城市在塞北大地的分量,不,应该是在亚洲腹地内陆荒漠的分量!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分量来自黑河,来自祁连!没有黑河水,张掖历史的车轮就不会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距离张掖15公里的黑水国遗址。这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今只剩下一点黄土残垣和几块汉砖残瓦,这是河西走廊的土著一一古月氏人留下的唯一印迹,也是汉军入侵的一个明证吧!</p><p class="ql-block"> 我想到了更远的先民。古老的黑河啊,我不知道,你的乳汁曾哺育过多少民族!从你的怀抱里,走出过西戎,走出过乌孙和月氏,走出过强悍的匈奴人,氏族、羯族、羌族、吐蕃、突厥、回鹘、党项、鲜卑、蒙古都是你哺育长大的孩子,你哭过、笑过,可你仍然一如既往,静静地、静静地流淌……</p><p class="ql-block"> 波澜不惊的黑河啊,无论怎样,你在创造,你创造出了一个世代传承的文明,创造出了一个史诗般的大国!只要巍巍的祁连在,你的生命之流将永远不会停息,张掖的文明之火也永远不会熄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河沿莺落峡顺流而下,长途奔袭185千米,沿途接收了数十条从祁连河谷涌出的河流,浩浩荡荡来到嘉峪关北面的合黎山,从嘉峪关大峡谷冲出的讨赖河早就急不可耐,投身黑河跳出正义狭,一鼓作气冲断合黎山,进入下游。从此,黑河便有了一个最具风骨的名字一一弱水,从此,黑河开启了自己人生后半场一段凄美而漫长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黑河在蒙古高原的戈壁荒漠,忍受着烈日酷寒沙尘风暴,曲曲折折分流北上,顽强而执拗地流过了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流到了阿拉善高原的额济纳,不知是大禹先知,还是黑河有意,身疲力竭的黑河选择在今天的中蒙边界驻足,任性的河水,随意地漫延、渗透,又汇聚、沉淀,不经意间在浩瀚的沙漠居然诞出了居延海和苏泊淖尔两大湖泊,涵养出<b><i>“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i></b>的美景,在遥远的“漠北”还滋润出牧草青青的黑河三角洲。</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高原上,黑河哺育过远走欧洲退出历史的匈奴人,哺育过迁居西亚淡出历史的突厥人,还哺育过创造西夏文明的党项人,今天,一如继往地哺育着300年前东归的英雄一一吐尔扈特蒙古族人,更重要的是,黑河为巴丹吉林沙漠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提供了宝贵的水源。每当大雁鸣叫着在居延海边起起落落,牛羊像花儿一样在草坡盛开,蒙古人总会拉起马头琴,在悠扬的琴声里远望蓝天如痴如醉,那是对故土无尽的眷恋,那是对黑河母亲般的热爱和赞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黑河毅然决然选择这条神秘与传奇、文明与古老相伴的道路,更为一个千年之约、一个三千年不倒在风沙中独自等待的身影一一胡杨树。</p><p class="ql-block"> 胡杨,是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个树种,是中亚地区唯一适合生存的乔木,被称为“活的树化石”。这是一个妩媚、繁华、命运多舛的树种,经历过干旱、盐碱、风沙和酷寒,流淌着苦咸的泪水却依然风姿绰约;这是一个多变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为了适应生存,同一棵树上竟然能生出五种不同的叶子;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数千年来,正是黑河源源不断的滋养,弱水河畔、居延海边才留下了39万亩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这片幸存的胡杨林苍龙腾越,虬蟠狂舞,千姿百态,美妙绝伦,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感念黑河一往情深的眷恋和不离不弃的陪伴,额济纳弱水河畔、居延海边曲折绵延的几十万亩胡杨林,被称为中国最美的秋色。九月,当萧瑟的风从巴丹吉林沙漠的旷野中吹来,额济纳旗凉意泛起,一夜的寒露骤然将胡杨的叶子全部染黄,黑河沿岸数十万亩的胡杨,成片成片金黄的树叶在秋阳里婆娑起舞,在秋风里翻滚着鲜亮的色彩。这种荒原上最为坚韧的树种在秋霜袭来后变换姿态,点缀着蓝天与湖泊,勾勒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即使最苛刻的旅行者也无法对额济纳的秋天无动于衷,最无动于衷的人也不得不感慨黑河的大爱与馈赠。</p><p class="ql-block"> 黑河之畔不只有灿烂的秋色,更有一个生命最为华丽的谢幕!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的旅人从全国各地云集此地,仿佛赴约般虔诚与宁静,人们欣赏着戈壁滩上这桀骜的生命之树,为它的顽强折服,而这里的胡杨,静谧地维护着秋的尊严,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卑不亢,诠释了一曲动人的生命史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千年的风沙吹瘦了河西走廊,也吹瘦了黑河清秀丰盈的面庞,这条千古幽幽风云万载,沉浸在雪山、绿洲、湖泊、森林和荒漠梦幻之中的河流,却在历史斑斓色彩的辉映下,满目疮痍,在边地凄苦的岁月中数度断流,碧波荡漾的居延海几近干涸,七十万亩胡杨林仅剩三十万亩苟活残存。枯死的胡杨林,在落日的余晖里,像一个经历过殊死搏斗的古战场,断肢残臂,白骨森森,大棵大棵枯死的胡杨或歪,或站,或倒,用各自独特的姿势和无声的语言,诠释着濒危的生存状态和一种英勇、顽强、无畏的精神。这大概是几千年前那个铸躇满志、瞭望着汹涌的河水而痛下决心的大禹没有想到的吧?</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哀叹远去的胡杨,哀叹祁连枯黄渐裸的雪山草坡,更哀叹沙尘的无情肆虐,也许更应该哀叹人类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未完待续,感谢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