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3> 不平凡的2020,收获了一群怀揣着教育理想与热情的班主任们,为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名班主任工作室之间的专业联动,2020年12月24日在靳丽敏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组织下,杨玉秋、魏颖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们联合参与了一场“从心出发,发现新我”的沙龙活动,福田区德育教研员——亲爱的李楠老师也莅临指导。</h3> 热情参与的小伙伴们,以及准备充分的专家,让这场沙龙活动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学习到了很多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对话、沟通的技巧。 首先靳丽敏老师介绍了参加活动的各位嘉宾,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邀请的嘉宾马翔玉博士与各工作室成员展开了《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艺术》的主题交流。<br> 马翔玉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香港理工大学MBA;深圳云上心理健康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江商学院总裁校友会大班委;深圳心理学会首届理事;多家上市公司咨询顾问,获得情绪管理自主调节方式国家级创新应用专利。<div> 马博士有着优秀的专业素养、深厚的专业积淀,她就班级管理、沟通、教师职业心理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见解,让班主任们收获颇多。<br></div> 一、案例入手,策略转变 马博士从一则具体案例入手,以班主任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点评,各位老师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并让老师们尝试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旨在引导老师们转变沟通的策略,每个家长的职业、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关注点也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家长进行不同方式的沟通,对家长也是需要去了解和理解的,让对话的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二、角色扮演,有效提问 第二个环节马博士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A通过B和C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模式的提问,让我们感受“焦点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这么角色扮演,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提问可以让受访者有不同的感受,更重要的B式的提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C的提问可以找出核心问题,受访者可以找出更多积极的方向。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是不是很多提问都是无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呢?也启迪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找出核心问题,让自己和被问者都能有好的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方法指导,理论支撑<div> 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后,马博士还提出了“焦点解决法”,即通过“目标——资源——一小步”的方法,打破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一些棘手的问题,通过合理挖掘身边的资源,让大家更从容地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小步。<br></div> 活动最后,福田区教科院德育教研员、特级教师李楠老师又以坚定果敢的点睛总结,升华了主题,鼓励班主任们做最好的自己,向美而行,从心开始!李楠老师的讲话,不仅给予了我们班主任信心与力量,同时让我们对班主任这份工作多了一份投入与信念。 四、携手相伴,众行长远<br> 名班主任工作室间的专业联动,不仅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专业研讨的舞台,更有效提升了小伙伴们的实践能力。在一轮轮的巧问妙答中,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里,在一场场的讨论辩驳中,工作室成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情感与情感的传递中,氤氲着团队的温暖。班主任工作注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因为有了同路人,我们更有方向,也更有力量。 通过这次体验式、沉浸式的沙龙活动,各个工作室的小伙伴们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大家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剖析自己的内心,寻找更好的对话模式,学习沟通,让自己工作得轻松、愉快和高效。 <h1><b>靳丽敏名班主任工作室心得体会精选: </b></h1><div> </div><div>毕静:<br><div> 初冬的暖阳下,一群怀揣着教育理想与热情的班主任们相聚在深圳市班主任靳丽敏老师工作室的沙龙活动。这次活动邀请了著名研究员马翔玉博士,她引领参会老师们开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沟通,在实践中探究教育智慧,让我受益匪浅。<br>通过六人小组,模拟现场访谈,分角色观察体验,进而讨论“以问题为焦点”和“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两种沟通方式的异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叙述,没有过多的案例分析,通过小组实践,参会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不同的沟通方式,给人的感受和达到的沟通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br>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跟学生沟通后,他是生气地离开,则教育效果不是最好的;他若是带着微笑离开,这时候说明此次教育是成功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一样,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最后能使家长怀揣着希望与目标,带着微笑道别,对孩子充满信心、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充满信心、对自己也充满信心,说明这次的沟通是有效的。<br> 通过此次的研修,让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论是跟学生还是跟家长都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探究教育智慧,不断成长。<br></div></div><div><br></div><div>陈怡:<br></div><div>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一群对班主任工作充满热情的同伴们在靳老师的带领下齐聚一团,在平安夜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享受着精神大餐。<br> 我是一名第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小菜鸟,第一次既忐忑又期待的来到活动现场,即可被感动撞了个满怀。那么有名的靳老师,却是那样平和,她一直向我们感恩远道而来不辞辛苦,但是真正辛苦的却是她呢!活动策划,台前幕后,指挥协调每个环节都安排的那么妥当。她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平安夜礼物,真的满怀感恩。虽是初次加入团队,但有了回家的感觉。<br> 马博士的体验活动仿佛给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那个以问题为焦点的提问方式不就是自己常做的事吗?如果我把沟通的形式改变为以解决之道为焦点是不是我的家校工作就可以更高效?我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不是也会更和谐?正如《非暴力沟通》中说的一样沟通语言是一门艺术。今天马博士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语言艺术的洗礼,让我们用更积极,更具体,更正向的语言和他人沟通,让我们的沟通可以更有效,让沟通者更容易理解接受。马博士也让我明白我平时的沟通工作应该以家长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我的谈话中心,只有有了这个选择,我的谈话才真的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可,也才可以达到我们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效果。<br>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睿智的同伴也让我精神振奋,能与优秀的人同行,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在班主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br></div><div><br></div><div>凌志娟<br></div><div> 24日下午有幸参加靳丽敏工作室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杭州师范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博士马翔玉女士给我们带来的“头脑风暴”。而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以小组进行的一次模拟讨论汇报。小组内自行以角色及任务进行分工,我们小组内商议后产生了志愿角色扮演者A(来访者),B、C(对话者),其中,B角色是行政单位管理者,C角色是焦点解决取向的老师。组内其余人员为观察者,观察者在观察A分别接受B和C的访谈后,根据两组问句访谈对同一困境的引导方向,所产生的效果之差异,进行讨论与分享。按要求,组内活动开始了,角色A、B、C按角色扮演的设定剧情进行对话,我身为一名观察者在旁进行观察,我努力从角色A分别和角色B、C的对话的神态和动作等进行了观察和记录。<br>第一组角色A与角色B(行政单位管理者)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从角色B的第一个问题“你最近遇到的一个挑战/困难是什么?”开始问起。问题一开始角色A就开始紧皱眉头,随着问题的递增,问题还在“原地打转”,角色A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语速也越来越快,对话的最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br>紧接着是第二组角色A与角色C(焦点解决取向的老师)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从角色C的第一个问题“你最近遇到的一个挑战/困难是什么?”开始问起,角色A的眉头也开始皱起来,但随着问题的递增,角色A的表情却会随着问题的递增而有所舒缓,表情较第一个问题开始略有放松,目光对C角色带有信任感。<br> 小组内的讨论中,角色A进行了体验分享,反馈称与角色A与角色B的谈话,角色C的问题会让其心里感觉更舒服,能让她在谈话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称更愿意与C谈话。<br>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大概就是语言的魅力吧。马翔玉博士说;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我想,“语言”用好了,它就是一把宝剑,我们应该让它成为宝剑。<br></div><div><br></div> <h1><b>魏颖名班主任工作室心得体会精选:</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蕾:</p><p class="ql-block"> 今日随魏老师来到天健小学,参与了马翔玉博士主讲的“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艺术”,展开了热烈的沙龙活动。给我们展示了几个关于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的真实案例,通过提问、猜测、解答,马博士再娓娓道来,阐明“情绪触发原理,建立共同理解是言语沟通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家长的非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 随后,马博士为了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沟通和“以问题为焦点”的沟通的区别,让我们扮演ABC,让B和C分别和A进行了不同的对话,随后让各组的A、B、C分别发表自己的感受,头脑风暴。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同伴支持,正向优势,多元视角去看待一个问题,更利于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正念的方式去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荣纯:</p><p class="ql-block"> 今日有幸随魏颖老师参加靳丽敏工作室的“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艺术”主题沙龙,受益颇多。本次主题沙龙由马翔玉博士主讲,在座的老师们分组而坐,围绕着马博士提出的问题与任务展开讨论,在思考中碰撞,在反观中交流,在分享中沉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何在情境中进行高效沟通,如何敏锐捕捉非言语表达,马博士给老师们分享了若干真实案例,从故事中见言语艺术,见沟通策略。其中,马博士根据老师们的职业特性,选择了“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案例”进行分享,引起共鸣,也让老师们深刻地明白,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去沟通,才能让对方感觉的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马博士组织老师们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体会两种对话的不同。实践证明,积极的,正面的,可发展的对话方式更受青睐。当我们以解决之道为焦点,关注目标、未来、资源、进展、合作、行动等正确方向,难题才能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沙龙结束,老师们收获了智慧,也收获了喜悦。教育,只有不断拓宽眼界,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温度与热度。期待下一次相聚,让语言的艺术伴着教育一路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美燕<br></p><p class="ql-block"> 12月24日下午,冬日的阳光格外地温馨和灿烂,我有幸和深圳市名班主任魏颖老师一起参加了福田区天健小学靳丽敏名班主任工作室举行的主题沙龙活动。活动中邀请了马翔玉博士给在场的老师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马翔玉博士是杭州师范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员,擅长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发现优势和潜能、情绪管理、以及家庭治疗。<br> 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艺术”。马博士先从自己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谈起,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接着马博士进行了一个现场调查,了解到教师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在以下方面得到一些启示:特殊学生问题、与家长沟通问题、后进生学习问题、学生情绪引导问题、教师平衡工作与家庭问题。马博士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请老师们分别就这三条标准谈谈自己的感受。1.当事人感觉到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2.对话中谈论了当事人想谈的事情。3.谈话方式是当事人认为适合的。针对现场讨论的过程,马博士也做了明确的讨论规则要求:平均话权、守时止语,真诚如实,戒麦霸、戒辩论、戒小会。通过激烈的讨论和精彩的角色扮演,老师们体会到不能以问题为焦点,而要以解决之道为焦点。在解决问题时要有多元的思维,利用多方的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和步骤。<br> 通过今天的主题沙龙活动,让我收益匪浅。让我体会到了语言沟通的魅力所在。明白了做为一名新时代的班主任,不但要有对职业的热爱之情,真诚之心,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反思和提升,真正做一位真正智慧型的班主任。<br></p> <h1><b>杨玉秋名班主任工作室心得体会精选:</b></h1><div><br></div>郭玥:<br>提问,也是一门艺术。非常荣幸能够参与靳丽敏老师工作室举办的沙龙活动,在马博士的指导下和小伙伴的热烈讨论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问题为焦点”和“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两种提问方式所产生的效果的异同。刚接手新的班级,对于班级管理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常常会陷入焦虑,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乃至又发生这样的事?这个问题若没解决,对其他孩子的学习生活会有多少负面影响……殊不知我一直在关注问题本身,想要一层一层剖析归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努力了很久却没有太多成效,自己也一直郁郁寡欢。<br>在今天的沙龙活动中,我试着用“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提问方式问自己,顿时豁然开朗,不再陷入“为什么”的纠结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向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孩子近期的改变与进步,家长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前辈伙伴们给予的引导和帮助,刹那间觉得事情总会有迎刃而解的那一天。转变心态,相信孩子,静待花开。<div><br>李盼:<br>理论指导与情景模拟相结合,深度与高度并存,这场沙龙活动干货满满。在表达、交流、实践中,我们对班主任工作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尤其是对对话艺术的探讨,让家校沟通这项技术活有了艺术的色彩。<br>作为新手班主任,班级中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焦虑、困顿在所难免,始终聚焦这些负面情绪对问题的解决毫无裨益,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追溯问题的源头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是往往容易陷入无穷的问题现象中,以积极的解决之道作为思维的立足点更能挖掘处理问题的方法,变“我好烦恼”的心理感受为“我要解决”的行为动态,如是这般,班级管理定能做得更好。</div><div><br>肖雅:<br>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沙龙活动,第一次参加班主任工作室活动的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学习之心,认真倾听了在座每一位专家和老师的发言,收获颇多。<br> 其中,给我们做讲座的心理学专家马博士用她亲切温柔的话语,平易近人的姿态拉近了我们的心灵距离。她善于透过案例的分析,折射出不同情境和不同语言之下,两者前后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也让教书多年的我感叹道:原来我们老师眼中普遍认同的与家长沟通时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并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或没有谈及家长想谈的,或没有谈及家长所关注的,或没有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因此家校沟通的很多“矛盾”也因此悄悄埋下了“情绪触碰”的种子,导致后续的沟通也不再那么顺畅愉快。<br>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B证学习课程中所了解到的“共情”这一理论。面对与家长的沟通,反映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不妨先耐心观察孩子一段时间,积攒了足够多的对孩子了解的“证据/数据”之后,我们或许更有底气也更具有与家长“共情”的能力,同时要以诚心帮助孩子的心理和语气来侧面谈孩子的问题,注意先抑后扬,语气委婉。最后,再指出“您对孩子、对我有什么期待?”在充分了解了对方的期待之后,我们才能知己知彼,更好地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