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b></h1><p class="ql-block 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冬雪寒霜雁南飞,呦呦鹿鸣读书时。</span></p><p class="ql-block ql-block">2020年12月29日下午三点半,我们初语工作室读书沙龙如约而至。 </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大家一起阅读同一本书——《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并做了读书分享。</p> 卢妙苗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优质文本的教学资源无限,“聚焦法”巧妙处理了这一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文本,坚定地“只取一瓢”,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某一教学点,让教变得紧凑,让学变得专一,如此反而能事半功倍。王君老师的《安塞腰鼓》聚焦于排比,通过层层朗读,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排比句的构成特点、用词特色,用小小的语用点切入课堂,钻之弥深,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处理,完美诠释了“语文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文本特质,让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ql-block"> “聚焦法”不仅是一种文本处理方法,其实也适用于为人处世。一生有限,太多的旁逸斜出徒耗能量,不如聚焦于某一点,专注持久,也能花繁叶茂!</p> 江潇逸 <p class="ql-block"> 看这一篇社戏的课堂实录,王君老师把它当作一个写作型文本来研究,原来一篇小说也能上成写作课。《社戏》这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丰富。但是王君老师只选取了双喜的人物形象进行讲解,非常小的切入点。这节课她主要让学生赏析了鲁迅先生描写人物语言的巧妙之处,又给学生呈现了一位小大人的形象。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可以巧妙地穿插在课堂以有趣的方式呈现。人物描写中语言描写还能以“明写暗写曲写群言独言对言”分类。一句话也能够联系前后文带入情景,比较阅读(文本中人物之间的比较,现实生活中我们和文中人物的比较)读出不同意味。这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基础的语文知识必须扎实,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细化知识点。读书也应更加有深度,语言、标点、句式都可以咀嚼出味道来。</p> 吴叶航 <p class="ql-block"> 王君老师在《紫藤萝瀑布》散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从这一类,到这一篇,再到这一点的落实。从宗璞的写景抒情散文的追求中,教会学生读精短散文的方法: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通过比较,“不由得”“不觉”的使用,还原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细腻的语言切入,进行情感对话。除此之外,王君老师的课堂引导也是极为巧妙的。“不由得”“不觉”到底写出了什么?怎么样地吸引?……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控,引导学生在情景语境中,品悟特殊的表达方式,体会借物抒情散文是如何将“我”“物”“情”三者融为一体的。</p> 陈婷婷 <p class="ql-block"> 阅读了《安塞腰鼓》的课堂实录,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感受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见了自我,见了天地,见了众生。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来感受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学设计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学生在读中,读出课堂的高潮,让学生从“见自我”到“见天地。”再通过点评、激发、帮助、推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冲破学生思维上的拘束,把学生推到“见众生”的境界。这堂课有一种旷达,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p> 赵早 <p class="ql-block"> 昨日阅读学习了王君老师在第四讲中探讨的《用“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里面谈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正是我平时常遇到的,面对优质文本,总想在一节课中把里面的所有要点都呈现出来,结果总是每一点都只能涉及皮毛,泛泛而谈,无法深入。而这篇文章中,王老师和其他老师说到,我们应该着力教学生一种语言知识,训练一种语言能力。以《安塞腰鼓》中的排比知识教学为例,通过设计朗读、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递进式排比和多角度修饰排比的精妙,一节课的重心就非常突出,学生也能专注在这一点上训练自己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学重点的落实真正有效,值得借鉴!</p> 吴兰芳 <p class="ql-block"> 阅读了王君老师的《变色龙》课堂实录,对王君老师提出的“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有了深入了解。王君老师说主题型文本侧重文学教育,其“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与情感熏陶。首先王君老师以关键词撬动文本。将“荒唐”二字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以它作为探究奥楚蔑洛夫的思维与内心。其次以语言电开掘文本,凸显课堂抓手。以“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这一细节动作,分析小人物的内心。依靠语言,代入语言,将语言情景化。最后以语用整合文本,发现文本奥秘。对文本中“我”的这个角色朗读训练,分析“我”字背后的人物心里。王君老师的主题型文本教学将语用点渗透到文本中,又不是单纯地梳理文本,兼顾了课堂的主特质与附属特质。</p> 王彬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立足于教好某一篇课文,很少会拿其当做跳板进行一类文的拓展教学,但一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限,这样授课也会使课堂变得单调,如果将某一篇文章当做典型,通过精读一篇文而学会读一类文,应能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也会变得有趣且有意义许多。所选的周忠玉老师《藤野先生》的案例课,很好的诠释了跳板型课的含义。通过整体感知、嚼文嚼字知形象,升华推进感伟大及拓展引领走进唤醒国民沉默灵魂的斗士,由藤野先生又进而升华到鲁迅本人,探讨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根由,进而推出小说集《呐喊》就是解剖中国沉默国民灵魂,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作品,引导学生读《呐喊》,整节课流畅,过渡和衔接自然,是很好的示范课。</p> 潘晨昕 <p class="ql-block"> 王君老师的《看云识天气》课堂聚焦在研究第二个优点上:学习课文“表达特别有条理”。课堂首先看全篇骨架,教孩子提炼信息的方法,把长文读短,然后用孩子们喜欢的明星做练习,分别练习分类别和给段落写总起句、总结句。再看段落铺展,告诉学生横式展开和纵式前行是段落内部结构的奥妙,并以一位影星周迅为例练习纵式发展的段落展开方式。三析层次构造,从组合方式找到层次安排的规律,再用明星做练习。最后微观句内逻辑,用思辨性阅读找课文的不足之处。层层递进,在课尾还进行了看意,不仅教科学价值,也教了情怀。</p> <p class="ql-block"> 活动始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大家围绕这本《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各抒己见,交流教学得失,畅谈读书感悟,分享读书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一样的书,不一样的感受,都说“良师兴教”,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书交朋友,在读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以此去影响更多的学生。阅读是美妙的,分享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因为有阅读相伴而变得美妙,让我们与书籍为伴,做眼中有光芒,灵魂有书香的教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