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红色寻古之旅——施家沟 尚书府 石林旧址

洋太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居住于城市太久了,就想寻一处僻静的古村落,把积攒的矫情,来一次彻底的放飞……其实古村落的风貌大抵相同,只是因当时的年代造就了房屋形形色色的建筑形状。它们带着同一种特性,那就是见证着光阴!与我而言,只是享受那种置身于古老光阴中的静处……</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站:探访北斗七星太行驿站——鹤壁施家沟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2020年12月27日是今年的最后一个周末了。我们兄妹四人红色寻古之旅来到了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的施家沟,这个古村落位于太行山山坳深处,辛庄河河畔,西与林州市东姚镇接壤,西北部隔洹河与安阳市相望,曾属安汤林“三县交界”之地。村落依着山岭而建,一条路,一条河穿村而过,是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村庄是美丽的,路边有条小河,河道正在维修,循着村庄的小路,往村子深处走去……一段路程之后,村庄的上坡处,坐着几位老乡,正热烈的吆喝着推销自家的土特产,那份劲头,在时光里留下一抹强烈的印痕,也让古村落更加的接地气了。</p> <p class="ql-block">  施家沟的房屋南北相对,东西大道,南北大街,Z型、S型胡同,阴阳搭配,十分和谐。房屋密集,结构多属脊房石木砖瓦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储物。房屋多为五裹三、三裹三四合院建筑群,门楼雕工精细,楼高门窗小,院落正屋前皆有石阶,院中青石铺地,供有神龛。有的宅院仍留有土灶、土炕,古老气息很浓。</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是古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位于施家沟古石桥南北两坪,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南院七个院落,北院五个院落,为明清至民国十八年陆续修缮而成的。为李氏家族历代居住,至今已有400年历史,李家大院坐南朝北,随山就势,以石木砖瓦结构为主要,错落有致,严谨规整,庄重大方。石雕,木雕,砖雕形态各异,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分为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一号院在路南,而二号院和三号院则在路北。一号院属典型的五门相照大宅院,设有三道大门五个院,一座看家楼,一座养晦楼,一座看门楼。五个院落门楼因年久失修,半数已腐朽,但精细的雕工依稀可见。门楼横额为长条青石,上镌刻有“福缘善庆”等字样,其字宏厚一体,端庄大方,遒劲有力。院落为石木砖瓦结构,石磨、石碾、石滚子、捶布石、拴马孔,虽不完整,但有留存。院内门外左右两旁可看到石制精细、端庄、礅实的旗杆方座,方圆百里仅此独有,彰显了主人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  养晦楼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民国时期李耀南所建。为李家屯兵或保安团所用。建筑为石木青砖结构,两层8米高,墙体凿工精细,根基建有数个石砌拱洞,储藏兵器,屯兵之用。</p> <p class="ql-block">  南坪二号院,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是李维周三子李升鳌(又称三掌柜)家眷居住。石木砖瓦构成,青石蓝瓦,东西两院,共七幢两层楼房,院门外左侧建有一座看门楼,楼上还留有几处枪眼儿。</p> <p class="ql-block ql-block">  南坪三号院,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李维周长子李灵鳌(又称大掌柜)居住的地方,曾任清匪联防总司令。石木砖瓦构成,门楼雕工精细,由七门四院八幢楼房组成,布局合理,建筑庄严。主楼两端后坪有一暗门,通入房后石砌拱洞。</p> <p class="ql-block">  路北的二号院和三号院曾在解放汤阴战役中做出过杰出贡献。施家沟村是当年解放军战地医院。1947年豫北汤阴战役战事,刘邓大军在施家沟设立后方医院,是部队后方医院手术室和重病号室。共接收救治700多名伤员,大部分伤员治好后重新归队,也有上百名战士牺牲,埋在村西北的四亩地堰。目前在村西建有烈士碑亭,记载施家沟村12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单。</p><p class="ql-block ql-block"> 当年为配合部队医生和卫生员的救治工作,施家沟村成立了妇救会,专为伤员喂水、喂饭、洗绷带。在施家沟的红色历史记忆中,妇救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石砌拱洞,长15米,宽4米,高3,5米。为防盗贼,藏珍品之用。设计巧妙,从石砌拱洞就可进入看门楼。</p> <p class="ql-block">  南坪四号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李灵鳌三子李耀南居住。李耀南是民国时期施家沟的第一个大学生,其妻姬花梅是他的同学,曾任林县保安团团长,率部剿灭了天门会。建筑也是石木砖瓦结构,三门三院,建有账房,是李家大院建筑群中,雕刻最为精细,最为讲究,常用于接待宾客。</p> <p class="ql-block">  李氏以耕读传家,恪守家业,在从政为文方面各显其能,人才辈出,后代许多名人文遍布全国各地。其先辈李维周是清朝咸丰年间最高学府国子监监生,为显其荣,门前旗杆高耸,旌旗飘扬,以显尊贵。民国时期李耀南,学识渊博,英勇无比,曾任林县保安团团长,平匪除霸,保一方平安。后代有李其昌曾任河南省水利局局长,李克昌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  坐在山坡远眺,密集的石头房群透着古朴神秘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在施家沟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传承。传统的四合院落建筑群体遗是研究古民居的典范。“福缘善庆”,“竹苞松茂”,“登仁寿域”,“善为宝”,“养晦楼”等门楣,祝愿主人松竹繁茂,家门兴盛。希望人人颐养天年,善为宝,独善潜修,韬光养晦,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站:走进历史名村——大胡村李尚书府。</b></p><p class="ql-block ql-block"> 李尚书府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独特代表,具有极高的观赏、旅游和历史价值,是一座独特的古代建筑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大胡村位于鹤壁市西北部太行山脚下,隶属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是山城区的一个城中村。2007年,大胡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大胡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大胡村不仅是汤阴县以西地域通往县城的通衢之地,也是山西通往齐鲁燕赵的咽喉要道。是明朝弘治年间工部尚书李燧和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嵩县知县李塾故居。</p> <p class="ql-block">  现存李家大院由3个并排的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主要院落有李尚书府、李家大院、女儿楼、仆人院和柴房院等,呈“囍”字结构,一条李家胡同贯穿南北纵观整个大院。整个李家大院建筑群布局严谨、古色古香、整齐端庄、威严高大、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被当地村民称为“小故宫”。2007年10月,李家大院被定为“河南省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单位”,2008年6月,李家大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李尚书府被列入“鹤壁市城市文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2011年7月,李家大院被列入“鹤壁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来到尚书广场,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位于李尚书府西侧的——李汝院落。由堂屋(也称女儿楼)、东陪楼和西厢房组成。堂屋女儿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498年历史,是李鐩孙女李汝用自己的私房钱所建,共三层。女儿楼奢华高贵,当时为盖这座楼一共用18窑砖,石材全部用浚县屯子石头,用了120方。“女儿楼”正门上方刻着“平为福”3个大字,精雕细刻,出自论语,寓意平安幸福。窗棂雕刻精美,墙体修饰华瞻,比大院其他楼房奢华高贵许多。显示出这位小姐在当时的威严与尊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门上钉有铁皮,还有6个圆形孔洞。据村民介绍,此六处孔洞是为了防御而设计的,当坏人接近门用力推时,屋内的人可通过门上的孔洞用红缨枪进行抵抗,防止坏人靠近。东陪楼为四间,二楼为阁楼,进深只有一楼的一半,为女眷针织刺绣的场所。二楼现存仍有部分硬山式建筑遗存。西厢房为一层,面阔四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小院的西厢房是当年刘伯承元帅的居办室哦!</p> <p class="ql-block">  尚书府是一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以明、清代两代建筑风格为主的古建建群,大院是由5座并排的九门相照的院落组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排九门相照的楼房约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庭院里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在林林总总的北方古民居中,它的大气与张扬极为罕见。建筑时间上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00多年;观赏价值极高,在当地居民中有“小故宫”的美称。</span></p><p class="ql-block"> 李尚书府位于李家胡同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整个院落布局呈“九门相照”格局,由明弘治年间官至工部尚书的李鐩建造,由前后四座院落组成。第一进院堂屋和东陪房残存部分建筑,第二进院的堂屋和哨位楼保存比较完整,第三进院在原来旧房屋基础上进行了修建,第四进院堂屋和“三寸金莲”石砌台阶保存完整。第四进院曾在1947年春天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指挥汤阴战役的指挥所和战地医院。</p> <p class="ql-block">  李燧,字时器,河南汤阴人,生于正统二十年,明代的工部尚书,工部,就是主管全国建筑、水利方面,所以在他建造自己私宅的时候有很多独具匠心的地方。李燧天资聪慧,25岁中进士,后来官至屡升,至工部尚书,生前一直参与明故宫、明十三陵的修建和修缮,李燧最大的功劳就是给皇上提议建造了天津。他生性耿直,由于他为官的时候正是明代比较昏暗时,朋党、宦官之争比较严重的时候,由于不愿与官臣同流合污,所以在他60岁那年,便辞官退隐在大胡村。5年后皇帝多次请李燧回京,李燧再次被起用,到了75岁时,李燧告老还乡,直到83岁去世。</p> <p class="ql-block">  哨卫楼这种配楼高过主楼是不常见的,这也是尚书府的一种特色。哨卫楼是由李鐩亲自设计,内部机关重重。整个建筑高约20米,共5层,<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地上4层,是整个大院里最高的一座楼,比附近现代建筑的6层楼房还要高出许多。哨卫楼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地上第一层的地面为活动地板,下面则隐藏着深达数米的陷阱,这是为防御外人入侵而专门建造的。哨卫楼也叫看家楼,楼顶上的女墙和探口伸向半空。大院里高高耸立的几座哨卫楼彰显着当年大院主人的高贵和威严。</span>哨卫楼的旁边一侧还有一处地牢入口。</p> <p class="ql-block">  这顶花轿和马车是李遂告老还乡后,用自己的俸禄购置的。无偿提供给当地百姓结婚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尚书府的第四进院。1947年春天,这里是刘邓大军指挥汤阴战役的指挥所和战地医院。重伤员都会在这里接受治疗。伤势减轻后,再转入施家沟战地医院疗养身体。</p> <p class="ql-block">  右手边的“三寸金莲”石砌台阶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小心翼翼踏着“三寸金莲”,登上绣楼……必须客串一下古时小姐清秀的模样,😂转角处这棵花树似乎有太多的诗和远方……春花秋月,落英缤纷,花树下,婉婉落座,玉指轻扬,凝气深思,琴声悠扬……拾起岁月的暗香,叙说着对光阴与花树的爱慕,一年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座大院不仅是名人的故居,也是红色文化基因非常丰富的地方,1947年刘邓大军经过此处时,把当时豫北战役解放汤阴时的指挥部、战地医院都同时设在了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家胡同,也是整个李尚书府的中轴线。西侧是明朝建筑,东侧是清朝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李塾“九门相照”院落位于李家胡同东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河南嵩县知县李塾故居,此院由三进院组成。第一进院临街倒座和门楼保存完整;第二进院东陪楼和西厢房保存着原来的格局;第三进院因院周围曾经都有两层硬山式灰瓦顶建筑,也被称为“天井院”或“四水归堂”。院内有一高3米、直径2.2米的圆门,上面刻有“宜风、宜雨、宜雪、宜晴”。现存北、东、西三面二层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堂屋斗板刻有“燕翼诒谋”,东陪楼斗板刻阴刻“居之安”字样,西陪楼斗板为阳刻“平为福”,紧临东陪楼有一石砌楼梯。村中流传的“走圆门,过天桥,后花园里逛一遭”就是指的此处,但天桥和后花园已不存在。屋宇雕刻有砖雕、石雕、木雕三种,屋顶有许多官式建筑的特点,有排山、神兽等构件,显得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窗棂精美的木雕艺术——万顷良田。</p> <p class="ql-block"> “璧水储英”彰显古韵。“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天井院”是李塾的故居。由主楼和四周的楼房组成,取意“四水归堂,财不外露”。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汤阴战役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刘伯承及夫人汪荣华就住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  圆门上面清晰地保留着“宜风、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样,这些文字都是与砖烧制成一体的,非常精巧。</p> <p class="ql-block">  古人的床文化和古代婚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精湛的雕刻文化,又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数九寒天。古人的智慧通过写9画字,一个字代表一个一九,盼望春天的到来。直观形象。</p> <p class="ql-block">  李塾“九门相照”院落东侧院落由南北两进院,正在维修,远远望去,东边的这个高楼是哨位楼,有五层建筑,楼高23米,东西两侧各有三扇拱顶窗户,被村民戏称为“笑脸楼”。笑脸楼的得名是因为三个窗户特别像两只眼睛一张嘴巴,第5层东西两侧分别铸有两个亮窗,第4层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亮窗,面朝东方,每天伴随太阳升起,是当时豫北地区,数一数二,屈指可数的高楼。</p> <p class="ql-block">  李塾“九门相照”院落对面这座楼因形体特别像一艘大帆船而得名——帆船楼。背后就是当年的泱泱汤河,寓意着一帆风顺,顺流而上。这座楼建于民国四年,距今正好百年的历史。这个院落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当年日军侵华时,日本人就在这个院里驻扎,带着几个高丽女子唱歌、跳舞,还强行教当地的小孩学日语。 门头刻有“南宫高第”四个大字,《南宫高第》出自苏琼的《西江月》,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才貌风流。良辰开宴在西楼。敢劝一卮芳酒。 记得南宫高第,弟兄都占鳌头。金炉玉殿瑞香浮。名在甲科第九。南宫,是古代皇帝接见中榜举人状元所在的宫殿。这也是李尚书府的后人又出过一名官吏的有利佐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站:听英雄故事,重走刘邓大军之路,参观刘邓大军指挥旧址,接受红色精神的爱国教育。</b></p><p class="ql-block"> 石林会议旧址位于鹤壁市山城区,旧址原为法隆寺,法隆寺位于鹤壁石林乡,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因1947年6月刘邓大军在此召开一次重要军事会议而得名石林镇。是我党开始伟大梦想的重要节点之一,是革命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红色旅游示范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有着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  2006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被河南省列为红色根据地;2016年9月被省委宣传部列为河南省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同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等十四个部委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被评为第四批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被评为全国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广袤的豫北大地上,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的一座小院里,屹立着一块刘邓大军石林会议纪念碑。1947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这里驻扎休整,并召开著名的石林军事会议,研究了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部署,成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峥嵘岁月,运筹帷幄,千里跃进大别山;缅怀雄狮,传承伟业,铭记丰功载史册。</span>“红色石林”记录和重现了战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成为战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哈哈,战火纷飞中,我和杨哥友情出演野战军的发报员和话务员。</p> <p class="ql-block">  法隆寺里这颗将军槐,是战马啃死百姓的槐树后,刘邓首长专门补栽的,当时补栽了三颗,因战乱和文革破坏,现仅存一颗。细微之处见证了刘邓大军的纪律严明的军纪。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也成就了刘邓风骨和历史丰碑。为纪念伟人的功德,老百姓称之为“将军槐”。从“将军槐”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刘邓大军严明的军纪以及刘邓首长的为民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从法隆寺石林会议旧址出来东行,对面有一处九门相照院落,就是当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位于石林镇中石林村。清咸丰五年,由该村乡绅张仲仁开始建造,三个院落相通,每座房屋中有前后门,共有九门,当地人称“九门相照”。这是一处典型的清朝民居,长80米,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院落布局,坐南朝北,三重院落各自独立, 中部留门相通,四围院墙高筑,利于防卫。</p> <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召开“石林会议”前后, 刘邓首长先后在这里居住办公。邓小平当时居住在中间院落的二层五间楼房,该建筑布局宏伟,设施完备,门窗上部都装有石刻斗板,斗板上石雕图案、花纹精美华丽;四面房角安装 石雕飞檐,形态奇异;建筑格局匀称合理,具有较高的建筑品位和审美价值。2017年,对原有建筑物进行了修缮和布展。</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村中旧宅。</p> <p class="ql-block">  村道旁设置的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  刘邓旧居东边路口,屹立了一棵距今1600余年的侧柏,叫做"华北第一柏",又称千年古柏、三圣古柏,植于魏孝景帝武定元年(543年),树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156平方米,郁郁葱葱、苍翠挺拔,被原平原省政府命名为“华北第一柏”。西与刘邓旧居相距仅百米,“石林会议”期间刘邓首长常在柏树下对弈研棋、纵论战局,故后人敬称为“将军柏”。</p> <p class="ql-block">  触碰一下光阴里留下的古老的村落,感人的故事,安静的时光……这些年,我喜欢周末出去走走,无论近处或者远处,把自己放逐在大自然的本色中,亲近最原始的生活,回归最自然的本真,感受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人与历史之间的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