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br><br>王杖十简,汉代,一级文物。1959年出土于武威县新华乡缠山村磨嘴子18号汉墓。共10枚,松木,简长23厘米,宽1厘米。简容字多者37字,少者6字。共240字。内容主要是汉代养老敬老,尊礼高年的规定。第1、2简为成帝建始诏;第3~8 简,引述兰台令对具体案例的处理;第9简为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一位名幼伯者受王杖的记载;第十简为检署。自出土以来对简文的排列和内容曾引起热烈讨论。中国学者郭沫若、陈直,日本学者大庭脩等都有论文发表。简文为:<br>·制詔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br>·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徵召侵辱<br>·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br>·制詔丞相御史:高皇帝以來至本二年,勝(朕) 甚哀老小,高年受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br>·比於節,有敢妄罵詈毆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節弟,行馳道旁道,市賣復毋所與,<br>·如山東復,有旁人養謹者常養扶持復除之,明在蘭臺石室之中。王杖不鮮明,<br>·得更繕治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部游儌吳賞使從者<br>·毆擊先,用訴,地大守上谳廷尉,報罪名<br>·明白,賞當棄市。<br>·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生,永平十五年受王杖。<br>·蘭臺令第卅三、御史令第卌三  尚書令滅受在金<br>汉代以孝治天下。王杖十简的内容是汉人尊老敬老,崇奉祖先的伦理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古人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的追求。是研究汉代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实物资料。现藏甘肃省博物馆。<br>                                                     (甘肃省文物局)</h3>  <h3>二<br><br>《王杖十简》的多重价值<br><br>中国社会科学网<br>12-29 10:24中国社会科学网<br><br>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及征集所得的《王杖诏令策》文本释读,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在文义的疏通上基本已没有问题。尤其是新出的《武威汉简集释》对这组简策文字及名物的集释,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研究成果。<br>不过,个人认为,在《王杖十简》的研究方面,还应当揭示其多重价值。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还应该考虑到当初简策出土的情况,尤其是它出土时与墓葬内其他遗物的关系情况。《王杖十简》的出土时间是1959年,当时的细节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据考古报告记载,简策出土的时候是缠绕在一根鸠杖上的。墓葬中还有一些其他遗物,对这些遗物,也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以往出土文献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字。这当然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在释读文字的同时,同出的其他器物的形制、遗迹和遗物也是很重要的相关信息。<br>在《王杖十简》的文本释读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它的文体及其功能是什么,也就是要弄清为什么墓主人要把这个写有特殊内容的简策放在墓里面作为随葬品。这实际上涉及这个简策到底是不是诏令,或者是不是像有的学者说的,仅仅是一篇法律文书。我们认为,参照青铜器铭文的文体功能,其实随葬简策也带有一种纪念性。墓主人的后人把这些写有特殊内容的简策随葬,目的是通过其讲述的内容来向地下世界显示墓主人生前的荣耀。那就是他在70岁高龄的时候被朝廷授予鸠杖,得到了特殊的优待。这件事对墓主人而言意义重大。<br>依据最初整理者所排简序,仔细分析《王杖十简》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文本由两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性质不同,但却有着统一的功能指向。<br>第一部分包含两封制诏。第一封制诏的内容主要是讲汉代自高皇帝以来实行的尊老养老制度,即70岁的老者可以得到朝廷优待,被授予鸠杖。除了特殊荣耀外,还可以免除徭役,免除赋税,拥有刑罚豁免权,本人到官府可以不行拜见官长的礼仪,还可以自由行走于驰道旁等,而且他的后人也享受这种优待。授予老者的鸠杖,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老年证。到了公众场合,别人看见他拿着鸠杖,一定要对他礼让,不得随意辱骂他;官府调查案件,不能随意征招他,不能对他用刑,等等。这些都是鸠杖给他带来的优待。末尾注明此诏令出自“兰台”。<br>第二封制诏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触犯朝廷养老律令、殴打持有鸠杖的老者而被严厉惩处的案例。汝南西陵县的一个下层官吏吴赏使从者无故殴打一个名叫“先”的老者,当地太守接到诉讼后,判吴赏弃市,并上报朝廷。判罚得到了认可的批示,并言无故殴打侮辱执有鸠杖的老者,罪责等同于“忤逆”,重申了朝廷的赐杖制度。本条制诏的末尾也标明该诏出自兰台令第某某号。简文中所说的“兰台”,是汉代典藏诏令法律文书的专门机构。因为简策是墓主人带到墓里的随葬品,所以制作者要把这个法令的出处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加强前文所引制诏的权威性。<br><br>简策的第二部分只有一句话:“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生,永平十五年受王杖。”这里所说的幼伯,应当就是墓主人。他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永平十五年幸获赐王杖之殊荣。他死后,家人以此简策随葬。<br>第二部分语言虽简,其用意甚深。如果结合此简所出的武威磨嘴子18号墓的发掘情况来看,《王杖十简》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在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告地书、买地券一类的墓葬文书。也就是说,这类简策其实并不是写给活人看的,主要用于陪葬,它的功能就是为了表明墓主人在生前获得的这份特殊荣耀。<br>回顾整个释读成果来看,《王杖十简》及后来征集所得之《王杖诏令策》,应该都是墓主人为了表明生前荣耀抄写的特殊简策。这类简策既不是法律文书,也不是纯粹的朝廷制令,而是发往地下世界的类似告地书的丧礼文书。如同殷周时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一样,带有纪念性,也具有宗教功能。日本学者冨谷至持类似看法,他指出《王杖十简》属于“黄泉文书”,其目的是在地下世界保障和巩固墓主在人间所享有的既得利益。<br>依秦汉礼制,事死如事生,以简策随葬应当是汉代河西地区丧礼中的一个仪程。借助简策申明朝廷的养老诏令,并通过案例震慑地下世界的“阅读者”,末尾点题,表明墓主生前接受王杖的荣耀,其指向性是很明确的。这是此简策制作的目的。<br>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周礼》《孟子》讲“使得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如是。《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策》不仅涉及汉代养老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简策中,除了对高龄者的优待之外,还涉及鳏寡孤独废疾者的保障问题。<br>归纳起来,《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策》的价值有五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例如对汉代制度记载。二是法制史价值,例如涉及一些律令的问题。三是民俗学价值,它反映了河西地区在汉代的丧葬礼俗。四是文章学和文体学价值,这类文献的文体不是诏令,也不是法律条文,而是一个“镶嵌型”的礼仪文体,这是各种文体混杂的一种新文体。在古代文章学史、文体演变史上有独到的价值。五是现实价值,《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策》及其他武威汉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br>《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策》中尊老敬老的制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光辉。这种制度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借助对老人的优待,弘扬并形成一种孝老养亲的社会风气。今天,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下一步怎么来养老?简牍文献中反映的制度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总之,《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策》是甘肃汉简中特别重要的一批简,对它们的研究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地加以开展。我相信,假以时日,一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br>(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简帛文献中的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18BZW075)阶段性成果)<br>(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br>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9日第2079期 作者:韩高年</h3>  <h3>三<br><br>王杖诏书令册<br><br>[解题]<br><br>1981年9月,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保护调查重点文物时,新华乡缠山大队社员袁德礼交出一份近年在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这是继1959年出土《王杖十简》后又一次重要发现。该批木简出土的情况不明,经调查与《王杖十简》同出一墓地。今见该册木简汉录书写,字迹清晰,每简背面署有编码“第一”至“第廿七”,惜“第十五”已遗失,可见原册实有27简。简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编绳虽已不存,但从残留痕迹尚可看出原简当有两道编绳。该册记载有关尊敬长老,抚恤鳏寡,抚恤孤独、残疾才以及高年赐杖、处决殴辱受杖主者等五份诏书,末简署“右王杖诏书令”六字。该批木简最早刊布在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甘肃省博物馆合编的《汉简研究文集》中,书前印有该简册的全部照片图版。书中有由武威县博物馆写的《武威新出土王杖诏令册》一文,文中对该简册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写定了简册释文,并对简册内容进行了考证。<br><br>[简文]<br><br>制诏(1)御史: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2)杀伤人,毋告劾也,毋所坐。八十以上,生日久乎?【1】(第一简,下略)<br><br>〖男子〗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鲲(鳏);女子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寡。贾市(3),毋租,比山东复(4)。复【2】<br><br>人有养谨[②]者扶持,明著令,兰台令第二。【3】<br><br>孤、独、盲、珠(侏)孺(儒),不属(律)人[③]。吏毋得擅徵召,狱讼毋得(系)(5)。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4】<br><br>夫妻俱毋子男为孤寡,田毋租,市毋赋,与归义(6)同;沽酒醪列肆(7)。尚书令【5】<br><br>臣咸再拜受诏。建始元年九月甲辰下。【6】<br><br>汝南太守(谳)(8)延尉,吏有殴辱王杖主者,罪名明白。【7】<br><br>制曰:(谳)何,应论弃市。云阳白水亭长张熬,坐殴曳(9)受王杖主,使治道。男子王汤【8】<br><br>告之,即弃市。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9】<br><br>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於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10】<br><br>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10)中;列肆贾市,毋租,比山东复。【11】<br><br>长安敬上里公乘臣广昧死上书【12】<br><br>皇帝陛下:臣广知陛下神零(灵),覆盖万民,哀怜老小。受王杖,承诏。臣广未【13】<br><br>常(尝)有罪耐司寇以上,广对乡吏趣(11),未辩。广对质,衣僵(12)吏前。乡吏……【14】<br><br>大不敬重父母所致也,郡国易(惕)然(13)。臣广愿归王杖,没入为官奴。【16】<br><br>臣广昧死再拜以闻【17】<br><br>皇帝陛下。【18】<br><br>制曰:问何乡吏,论弃市。毋须时(14),广受王杖如故。【19】<br><br>元延三年正月壬申下。【20】<br><br>制诏丞相御史: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21】<br><br>弃市。令在兰台第三。【22】<br><br>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15),击(16)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南郡亭长【23】<br><br>司马护,坐擅诏鸠枝主击留[④],弃市。长安东乡啬夫田宣,坐(系)【24】<br><br>鸠杖主。男子金里告之。弃市/陇西男子张汤。坐桀黠。殴击王杖主。折伤【25】<br><br>其杖。弃市。亭长二人,乡啬二人,白衣民(17)三人,皆坐殴辱王杖功(18),弃市。【26】<br><br>■右王杖诏书令在兰台第三。【27】<br><br>[校注]<br><br>(1)制诏:天子所下之命令。<br><br>(2)首:首谋。<br><br>(3)贾市:买卖於市。<br><br>(4)复:免除赋役。<br><br>(5)(系):使用枷锁之类的械具。<br><br>(6)归义:蛮夷投诚,其首领多封之以侯王,以求优抚,谓之归义。此指优待。<br><br>(7)沽:买卖。醪:浊酒。列肆:在市中开列店铺。当时,造酒、卖酒颇受限制。<br><br>(8)谳:议罪。<br><br>(9)曳:拖拽。<br><br>(10)驰道:专为皇帝驰行的道路。<br><br>(11)趣:促。<br><br>(12)衣僵:胡平生(1993)指出:即猝僵,猝然晕倒。[⑤]《简牍集成》:“衣”,同“依”。僵,为“强”。[⑥]<br><br>(13)易(惕)然:惶恐、忧虑。<br><br>(14)毋须时:立即。<br><br>(15)桀黠:凶恶奸诈。<br><br>(16)击:敲打。<br><br>(17)白衣民:百姓。<br><br>(18)功:结果。《简牍集成》页207:功,系“主”之误书。</h3>  <h3>汉代鸠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