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活着就好

小鱼儿

<p>  残叶凋零,朔风呼啸,时入岁末,过了联欢,送了祝福,就是新一年。浊酒一壶,邀三五好友,推杯换盏,不免慨叹:时光易老,岁月无情。</p><p> 庚子鼠年,这在金猪年末,被高唱:“爱你爱你”的一年,在年初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告诉大家:它不怎么友好。现在大家调侃:2020,活着就好。</p><p> 是的,活着就好。说到活着,我今年很多时候,却想到“死亡”这件事。疫情初期,一天翻看好几遍病例增减情况、病亡情况。刚开始,有时候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才能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再后来,到3月份的时候,再翻看的时候,却发现,关注的焦点已经变成了单纯的数字加减,看着冰冷的数字,竟然开始无动于衷了。然后又想到,以前看到过一本叫《死亡美学》的书,当时我竟然有勇气去翻看这本书,可能是觉得好玩。现在回忆起来,只是佩服作者,竟然能把死亡作为美来研究。家中养的小鸟,前几天死了一只,这又让我想到了死亡这件事。今年每每想到死亡,我就很害怕。在之前,我觉得自己是能看淡死亡这件事的,毕竟,从小到现在,经历过的已经很多了。今年确是例外了。这应该是在这一年中思想上最大的变化了。</p><p> 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才会更珍惜当前的活着,才更珍惜和家人的陪伴。身在异乡,陪伴父母家人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春节回家,买了好多次返程票,都因为疫情缘故取消了,每次购票取消,虽然很无奈,但心中终究隐隐是有几分窃喜的,退票意味着又能多在家呆一会了。拿着行李出门的那天,在村口遇到几个村里人,一说要走了,那一刻,视线还模糊了。当时分不清是对此次出门前程的恐惧还是对家乡的依恋。</p><p> 现在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妻子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的更多,我主要是陪她玩。为了陪她玩,在家发明了很多游戏:把沙发翻起来,做个滑梯;把围巾剪开,用衣服和抱枕做个秋千;把收纳筐腾空,把孩子放进去,提着她悠……这样的游戏,在五月之前,几乎每半个月就新发明出一种。每天晚上小孩很欢乐,导致她生物钟变乱了,每天晚上十二点多才能睡。我也打着“再不陪,她就长大了”的旗号,尽情的让她玩耍。陪孩子玩耍,应该是今年做的最多的事了。</p><p> 没有复课的那段时间,每天时间比较充足,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研究怎么投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做好投资这件事,是不是也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理财意识。这应该是对拮据的生活现状想做出改变的一种尝试。首先想到了“入市”,买了几本研究股市的书,边学边做,最终成功的亏损30%,失败的经历,显然是不能向学生渗透了。所以,到现在也没有给学生渗透过理财的意识。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缺乏“财商”这种东西。因为我上学时,没有人告诉过我,到现在我还觉得自己“财商”为零。不过还好,“财商”这东西好像对升学也没用处。这是在生活中的一种尝试和憧憬,结果却是现实把理想打得稀碎。</p><p> 经历了投资的失败,可以躲在小说世界里寻找短暂的放松。今年看的书,很多都是小说,现在还记得的只有《风声鹤唳》、《虎雏》《逃离》了。原来雄心勃勃的计划把沈从文的小说看个遍,后来就看了两本,这个计划搁浅了。</p><p> 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在疫情严峻的那段时间,大行其道,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经过两个月的网络授课实践,最终证明了网课不能取代面授。所以复课以后,又重头热了一遍“夹生饭”。夹生饭就是夹生饭,再怎么努力折腾,还是有很多“米心”。</p><p> 复课到现在,讲了两次公开课《平均数》和《分数的再认识》。每次讲都觉得从设计到最终的实操,都平平无奇,只是完成教学内容应该完成的环节。查找了好久的原因,终于明白:自己的课,始终没有跳出原来的圈子,缺乏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做支撑,所以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设计和操作。后来又转向思考怎么评价的问题。以前的评价,比较单一,更多的从知识技能层面评价,买了两本书看了,也只是知道了评价应该包含的内容,至于怎么操作现在还是比较迷茫。这是今年工作中发生的转变。</p><p> 记忆力是明显下降了,有时候今天就忘了昨天做的事,转个身就忘了也是有的,还会把今年发生的事记成去年的,去年的记成今年的。有时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患了痴呆症。记忆力不行了,身体也似乎不太好,头疼、颈椎疼一直伴随着,药今年也没断过,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韩愈。</p><p> 过去的终将过去,来的还是会来,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是“哎呀哎呀”还是延续“爱你爱你”?</p><p> </p><p><br></p><p> </p><p> </p><p> </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