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2)

南坡后生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在群星璀璨的民国文化大师中,梁实秋,被誉为最有趣的一位。他的文字,活泼诙谐,平实亲切,诚恳深刻,后人难望其项背。</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 文字摘录自梁实秋文选,图片为近年旅途中所摄</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 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 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已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已;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已有利,于人无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 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常听人说: “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要考虑的是请什么人。主客当然早已内定,陪客的甄选大费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边的宦场中人、吃不饱饿不死的教书匠、一身铜臭的大腹贾、小头锐面的浮华少年…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非常勉强。把凤末谋面的人拘在一起,要他们有说有笑,同时食物都能顺利地从咽门下去,也未免强人所难。主人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亦非易事。所以客人需要分类,不能鱼龙混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吉日到了。客人早已折简相邀,难道还会不肯枉驾?不,守时不是我们的传统。准时到达,岂不像是“头如穹庐咽细如针”的饿鬼?要让主人干着急,等他一催请再催请,然后徐徐命驾,姗姗来迟,这才像是大家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敬酒,按说是主人的责任,但是也时常有热心人士代为执壶,而且见杯即斟,每斟必满。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兴出来的陋习,几乎每个客人都会双手举杯齐眉,对着在座的每一位客人敬酒,一霎间敬完一圈,但见杯起杯落,如“兔儿爷捣碓”。不喝酒的也要把汽水杯子高高举起,虚应故事,喝酒的也多半是狞眉皱眼地抿那么一小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地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地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作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span><i style="font-size: 15px;">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i><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最赏识那种心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