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修老屋

戴四维

编辑、摄影: 戴四维<br>背景音乐演唱:董斌 <div>诗云:</div>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r>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br>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r>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div> 孟夫子的《过故人庄》从小就会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田家的情景总会在头脑中闪过,因为诗中的田家,就是我们董家,董家就是田家,总是想着,在家里招待文人墨客,把酒话桑麻。品茶就菊花。这一天终于在2020年重阳的一周后实现了! </div> 嗨!大家好,我是董斌,网上名片“云里浪”。业余喜欢玩石、赏石。算是个“石打石”的人。今年我完成了一件大事——修好了故乡的老屋,从此,我那“云里浪里”的心,有了归宿,我猛然发现,我眷恋的心,就是这——我童年的故乡。一个被称为“董家”的小村庄。 在这里,我邀来了我珍贵的客人,再现了“故人庄”情景,是何等的痛哉!关于这修屋的事情,还得让我慢慢道来。 我出生在一个叫“董家”的小村庄里,是兴田乡朱家村委会的一个村小组,村子有多大?——就这么大。<div>  这个村子的由来,源自于我的祖先。<div><br></div></div> 董氏先祖开保大人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二月十八日,同治七年(1868年)40岁时由安徽省潜山县横冲乡高峰村铁炉组逃荒至本组老屋里,娶祁门县王氏为妻,以经营油茶,茶叶,租田种地为生,繁衍生息,传宗接代,住的是土墙茅草屋,喝的是山泉水,被兴田,夏田等村民谑称为山棚佬!山棚养育了董家四代人,是董家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全国解放后,山棚佬分得了田地,成了这方水土的主人!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于五十年代初举家搬迁到现在的地方兴村建房,取名新村! 先行建房的有观产爹,凤清叔和松林叔家,我父母与大爹,松国叔等四家共住一屋,原屋位于现在炳太叔的屋基上,后因人口不断增加,同住者除大爹外均陆续建房。依稀记得,儿时马医生常为我打针看病!大约1963年我出生后,父母便动起了建房的念头。 由于无合适的地基,便起早摸黑,靠一把洋镐,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挖山填土,砌石垫基,整出了一块地基!1965年,经过大家的互帮互助和父母的辛勤付出,这栋土墙房建成,开门面对青山,远纳油榨里来水,屋后松涛阵阵,山泉不绝,地势较高,视野最好,阳光充足!后二十多年,陆续加装楼板,家具等!而厨房当初是用茅草和树皮盖的,凡到雨季到处漏水,每隔一两年,就要换草重盖,换草时硕大的肉虫从顶上掉落!我兄弟姊妹八个,有4个在这屋里出生,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三个姐姐尚未成年就承担了家里繁重的劳务,而且没有上过一天学,吃尽了苦头!从我开始,弟妹才慢慢有了上学机会。靠吃糠粑,苦株豆腐,红薯等充饥的日子已逐渐成了记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包干责任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弟妹也先后成家并外出工作创业,家中仅父母留守,广种薄收,保持劳动本色!(这是村里的老屋) 不想,1996年暮春,母亲突然离世,享年62岁!从此,父亲便一人独守空房,我们一有空就回家探望。2001年7月,忠厚本份,乐善好施,勤劳俭朴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浮梁县城病逝!家中老屋从此便无人居住!近二十年来,房屋周边杂草丛生,房内蚁侵虫蛀,风吹雨蚀,破旧不堪,成为蝙蝠,老鼠和野鸟的乐园!(这是与父母的合影) 2015年5月,厨房右后脚因雨水侵蚀,不慎坍塌,正屋部份受损,得知情况后,我与春发弟及时出资两万余元,请人进行了修复! 现在我已年近花甲,还有两年多即退休,返朴归乡,回归田园是我的愿望,为了留下父母辛劳的物证,也为了留住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念想,为将来退休早作准备,今年8月初,内弟杨森提议修复老屋,愿出资五万,与我想法不谋而合,欣慰之余,我便利用节假日,四处张罗修缮事宜,联系泥瓦匠木工和漆工,并择良辰吉日,于8月25日早上7时之前动工,请家里向东等帮忙,经过一个月紧张施工,于9月26日基本竣工,包括购置必备生活设备,共计花费8万元!从此,老屋又焕发了生机!董家老小又多了一处快乐的家园!<div>  这就是我家新修好的房子,我这房子,坐北朝南,在村里是最上水,也是地势最高的房子,可谓风水宝地。</div> ,兄弟姊妹8个全到齐,全家大团聚,一大家人在一起过了修房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这是修缮后的房屋,按照民宿的标准,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维修。要知道,原来的房梁屋柱可是让油烟熏得乌黑,经过清洁、抛光、上漆才达到现在的效果。 墙体还是原来的土墙,只是用石灰将其粉白。 厅堂里,把朋友赠我的字画装裱挂上,立刻显得我家有几分文化气息。 我自己写的《房屋维修记》也裱挂上了墙壁。 正厅中间的这幅“积贤为道”是浮梁籍著名军旅书法家李战和所书,显得我倍有面子。 后来我有贴上毛主席像,显得更加庄重。 门前的两棵桂花树,送来阵阵清香,而黎明闻鸟啼,开门见青山的感觉又带我回到了童年。 俗话说八月桂花香,而现在一是农历九月中旬,桂花还在绽放,可能这桂花通人性,在和我一起欢迎珍贵的客人。 韩晓光先生赋诗赞曰:<div>庭前桂子暗飘香,<br>门外青山绕翠篁。<br>且约月明三五夜,<br>临轩品茗话农桑。<br></div> 正对门山上的这棵红枫树,是不是说我家“鸿运当头”,当然对我家来说,“鸿运”就是全家人幸福安康。 门前再种上几棵红秋菊,显得更有诗意。 在屋后,从山间移来野兰花,又增添了几分雅气。 诗人熊玲娟女士也赋诗曰:<div>山棚往事已难追</div><div>修屋除尘且起炊</div><div>纵使堂前无膝绕</div><div>也留秋月影相随</div> 请来的客人在村子里参观。<div>清秋暇日访山乡,<br>枫叶凝丹菊绽黄。<br>为谢董君多雅意,<br>尽搜佳景付奚囊。<br></div> 晒干的北瓜。 上杆的青菜。 猪栏上的北瓜藤。 还有露水的野花。 上树的“飞鸡”。 闲鸡信步。 不知何时挂上的灯笼。 堆放在墙边数年的柴火。无不吸引客人好奇的目光 当然,吸引客人的还有这里的村民, 其实村里的年轻人平时都不在村里。 只有几位老人在村里过着闲淡的日子,这位老人说,平时想打麻将都凑不齐人。 我请客人来到我新修房子的楼上, 这里存放了一些老的杂物,实际上是想留住我童年的时光。 我手里提着的是什么? 我手上拿着的是干什么的? 靠墙立着的是什么东西?以上三件东西有人说的全吗?有人知道的告诉我,我请你来董家做客。 有客人来,灶台是个火热的地方。 如此山青水秀的地方,来的客人显得神采飞扬。 纷纷留下靓影。 最高兴的还是家里的主人。 家里人在新修的房子的门口合影,感觉格外幸福。 村里人都姓董,比我大的叫哥哥,比我长的叫叔叔,这两位神采奕奕的是我堂哥俩,一看就是领导干部出身。 太太辛苦了,情不自禁的把手放在她的肩上。一股暖流传了过来。——搂着太太的感觉真好! <div>  真是很荣幸能请来诗人家里作客,让我这“云里浪”也收获满满!</div>堪羡先生雅趣多,<br>摛文赏石放声歌。<br>闲来且对青山坐,<br>忘却霜侵两鬓皤。<div><br></div> <div>  董家村不大,我家的小屋也算不上豪宅,但我的根在这里,也将成为我退休后隐耕的地方,我热爱这块土地,我的故乡。这正是:</div>市远乡村觅旧声<div>儒门客至笑相迎</div><div>南山篱菊同登场</div><div>两壁诗书待隐耕<br><div><br></div></div> 朋友,我这里是董家还是“田家”?是我心中的董家,是诗人的田家,我期盼着下一个重阳日,再邀诗人们来这就菊花。<h1>  <b>谢谢大家!</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