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铜镜鉴赏

雅集斋主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据考古资料记载,远在殷商时期就有铜镜,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成为当时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铸造。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商周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桥形拱起。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也都是圆形,镜钮有桥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类型。铜镜可分为素面镜、重环纹镜和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早期以素面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以素面镜为主的传统。</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春秋战国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素面镜和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薄而圆,上有桥形钮。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金银错纹镜。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还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五山镜、六山镜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为后来铜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汉代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最多。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这一时期的铜镜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而种类不多,主要是沿袭汉镜的样式,创新很少。这一时期神兽镜流行最广,从整个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时期。</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隋唐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隋唐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铜镜就显得光亮,既美观又实用。隋代和唐初年间,政府对铜镜的制造并不限制,铜镜制造业十分发达,可以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由以前单一的圆形发展出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铜镜背面的纹样也十分丰富新颖,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万字镜等,瑞兽镜比较盛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宋代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国铜镜在唐之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宋代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亚字形铜镜显著增多。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的铜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和八卦镜等。在这些图纹镜类中,铸有商标字号的铜镜居多。</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代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金代铜镜纹饰,以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为多,也有一些新图样,其中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多,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元代铜镜</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一时期的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面镜等,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了。</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铜镜常常出现在纪年墓葬之中而与其他遗物共存,由于造型、纹样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时代变化也比较清楚,往往作为断代的重要参考。 综观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来看,战国、两汉及唐代是铜镜最重要的发展时期。</b></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一.</b></p><p>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人类使用玻璃镜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Z。</p><p>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p><p>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视窗,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介绍,能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1.黄帝铸镜传说</b></p><p>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使用铜镜?这是一个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p><p>这一类圣人制镜的传说固然不足凭信,但它也说明了镜的起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p><p>「镜」字的出现——战国时期</p><p>在中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同书《天道篇》也有「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韩非子·观行》:「古之人,自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同书〈饰邪〉:「夫摇镜则不得为明。」这些记载说明,青铜镜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广为流行了。</p><p>在古代文献史籍中,鉴与镜常常混为一谈。故有镜鉴之称。《左传》、《诗·邶风》、《诗·大雅》中都有关于鉴的记述,这样一来,铜镜的历史又可以上溯到春秋早期或西周时代了。史籍中出现的「鉴」字,有的是可以明确看出是专指以水鉴容的,如《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有据于此,有学者认为中国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止水→鉴盆中的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钮→素背镜→素地加彩绘→加铸各种纹饰→加铸铭文。当然这些都是研究者的推测。</p><p><b>2.世界铜镜的两大体系</b></p><p>以西亚、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产生于约公元前2900—前2000年,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伊朗的苏莎遗址和巴基斯坦的印达斯文明时期遗址中都出土了青铜镜。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贵妇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西方的这些青铜镜,从形制上来讲,一般为圆板具柄镜。</p><p>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形制,一般为圆板具钮镜。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著录表明,唐代以前,中国铜镜多为圆形,少数方形,且以钮提系;宋代之后,始有具柄镜流行。</p> <p><b>3.铜镜的组成部分</b></p><p>铜镜各部位的称谓可分为:</p><p>形制:亦称镜形。形,指铜镜的平面形状。如圆形、方形、八角形、菱花形、葵花形、钟形等等。</p><p>镜面:镜的正面,用于照容的一面,平整光亮。</p><p>镜背:镜的反面,多铸有纹饰。</p><p>钮:一般在镜背中心,有孔可系带作悬挂固定。常见有弓形、桥形、半圆形、兽形等。</p><p>钮座: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如圆钮座,花瓣纹钮座,连珠纹钮座等。</p><p>内、外区:指纹饰分布的区域,是为研究铜镜的纹饰而划分;靠近纽的部分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p><p>边缘(缘):指铜镜的边缘位置,如卷缘、宽缘。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如素卷缘、三角锯齿纹缘等。</p><p>另外,镜的名称大多以其主题纹饰而命名,有时也会加上工艺名称,如山字镜、禽兽纹镜,或螺钿(田)人物镜、金银平脱鸾凤镜等;也有根据铸镜字号命名的,如湖州镜、苏州镜等。</p> <p><b>4.中国最早出土的铜镜</b></p><p>上个世纪前期,中外学者和收藏家根据传统出土于河南洛阳和安徽寿县古铜镜,将古铜镜命名为「淮式镜」、「秦镜」、「楚式镜」、「先汉式镜」等等,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他们将中国古镜的年代限定在春秋、战国之际。</p><p>1934年12日23日,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005号殷墓出土了一件圆板具钮器,当时主持发掘的梁思永先生称之为「重要发现」。殷墓出现了铜镜,如果属实,这将会使中国的铸镜史上溯几百年。遗憾的是这在当时只是一个孤例,于是对这一「重要发现」,赞成、怀疑和否定的意见杂陈,谁也不能说服谁。直到1976年,在安阳小屯著名的妇好墓出土了四面铜镜,才使这场延续了42年的争论有了新的论据。</p><p>然而,殷代铜镜已经不是中国最早的铜镜了。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铜镜宣告了齐家文化已有铜镜。接着,1976年青海贵南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也出土了铜镜。这就把我们的铜镜铸造历史追溯到距今4,000年之前。</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中国铜镜的铸造</b></p><p>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采用范铸技术制作,铜镜也不例外。1949年以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和山西侯马等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片的铸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器陶范,为我们揭开古代青铜器铸造之谜提供了依据。学术界始知有镜范出土,是清末以后的事,清末、民国的学者罗振玉、梁上椿都有相关记述。考古出土的镜范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马和山东临淄等地,河北易县也有出土。镜范的出土,使我们对铜镜铸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b>1.铜镜的范铸技术</b></p><p>一般认为,古代铜镜是采用范铸技术浇铸而成。「范」就是铸制青铜器、铜镜或铜钱的型模。</p><p>要铸制一面青铜镜,必须先制模,就是用木或陶先雕刻出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之外,用黏土和细砂包裹制成「范」,范为上下两块:一块是镜背有纹饰图案和镜钮的;一块是平整的镜面。范上面还要有浇口和冒口,以便于浇铸铜液和释放范芯里面的气体,将镜背与镜面合范焙烧之后,再经过修模处理,就可以用来浇铸铜液铸镜了,待铜液冷却,就可以破范取出铜镜,铸造好的铜镜再经过热处理,表面机械加工,如刮削、研磨和表面抛光处理等,就成为光可鉴人的实用器了。</p> <p><b>2.铜镜的合金成分</b></p><p>青铜镜因其镜面需经打磨抛光以照容,因此其合金成分中,锡的比例相对其他青铜器要高些。从战国至唐五代,均属于高锡青铜;宋至明清之后,铜的含锡量减少,铅增多。《考工记·六齐》说:「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金」即是铜,「齐」同「剂」,全文说铜与锡有六种配比,可用来制作六种不同性能的器物。</p><p>《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青铜器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p> <p><b>3.铜镜的雕刻技术</b></p><p>铜镜的雕制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以下是铜镜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镂空(透雕)</b></p><p>从传世和出土资料看此类镜采用方形的较多。由镜背与镜面相合而成,一般镜面为青铜,背面为模铸镂空式红铜,因此为「二重镜」。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透雕蟠螭纹的;四川培陵战国早期墓出土有透雕双龙纹的。流失于国外的镂空纹镜也不少,纹饰亦为蟠螭,还有四夔纹、嵌石变形兽纹镜。</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金银错</b></p><p>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一类的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背面预先做好的凹槽内,再将其错磨平整。这种工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兴起,战国时有了较大的发展。最有名的错金银镜当属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狩猎纹镜。</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镶嵌式</b></p><p>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艺。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已流失于国外的嵌玉和琉璃镜亦十分华美,背面正中嵌一枚圆形蓝色琉璃,其外嵌素面白玉环,环外一周蓝色琉璃,最外为索纹玉环。</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彩绘</b></p><p>使用色漆在铜镜背面素地上描绘花纹。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几面彩绘镜。有以红、黑、银等彩色绘出的对称云纹镜;朱地上以黑、银灰、黄色绘出的蟠螭纹镜;绿、朱、褐等色绘出的云纹镜。湖南慈利楚墓出土了方形彩绘方格纹、圆形彩绘方格云钩纹镜,湖南长沙楚墓中四兽纹镜素缘绘有红色方连纹。另外已流失在国外的凤鸟纹镜上有敷彩的,此镜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鎏金</b></p><p>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汉代流行鎏金银技艺的铜镜。所谓鎏金银是用汞剂涂附法来外镀金银的工艺,一般是将水银与金粉或银粉合在一起研磨成汞剂,涂在处理干净的铜器表面,用一定方式加热器物,使汞剂中的汞挥发,留下金粉或银粉均匀地附在铜器表面。</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金银平脱</b></p><p>金银平脱镜是将金片、银片裁剪成所需要的纹样,将其贴在填满胶漆的镜背上,然后在上面涂漆数重,待干后加以细细研磨,使贴上的金银饰片与漆面平齐,落出金光灿灿、萤光闪闪的纹饰。</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螺钿</b></p><p>用螺蚌贝壳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图案,用漆贴在器物上的工艺。中国一般器物的螺钿工艺约始于商代,但唯铜镜的螺钿工艺盛于唐。</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中国铜镜史话</b></p><p>中国铜镜自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历经4,000年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古朴、灵巧、华丽、素雅、粗陋……形形色色;纹饰的不同内容、形态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高低,都成为时代的印记。小如一面铜镜,便记载了这一段悠长的岁月。</p> <p><b>1.商周铜镜·古拙简朴</b></p><p>齐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期,距今4,000年,发掘所得的铜镜很少,其中有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纹镜。</p><p>到了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铜镜的发展仍在初创阶段,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尚未普遍。镜形均为圆形,镜体薄,镜钮不太规范,桥形、长条形、橄榄形都有,已知的考古发掘资料约百余面,例如1976年殷墟妇好墓便出土了四面殷商时期的铜镜。</p><p>纹饰方面,齐家文化和商代镜以较简单的几何纹居多,如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p><p>整体而言,这时期的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有一定的形式美。</p> <p><b>2.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b></p><p>春秋战国是铜镜的发展与流行时期,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p><p>这时期铜镜的纹饰种类则主要有:素镜、纯地纹、花叶纹、山字纹、饕餮纹、菱格纹、凤鸟纹、兽纹、蟠螭纹、狩猎纹等。</p> <p><b>3.两汉铜镜·丰富奇异</b></p><p>两汉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均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p><p>自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四神规矩纹等,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p> <p><b>4.三国魏晋铜镜·中衰时期</b></p><p>三国魏晋时期是铜镜发展的中衰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铜镜出土量少、质次,流行的纹饰品种基本上是东汉纹饰的延续,创新不多,南北方差异大。南方由于社会相对稳定,以湖北鄂州、浙江绍兴为中心的铜镜铸造业保持了一定的兴盛;北方则由于战乱频仍,铸镜业基本处于衰退阶段。</p><p>湖北鄂州出土的铜镜纹饰上出现了佛像图案,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的艺术造型开始影响到铜镜铸造的纹饰图案,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p> <p><b>5.隋唐铜镜·富丽堂皇</b></p><p>隋、唐时期中国铜镜又进入了一个复兴、繁荣的新高度。镜形上,除圆形外,出现了方形、委角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镜体较为厚重,铜质含锡量高,镜钮以半圆形为主,同时出现了兽钮、龟钮等。</p><p>纹饰种类上有四神十二生肖、团花、瑞兽、瑞兽葡萄、瑞兽鸾鸟、雀绕花枝、对鸟、花卉、人物故事、盘龙、八卦、万字等。另外,含有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宗教图纹的纹饰流行,如佛教的菩萨骑瑞兽纹、飞天纹、宝相花和莲花等,道教的五岳八卦纹、道符星宿纹等等,反映了隋、唐时期丰盛开放的宗教文化。</p><p>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p> <p><b>6.两宋铜镜·秀色纤纤</b></p><p>两宋是社会由盛转衰,也是铜镜由盛向衰的转折时期。至此后铜镜的合金成分发生变化,含锡量下降,含铅量上升,整体的工艺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当中部分原因跟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社会风气有关,这使自由的艺术思想受到窒碍;加上宋代经济发达,大量铜被采用作铸币之用,也间接使铜镜的发展受到影响。</p><p>这时的镜形制则呈多样化的发展,除延续了唐代的菱花形、葵花形外,长方形、钟形、盾形、心形、鼎炉形、手柄镜等花样繁多。比较流行的纹饰有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带有商标铭文的铜镜占有很大的比重。整体呈现的是素雅纤秀的风格。</p> <p><b>7.辽金元铜镜·各具特色</b></p><p>辽、金、元时期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铜镜铸造业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这个时期的铜镜,其铜质和纹饰制作的工艺水平均有下降,尽管如此,纹饰品种上还是出现了花卉、球路纹、龙纹、双鱼、摩羯纹等,特别是人物故事镜,内容较为丰富,如许由巢父纹、柳毅传书纹、犀牛望月等,表现了独特的风格。镜体也开始脱离唐代厚重的风格,胎质变得较薄。</p><p>金代还出现了相当部分的仿汉、唐、宋镜,这可能是由于金代的「铜禁」所致,金代铜十分匮乏,使得皇宫中供奉祖先的祭器也不得不用陶器替代,因此对民间铸镜更是严禁,《金史》载:「(大定)十一年(1171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值)半。」但民间却有禁不止,还以仿制旧镜以避过官府耳目,如上述的人物故事镜就是前朝的故事题材。</p> <p><b>8.明清铜镜·余韵犹存</b></p><p>明、清时期由于玻璃镜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铜镜,这时期已是中国铜镜的尾声。明清铜镜多作为象征吉祥、团圆的信物或礼品而出现,其铜镜多为黄铜,基本为圆形,新创的纹饰有人物多宝。同时,仿古镜较多,商标铭记,吉祥铭文、纪念铭文增多,质料纹饰较粗糙。清中晚期有一批宫廷造办处制作的铜镜质量较好,可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装饰物,而非实用器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铜镜的文化艺术</b></p><p>各个历史时期铜镜纹饰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文化差异对铜镜纹饰的影响,铜镜的制作工艺水准,也体现了生产技能的发展与提高,但这显然也不是绝对的,譬如唐以后,铜镜的制作无论是工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开始走下坡路,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肯定大于技术方面的因素。</p><p>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p> <p><b>1.铜镜形制的变化</b></p><p>铜镜的平面几何形态,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形,从早期的不规则的圆形,到春秋战国后出现方形,唐以后发生多样性的变化,菱花形、葵花形等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反映出盛唐时期人们思想的开放变化。宋代继承唐的风格,还发展出具柄镜,但由于铸镜工艺水平总体上开始衰落,使得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铜镜为玻璃镜所取代。</p><p>自齐家文化开始出现铜镜,4,000年来铜镜在形制上虽然是变化多样,但总体上依然是以圆形为主,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社会意识所影响,是其中一项形成中国铜镜文化的因素。</p> <p><b>2.铜镜的纹饰工艺</b></p><p>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①.几何图形纹</b></p><p>铜镜的早期纹饰多为几何线条图形,如齐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纹镜和殷墟出土的多圈弦纹镜,这些几何纹饰可能是用以表现太阳的光芒四射,与古代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有关。</p><p>战国时期的山字纹,可能是一种几何图形,也可能是表示山字,至今未有定论。</p><p>纯地纹,春秋战国之后,出现了纯地纹饰,如羽状地纹、云雷纹等,专家们指出,这些纹饰是从青铜器的纹饰移植到铜镜上的。</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②.草叶花卉纹</b></p><p>在地纹的基础上,添加了花叶纹,形成了战国的花叶纹镜。一般花叶简单,较为图案化,花叶多为四朵、八朵,菱形花叶纹则为五朵。</p><p>西汉以后,又出现了花叶纹和草叶纹镜,而所谓「草叶纹」,有人认为可能就是「麦穗纹」,这就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社会立国的历史。</p><p>到了唐代,更出现了写实的花卉纹饰,加上浅浮雕工艺的表现手法,格外富丽堂皇,也反映了唐代鼎盛时期欣欣向荣的气象。</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③:动物纹和灵异瑞兽</b></p><p>战国镜上开始出现动物纹饰,但基本比较抽象,很难区分种类,如今只能称为「兽纹」或「龙」纹。战国晚期出现的蟠螭纹,造型更为夸张,可能表现的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极少数特种工艺镜表现了高超的写实艺术手法。</p><p>到了汉代,瑞兽、神灵几乎成为纹饰主导,不仅在规矩纹内填满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羽人等,还出现专门以神兽为主题的神兽镜,典型的如七乳神兽镜、画像镜和半圆方枚神兽镜等,表现手法也从线雕发展成为浮雕,工艺极为精细,神兽刻划生动传神,将铜镜铸造工艺表现的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p><p>唐代,瑞兽的表现趋向写实,吸收西方佛教艺术的影响较多,展现了新的艺术风貌。特别是早期的海兽葡萄镜,纹饰造型丰富多样,活泼灵动,开创了铜镜纹饰表现艺术的新篇章。</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④:禽鸟纹</b></p><p>从战国镜开始,就有大量表现禽鸟的纹饰,其中既有比较写实的鸟纹,也有很多变体、夸张、繁复的所谓夔凤纹。禽鸟纹饰延续到西汉以后,在很多纹饰品种中作为辅助纹饰大量出现,除了四灵中有朱雀之外,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中均有大量的禽鸟纹饰。</p><p>到唐代,禽鸟纹更成为主题纹饰,海兽葡萄镜的外区多为禽鸟环绕,双鸾、凤鸟、鹦鹉等已经成为常见的铜镜纹饰,禽鸟的造型也愈来愈写实,一般都用高浮雕工艺手法表现,刻划细腻而造型生动,招人喜爱,反映出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⑤.神仙故事人物纹</b></p><p>战国时代的铜镜上,就有表现人物的形象,如睡虎地出土的狩猎纹镜和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镜上面,都有猎手(武士)的形象。到了汉代,画像镜、神兽镜上面更是遍布东王公、西王母、羽人等神仙人物的形象,榜题铭文明确了他们的身份,主要反映的是道家的意识思想。进入唐代,月宫镜、飞仙镜、真子飞霜镜、三乐镜等,则是将神话故事和人物传说作为主题纹饰来表现。宋、辽、金代的铜镜,延续唐代的传统,将仙人龟鹤、人物楼阁、许由和巢父、柳毅传书等神仙人物故事,搬到铜镜上面作为主题,似乎形成了一种风尚。</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⑥.社会生活纹饰</b></p><p>铜镜纹饰中出现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纹饰题材,如战国时代的狩猎纹镜,就反映出狩猎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p><p>社会生活类纹饰大量出现,还是在东汉的画像镜上面。如历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车马出行、歌舞宴乐、杂技马戏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p><p>唐代的狩猎纹镜、打马球镜,洛阳出土的著名的螺钿人物宴乐镜等,亦表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此外,唐代和唐以后的铜镜上出现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纹饰,表现了道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⑦.铜镜铭文</b></p><p>一般认为,西汉早期开始在铜镜纹饰中加上铭文。早期的铜镜铭文比较简单,如「大乐富贵、长乐未央、宜酒食」等祝福语,表达了人民朴实的愿望。后来还出现了专以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为主题纹饰的铜镜,其内容可能是汉代词赋等。</p><p>西汉晚期的规矩镜(又名博局镜)上开始出现记述历史事件的铭文,如「新兴辟雍建明堂」、「铸成错刀天下喜」等,东汉的画像镜、神兽镜等,大部分以祈祷高官、子孙蕃昌、长生不老等为主,崇尚神仙,灵瑞盛行,同时,纪年、纪地、纪氏的铭文均有出现。</p><p>隋唐镜铭反映出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以四言和五言诗体的形式表现了以镜为中心的生活内容。例如广东英德出土的一面瑞兽镜,其铭文为:「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窥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月,睹貌娇来。」</p><p>宋代以后,铭文则有了广告的成分,把铸造家和产地都名列其中,如浙江新昌出土的一面葵花镜,其铭文为:「杭州钟家清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五.铜镜的社会文化意蕴</b></p><p>铜镜是古代人民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工艺品,其镜背的纹饰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正是由于铜镜精美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广泛的使用,其功能便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p><p>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铜镜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p><p><b>1.古人墓葬的随葬品</b></p><p>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p><p>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p><p>铜镜不但成为古代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发现。当然,王公贵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普通常见的品种。</p><p>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p><p><b>2.帝王的贡品或赏赐</b></p><p>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的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p><p>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更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这种用途。</p><p>在上者以至民间的赠镜活动,无形中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使铜镜成为精美的日用工艺品,并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p><p><b>3.爱情婚姻的信物</b></p><p>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p><p>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p> <p><b>4.驱邪法宝与法器</b></p><p>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p><p>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p><p><b>5.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b></p><p>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p><p>由于镜背面积不大,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譬如祈求吉祥的心愿,表现为铜镜中常见的铭文如「常乐未央,奉毋相忘」;崇信神仙的思想,表现为仙人瑞兽的纹饰;道德伦理的训喻,表现为借铜镜作鉴照真理的象征意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或公堂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字样以示为官清廉);道教法象的运用,表现为借铜镜作法器;佛教艺术,则表现为以佛像故事作纹饰,如宋代的「达摩渡海纹镜」等等,这些内容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意识的特征,这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p> <p><b>6.中外交流使者</b></p><p>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代倭女王(今日本)遣使到来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这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已经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p><p>1959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阿富汗席巴尔甘(Sibrkand)贵霜早期三号墓中,也出土了铭文基本相同的中国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六.铜镜鉴赏</b></p><p>名称:四山镜</p><p>年代:战国</p><p>直径:9.2cm、厚0.5cm,重178g</p><p>形状:圆形</p><p>四山镜是战国山字形镜之中较常见的,多见于南方,另外还有三山、五山、六山等。以山字形作铜镜的主题纹饰,含义各有不同说法:有认为是以山字表示静止养息之意;也有认为是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变形。</p><p>此镜为三弦钮,方格钮座,羽状地纹。地纹之上,四个山字形纹饰作右旋排列,山字形的网底与方格四边平行,方格中点和四角上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靠镜缘一侧,共伸出8只花瓣纹,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两侧有末端向下勾卷的花叶纹,顶端向右侧伸出一支长叶纹;绹纹带将这8个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中点的花瓣纹与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四角上的花瓣纹与山字纹左上方的花瓣纹相连,构成两组相互交错四叶瓣图案,非常繁复而华丽,卷平缘。</p><p>日本著名学者梅原末治在《汉以前的古镜的研究》图版第八2记录了一面「径一尺」的纹饰相类似的中国四山镜,因此,《中国铜镜图典》(孔祥星、刘一曼著,1992年)46页在转录这面四山镜时,说「直径33厘米,而且是构图最华丽的四山镜」,这是目前见于著录的尺寸最大的四山镜。《长沙楚墓》(湖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亦介绍了从长沙楚墓出土的100件山字纹镜,其中纹饰相似的四山镜直径为17.2厘米(《长沙楚墓》235-242页),与前述的仍相差很远。由此可见,纹饰如此繁复与华丽的直径22厘米以上的大型四山镜,比较罕见。</p> <p>名称:菱格蟠螭纹镜</p><p>年代:战国</p><p>直径:196mm</p><p>形状:圆形</p><p>蟠螭纹是一种变体的龙纹,形态多为盘曲纠结,穿插缠绕。此镜为三弦钮,云雷地纹。钮座外为宽凹面带环,内饰一人与三龙纹,人作奔跑状,龙作回首形,一龙脑后有角,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纹饰是表现古代「刘累训龙」的故事(见《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独特的战国龙纹镜》孙克让)。且龙分公母,有角的龙为雄龙,无角龙为雌龙;主纹饰为三龙间以折叠菱格,三龙纹繁复夸张,龙口大张,露利齿,线条饱满富于弹性。素卷缘。此镜内区纹饰罕见,目前尚未见于著录。</p> <p>名称:错金羽人斗兽镜</p><p>规格:直径10厘米,0.15厘米,重60.6克</p><p>描述:圆形,弦形钮,圆钮座。在钮座与边缘之间由三羽缠绕与三组兽面纹组合而成。嵌入的金丝金片工艺极为精美,可谓巧夺天工。它既是优美的工艺佳作。</p> <p>名称:四乳草叶铭文版别镜</p><p>规格:直径11.5厘米厚0.37厘米,重211.3克</p><p>描述:圆形,三弦钮,方钮座,内向饰以16连弧缘。座外双宽带形方框,内框凹面,两凹面方框间有铭文连读为:“长母相忘,服者君王,祥至未央”。主区饰四乳柿蒂纹钮座,方框四角各向外伸出一株二叶单层草叶纹,草叶下两侧张开的叶片肥硕。【此镜铭文少见】,图纹清晰,铅光版漂亮,小部分锈斑自然,完整无损,值得收藏!</p> <p>名称:四乳四龙铭纹镜</p><p>规格:直径13.6厘米,厚0.4厘米,重280克</p><p>描述:圆形,圆钮,四叶连珠纹钮座。一凸线方框及一圆线带间饰主区纹,以四枚圆座乳钉及四四叶连珠纹钮座间隔四区,四座间分别夹变形四龙,四龙的呈“S”脊骨弯曲,张口吞云,一瓜在前,一瓜在后,尾巴上趐,动作变形夸张,极具装饰感与动感。龙身体骨骼感突,显得威武有力,四龙分别饰铭为:“见日之光、长母相忘”,内向十六连弧纹缘。此镜白光薄锈状态,版模佳,品种好,线条舒展流畅,造型生动,铸造工艺足见铸镜大师们丰富的设计理念及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完整如图,图与实物基本一制。</p> <p>此镜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鉴定为美品入盒镜</p><p>名称:星云回头鸟纹镜</p><p>年代:西汉</p><p>规格:直径12.76厘米厚0.36厘米重233.6克</p><p>描述:做X光完整无损,图纹清晰,版摸很好,乳钉扎手,基夲全白光。是喜欢集版别镜的好友收藏佳选!圆形,由六枚小乳形成连钮.中间一大乳.钮座由四扇纹与曲线相连,有二低弧线圈。圈外一周高凸的内十六连孤纹圈带及连弧纹一圈,主纹四乳并蒂八连珠纹环列四方,四区内各有7乳钉形成回头鸟有规律的排列,每枚乳钉均用曲线连接,似星象图形及两周凸线组成,一周短栉齿纹一圈,内向十六连孤纹边缘,此镜为星云镜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品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评级为美品入盒镜</p><p class="ql-block">名称:四乳四虺镜</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8.67厘米,厚0.46厘米,重159.6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有四组短线纹连接一周凹弦纹带。两组短斜线栉齿纹间由四乳及圆钮座,四虺成钩形躯体,两端同形,在躯体上面饰一鸟纹。素完缘。此镜整体白光薄锈状态,图纹清晰,完整无损,精美品。</p> <p class="ql-block">此镜公博评级为美品入盒镜</p><p class="ql-block">名称:四乳四虺镜</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10.18厘米,厚0.43厘米,重229.6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图纹清晰,黑漆古气好。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有四组短线采纹及一周凸弦纹。两组短斜线纹圈带内为主纹。主纹是四乳四虺纹相间环绕。四乳带圆钮座,四虺成钩形躯体,两端同形,在躯体外侧各饰一鸟纹。素宽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镜经权威闻德评级鉴定为80入盒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名称:内清昭明铭文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规格:直径85.1厘米、厚0.38厘米,重121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描述: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用四组三角级及两线纹与一周内向八连弧,两周栉齿纹之间的铭文为;“内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而象而日而月”,素平缘。镜背白光泽莹光闪烁,镜面薄锈色自然开门,镜形规整,棱边爽利,图纹清晰,图与实物基本一制,完整无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品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评级为美品入盒镜</p><p class="ql-block">名称:鸟虫篆铭文版别钮镜</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8.86厘米,厚0.25厘米,重72.7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七乳中间一大乳连峰钮,圆钮座,座外由四细三弯线连接一周凸弧纹带,带外由两周线纹带间饰铭文为:“明日月心忽而扬,忠然雍塞不泄。”素缘。此镜铸造精良,文子硕大,字口爽利,『鸟虫篆法罕见』优雅大气,流畅华美。铭纹清晰,镜体白光气部少部分自然锈状态,镜体规整,棱边犀利,品相上佳,完整无损,值得收藏!</p> <p class="ql-block">名称:“镜发菱花”龙凤纹镜</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9.75厘米,厚0.8厘米,重288.3克</p><p class="ql-block">描述:隋代时期经典题材铜镜,工艺精美,版工力度一流,高浮雕的铸镜工艺,镜背弦纹高圈将镜背纹饰面分为两个内外两区,围绕镜钮周围镜区为龙凤纹,龙形弯曲矫健飞腾,昂首卷尾,张嘴吐舌,双角伸举,龙须飘扬,双肩处伸出两只翅膀,四足蹬开,龙前肢及龙尾间凤在飞舞,生动传神。栉齿纹修饰的凸弦纹圈外,环绕一周铭文:“镜发菱花、净月澄华”。镜缘上饰双折线连珠纹一周。纹饰生动优美,布局合理舒朗,美观大气,此镜【隋唐铭文龙凤纹罕见镜】保存状态一流,收藏美品。</p> <p>名称:过梁瑞兽葡萄镜</p><p>规格:直径9.3厘米,厚1厘米 ,重286.6克</p><p>描述:完整如损,头板头摸,厚重版摸好,镜背白光气好,镜面锈色自然,过梁葡萄工艺独特、稀罕少见!圆形,伏兽纽。内外区间以凸弦棱分间。内区围四瑞兽环绕镜钮,姿态各异,或走或伏,或攀或蜷,嬉戏于葡萄折枝蔓,果实累累。外区饰以缠枝葡萄串和硕大的叶瓣,间饰飞禽涿食葡萄。过梁葡萄枝蔓回旋缠连。缘饰一周花叶纹,边缘卷起。整个镜背釆用高浮雕手法塑造,瑞兽形象生动活泼,立体感强,以葡萄蔓为地纹又是跨区装饰,极富动感。此镜饰以鸟兽欢腾雀跃的场面,内外区界棱上有藤蔓过梁。</p> <p>此镜经权威公博鉴定美品入盒镜</p><p>名称:官押验记达摩一苇渡海铜镜</p><p>【年代】:宋</p><p>【规格】:直径7.07厘米厚0.28厚米重61.2g</p><p>【描述】此镜整体以水波纹为地纹,水纹以曲线造型,波纹旋转,表现出风急浪大的情景。镜钮右侧一僧人浮于水面,双目凝视远方,左手弯曲,右手持斗笠斜举,双足踏一芦苇之上,袍袖随风飘动。表现达摩祖师渡江北上少林修炼的故事。纹饰面铸有“官押”验记,档次极高,属于孤品,收藏价值高。版模突出,品相如图。</p> <p>此镜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评级为美品入盒镜</p><p>名称:双狮镜</p><p>年代:辽金时期</p><p>规格:直径7.45厘米,厚0.34厘米,重84.6克</p><p>描述:双狮是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上。双狮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狮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狮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狮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不管是何种排列,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双狮形制应用在铜镜中、题材少见、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名称:“青盖”龙纹铜镜</p><p class="ql-block">年代:南朝</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9.4厘米,缘厚0.5厘米。重215.9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圆钮,圆钮座,高浮雕,座外一龙一虎张牙舞爪,相互对峙,下方有羽人,小虎,小兽等,左虎尾有"青盖"二字,外一圈栉齿纹, 素宽缘。此镜高浮雕艺术精清晰,整体黑漆古状态,厚版完整无损!</p> <p class="ql-block">名称:“青盖”龙虎对峙镜</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11厘米厚0.54厘米,重237.6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圆钮,圆钮座,龙虎夹钮相对峙,龙虎之下一只大眼兽很独特。外圈铭文:“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珍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外栉齿纹,边缘为一圈锯齿纹及一圈波纹。此镜高浮雕图纹清晰,完整无损。实物与图其本一制。</p> <p class="ql-block">名称:“福寿家安”双圈铭文镜</p><p class="ql-block">年代:宋代</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13.7厘米,边厚0.5厘米,重237克</p><p class="ql-block">描述:菱形,平顶圆钮,圆钮座。座外两凸圈带间篆体铭文为:“福寿家安”,每字间隔一喜字图案。外圈铭文为:“清素传家,永用宝鉴”。铭文外一周菱形带,平菱形缘。</p><p class="ql-block">此镜型规整大方、绿锈斑自然生成、字体更是宋代的篆书典范。可以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代发掘出来的此类铜镜少之又少,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吉祥铭文镜堪之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实物与图基本一制。</p> <p class="ql-block">宋代.家常富贵铭文镜,</p><p class="ql-block">数据:直径15.1厘米,厚0.4厘米,重448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圆钮,十二连珠纹为钮座。内区为内有十六片连弧纹,外区有铭文〝家常富贵〞四字铭文,每字之间有一乳钉,与连珠纹组成一朵小花。外区同样也有内向十六片连弧纹。此镜:字意富优,完整无损,实物与图基夲一制。</p> <p class="ql-block">此镜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鉴定为真品</p><p class="ql-block">名称:“宫报喜花”烙银文字镜</p><p class="ql-block">年代:明.清</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18.6厘米,边厚0.4厘米,重574克</p><p class="ql-block">描述:圆形,圆钮。以钮为中心划成五个方形图文装饰,外有“宫报喜花”四个字铭文,字间有花草图案点缀,外围为弦纹圈。装饰铭文为烙银而成,用特种工艺将银和金属字迹加工到镜体中,字迹表面与镜面平齐,有书法的笔迹及纹饰烙透到镜体,构成了富丽堂皇的“金银”装饰效果。此镜图文清晰,完整无损,镜背看到是铸造痕不是裂,品相上佳。实物与图基夲一制。</p> <p>此镜经权威公博鉴定真品镜</p><p>名称:“百子千孙得科”烙银吉语镜</p><p>【年代】明</p><p>【规格】直径203mm,厚5.1mm,重688.5g</p><p>【描述】镜呈圆形,平顶半圆钮,旋纹分格内外区,内区有烙印四字吉语“百子千孙”,百千中间有两烙银小字“得科”寓意子孙科考提名,登科之意。卷缘。</p><p>本品经权威评级公司公博鉴定为真品。传世皮壳,全品完整,寓意深刻,烙银工艺,品相如图,图片与实物基本一致。</p> <p>名称:“天仙送子”烙银文字镜</p><p>年代:明代</p><p>规格:直径21.7厘米,厚0.8厘米,重1353克</p><p>描述:圆形,圆钮。以钮为中心划成为上下、左右,各饰“天仙送子”四个字铭文,字间有乌龟、玄武及水点缀,外围为水波纹圈带。装饰铭文为烙银而成,用特种工艺将银和金属字迹加工到镜体中,字迹与表面平齐,有书法的笔迹烙透到镜体,构成了富丽堂皇的“金银”装饰效果。此镜图文清晰,完整无损,品相上佳。实物与图基夲一制。</p> <p>名称:“家常富贵”烙银文字镜</p><p>年代:明代</p><p>规格:直径22.8厘米,厚0.5厘米,重978克</p><p>描述:圆形,圆钮。以钮为中心划成五个方形图文装饰,外有“家常富贵”四个字铭文,字间有花草图案点缀,外围为弦纹圈。装饰铭文为烙银而成,用特种工艺将银和金属字迹加工到镜体中,字迹与表面平齐,有书法的笔迹烙透到镜体,构成了富丽堂皇的“金银”装饰效果。此镜图文清晰,完整无损,品相上佳。实物与图基夲一制。</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七.古镜情缘</b></p><p>古代铜镜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一直为古人们所欣赏与喜爱,也因此而产生了种种有关的故事与传说,流传下来许多咏镜的诗句。这说明了铜镜不但在生活上成为人们的工具,在文学精神上也是作者用以寄寓的某种象征,因而使镜子被赋予了一种奇异浪漫的色彩。</p><p>借着这些文学艺术的流传,也使人们对于古镜子产生无限联想。</p><p><b>1.传说中的铜镜</b></p><p>关于铜镜的记述,最著名的恐怕要数秦咸阳宫里的那面能照人心胆的方镜了:「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西京杂记》卷三)这样的镜子恐怕要比今天的X光机还要厉害了!</p><p>据《吴兴郡记》,临安县有石镜山,东有石镜「清亮具见人形状,钱镠幼时照之,衣冠俨然王者。」这就是所谓吉人天相、君权神受、命中为王思想的传闻了。</p><p><b>2.小说故事中的铜镜</b></p><p>由于铜镜的普遍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它成为小说创作者经常使用作述说故事的工具。唐代王度著有《古镜记》,这是唐初最早出现的传奇小说,内容以隋朝为官的王度为主人翁,因得一面神镜而发生的故事。该古镜神奇特异,能随日月昏明,降妖除怪,消灾解难。就在隋朝灭亡前夕,古镜却突然悲鸣失踪。故事有历史象征意味,内容荒诞,却从侧面解说了中国人认为铜镜可以「鉴史」、「照邪」的观念。</p><p>而曹雪芹的著名小说《红楼梦》,亦对镜有不同的侧写,例如贾瑞因错爱有夫之妇王熙凤而致害重病,后来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刻有「风月宝鉴」四字,并把镜相赠,希望能度他以免妄动风月之情,这都是对古镜的「通明」作用的赋予。</p><p>明代传奇《还魂记》中有对镜自画像的情景(明·天启年间刻本·黄一凤刻):</p><p><b>3.诗歌中的铜镜</b></p><p>在历代咏镜诗中,梁简文帝萧纲的《咏镜》诗是现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首五言诗,诗云:「四铢恒在侧,谁言览镜稀?如冰不见水,似扇常含辉。金开玳瑁匣,并卷织成衣。脱入相如手,疑言赵壁归。」萧纲还有一首《愁闺照镜》:「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萧纲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过两年挂名皇帝,他的宫体诗虽被指为「浮靡轻艳」,但这两首咏镜小诗却不失为佳作。</p><p>萧纲之后,北周大诗人庾信的一首《咏镜》,构思工巧,优美动人:「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此诗的前两句已经成为隋、唐之际铜镜上面常见的铭文。</p><p>唐代诗人以镜为诗者更多。如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诗云:「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不承悬象意,谁辨照心明?」形容生动,清新可爱。又如骆宾王《咏镜》诗曰:「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其与张诗虽构思相同,却自出机杼。大诗人李白作有一首《代美人愁镜》诗,诗云:「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颇有美人迟暮之感。此外杜甫、李益、罗邺、李群玉等著名唐诗人都有大量的咏镜诗,宋代的苏轼亦有梦镜诗,明、清亦不乏咏镜诗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八.铜镜的历史地位</b></p><p>早在中国青铜器滥觞期的齐家文化,就出现了铜镜,反映出铜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p>古代青铜器在历经了商周青铜礼器的高峰之后,作为青铜器的一个种类的铜镜仍绵延不绝,为自商以来历朝历代所制作、使用,直到清代之后逐步被玻璃镜取代。其间,战国和汉、唐是它的辉煌时期,无数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铜镜被创造出来,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社会文化需求。</p><p>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国周边的日本、前苏联地区、阿富汗和西亚各国、越南和东南亚各国,都出土了中国古代铜镜,这说明至迟在西汉晚期,铜镜已经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广为传播。不论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范围来看,铜镜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门类,它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说:「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其历史悠久,传播非常遥远。」(《四海寻珍》97页)</p> <p><b style="font-size: 20px;">九.铜镜鉴定</b></p><p><b>1.真假鉴别</b></p><p>到目前为止,铜镜真伪的鉴定没有一个科学、可靠的方法,因此,所谓铜镜鉴定,其实还是一门「眼学」技艺。眼学技艺也是有知识成分的,只要有文物市场,就需要在鱼龙混杂之中去伪存真,就有鉴别真伪的问题。</p><p>由于铜镜具有4,00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就必须对各个时代的铜镜纹饰有基本的了解,从齐家文化、商、春秋、战国、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宋、辽、元、金、明、清等等。如不同时代的纹饰品种,主要铭文类型;不同时代的形制、工艺、铸造特点;各地铜镜的外观特点(南方叫「包浆」,北方叫「皮壳儿」),如红斑绿锈、水银沁、黑漆古、绿漆古等;因年代不同、合金比例不同、各地区的坑口差别等等作鉴别。对特种工艺镜,如战国金银错(松石)、镂空、漆绘;汉彩绘、鎏金;唐金银平脱、螺钿等等,需特别注意,因为出土极少,所以真正认识的人也少。</p><p><b>2.铜镜有关著作</b></p><p>作为古器物的研究,早在八百多年前,北宋的王黼就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录》之中,就收录了113面铜镜,分类为乾象门、水浮门、诗词门、善颂门、枚乳门、龙凤门、素质门、铁鉴门,总列于汉、唐两个时期,其分类标准和时代的区分,今天看来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和错误,但是却开创了著录铜镜的先河。</p><p>此后,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西清古鉴》、《宁寿鉴古》、《浣花拜石轩镜铭》、《藤花庭镜谱》、《古镜图录》、《小檀栾室镜景》等金石学文献,均著录并研究古代铜镜,梁上椿出版于1940年的《岩窟藏镜》,对铜镜纹饰类型的年代学分类与铭文释读,相对比较准确和系统,代表了在金石学框架内铜镜研究的最高水准。</p><p>自20世纪2百度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富冈谦藏、梅原末治、口隆康等,陆续出版了《泉屋清赏·镜鉴部》、《古镜的研究》、《镜鉴的研究》、《汉以前古镜的研究》、《绍兴古镜聚英》、《唐镜大观》、《古镜》等研究专著,开创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铜镜的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p><p>1949年以后,由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有了科学的依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唐宋铜镜》、《陕西省出土铜镜》、《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铜镜图案》、《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浙江出土铜镜》、《洛阳出土铜镜》、《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卷)、《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等等,均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古代铜镜的研究和著录,孔祥星和刘一曼先生的《中国古代铜镜》和《中国铜镜图典》,系统地总结了铜镜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各方面问题,成为铜镜研究的经典之作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