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在冬至后的一个周三下午,阳光很好,去【食品街】走了一趟,又去看了看这里的几处遗存的旧建筑,更多的了解到太原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故事,编辑出一篇博文,与朋友们分享。</h1><h1>【食品街】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宽10米,全长552米,位于太原市柳巷商区,地处繁华地带。</h1><p class="ql-block"><br></p> <h3></h3><h1></h1><h1>一、 【晋绥地方铁路银号】<br>在【食品街】中段的西侧有一座古色古香、中西合璧的建筑【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格外引人瞩目。<br>品尝美食的过往行人往往要多看它几眼,驻足停步、拍照留念。</h1> <h1><p></p><p> 【 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帽儿巷27号,是一座建筑于1911年的西式风格的砖木建筑,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31平方米,二层砖结构,平顶,面宽五间,进深六间,两稍间外凸,二层叠涩出檐,顶部周围设有石栏杆,外表呈麻灰色,墙边檐角均有装饰。</p>【晋绥地方铁路银号】于国民二十三年(1934年)7月成立,总号设在太原。<br></h1> <h1>网络图片</h1><h1>太原【食品街】里藏身着一座民国时期可以印发纸币的官私合营金融机构——【晋绥铁路银行】。</h1><h1>这座以铁路资源为准备金的银行,在早期为山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见证了山西金融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h1><p class="ql-block"><br></p> <h1>网络图片 民国时【晋绥铁路银行】</h1><h1>山西军阀阎锡山征用了这个大楼,成立了晋绥地方铁路银号,由山西省、绥远省2省入股,绥远省并派代表参加董事会,直属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领导,资本金500万元,以发展地方铁路及相关建设,是一个官私性质的金融机构。</h1><h1>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的这半个世纪中,山西省能自行发行钞票的银行达8家,晋绥即为其一。</h1><h1>晋绥铁路银行发行纸币多、银行规模大、存在时间长,是民国时期山西省的重要银行。</h1><p class="ql-block"><br></p> <h1>2011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迎泽区国投公司】的办公驻地。</h1><h1>2012年,太原市政府重修【食品街】,在街两侧新建了许多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并重修了晋绥铁路银行大楼。</h1><h1>2013年4月【晋绥铁路银行】大楼重修完成,在【食品街】改造后,成为了一家饭店,后来又作为山西金融家俱乐部。</h1><p class="ql-block"><br></p> <h1>[晋绥铁路银行]这座建筑的南侧,有一个旋转而上的铁制楼梯,不少人在此留影。<br></h1> <h5></h5><h1></h1><h1>左图:太原市历史建筑<br> 原晋绥铁路银行大楼 编号: GJ-0013<br> 太原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十一月<br>右图:太原市文物单位 帽儿巷27号楼<br> 太原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九月三十日</h1> <h5></h5><h1></h1><h1>说到【晋绥铁路银行】就要提到山西的同蒲铁路,这条铁路的建设运营,使得晋绥铁路银行拥有了一般银行所不具备的发钞权。<br>民国时期山西有四家银行有发钞权,分别是:<br>1. 山西省银行: 国有官办,是以黄金作为准备金来进行发钞的;<br>2. 绥西垦业银行: 是以土地为准备金的;<br>3. 晋北盐业银号: 是以食盐作为准备金;<br>4. 坐落在“帽儿巷”的晋绥地方铁路银号: 是以铁路作为准备金。<br>老百姓一看,修起同蒲铁路之后,确实能赚钱,就想着把钱存在这所银行里面,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安全的,并且同蒲铁路是完工一段就运营一段,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商业信誉是比较高的,致使晋绥铁路银行一时炙手可热。</h1> <h1><p></p></h1><h1> 网络图片 民国太原铁路<br>民国初年说起铁路有两句俗语:“幡杆响铁土站台,扬旗水鹤木栅栏”,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火车站场景。<br>要想富先修路,特别是近代修建铁路对于一个地方发展贡献毋庸置疑,太原铁路的开通为并州作为近代山西名副其实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据山西地方史料记载,光绪末年、民国初年,阎锡山曾三次计划修筑纵贯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均因资金未能落实而告吹,他再度执政山西后,自筹资金,采取兵工筑路,修建同蒲铁路,最终以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再后来的南同蒲铁路(太祁平),铁路拉来人流、物流和资本,山西的金融中心真正由晋中转移至太原,至此太原成为山西的金融中心地位稳固。</h1> <h5><p></p><p></p><p></p></h5><h1> 网络图片 民国太原铁路<br>正太铁路与同蒲铁路重振了太原的雄风,巩固了太原作为山西铁路枢纽的地位,令其政治经济地位得到加强。<br>同蒲铁路,贯通山西南北,北起大同,南至蒲州(今永济),以太原为中心,分为南同蒲和北同蒲。<br>从1934年5月1日动工,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8月份停工,历时4年3个月,南同蒲全线竣工通车。<br>刚建成时,为1米宽的窄轨路,投资较少,分段铺轨,分段运营,及时受益,故同蒲路也被称为“经济路”。<br>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2月南同蒲铁路全线拨宽为标准轨,结束了山西窄轨铁路的历史。历经维护保养,使用至今,仍发挥着山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作用。</h1><p></p> <h5></h5><h1> 网络图片 【晋绥地方铁路银行】业务票据<br>“以发展晋绥两省地方所有铁路及扶助铁路有关之建设事业”为宗旨,办理存放汇兑,办理两省铁路金库与特别会计事务,调剂铁路金融、仓储抵押、发售铁路期票等,兼办“建设借款券”、“省防借款券”、“剿匪借款券”等名目繁多的各种所谓“核准放款”。</h1> <h3></h3><h1> 网络图片 【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发行的伍角纸币<br>横式票幅为12.4*6.1厘米,主色调为蓝黑。正面自右向左横书“晋绥铁路地方银号”八个字,在其下方为红色号码,号码两侧自右向左分别横书“积成拾角”、“兑洋一元”八个字。<br>中间左边网形图纹中有“伍角”字样,中间右边为一列行驶着的火车图案,四角印“伍角”字样,下横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七月印”。</h1> <h5><p></p></h5><h1> 网络图片 【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发行的壹圆纸币<br>据有关资料,原办号宗旨为发展晋绥地方所有铁路及扶助有关铁路建设的事业,但实际上主要代收同蒲铁路的日常收入进款而已。<br>该银号在成立当年即发行民国二十三版壹角、贰角、伍角辅币及壹元、伍元、拾元主币共六种面额。</h1> <h3><p></p></h3><h1> 网络图片 <br>【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发行的伍圆、拾圆纸币<br>两次发行额达600万元之多,由于超量发行及日本鬼子入侵等原因,该银号纸币未能全部回收,使百姓蒙受了损失。</h1> <h1><p></p></h1><h1> 网络图片 <br>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又发行二十五年版壹角、贰角、伍角及伍圆、拾圆券多种。在以上各版别中有不少地名券,如太原、交城、文水、平遥、榆次等。</h1> <h1></h1><h1><b><font color="#167efb">附注: 有关 【晋绥地方铁路银号】的资料补充<br></font></b>《山西通志》有载,“1932年10月20日,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命令,设立晋绥兵工筑路局,谢宗周为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筹备修筑同蒲铁路事宜。翌年5月23日,同蒲铁路开工典礼在太原小东门火车站举行”。其时有3万余士兵参加筑路。1934年3月间,鉴于工程艰巨、开支浩繁,决定专设一个金融机构——“晋绥铁路银行”,周转资金,发行纸币。向财政部申请注册备案时,与中央“统一发行”纸币的政令相悖,被驳回。于是,阎别出心裁,在原名称上加了“地方”,把“银行”改为“银号”,名称改为“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如此,这个机构成了地方性质的,财政部无法再行阻止。它“以发展晋绥两省地方所有铁路及扶助有关铁路建设事业为宗旨”,地址在太原市帽儿巷,资本500万元,为晋绥兵工筑路局及同蒲铁路管理局周转资金并发行钞票。<br>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总号在太原,天津、上海、新绛、汾阳、宁武设有办事处;榆次、平遥、洪洞、运城、忻县、交城有分号;太谷、介休、原平、代县、永济、岱岳、北平、石家庄等地设有代理店。其业务除存款、放款、投资、汇款、期票、储蓄、收购金银等以外,主要任务是代理同蒲铁路金库。凡铁路收支款项均需经过该号过拨,铁路收入的客运货款,逐日由小站集中大站,送存当地铁路银号,开支时,再由银号支付。更主要的任务是发行兑换券(纸币),吸收建设公债,扶助同蒲铁路建设。</h1><h1>抗战爆发以后,山西全境沦为战区,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前,山西省银行总行迁至晋南运城、临汾两地。1938年春晋南吃紧,总行移至西安,山西省银行晋省内各分支机构,一律停业,1941年总行移至山西吉县克难坡。<br>1943年夏,经山西省府议决,将晋省公款设立的晋绥地方铁路银号与绥西垦业银号并入,总行移设西安,恢复营业。抗日战争胜利,总行迁回太原。<br>解放军攻城太原时,阎锡山仅黄金就从这里转移了万两,1949年他从成都去台湾,带着那几箱从山西搜刮的金条上了飞机,如今银行旧址还在,人和金条已经幻化为乌有。<br>由于人们早已把它当废纸而销毁,现今存量也较少。因它属于特殊行业发行的纸币,与普通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有所不同,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h1> <h5></h5><h1></h1><h1><b>二 、【山西省银行】</b><br>1823年,一家名叫“日升昌”的特殊商号在平遥开业。他是中国第一家从事金融票据、存款、贷款和汇款的金融机构,也就是最早的晋商票号。<br>尽管票号曲终人散,但作为晋商之都的太原仍是民国时期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br>在“帽儿巷”与“鼓楼街”的交叉路口东面北侧12号,有一栋坐北朝南的欧式二层建筑【<b>山西省银行</b>】旧址。</h1> <h1></h1><h1>【<b>山西省银行</b>】系一幢欧洲古典三段式造型建筑,总面积为430平方米。<br>二层砖混结构欧式建筑,沿街立面模仿希腊山门式样,由三角拱檐、山花柱头及柱础、爱奥尼克倚柱及高台基座组成门廊,两个巴洛克风格阳台等装饰细节点缀其间。<br>门前却是由带围栏的中式桥式台阶造型的入口通道。<br>【<b>山西省银行</b>】旧址,是太原市最精美的近代建筑之一,是研究近代金融发展及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重料。</h1> <h1></h1><h1>【<b>山西省银行</b>】是山西军阀<b>阎锡山</b>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它随着<b>阎锡山</b>军阀政权的建立而产生,又随着<b>阎锡山</b>军阀政权的垮台而灭亡。<br></h1><h1>在<b>阎锡山</b>统治山西的38年中,【<b>山西省银行</b>】自始至终都是这个“独立王国”的“中央银行”,成为他维持军阀割据的财政支柱。</h1> <h3><p></p><p></p><p></p></h3><h1> <b> 【山西省银行</b>】<br>1912年设【<b>山西官钱局</b>】于此。<br>1919年成立【<b>山西省银行</b>】,在本省各县成及地区设立分行,天津、上海、北京、汉口、石家庄、保定、绥远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发行货币,垄断纸币的发行权。太原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该银行。现存建筑为欧式风格,面积430平方米。<br> 太原市文物局<br> 二00三年三月</h1> <h1></h1><h1>1912年【<b>山西官钱局</b>】在此开设,1919年成立【山西省银行】,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由<b>阎锡山</b>一手控制,首任经理是阎维藩,银行注册资本300万银元,代理省金库。</h1> <h5></h5><h1> 现在有三个单位在这里办公:<br>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br>山西省钱币学会<br>山西省金融学会</h1> <h1>现在【<b>山西省银行</b>】旧址仍保存完好,仰望着这座依然坚挺的屹立在寒风中的这座欧式建筑,就像一位历经风雨却依然康健、见证着历史的老者,庄重威严。<br></h1> <h1>民国十七年山西省银行拾圆</h1> <h1>民国十七年山西省银行壹圆</h1> <h1></h1><h1>1948年晋中战役后,太原市被人民解放军攻城,阎锡山设法转移银行资金,仅黄金就达9800余两。<br>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攻入太原,两辆轻型坦克停在鼓楼街上,背后建筑是【<b>山西省银行</b>】。</h1><h1>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从此灭亡。<br>太原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接管组迅即进驻【<b>山西省银行</b>】,胜利完成了接管工作。</h1> <div><h1><b><font color="#167efb">附注: 有关 【山西省银行】的资料补充</font></b></h1><h1>民国八年(1919年)1月1日,阎锡山下令接手原山西省军政府兴办的山西官钱局,改组为山西省银行,资本总额定为三百万元,设总管理处于太原,首任总理阎维潘,协理齐梦彪。<br>根据“山西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山西省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普通银行事业,调剂全省金融为宗旨,设总行于山西省城,总辖各行一切事务,除山西省垣外拟于北京、天津、汉口、上海、张家口、归化、包头及省内太谷、新绛、忻县、大同、长治等处先行设立分行。<br>【山西省银行】的营业范围为:(一)存款;(二)放款;(三)汇兑;(四)买卖生金银;(五)折收未满限期票及汇票;(六)代素有交易之银行、公司、商号及个人收取各种票据之款项;(七)代人保管贵重物品;(八)兼营储蓄业务。<br>该行发行一元至一百元银元票,以后又发行辅币劵、铜元劵,皆通称“晋钞”。阎锡山参加军阀混战向外扩张时,兼领冀、察、绥三省及平、津两市,晋钞也通行到这些地区。<br>【山西省银行】开办之初,只办理普通业务,对于山西省财政厅的款项收支,与一般银行手续等同。二十年代初,方根据阎锡山省署财政的需要,在其太原分行下设立了“省金库”。省金库作为银行中之专门机构,一方面代财政厅收发各种款项、支付军政各费,另一方面兼管发行和兑换“金库券”(阎锡山所设置“山西地方公债”)。<br>民国十八年(1929年), 山西省政府通令,勒令各商号钱庄所发纸币,限其收回销毁。自民国十八年后,山西省所流通之纸币,唯有山西省银行纸币一种。票有银元票(最低额一角,最高额一百元)及铜元票(最低额十枚,最高额百枚)两种。1929年山西省资本总额改为一千万元。<br>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时,阎锡山的晋军失败,阎锡山被迫辞职逃往大连。战争结束时,晋钞发行额达7500余万元,省银行却准备金严重不足,晋钞兑现无着,严重贬值。1932年阎锡山重返山西,改组【山西省银行】,新设实物准备库,采用实物准备制度,陆续发行新钞多种。<br>抗战爆发以后,山西全境沦为战区,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前,【山西省银行】总行迁至晋南运城、临汾两地。1938年春晋南吃紧,总行移至西安,该行晋省内各分支机构,一律停业,1941年总行移至山西吉县克难坡。1943年夏,经山西省府议决,将晋省公款设立的晋绥地方铁路银号与绥西垦业银号并入,总行移设西安,恢复营业。<br>抗日战争胜利后,总行迁回太原。</h1></div> <h1><p></p></h1><h1><b>三、【唱经楼】:古代金榜题名的见证 </b><br>位于太原市鼓楼街中段的【唱经楼】,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左布政刘鲁重修。<br>这里是寒门子弟经由考试入朝为官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统治阶级通过“八股取士”钳制和统一臣民思想的工具,被戏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br></h1> <h1></h1><h1>俯看【<b>唱经楼</b>】(网络图片)<br>这座楼临街而建,现存的建筑以【<b>唱经楼</b>】为主,由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结合,平面布局呈“工”字形。<br>【<b>唱经楼</b>】地处太原柳巷商业区,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是真正的闹中取静。<br></h1> <h1><p></p><p>网络图片:【<b>唱经楼</b>】全景<br>据《明史》记载,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显官员饱和了,于是就规定了录取的名额,按考区大小,录取人数。按规定的名额录取,称为正榜,中正榜者称为举人。<br>正榜之外,还有副榜,中副榜者,称为副贡。<br>考试后第十天,就迎来了发榜的时刻。<br></p><p></p></h1> <h5></h5><h1>这座【<b>唱经楼</b>】的经不是我们俗称的佛经,而是四书五经的经,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素有“五经取士”的说法。<br>“五经内”每经取第一名为经首,即为“五经魁首”的由来。唱毕开始题写正榜,通常由第六名写起,从后往前,再写前五名,由第五倒写至第一,这叫做“五经魁首”。<br>全榜写毕,书吏高唱前五名“五经魁首”的姓名,所以这里才称为【<b>唱经楼</b>】。<br></h1> <h1>【<b>唱经楼</b>】坐北朝南,是明代所建,为一座两层的木结构建筑。<br>一层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向南的明间设计了卷棚抱厦顶。<br>二层面阔进深均为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拱。顶部为十字歇山顶,殿顶覆盖有孔雀蓝琉璃剪边,整个建筑上小下大,非常稳固。<br></h1> <h1>太原,自战国时期建城开始,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要是说最具特色、最能体现儒家科举制度荣耀的一项,当推太原唱经楼莫属。</h1><h1>左图: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中图: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1><h1>右图:1983年8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1><p class="ql-block"><br></p> <h3></h3><h1><font color="#167efb"><b>傅山</b></font>先生题写的“<b>唱经楼</b>”匾额<br>明代科举规矩隆重,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地点在布政使驻地,就是今天的省城太原。<br>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制,名列榜首者称“五经魁”。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仍习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简称“五魁”。<br></h1> <h1><p>清朝,乡试为九月放榜,发榜前一天,所有的考务人员,包括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都需要集结在公堂之上,当众拆开密封的试卷。<br>揭晓<b>中举者名单,然后规规矩矩的填写正榜,在【</b>唱经楼】的楼上由书吏“唱名”,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br></p></h1> <h1>【<b>唱经楼</b>】东侧面<br>附注史料记载:有名的清官于成龙就是从这里中榜被录取的。<br><b><font color="#167efb">于成龙</font></b>,字北溟,山西永宁人(今山西方山县),出生于明朝末年,早在崇祯年间就高中举人,顺治十八年走上仕途。他为官23年,一路从边陲小县的七品县令,做到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他一直恪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训诫,从不贪污百姓一针一线。<br>于成龙刚正不阿,不为势利所趋为官精神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奖,亲口夸赞于成龙是“天下廉吏第一”。<br></h1> <h1>【<b>唱经楼】</b>正殿的主楼与连廊相接(借用朋友图片)</h1> <h1>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虽经清代重建,主体风格仍保留明代特色。</h1> <h1>正殿供奉的是忠义关公、文昌帝君、先师孔子的“三圣”坐像。<br>中央----文昌帝君<br>右侧----先师孔子<br>左侧----忠義关公</h1> <h1>两侧墙面上的壁画同样精彩绝伦、高雅华贵。</h1> <h5></h5><h1>【<b>春秋楼</b>】一般是建在关帝庙内,因关帝夜读《春秋》而得名,不知为何这个也叫“春秋楼”。<br>此楼为清康熙三十五年增建,高两层。第一层为三眼窑洞,第二层宽三间,进深二间,为木结构前插廊悬山顶建筑,琉璃剪边。<br></h1> <h1>一层内供奉的是三清天尊,也就是道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神: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h1> <h1>两侧墙上的壁画色彩鲜艳,赏心悦目。</h1> <h1>二层没有开放,但我还是悄然从后面的楼梯走了上去,站在廊边,居高临下,俯视院落,又是另外一种风景。<br></h1> <h1>纵观唱经楼所有建筑,它的屋面很有特点。<br>除了有大部分古建筑共有的宝瓶、吻兽,还有其它神兽外,基本都运用了琉璃剪边手法。<br></h1> <h1>所谓琉璃剪边就是说它的屋脊、檐口用的是琉璃材质的瓦件,而屋面用的是不同的材质(普通瓦)。<br>查看相关资料,有的说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屋面的边际线;有的说是与等级有关系,象这样的是介于全琉璃瓦屋面和普通瓦之间。<br>也许二者的原因都有吧!<br></h1> <h1><font color="#167efb"><b>后记:</b></font>【<b>唱经楼</b>】后世屡有修建,一直不曾荒废,2003年,山西再掀起维护古建的高潮,太原市文物局开始重修唱经楼。作为颇具特色的儒学建筑,在全国寥寥无几,历史信息极为丰富。<br>【<b>唱经楼</b>】作为唯一保存下来代表了科举文化的实物载体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科考制度和宣扬中华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r>通过近距离感触这些科举实物,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提炼出其精华所在。<br>【<b>唱经楼</b>】的保留,古代还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此楼唱经日,金榜题名时!<br></h1> <h1><b>四、 鼓楼街上的【鼓楼】</b><br>【<b>鼓楼</b>】建于唐代,清顺治、嘉庆年间两度重修,是当时太原城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明万历年间修筑的唱经楼与这遥相呼应,完全可以与遐迩闻名的西安钟楼媲美。<br>清道光《阳曲县志》中有《顺治庚子重修鼓楼记》云: " 楼建自唐,鄂公监之 "。<br></h1> <h1>1912年后<b>阎锡山</b>对鼓楼复加修葺,并改作土货陈列馆,解放战争时期又筑为驻兵阵地。<br>可惜巍巍古楼, 被山西军阀<b>阎锡山</b>做为抵御太原解放的堡垒,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战役中伤于炮火毁于一旦,大有倾塌危险,1952年城市建设中拆除。<br>据载:太原鼓楼 " 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飞檐斗拱,雕栏画栋,琉璃瓦覆项,十分壮观 "。 <br>早年,每逢三月三的 " 登楼古节 ",更是城民集聚,游人如鲫,热闹非凡。<br></h1> <h3></h3><h1><b>五、 食品街<br></b>南京有夫子庙、武汉有户部巷,天津有南市食品街,南宁有中山路,兰州有正宁路......,几乎每个省会都有一条这样的小吃街,太原市也不例外。<br>提起“帽儿巷”,有人会觉得陌生,说到【<b>食品街</b>】,太原几乎人尽皆知了,这里的太原本土小吃,吃的是一种情怀。<br>太原市解放后的1955年,市人民委员会将鼓楼街以北的督军街与该巷合并,统一命名为“帽儿巷”,该巷位于府东街西段以南,南北走向,南起钟楼街,北至府东街。<br>“<b>帽儿巷</b>”是太原城的一条老街巷,1985年,市政统一规划时将【<b>食品街</b>】建在了这里。</h1> <h3><p></p></h3><h1><b>“帽儿巷</b>”其前身是一条老街,始建于宋代,清朝时街名叫做“院门前”。<br>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梅山都督府(现山西省政府)建成之后,“院门前”被切断,改叫“督都街”,1919年改成“都军街”。<br>“<b>帽儿巷</b>”在宋代时就已经是太原的商业中心,街上多有帽子作坊。据史料记载,“<b>帽儿巷</b>”旧有晋绥地方铁路银行、和合生银号、长春楼珠宝店、天庆丰津货店、文宝斋书社、香积圆饭店以及永顺帽庄等。<br>尽管年代更迭、城市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是将“<b>帽儿巷</b>”这个象征性的名称口口相传下来。</h1> <h1>网络图片<br>改造后的“<b>帽儿巷</b>”路面全长552米,路面拓宽至10米。街道两旁的旧房拆除,建造了2.7万平方米、二层楼仿明清建筑。<br>为配合建筑风格并方便顾客步行,街面上不铺沥青路面,而是砌上水泥长方块青砖。街道口南北东西,及鼓楼街南北的六个出入口竖立仿古木制牌楼,上书“<b>食品街</b>”三个大字。<br> 1986年1月,食品街建成并开业迎客,整条街共有60余家店铺,其中一半为饭店,荟萃了全国八大菜系;另外一半为各地小吃店、副食店,还有零星的百货服装店。<br>许多家住附近的市民都会经常前来采购副食品、生鲜水果等。而实习饭店、太原烤鸭店、红都饭店等餐饮店更是门庭若市,座无虚席,激发着太原人的味蕾,成为一代人的幸福记忆。<br></h1> <h1>网络图片<br>2012年8月初,山西省政府下达了对太原【<b>食品街</b>】升级改造的计划,完善食品街配套硬件设施。<br>铺装道路,主路采用青石板,厚青砖席纹铺地,建筑立面全部恢复明清古建筑风格,木门窗、青砖墙、石板路,夜晚街景的亮化、绿化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br>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古色古香的集餐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br></h1> <h1>【<b>食品街</b>】翻新后,2013年10月,这条老街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面貌一新的食品街正式开街迎客。<br>走进食品街的古楼牌,一处充满明清风貌的建筑体系便跃然于我们的眼前。<br>这条太原人津津乐道的【<b>食品街</b>】,承载着许多老太原人舌尖上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味道,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br></h1> <h1>站在【<b>食品街</b>】南口往北看去,两排二层的仿明清建筑,楼阁、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香古色。街区内山西传统文化符号画楼、红灯笼一一呈现,防腐长条花盆、体现山西面食特色的雕塑、仿古休闲坐椅在青石条铺就的道路上整齐地摆放着。<br>节假日的时候【<b>食品街</b>】上,永远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br>即使在严冬的三九天,也是人来人往,这天的气温是零下14度。<br>上图:从南往北拍照<br>下图:从北往南拍照<br></h1> <h1>【<b>食品街</b>】上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各式的招牌迎风动,街区的北部为特色风味区,中部时尚酒吧西餐区,南部山西特色风味区,餐饮各具特色。<br>这里还有现代化的汽车电影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专营店,让你在这里“吃喝玩乐购”不停。<br>它们似乎说:这里有无穷的美食,吃货们,赶紧进来吧。<br></h1> <h1>12兽首喷泉的设计成为了瞩目的焦点。<br>从南口的牌楼处进到【<b>食品街</b>】,步行不到十步,你就会看到一个小型广场,在这个小型广场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这十二生肖兽首的雕像了。<br>它们与你展开心灵的对话,让游客穿越了时光,回到圆明园那个被烧毁的晚上,使人不禁的感慨,历史的沧海桑田。<br>这十二生肖铜像是完全按照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仿制而成的,成为食品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br></h1> <h1><p></p></h1><h1>食品街8号【<b>雪山冷饮厅</b>】承载了太原人很多的记忆,以幽雅舒适的环境和美味的冷饮,成为一种时尚,得到了人们的青睐。<b><br>从1986年开业到现在,【雪山冷饮厅</b>】见证了食品街的起起伏伏。<br></h1><p></p> <h1>来【<b>雪山冷饮厅</b>】当然要吃冰激凌了,这品种有34种呢,价位从6元到20元不等。<br>每年的盛夏,这里是我常来的地方,可以尽情的享受一份清凉。<br></h1> <h1>最能代表山西特色的沙棘冰激凌,这个味道应该是别的地方很难吃到的啦,酸酸甜甜的,每次我来这里都会必吃这个。</h1> <h3></h3><h1>食品街35号【<b>杨记灌肠</b>】<br>创始故事:1986年,杨永才从银行贷了7万元参加食品街集资建房,才有了现在这个店面。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杨记灌肠吸引的不仅是回头客,还有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食客。灌肠是店里的招牌小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多碗,光是和荞面就得和五十多斤。<br></h1> <h1>灌肠是一种以荞面为原料的特色面食小吃,只要你来食品街,就一定要来这个小店吃一吃,【<b>杨记灌肠</b>】蕴藏着许多太原人的老味道,招牌的灌肠具有“辣也不辣嘴,咸也不咸唇"的特点,配上夹肉饼或者锅盔十分搭调。</h1> <h1>在这里你不仅能体会到山西的各地美食,还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特色餐饮。</h1> <h1>【<b>食品街</b>】汇集众多美食,不仅泉娃子小吃、杨记灌肠、雪山冷饮等老店内顾客云集,新入驻的雁同楼、晋韵楼、老北京卤煮火烧等同样挤满了前来尝鲜的食客。</h1> <h5></h5><h1> 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一个青铜雕像,展示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br>这组雕像寓意了山西的晋商文化,孩童们围绕在长途奔波回来的骆驼前玩耍。骆驼是沙漠之舟,生动的展现着当时晋商经商的足迹,也意味着晋商精神后继有人。 </h1> <h1>压饸烙,是类似面条一样的面食。</h1> <h1>开饭啦</h1> <h1>木雕:长寿老寿星</h1> <h1>【<b>壹吃三羊汤馆</b>】的来历<br>1937年秋,日寇大举入侵山西。大同、浑源、灵丘相继沦陷。第二战区司令长官<b>阎锡山</b>集中抗日联军于忻口与日寇决战,10月19日夜由刘伯承率领的八路军129师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灭敌机24架,一夜之间使日寇的“一个月灭亡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变成空话。<br>次日凌晨,怀着复杂心情的<b>阎锡山</b>没吃早饭,丢下一句“们不饥”(我不饿)出了督军府来到楼儿底(现鼓楼街)附近转悠。<br>当路过【保胜园】饭馆时,被店内散发出的一股浓香扑鼻德养堂味吸引,于是进店后先吃了一碗,又连吃两碗,大声叫好,并连声说:“保胜园”名字起的好,汤更好,“们”今天壹吃三!说罢欣然而去。<br>掌柜阎兔儿见此情景又喜又惊,第二天即将店名换成【<b>壹吃三</b>】。<br>然而在11月8日夜,太原沦陷,阎掌柜激愤之后砸锅关店。<br></h1> <h1>看过电视剧《<b>铁梨花</b>》的人是不是对上图中的青铜雕像展示的动作很熟悉?这就是电视剧中,牛蛋在做刀削面时候的动作。<br>这是【<b>食品街</b>】上一个岔路口里的雕像,展示的是山西刀削面技艺的文化,让人不禁赞叹,原来刀削面还可以这样做。<br></h1> <h1>武财神<br>忠義仁勇一諾千金 诚信重德龍行天下</h1> <h1>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栩栩如生的砖雕在食品街上俯首皆是。</h1><h1>看看这个龙雕,你是否感觉到了它的“龙威”了?</h1> <h1>光洁的青石板路街着出现,"酸、甜、苦、辣、咸”五味人生古体字跳跃着出现,标示着这条街道的与众不同之处。<br>青石板街面上的石雕:酸<br></h1> <h1>青石板街面上的石雕:甜</h1> <h1>青石板街面上的石雕:苦</h1> <h1>青石板街面上的石刻:辣</h1> <h1>青石板街面上的石雕:咸</h1> <h1>【<b>食品街</b>】上的盛景</h1> <h1><p>灯光璀璨的夜景<br>【<b>食品街</b>】不只是一个美食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展现了浓郁的晋商文化。<br></p></h1> <h1>太原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圈,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悠久历史,“帽儿巷”、“鼓楼街”、“柳巷”、“钟楼街”......极富盛名,是当之无愧的太原商业代表。<br>这里,文化商业集中,所辖街巷大部分是在明代形成的,沿袭历史名城的街巷很多。<br></h1> <h1>近期,太原市政府对这片地域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以晋商老字号为主体,以历史古迹为点缀,以周边特色街道为辅助,与柳巷合力形成太原市新的商旅中心。道路将以老字号、老建筑为主体,将年代感定格在明清这段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br></h1> <h5></h5><h1><b>多文化街区连片示意图</b>(网络图片)<br>随着越来越多现代化体验式商业的形成,多文化街区正像是一根线,南侧连接中正天街、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北侧连接督军府、万达广场、龙潭公园、三道巷府城文化街区,同时也将连接周边崇善寺、纯阳宫、文庙、太原天主教堂、大关帝庙、赵树理故居等,逐步形成府城文化景区。<br>各道、巷统一设计路面铺装、标识系统、文化符号、街道家具等要素,改造断面,拆违增绿,整合链接府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保护传统院落和街巷肌理,适合周边用地加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展示。<br><font color="#ed2308"><b>希望省会太原越来越美!</b></font><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