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平阴洪范池摄影采风

善斌影视

洪范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属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路北,洪范池,在泉群中最为著名。池名源于《尚书·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金代“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池</b></h3> 据史书记载,洪范泉水,是在金代完颜时期,砌的石头池子,石池呈正方形,四周石砌。边长各7米,由栏板和立柱扣结而成。柱头立雕石狮、盖钮等饰物,栏板浮雕花卉,池底有震海犼一个。 池水深约6米,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及四壁散泉缓缓浸溢,日涌量约1000立方米。池周置石栏,栏外有平台,水自池壁南侧的石雕龙口中涌出,跌入一2米见方的小池中。 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泉水自龙头口中涌溢而出,却不显喷涌之状,水面清澈平稳如镜,四季长流不息。清人杨士元曾题联曰: “常将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br>  由于泉水上涌而富有浮力,将硬币投放水面上,久久不会下沉,“洪范浮金”便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之一。洪范池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泉水水与绕龙池一周的石渠联通,然后汇入狼溪河。泉水流经的石渠叫月河,上有月河桥连通龙池和龙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词</b></h3> 在龙池的北面是龙词,供奉着龙王爷爷和龙王奶奶,及各路神仙,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昌阁内供奉着孔子,是学子为科举精榜提名所参拜的必到之处。 过去书院,就是一个曲水环绕的美丽的后花园,金秋五彩斑斓的美景,呈现在影友的眼帘,纷纷端起相机,寻觅美好光影瞬间,创作拍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帝王之师--于慎行墓</b></h3> 于慎行墓地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镇北二二零国道旁的纸坊村,当地称为“于林”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阁老坟。<div>  </div>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br>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于慎行墓地,在于氏祖茔前,墓地由万历皇帝敕建,占地60余亩。 当地人回忆,墓地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虎和华表各两对。 于慎行去世后,万历皇帝敕建陵园于洪范池,以报师恩,并亲赐稀有树种白皮松代为老师守墓。至今还有40余株白皮松存活于世,是我国白皮松最集中的地方。 民国九年(1920年)时,国民政府关于保护墓区白皮松的公告石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秋夕阳洪范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影创作拍美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代国师于慎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御赐恩师白皮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聊城平阴一河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惭愧肤浅玫瑰红。</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