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中影史料》前言——冬日里的一抹暖阳

阿黄

<p class="ql-block">  本期《中影史料》编辑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心中蒙上了巨大阴影,2020年的冬日至早春也因这场疫情显得格外凄冷!</p><p class="ql-block"> 但回望历史,所有的灾难在人类面前都是过往,唯有阳光才是永恒。如此,我们的编辑工作才始终没有停息,与作者的联系和交流也始终没有中断。在这个过程中,纷杂的思绪常常被同道书写的故事所沉淀和感染,使疫情中的阴霾显得不再那么浓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七期《中影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期刊物共收录稿件24篇。其中的每篇故事,每段叙说,都饱含着电影人浓浓的情愫,荡漾着历史河流中温暖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影史风云”收录的《中央领导与&lt;迷人的乐队&gt;剧组的一次重要座谈》,是北影离休制片主任孙庆吉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倾心关怀电影创作的回顾,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归纳、整理,再现了影片《迷人的乐队》的创作背景与跌宕命运,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那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创作语境,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对于电影创作拨乱反正与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电影《迷人的乐队》剧照。1985年上映</span></p> <p class="ql-block">  《坚持“一业为主” 开展“多种经营”》是原北影厂党委书记何希曾对在任期间突破旧有经营模式,拓展企业生存空间的详尽回顾。尽管曾经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探索的途径荆棘遍布,但一代管理者面对全新社会环境,不甘因循守旧,力求浴火重生的胸怀与勇气值得尊重!</p> <p class="ql-block">  洗印厂原副厂长杨和平撰写的《中影集团译制中心的创办与发展》,介绍了中影集团成立之后,在译制片领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几十年来,谈到译制片,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或许就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长影译制分厂等专门的进口影片译制机构。但进入本世纪,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与行业改革的滚滚洪流,需要重新做出选择的洗印厂为了拓宽业务,在集团的支持和主导下,领衔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译制中心”,并用多种语言译制完成了一批优秀的中外影片,对于繁荣国内电影市场和推动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阿凡达》获2011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创作回眸”栏目中收录的尹力导演回顾电影《张思德》创作过程的文章,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始末与拍摄艰辛,其中许多细节不仅生动感人,也折射出了中影集团成立之后,在电影创作方面的自觉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影片《张思德》海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张思德》导演尹力与主演吴军</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影厂因《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拍摄权问题,与八一电影制片厂产生了巨大纷争,成为了当时中国影坛一桩引人瞩目的事件。该片的责任编辑王陶瑞,经历了从组稿到拍摄的全过程,他根据当年日记整理的《北影故事片&lt;许茂和他的女儿们&gt;创作纪事》,对该片的纷争始末进行了阐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海报,1981年上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海报,1981年上映</span></p> <p class="ql-block">  电影编剧杜小鸥和已故录音师郑春雨对《我的九月》的创作回眸;电影导演李新对《十五的月亮》的拍摄介绍与艺术总结;电影导演陈国军对《宝贝·小偷与大盗》创作坎坷的追忆,也是该栏目中值得阅读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九月》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九月》工作照。左起:演员陶泽如、摄影李建国、导演尹力、演员张国立</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缅怀影人”中,北影工程师汪林立撰写的《事了抚衣去,深藏功与名》,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描绘了电影老前辈陈荒煤与北影老厂长汪洋的工作交往,作为电影界的一代领导者和颇有建树的理论家,陈荒煤对北影厂的很多创作都给予过深切关怀与呵护,对北影厂很多艺术家的成长也给予过悉心指点,文中的很多细节让曾经的往事具有了可感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时任北影厂厂长汪洋(左)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影评家陈荒煤</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李準就与北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半个多世纪的里程中,他为北影创作或改编了多部电影剧本。著名导演王好为早年以《龙马精神》副导演的身份与他相识,并由此成为了莫逆之交。《我的文学师友》是王好为导演综合各阶段情缘点滴的回忆对李準做出的生动描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著名作家李準编剧的电影《龙马精神》剧照,1965年上映</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影集团导演江平所写的《赵元导演二三事》、时任北影厂副厂长、书画家祖绍先所写的《多元涉猎 各成一家》、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余泳所写的《他悄悄地走了》,分别对已故离休导演赵元、著名影评人、电影编剧谢逢松和电影导演肖朗做了满怀深情的追思与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肖朗导演的影片《阿凡提》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  “忆海钩沉”中收录的中影艺创中心青年导演张杨、原中影集团巴黎代表处首席代表谢强、北影退休服装师弓占经以及北影道具师薛鑫、郑晓明、王军的文章,均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讲述的有声有色。</p> <p class="ql-block">  在“人生偶感”中收录了北影原副厂长赵绍义、中影艺创中心退休编剧林力、原北影幼儿园高级教师张玉华的文章,他们所述的往事虽然琐细,但都是电影人不该遗忘的历史点滴。</p><p class="ql-block"> “人物访谈”栏目中所收录的对电影导演赵元、原北京电影旅游城副总经理郑会文、北影厂离休老干部柳洪洋的采访文章,均本着尊重受访人真情实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由采访者精心整理而成。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将成为新中国影史宝库的珍贵素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电影《红楼梦》剧照。执行导演:赵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电影旅游城开业后,部分国家驻华大使前来参观并祝贺。</span></p> <p class="ql-block">  尽管2020年的冬日与早春是凄冷的,但中国电影人曾经书写的豪迈,咏唱的歌声,却犹如一抹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那是对昨天生动的记录,也是对未来坚实的铺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影史料》编辑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