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乡寨(一)

岩塘山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小小的山城开始弥散出浓浓的年的味道。大街小巷里来来往往的行人比平日多出了不少,他们迈着清闲的步子,脸上露出了盈盈的笑容,一年之中忙碌了大半部分时光此时全都赋闲在这街道上。货摊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货郎的叫卖声在喧嚣的人群里此起彼伏。街道两旁的树梢上、店面口挂满了一串串红色的小灯笼和彩灯,装点出一种让人极想早一点回家过年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在汽车站附近一位亲戚的店面里围着火炉一边与人闲聊一边在等一位准备一起回乡下老家的朋友。这时候有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大约三十岁出头,手里拽着一个大旅行包,长得有些斯文和白净,脸上透出回家的热情和兴奋。在与我们一一打过照面之后店主人介绍说这是他们村寨里的阿坤,刚从广东打工回来没得及赶上下午的班车以至于一时间回不了家。当得知我要回一趟老家时店主人问起我能不能行个方便把阿坤一同带回去,我自然是应诺了。过后阿坤便上街办些年货去了,等到临行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因事取消了行程,最后车上就剩下我和阿坤两个人。不过这样也好,在路上我俩很快就熟悉了并不时聊起了一些话题。阿坤说他其实在小时候就认识我,因为那时我常去他们村寨的我的外婆家,后来在十六岁那年他跟随舅舅一起出来打工,到现在已经有了整整二十年时间;早些年自己很少回家,可是最近几年由于母亲身体不好,每年过年的时候还是回来一趟陪陪老人。谈及现在的情况,阿坤还说自己在外打拼多年已是厂里的技工师傅,虽说不上很光鲜但日子也还算是过得去。阿坤的年龄比我小了将近一轮,我很自然地问起了他父亲的名字以便勾起我的一些记忆,他告诉名字之后我心里微微怔了一下,尔后我突然对阿坤说他以前有一个姐姐名字叫银银,我是认识的。坐在我身后的阿坤“嗯、嗯”应答了两声,此后我俩都没有主动聊起话题,一时陷入了各自的沉默……</p><p class="ql-block"> 从旧时的湘西门户沅陵沿酉水河行二三十里至乌宿,再由乌宿沿酉溪、草塘河溯流而上行六七十里就到了古丈与沅陵的交界处,此地有一长而高的坡,坡中有一条铺着不规则青石的茶马古道在古木掩映下蜿蜒地通往坡顶。上到坡顶,这里的地势一下子变得舒缓而空旷,方圆几十里尽收眼底,往山下一看,草塘河折折绕绕像一条镶着白边的蓝色玉带在群山怀抱中缓缓飘荡,向另一侧极目远眺,沅水深处那层峦叠嶂的黛色山脉在氤氲中依稀可辨,就像是一副线条舒缓、柔美的水墨山水画。山上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三个村寨,东边是吴家溪,西边是戴家坡,南边是石门寨,千百年来它们互为犄角,遥相守望。村寨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据说是属于一个未被识别的民族——瓦乡人的一部分。这地方距离古丈、沅陵县城各有着一百里的路程,外面的风风雨雨很难眷顾得上,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安静、古朴而自然,有着它自有的节律。与长坡隔河相望的是险峻挺拔的桃子山,山上因过去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而使得它在这一带颇有些名气。山脚下一条土公路沿河而过,河两岸散落着一些民居和店面,现在已是乡政府的所在地。这里最热闹的当属赶草塘场,自古以来每逢赶场日,四面八方的山民便汇聚于此交易各种货物,这也成了他们日常生活里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吴家溪以吴姓人居多,据说一千多年前其祖上因避祸而从沅陵迁入,由此繁衍生息开来。村寨里有三、四户杂姓人家也大抵与这吴姓人有些亲戚关系。村口东头有一户杨姓人家,家中有一女名叫银月,小名叫银银。银银今年刚满十二岁,已落得亭亭玉立,就像是夏日的晨光里一株沾着雨露而含苞待放的野合,一束马尾辫,一张清纯洁净的脸,一双忽闪忽闪而澄澈灵动的大眼睛透出的是大自然里的山水赋予的一种纯真而略带野性的美。九月开学银银已经开始读小学五年级,只不过地点又一次发生了变化——由戴家坡小学转入草塘中心完小。村寨里与银银一同在草塘完小读书的一共有十三个孩子,其中五年级六人,六年级七人,如果加上戴家坡与石门寨的孩子,每次周末放学、上学赶场的古道上陆陆续续有四五十个人上上下下在走路,场面也甚是热闹。银银初次加入这群读书孩子的行列还显得有些胆小害羞,每次上学放学她总是早早地把生活用品收拾好摆放在背篓里以便等村里的好伙伴,生怕自己被她们落下。戴家坡的孩子银银大都还熟悉,因为毕竟大家都在同一个学校里读过一两年书,可石门寨的孩子银银之前一个都不认识,特别是其中的男孩子顽皮的有不少,他们经常在路上会招惹邻村的女孩子以至于像银银这样一些胆小害羞的女孩子不敢独自走路,她们往往会和自己村里的男孩子结伴而行。</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每一星期里银银最盼望的就是周末星期五中午的放学。校长在操场上训完话一声说“解散”,孩子们便顷刻间四处散去,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整个校园就变得空荡荡。此时最热闹的地方要数放学的路上,孩子们三五成群一拨拨往山上行进,叽叽喳喳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银银夹在队伍里和伙伴有说有笑,现在这条通往山上的茶马古道已经成了她最熟悉不过的路:往下,是上学的路;往上,则成了回家的路。在银银的眼里,放学回家路上的一草一木是那么地妩媚与亲切,自己的心儿是那么地自由与欢快,就像一只重归山林的小鸟有一种想飞的感觉。路上的风景再美、心情再好可银银也不愿多停留一会儿,她只想快一点回到家见阿爹阿妈和弟弟,吃上他们给自己准备的好吃的东西。在家里阿爸是最疼爱孩子的,他总会有办法给银银弄到好吃的东西,有时候是一餐肉,有时候是几个鸡蛋,有时候是几个自制的糍粑,甚至有时候给她留的是几捧山里的野果等等。银银心儿所想可事儿并未如其所成,因为同行的几个男孩子天生就顽性重,在路上停停走走是他们常有的事。从学校出来沿着草塘河往下要走一段河滩小路,男孩子最喜欢在这一带的河里摸鱼、垂钓、洗澡,此时的几个女孩子怕遇上石门寨的男孩子又不敢独自走路,她们只好远远的躲开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面耐心地等候。在河里游玩的男孩子中有一个叫吴志华的人,他最爱贪玩水性也最好,每次要下河去玩都是他叫嚷的最厉害,上岸的时候又是他最迟,有时候都惹得远处的女孩子赶过来朝河里扔石子他才不得已上岸。不过志华也是一个挺机灵、挺会哄人的孩子,他上岸之后会把弄来的大头鱼、桃花虫之类的收获物分与银银她们几个女孩,让她们消消气又回到原来高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银银回到家,阿娘和弟弟已在门口等候,弟弟今年已经三岁了,他一看见银银便挣脱阿娘的手一边跑过来一边用稚嫩的声音高兴地叫道:“姐姐回来了!”。银银见了来不及放下背篓走过去一把抱起弟弟,亲亲脸蛋呢喃地说:“乖弟弟,姐姐好想你”,说完话便从衣兜里掏出一块准备好的糖果哄一哄弟弟。这时候阿娘走了过来微笑着对银银说:“饿了吧,快进屋吃午饭,你阿爹今天给你煮了两个荷包蛋放在碗柜里”。银银的阿爹是在文革末的时候来吴家溪上门,他是一个篾匠,农闲的时候在附近的几个村寨里给人编织晒谷垫、箩筐、背篓之类的东西。在村寨里阿爹是一个说话低调做事勤快的人,十几年来一家人倒也过得顺顺当当、和和睦睦。阿爹疼爱孩子在村寨里是出了名的,这一点银银也是从小就能感觉得到的,而且不论是以前弟弟没有出世还是现在弟弟来到这个世界,银银感受到阿爹对她的爱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阿娘要下地里帮阿爹锄玉米草,于是银银就在家接管了照看弟弟的事,有时候阿爹阿娘手上的农活不多,银银就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去田间地头扯猪草或到村头的山塘里洗衣服、捞鱼虾等等,只不过稍重一点或脏一点的活儿阿爹是不会让银银去做的。村寨里也有一些闲着没事瞎玩的孩子,譬如说志华,因为家里的哥哥姐姐多用不着自己做家务或干农活,放学回到家就是带领村里的一帮孩子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而到了晚上,村寨里的操坪上就显得非常热闹,男孩女孩这时候基本上都集中在一起,他们跑啊、跳啊、笑啊,打球、玩游戏、捉迷藏,玩到夜深都还不肯散去。</p><p class="ql-block"> 对于戴家坡的戴秋平来说,自从进入草塘中心完小读五年级以后自己的人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村里的小学念书的时候秋平只知道与不读书的孩子一起天昏地暗地玩,四年村小稀里糊涂地读了六年,就连四年级毕业考中心完小最后都是靠补录才得以成功录取,家里的人嘲笑说人都读老了,再考不上就要和弟弟妹妹一个班了。考入草塘中心完小,这里有严格的老师和规范的教学制度,秋平散野的心才得以收拢,慢慢地终于能坐下来好好地念书,有时候晚自习课他还与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问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平的努力没有白费,期中考试过后他的成绩就窜到班上的中上游,这一结果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说实在的,从秋平自身的条件来说这一变化实属不易。秋平家里的条件很艰苦,阿爹从小就是个孤儿,直到结婚以后才修建起一栋盖着茅草的房子,阿爹阿妈的出生成分都不好且没念过什么书,他们没日没夜地只知道在外干活,根本没时间照管孩子,任其自由地成长。秋平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这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秋平少言、自卑而又叛逆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期中考试过后班主任李老师对班上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秋平和银银成了同桌。虽然秋平早在村小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银银,但是他一直很少与银银接触与交流,现在两人成了同桌,这让秋平心里着实有些兴奋又有些局促不安。银银也没有想到李老师会把自己和秋平安排在一起,不过让她放心的是秋平也算是个老实规矩的同学,学习进步非常大,此次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居然跃到了自己的前面,以后说不定在学习方面两人还可以相互帮助。</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乡里面的小水电站发电,学校用电很不稳定,晚上经常会停电,因此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要带好马灯以备不时之需。晚自习课遇到停电时大家便拿出自己的马灯,点亮之后放在桌面以温习功课。阿平的马灯是从家里带来的乌黑老旧的马灯,老是肯掉灯芯而且煤油味很重,银银的马灯是开学之后阿爹给她新买的,平时她又爱护得非常好。两人的马灯在各自的桌面上用了两次之后秋平发现反差实在大,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次用马灯的时候银银主动对秋平说:“秋平,我俩合用一盏马灯吧,用我的这一盏就够了,这样还可以节省一点煤油呢”。</p><p class="ql-block"> 秋平一听心里也很乐意,其实班上很多同桌之间都在合用一盏马灯,他俩都有这个想法只是两人都不好意思先说出来。现在银银先开了口,秋平心领神会之后接过话茬说:“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再说两盏马灯各放一边还占地方,也不便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秋平的话刚说完银银就把自己的马灯移到两人桌面的中间,秋平则用手把自己的灯火慢慢地关小。突然秋平“啊”的轻叫一声,灯芯又掉下去了!银银和秋平微笑着双目对视了一下之后又马上恢复了安静。</p><p class="ql-block"> 秋平很快就发现他和银银在学习上还真有很大的互补性,他的数学比银银要好,而银银的语文比他要好。两人相处熟悉了之后经常在晚自习温习功课时相互探讨问题,这种学习场景对于秋平来说还是第一次遇见,也许是学习的进步让他有了更大的自信,也许是有了银银这样好的同桌给了他更大的动力。有时候秋平还挺眷恋停电时候的晚自习,甚至于还有些自私的想法:希望教室里那明亮的电灯突然熄灭了,换作在暗黄暗黄的油灯下两个人安静地学习,偶尔还拉下低低的声音简单地交流几句,感觉是挺温馨的那一种。对于银银来说与秋平成了同桌也是一件好事,自己的数学基础差确实需要他的帮助,而且以前自己大部分时间只与本村的孩子交往,现在开始慢慢地学会与不同村寨不熟悉的孩子交往,胆子也渐渐地大起来了,不再像一只担惊受怕的小鹿总是那么小心翼翼,这时候银银其实心里也明白,自己已经开始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刚从村小考入完小的众多孩子来说,学校的寄宿生活是他们人生里遇到的第一次大的崭新变化。一栋两层的大木房左右两侧的上下房间分别住着男女学生,中间则住着老师,宿舍的木地板用来集中开地铺,每个学生的被子一半铺一半盖,大约有八九十厘米宽。一日两餐学生吃的菜是自己每星期从家里带,一干一湿,湿菜是前两天吃,干菜是后三天吃。米饭是自己星期天上学时从家里背米,然后每餐用小饭缸将米淘洗干净,最后放一点水交由学校统一蒸熟。蒸饭用的是一口大灶锅,上面放一个高而大的木方甑,有五六层且每层放有若干活动的木板,木板之间隔有间隙,学生的小饭缸就整齐地摆放在木板上。下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争先恐后地爬上被揭开而冒着腾腾热气的大木甑取回自己的小饭缸,返回到宿舍后从自己的菜瓶里舀出几勺菜放在热饭里,然后呼朋引伴一起走向河边的水井。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学生用水一概都是走向河里,用河水刷牙洗脸,取井水饮用、淘米,这时候的河滩上、水井旁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学生,远看过去也是一番情趣别致的热闹景象。吃完饭、淘洗完米,男同学喜欢在河滩上捡石子比试打水漂,有的还脱掉鞋袜、卷起裤脚下到河里摸鱼、拾贝壳,女同学则喜欢在卵石滩上围坐在一起说说说笑笑、追追打打。这时候大家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开始步入了青春萌动的花季,男同学也好女同学也好男女之间的敏感话题慢慢地多了起来。银银也一样,与班上的女同学聚在一块谈论这些话题地时候说起别人的事自然是很积极、很开心,但当别人说起她自己的事,特别是问及她和同桌秋平是否有这层关系的时候,银银会站起来极力否认她们的猜测甚至还一度嗔怒追打起挑事的同学,大家看着银银那副脸红、慌急的样子实在是觉得又可爱又好笑。是啊,在这情窦初开的最好年龄,哪个女孩不怀揣着这样或那样荡漾心波的想法?银银自然也逃不过这一法则。</p><p class="ql-block"> 随着冬季的来临,寄宿生活的条件开始变得异常艰苦。寒冷的天气里学校没有热水,同学们在起床铃响之后得赶往河边刷牙、洗脸,冰冷刺骨的河水让很多人不敢把手伸入其中,于是就用沾湿的毛巾把两只眼睛擦擦干净也算完事。家里带的菜是干菜尚还可以,如果是含有汤汁的菜那都会变冷冻,只有把它从菜瓶里一块块夹出来埋进热饭里搅拌化冻后才可以吃。冬天里同学们最怕的是手、脚、耳朵上长冻疮,晚上睡在被窝里痛痒难忍,有时候因此抓狂而至溃烂,无奈之下有的同学想出了土办法对付——把萝卜放在火里烤,然后用热乎乎的去烫红肿的冻疮,那舒服的感觉真让人叫爽。尽管学校的寄宿生活很艰苦,但对于同学们来说时间久了也就慢慢已习以为常了,甚至有时候还自带一些苦中作乐的精神。冬天的校园里同学们时兴带火笼烤火,火笼一般是家里自制的,下面是一个方形木框,木框里摆放着火钵,上面是木手柄。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谁开的先例,宿舍旁边的坪场上开始有人用火笼热菜,他们把从家里带的菜夹一点放进一个小瓷缸里,加上一点水后将小瓷缸放在火上加热、煮沸。后来,加入热菜队伍的人多起来了,他们两三个人一伙,有男同学也有少量的女同学,甚至还有人利用赶场的时候买一点白菜叶子洗干净了下在小瓷缸里面,这在孩子们的眼里也绝对算得上是一餐美味佳肴了。</p><p class="ql-block"> 秋平是这一队伍的最早参加者。进入冬季秋平感觉自己的饭量增加很大,每次去河边淘米路过邓记餐馆门口的时候从里面飘来的炒菜香味都让他垂涎三尺,而秋平所带的菜很简单,每周基本上就是一瓶干炒黄豆和一瓶酸菜,吃久了这让他感觉很是乏味。现在能够吃上这样的热菜并拌有新鲜的蔬菜叶足以让秋平心里非常地满足,这也很自然地让他每次淘洗的米的分量增加了不少。虽然银银没有加入这一行列,但她和宿舍的几位伙伴看到坪场里忙碌的场面有时也赶来凑凑热闹。这么冷的天气她们一般是回到自己的宿舍里吃饭,即使要热菜她们几个也只是偶尔在宿舍里用火笼热一热。实际上银银的阿爹每逢赶场的时候会给银银捎来好吃的菜,中午还会带她到场上买一点零食吃,所以对银银来说吃东西这方面她并不感到特别地困难。</p><p class="ql-block"> 生活对于志华来说可从来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他从来就不把它当成什么问题。面对冬季艰苦的寄宿生活志华也能很快地适应,甚至是在用一种他认为更好的方式去适应。志华也经常在宿舍的坪场上和同学们一起热菜,他不但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改进,而且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如果是遇上赶场的日子志华在中午放学的时候会去集市上找赶场的爷爷,然后爷爷就会带他去邓记餐馆一起下馆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再说家里每星期给志华送的有两三元的零花钱,星期二过后从家里带的好一点的湿菜吃完了志华有时就会邀上要好的同学到邓记餐馆里小炒一份豆腐拌肉然后两三个人一起分,这还全仗着他们和餐馆老板混得熟才得以享受得到的。老板是一个挺精明的人,他看见学生有这个需求但苦于没钱,于是就做起了用米换钱再换菜的买卖,这样为了吃上餐馆里可口的菜有的学生就从每周的口粮里匀出一部分卖掉而自己宁愿一餐少吃一点米,也有的学生就向父母谎报说自己在学校里吃不饱而每星期要多加几斤米,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背着父母从家里偷来米卖给老板。</p><p class="ql-block"> 冬季里当然也有许多令孩子们感到高兴的事,其中有一件就是勤工俭学。秋冬季的勤工俭学一般就是上山采茶籽和砍柴,采茶籽时间比较长,有一个星期,而砍柴时间短,就一天。勤工俭学给每个学生分配的都有任务并且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最后还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这一次的勤工俭学由班主任李老师亲自带队,安排的任务是上桃子山砍柴。消息一传出,同学们就欢呼雀跃起来,上山砍柴对于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充满着挑战和诱惑的事情,特别是要去颇带几分神秘色彩的桃子山这对班上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银银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因为从开始知事的时候起外公就告诉过她有关桃子山的神秘故事。外公说桃子山上有一种蛇名字叫猪儿蛇,它长有四条腿,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小猪的叫声一样。人在山上遇到猪儿蛇时千万不能朝山下跑,因为猪儿蛇滚下山的速度非常快,它很容易赶上人;相反,朝山上跑的时候猪儿蛇四只脚爬得慢,人就很容易躲过一劫。外公还说山上寺庙里的和尚死去的时候是不能入土下葬的,他们都是坐化后用一口大锅覆盖在其上面,所以人在山顶上遇到有覆盖的大锅千万不能揭开它,否则里面会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爬出来向你脸上喷射毒雾。</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同学们在李老师和两位科任老师的带领下带着自备的工具从桃子山脚下开始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山上开拔。一路上同学们笑逐颜开,此时唯有银银显得有些心神不定,夹在队伍里一边走一边好像若有所思,她在想一件自己心里面纠结了很久的事情。原来外公很早就告诉过银银桃子山是一座圣山,从古至今就一直护佑着生活在这周围的黎民百姓,山上的圣物遗迹都很有灵性,不能乱动。外公以前一时犯了糊涂在山上亵渎过圣物并因此遭受到神灵的报应,事后外公感到非常地懊悔且在此后余生一心向佛。现在银银想:这一次和同学们一起上山砍柴自己要记住外公的话,一定不要乱走乱动,如果有机会还要在圣物遗迹前要拜拜菩萨许许愿以便替外公赎罪,但这事绝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可是自己一个人又不敢去,这如何是好呢?</p><p class="ql-block"> “银银,在想什么呀?”,走在身后的好朋友丽丽的话突然把银银从思绪的困顿中拉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没……没什么,我在想李老师带我们砍柴是要去山顶还是就在半山腰里”,银银赶忙笑着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那多半会是在半山腰里,如果要去山顶那得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再说山顶上有些神秘和危险,老师也不会让我们上去的”,丽丽告诉银银说。</p><p class="ql-block"> “哦,那就好”,银银稍稍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放松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往山上走了一段路银银心里又犯了嘀咕:没去山顶我替外公办的事还要不要做呢?如果去做那又怎样做呢?过了一会儿银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但这需要一个胆子大且能帮自己保密的男同学陪伴才行。这时候银银想到了志华,但很快有否定了:志华不太合适,他性子太张扬,无论走在在哪里他都会引人注意。银银又想到了秋平,心里忽然一亮:嗯,秋平行,他人老实,做事又稳重,得找机会问问他。</p><p class="ql-block"> 到了半山腰李老师果然叫住了队伍并给同学们简单交代几件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大家在树林里四处散开去寻找干柴。这时候银银见秋平身边没人便抓住机会走到他身边悄悄地说:</p><p class="ql-block"> “秋平,过来一下我有件事找你”。</p><p class="ql-block"> 秋平转过头一看是银银,于是走上前说道:“什么事,你说嘛”。</p><p class="ql-block"> 尔后银银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跟秋平说了一遍,秋平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表示了同意。于是银银在前,秋平在后,他们俩就假装成一起砍柴的样子沿着石板路往山上飞快地走去。银银和秋平都是第一次走这条路,尽管是在晴朗的白天且下面的不远处还有许多老师和同学,但是他俩越往上走心里还是越感觉有些害怕,也许只是因为他俩各自内心有着强烈的愿望让其产生了一种足够强大的勇气去战胜这种内心的害怕,他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往山上走了一里多的路程之后银银终于在一棵古松处停了下来,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转过身对刚从后面赶上来的秋平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我们就到此为止吧”。</p> <p class="ql-block">  秋平立住脚抬头一看,这棵古松立在一个巨大的石头上显出极强的生命力,它虬龙般的树根像一双巨手紧紧地抱住大石头,深深地扎进石头的缝隙里。巨石的正面刻有三个大字——“平岁松”,古松褐色的树皮像战士的铠甲,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屹立在巨石之上。</p><p class="ql-block"> “平—岁—松”,秋平用手指着巨石上的三个大字一字一句地说:“这树龄应该是与山上寺庙的年龄一样长”</p><p class="ql-block"> “看,巨石下还有一些烧过的纸钱灰烬和残香”,银银眼睛一亮,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一样欣喜而郑重地对秋平说:“看样子这颗古松和菩萨一样是有灵性的”。</p><p class="ql-block"> 说完银银放下背篓取出柴刀便飞似的跑到石板路外侧的一丛青芭茅处用刀砍了几株又青又嫩的芭茅叶,回来后她放下刀和芭茅叶并从中抽出一株用双手将叶片卷起、打结,编织了一个一尺见长的芭茅结。一个、两个、三个,银银紧接着一共编织了三个,然后立起身将手中的一个芭茅结交给了一旁的秋平,说:</p><p class="ql-block"> “秋平,你也在古松前许许愿吧,菩萨会保佑你平安的”。</p><p class="ql-block"> 秋平点点头接过了芭茅结。这时候银银走上去来到巨石前缓缓地弯下腰一边将手中的两个芭茅结依次放在巨石脚下一边喃喃地自言自语说:</p><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外公的,这个是我的,愿菩萨保佑外公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说完银银直起身双手合在胸前低头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完了之后银银又对旁边的秋平说:</p><p class="ql-block"> “秋平,该你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秋平也学着银银的样子在古松前许了愿。许完愿之后秋平对银银说:</p><p class="ql-block"> “好了,菩萨会保佑你外公的,我们下山吧”。</p><p class="ql-block"> 银银上下再认真看了一次古松和巨石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他俩便匆匆地下到半山腰又汇入了拾柴的大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等到日落西山的时候,银银和老师、同学们迎着冬日的霞光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秋平的家住在村寨中间小学堂的上方,每次放学回到家秋平总有做不完的事在等着他,放牛、砍柴、煮饭、喂猪、插秧、打谷子一件都不落下,这有时候让秋平很是恼火,他总是不能像村里的有些孩子自由自在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事情。家里劳动力少,阿爹多数的日子又是在外给人做木工,阿娘在家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是给孩子安排了每个人要做的事情,秋平和哥哥就做重一点的活,而妹妹和弟弟年龄尚小就做轻一点的活。在冬季里,秋平周末放学回家或寒假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进山里放牛、砍柴或在家煮饭、喂猪,这两件事他和哥哥轮流做。</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包产到户后秋平家从生产队分到了一头名叫“蓬角”的大黄牯牛,别看“蓬角”高大健硕,其实它是很老实的,对小孩也是很亲近。“蓬角”犁田是把好手,秋平家里的十亩田全靠它的气力,秋平清楚地记得自从有了它之后家里谷物的收获一年比一年多。五年前的小时候家里连饭都吃不饱,经常煮“南瓜稀饭”吃,五年后的今天父亲已在吊脚楼的一角修建了一个小谷仓,里面半仓的稻谷足有五六千斤,全家吃饭已不成问题。五年来秋平和“蓬角”已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春夏季节的清晨和下午秋平经常牵上“蓬角”在田埂上让它吃上鲜嫩的青草,秋冬季节每天吃过早饭秋平经常又会赶着“蓬角”跟随村里的牛队一起走进大山。虽然秋平现在已到外地读书,自己和“蓬角”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许多,但只要一回到家秋平在所有可选择的事情之中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蓬角”呆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说到冬天进山里放牛,秋平和村寨里的伙伴最喜欢和牛伯在一起。牛伯是秋平的一位隔房堂伯,有五十多岁,也是名副其实的牛队长,村寨里的年轻后生几乎都跟在他后面放过牛。跟在牛伯后面放牛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你省事,早上牛在路上有牛伯在前面引路,牛进了大山里有牛伯帮你守着,下午牛丢了有牛伯告诉你往哪个方向寻找。每次放牛的时候秋平和几个伙伴就会先来到牛伯家报到,老远就冲着牛伯喊道:</p><p class="ql-block"> “牛伯,今天把牛赶往哪儿去?”。</p><p class="ql-block"> “钩子坡呗,那里好多天没去过了”,牛伯眯着眼不假思索地说。</p><p class="ql-block"> “好勒!”,大伙儿异口同声地应答道,于是各自又回到家把牛从牛栏里赶出来上了大路。</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大伙和牛伯吆喝着一起齐心协力把牛赶进大山,完了事大伙就快活起来,顽性也来了。临走的时候他们习惯性地留下话给牛伯:</p><p class="ql-block"> “牛伯,看好牛,我们去魔音洞玩去了”。</p><p class="ql-block"> 牛伯“嘿、嘿”两声算是应答,他自个儿哼着高腔曲调慢悠悠地进山砍柴去了。魔音洞是钩子坡悬崖下的一个大洞穴,洞口不大,呈一个高约三米、宽约四米的拱形。进洞十几米后里面空间突然放大变成了一个大厅堂,面积足有一两个篮球场大。连着大厅堂的又有三个大小和方向不同的洞,其中最大的一个斜着往下延伸,如果从这个洞口继续往里面走上五十多米就出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天坑,扔一个大石头下去过了很久很久才听到有回音,此后声音便“叮咚、叮咚、叮咚……”久久在洞里来回萦绕,魔音洞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前来此洞探险的人也因害怕到此地方就止住了脚步。牛伯年轻的时候和村寨里的几个人一起下过天坑,当时他们备了长绳、松脂木、手电筒、粉笔、炒米、水等探险工具和食品,用长绳系着箩筐把人放下去之后他们沿着地下河道走了一天一夜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却终究没有找到洞的尽头,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听到了乌宿撑船的声音。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踏足过天坑。</p><p class="ql-block"> 秋平和伙伴们钻过几次魔音洞,有一次也来到过天坑边,扔了石头下去确实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其余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大厅堂里玩,爬一爬石柱、石台,看一看石钟乳和土匪熬硝的石池,捡一些奇石和小石笋。洞内不常去,洞外却是秋平和伙伴们玩乐的好天地,他们在悬崖上拾干柴、挖青葛根,在溪涧里翻螃蟹、捞小鱼,在荒草地上挖小窑烧炭、蒸野果子吃,一天的欢乐时光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等到下午赶牛回家的时候,牛伯已经把牛群从树丛里赶到了山湾的溪沟里饮水,他坐在那儿悠闲地抽着旱烟等着小伙伴们一起回家。秋平渐渐地发现,由于自己去了外地读书这些在以前看来每天都要面临的家常事在慢慢地变少,时间稍微一拉长这些事现在再做起来反倒觉得多了一些新鲜和有趣,这种感觉就和每星期周末放学想急切回家的感觉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秋平在家闲着的时候也经常出去玩,秋明家是他常去的地方。秋明比秋平大两岁,秋平从小就跟在秋明后面玩,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小跟班。秋明的父亲在县城里工作,哥哥姐姐又多,家里的条件在村寨里算是很不错。秋明的家里有许多连环画和故事书,也有许多大人的书,这让秋平很感兴趣,九月开学的时候,秋明还给了秋平一本厚厚的《小学数学习题集》,秋平的数学成绩好起来很大程度归因于这本书。不仅如此,两年前秋平还从秋明那里学会了吹口琴,去年的冬天秋明给秋平送了一把新买的口琴并且两人在村里举办的春节晚会上登台联合演奏,这让秋平第一次尝到了人生成功的喜悦。不过秋平也很感慨秋明的不幸,小时候因过于顽劣而失去了左手。当时秋平跟随秋明一起在他家玩,两人在楼上翻出了秋明的大哥从部队里带来的几颗雷管,秋明以为是爆竹便拿了两颗下来。因为雷管没有引线,秋明就拿刀先试破了一个,结果发出了“噼啪”的响声,见没事后秋明便从火塘里拿出柴火点燃了另一颗,突然间“嘣”的一声巨响把一旁观看的秋平都吓了一大跳,紧接着就看见秋明来回大喊大跳,一只手从手腕处折断垂了下来鲜血直流。巨大的响声惊动了在附近劳作的大人们,他们赶回来一看出了大事,于是赶快把秋明背下山送到了草塘乡医院,虽然秋明经过抢救最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永远失去了他的左手。(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