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往事——皮市街拆迁时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己平常喜欢出去拍点什么,只要有空。因为照片是最好的记忆工具。现在是数码时代,智能手机就是一部照相机,方便你随时记录一切,比那时要背只相机出去方便多了。所拍的照片回家存进电脑,想看打开电脑,依旧能让你回想起那时,那人,那事。就这样突然回想起我拍的皮市街,那时皮市街正在拆迁进行时,想在完全拆迁前留点什么,皮市街拆迁是2006年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皮市街给我留下了童年的记忆。老街南面的起点,街西(广陵路)是一家中药房,隔壁是一个百货商店,再向西是团市委。街的东头是一家杂货店,往东便是房产公司。皮市街的对面是蒋家桥,东头是粮店,向东是四美酱品店,然后是方圈门菜场;西头好象是一爿水果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皮市街在我的记忆里是条热闹的街,上学天天要从皮市街经过,天天有看头。从南面往北走,有皮市街派出所,门口的布告栏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凡是布告一有张贴,下面肯定站着不少人翘首阅览,如遇到有红勾勾的,更是不得了,乌压压的一片,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记得那时的“罪犯”所犯的罪行现在似乎看不到了,什么“现行反革命”、“投机倒把”、“反动道会门”等等,说明时代在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皮市街那时是扬州的教育资源的密集区域,扬州师范附属小学跟风箱巷只有一墙之隔,风箱巷向北有扬州聋哑学校,从大芝麻巷进去有石榴巷小学,大芝麻巷对面是宛虹桥小学,再往北便是扬州师范(市五中)了,扬州师范(市五中)的北边是东关中心小学和市一中。小小区域容纳了这么多的学校,住在皮市街附近,上学是极为方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巷的南面也是一处热闹的地段,这儿有一粮油店,粮油是老百姓每天离不开的食物,民以食为天,那时粮油完全靠计划供应,月底拿着粮油供应证和户主图章去粮店排队领下个月自己家的粮票和油票,然后分若干次再来粮店购买你需要的粮食和油品。所以粮店从一早开门到傍晚关门,总是门庭若事,熙来攘往。没什么好解释的,粮油店是独家经营。粮店的对面还有个小人书店,一分钱一看,厚一点的则要二分钱,当然可以出更多的钱租书回家阅读。小人书是我们儿时的最爱,陪伴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看“小人书”是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时尚和潮流,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精神家园。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电脑、手机,能够有一本“小人书”看,简直是如获至宝。 “小人书”的学名是连环画,是用绘画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每一页的边上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小人书”里有故事、历史、神话、戏剧等无所不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巷北面的公共厕所完全保留了下来,位置没变,只是翻建出新。记得旁边是皮市街居委会,有一次在拍苍蝇有奖的活动中,我到居委会领过奖,所以对居委会留有印象,现在再也看不到居委会的痕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仓巷肯定有水仓,水仓巷头有水井,大门里面有一大水池,还有救火之用的半圆红色的水桶数只和人工抬压的“救火龙”,这些已一去不复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万寿街向北就没有什么商店了,街的东边几乎和现在一样,是扬州师范(市五中)一道长长的学校围墙,街的西边有“扬州教案旧址”,属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皮市街最北面,师范的西北角有一个小型的纺织厂,经过那儿纺织机隆隆。皮市街的最北头成“丫”字形,和湾子街和罗湾街相接,那时的罗湾街也很热闹,是一个小型的商业区,有酱园店、南北货店和日杂店等等,我时常从万寿街去罗湾打酱油买酱菜,都要经过那个小纺织厂,印象深刻,不知现在有多少人记得那个地方有个纺织厂的存在?小纺织厂的位置就是现在田家炳中学的大门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街的回忆太多太多,一时半会也写不完。而现在出生的娃娃们,已经是另一个时代了,不知道等他们懂事起,会羡慕起那时候的我们吗?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机;有的是“洋片”,弹子球和蹦白果。回不去的时光乐土,挥不去的都写满面孔和青春一起褪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皮市街拆旧如旧,成了现在扬州出名的一条“老街”,其实,“有的地方,看一眼就少一眼。”真正的皮市街在我的照片里还存有一点反映,有许多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消失,未来也许还要迎来更多的告别,但这种“消失”,也是一种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皮市街,城市发展兴衰沉浮的见证者,也承载着老扬州人的乡情记忆。这里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人情味,再到如今不可避免的新旧交替。这是我写的有关皮市街的第四篇美篇,也是最后的一篇,作为我2020年美篇的句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皮市街北端没有什么商店,路东是市五中的学校围墙。 北端路西有一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扬州教案旧址,一座二层建筑,已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好象仍有居民居住,现保存着,不知哪一天能得到修缮? 扬州教案事件——“扬州教案”旧址距今已有150年历史。1866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在此创建了扬州第一座基督教堂,由于传言洋教士残害儿童,激起民愤,扬州民众毁坏教堂,赶走了传教士。后来,当时的英国驻上海领事率四艘军舰前往南京,迫使清政府接受不平等要求,并罢免了扬州地方官,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扬州教案”。历经沧桑,1996年10月,“教案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仓巷头有水井,现在的皮市街上已经看不到此口水井了。 这个铁皮大门记得是曾经的粮管所,它的北面就是粮油店。 这房屋的山墙有点特色,这就是当年的扬州聋哑人学校。 这个门楼在风箱巷的北面。 这家小杂店时间蛮长的了,对过是新民巷,它的南边以前就是小人书店。 唯一的厕所今依在。 扬州城在刚开始有自来水的时候,我们隔三岔五地到这里抬水,因为这里有个自来水站。 当时的五中大门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div><br></div><div><br></div>本篇完。<br><br>本文作者:笔名田丁,50后。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我是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也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独白。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br><br>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br><br>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