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的“观风听月”诗为何能流传至今?其“意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七星山人

<p>  风可以听,月可以望,这是一般性常识。“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更爱扁舟宿寒夜,独听风雨过芦花”,这是唐诗中关于风的描写;“潭空观月过,涧静见云多”,“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是唐诗中对月的感受。风以声音形象入诗,月作为视觉形象来吟咏,“听风观月”都是诗人耳闻目睹的感受。可是,传说中宰相刘罗锅却用非于常人的智慧,颠覆了这个结论。</p> <p>  话说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圆明园的一百零八景中,有一处“方壶胜境”,这里有“风”、“月”二楼。乾隆皇帝知道宰相刘罗锅书法了得,便让太后下懿旨命刘墉为风月二楼题写匾额。刘墉接旨后刷刷点点写好了四个大字——观月听风,每个字三尺见方,一张纸一个字,笔力浑厚,行若游龙,乾隆连连称赞。</p> <p>  和珅素与刘墉不和,便心怀鬼胎向乾隆讨旨,要亲自监工制作匾额。在工匠雕刻过程中,和珅有意把“观月听风”变成了“观风听月”,目的是让刘墉在皇帝面前无法交代,借此陷害刘墉。</p> <p>  待到皇帝揭扁后,发现“观风听月”四个大字龙颜大怒,问刘墉作何解释?刘墉不禁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被和珅搞了鬼,情急之下只好自圆其说。于是,用两首诗分别为“观风”和“听月”做了注解,乾隆听了心里也不得不佩服刘罗锅的机智和才华,一场大祸被刘墉巧妙化解。于是,留下了堪称经典的典故。</p> <p>  刘墉分别用一首诗对似乎不能“观”的风和难以“听”的月做了合情合理的阐释,让乾隆皇帝龙颜大喜,不仅没有责罚刘墉,还特意赏赐了他,就连总是与刘墉势如水火的和珅,也不得不佩服刘罗锅的聪明才智。</p> <p>且看如何“观”风——</p><p><br></p><p>观风楼上倚栏杆,</p><p>且见旌旗上下翻。</p><p>远望麦浪如潮涌,</p><p>扁舟帆起箭离弦。</p><p><br></p><p>再瞧怎么“听”月——</p><p><br></p><p>听月楼高接太空,</p><p>忽闻嫦娥笑语声。</p><p>吴刚伐桂金斧响,</p><p>玉兔捣药杵舂鸣。</p> <p>  这两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刘墉随机应变、才智过人以外,主要是诗的意境堪称独到。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刘墉这两首诗便是对诗歌意境的绝佳诠释,值得我们在诗歌创作时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