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探秘行摄(下)

布衣行者

<p class="ql-block">第一期香山静宜园探秘行摄之后,在整理美篇过程中阅读了清代古籍《宸垣识略》,感觉古籍对于静宜园二十八景的叙述非常精到,于是抄录于此作为这期的开头:</p><p class="ql-block">“靜宜園在香山前,為城關。內東西各建坊,中架石橋,下為月河。度橋為宮門,內為勤政殿南北配殿,前為月河殿。後北為致遠齋,南向。西為韻琴齋、聽雪軒。東有樓,為正直和平。殿后西為橫秀館,東向南為日夕佳亭,北為清寄軒。橫秀館後建坊,內為麗矚樓,後為多雲亭。麗矚樓後南為綠雲舫。麗矚樓迤南為虛朗齋,前為石渠,為流觴曲水,為畫禪室,後為學古堂,東為郁蘭堂,西為佇芳樓,又後宇為物外超然。其外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宮門。</p><p class="ql-block">考按:虛朗齋相傳即永安村地。學古堂前周嵌禦制靜宜園二十八景詩刻石。</p><p class="ql-block">東宮門外石路二,南達香山寺,東建城關,達于帶水屏山。門宇南向,西為對瀑,北為懷風樓,其左為琢情之閣,東南為得一書屋,西為山陽一曲精廬。帶水屏山之西為瓔珞岩,其上為綠雲深處。瓔珞岩東稍南為翠微亭,亭東為青未了亭。迤西岩際為馴鹿坡,坡西有龍王廟,下為雙井,其上為蟾蜍峰。</p><p class="ql-block">考按:蟾蜍峰又謂之蛤蟆石。雙井水東北注松塢雲莊內,入知樂濠,由清音亭過帶水屏山,繞出園門外,是為南源之水。</p><p class="ql-block">蟾蜍峰稍東為松塢雲莊,又東為憑襟致爽,後為棲雲樓。香山寺前石橋下方池為知樂濠。</p><p class="ql-block">香山寺在瓔珞岩之西,前建坊,山門東向。南北為鐘鼓樓,上為戒壇,內正殿後殿。又後六方樓,三層。又後山巔有樓。正殿門外有聽法松,山門內有娑羅樹。【聽法松三字鐫刻于石闌】寺北為觀音閣,後為海棠院。院東為來青軒,有聖祖禦書。西為妙高堂,北為無量殿。湯右曾來青軒敬瞻禦書恭紀:丹梯翠磴引躋攀,忽到天開地辟間。別有樓臺連碧落,盡消煙霧出青山。光涵象外千重影,氣結空中無色斑。奕瀉華軒懸禦匾,墨痕鮮潤似初頒。</p><p class="ql-block">來青軒西南為歡喜園,東西各有枋楔。寺稍西六方亭為唳霜皋。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毘盧閣殿。正殿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岩室。洪光寺前盤道間敞宇為霞標蹬,宇北為玉乳泉,泉西稍南為絢秋林,林北為雨香館,為灑蘭書屋,其南為林石天海。</p><p class="ql-block">考按:自勤政殿以迄雨香館為內垣,凡景二十。內垣凡六門:曰東南門,曰東北門,西曰約白門,西南曰如意門,西北曰中亭子門,北曰進膳門。</p><p class="ql-block">麗矚樓北度嶺為晞陽阿,西為朝陽洞,後為觀音閣。晞陽阿北為芙蓉坪,樓東敞宇為靜如太古。芙蓉坪西南為香霧窟,後為竹罏精舍。其北岩間有禦書西山晴雪石幢,為燕山八景之一。又北為潔青履。香霧窟南稍東為棲月崖,其西宇為得趣書屋。距崖半裡許,設石樓門,鐫題曰雲闕崖。北為重翠庵,其下為龍王堂,下有泉。庵東南為玉華寺,山門東向,內正殿二層。西南宇為玉華岫,其東為皋塗精舍。寺西南峰石屹立,上勒禦題為森玉笏。東北為超然堂,堂南為矌覽台,後為碧峰館。森玉笏東北峰上有亭,為隔雲鐘,以遙聞大覺生寺華岩鐘聲也。</p><p class="ql-block">考按:自晞陽阿以迄隔雲鐘,為外垣,凡八景。”</p><p class="ql-block"> ——摘自《宸垣識略》</p> <p class="ql-block">“九曲十八盘”蹬道(局部)</p> 霞标蹬,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霞标蹬位于十八盘下,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原为“九曲十八盘”蹬道间的三间敞亭。在此可观霞起,乾隆帝有诗“踏蹬看霞起”句,故名霞标蹬。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20年在原址按原样复建。 <p class="ql-block">雨香馆,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玉乳泉西南,此处晴雨朝暮各具特色,惟雨景最奇。因雨来之时,苔草芳馨郁烈,沁人心脾,故名。原景区由雨香馆宫门、翠微山房、洒兰书屋、林天石海、揽秀亭等建筑组成。雨香馆背靠“剑山”,回廊环绕,芳菲盈园,幽深清凉。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被改建为私人别墅。2015年按原貌复建后一直大门紧锁,游客只能望园兴叹。</p> <p class="ql-block">玉乳泉,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由人工开凿出三方石潭,山泉流汇其中,不溢不竭。由于泉水凝聚力大,类如乳汁。乾隆即命名为“玉乳泉”。1860年静宜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玉乳泉也未能幸免,仅存殿基遗址和部分石刻,但泉水依旧。民国初年达官贵人四处兴建别墅,纷纷凿地引泉,导致此泉断流,仅余泉洞、石潭。2011年恢复景观,引水凿池,“玉乳泉”盛景重现。其周边巨石镌刻乾隆御笔“凄乳泉”“仙掌”“罗汉影”等石刻。乾隆御制“咏玉乳泉诗”也镌刻于玉乳泉旁崖壁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乍可微风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偏宜皎月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河不千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境即三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演漾冈峦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巻舒晴雨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灵源何处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脉试寻探。</p> “致佳”小亭 乾隆帝御笔“知时”石刻暨知时塔 <p class="ql-block">玉华岫,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玉华岫位于香山中麓,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山腰中部的一个庭院型建筑。其地原为明代玉华寺,山门向东,正殿西南,乾隆时曾辟小轩,其地高爽,可俯览群岫,故题名“玉华岫”。 玉华岫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999年恢复玉华岫,新建的玉华岫景区由玉华寺山门、天王殿、玉华岫、邀月榭、绮望亭、溢芳轩游廊等建筑组成,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园中之园。现院内部分殿堂恢复了清代原貌,开办了陈设展览,身临其境,景色幽雅,是游客休息品茶,观赏红叶的最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重翠庵,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栖月崖北,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重翠庵原有配殿一座三间,方亭一座,院东侧有龙王庙及寿康泉。乾隆以此处“岚青树碧,烟浮翠重”命名。186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2015年在原址按原貌复建后一直没对游客开放。</p> 阆风亭,位於静宜園西垣墙之外山崖之上,临亭可春望桃花,夏观雨景,秋览红叶,冬赏雪色。为静宜園飽览山色绝佳之地。 森玉笏及峰顶小亭,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从阆风亭向西直上,可见一巨大的悬崖峭壁。乾隆帝见它像朝臣手中的笏板,故赐此名。森玉笏景区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石壁题刻。2020年按原貌复建后一直未开放。 <p class="ql-block">晞阳阿,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晞阳阿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原建筑由晞阳阿、观音殿、延月亭和朝阳洞等组成。朝阳洞为一石穴,传说乾隆发现后命人清理,还曾在此静坐。其建筑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15年10月修复。洞穴上方有乾隆御笔“朝阳洞”三字。旁边的峭壁上还有御制诗刻八首。</p> 栖月崖,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栖月崖始建于清朝,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栖月山庄”。1986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修复。 香雾窟,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静宜园时期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位居半山,此处绿荫掩映,清静优雅,草木芳香弥漫,故被称做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原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2003年竣工。香雾窟由三座院落和一个观景台组成,建筑以垣坊、城关封闭为苑,内建游廊、殿宇、楼亭,精巧别致,是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 西山晴雪,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主要泛指西山雪景,北京西北郊的西山山脉素称“神京右臂”,早在金代,就有西山积雪之说。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小有”亭 乾隆御笔题刻“蔚秀” 芙蓉坪,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芙蓉坪位于玉华岫东北侧,原为三间二层楼阁,楼东石壁题刻乾隆御制“芙蓉坪”诗;东侧有敞厅三间,厅外檐向东悬乾隆御题“静如太古”匾额;西南建“有秋亭”一座。登临芙蓉坪远望群峰有如出水碧莲,乾隆以“翘首眺青莲”的诗句说明此景之秀丽。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北侧石壁上仍保存乾隆御笔“芙蓉坪”三字及御制诗:<br>足底生雲霞,<br>臂左招星辰。<br>振衣千仞岡,<br>此語誠可人。<br>到來每徘徊,<br>欲去重逡巡。<br>翹首眺青蓮,<br>堪以靜六塵。<br><div>可惜复建后并未开放,无法观赏御制诗刻风采。</div> 隔云钟,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芙蓉坪东侧,原为一山亭。由于地势较高,时有雾起,每当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隐时,再次聆听卧佛寺、宝胜寺、法海寺、大觉寺等古刹钟声,悠扬断续,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应,颇具静中之趣,故名隔云钟。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亭基。1994年按原貌复建,再现胜景。 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琉璃万寿塔 “来秋”亭 致远斋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与勤政殿、虚朗斋、丽瞩楼同为静宜园皇家宫殿区。虚朗斋被焚毁后在原址上改建成了香山饭店,丽瞩楼也仅剩遗址。 勤政殿及殿前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