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参赛作品选(6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塞外雄鹰姐妹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华</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隆化看望年迈的父母。进了家门,看见父亲坐在沙发上,正探着身子翻看茶几上一本厚厚的书。我好奇地凑过去一看,是《隆化知青》。父亲说,这是政协王主席送给他的书,里面收录了他的一篇文章《塞外雄鹰》。</p><p class="ql-block"> 我翻开书,看到“塞外雄鹰”正标题下,还有个副标题“记下乡知识青年郑家元同志的英雄事迹”。父亲说,郑家元是郑家慧的妹妹。她们是天津知青,但郑家元牺牲了。听了父亲的话,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p><p class="ql-block"> 母亲接过话茬说,郑家慧两口子前天还来家里看你爸呢,她俩刚从天津回来没两天,还跟你爸一起照了张相呢。我边翻看《隆化知青》边问父亲,你是怎么认识郑家慧的?父亲说,郑家慧的妹妹郑家元牺牲了,县革委成立了郑家元事迹调查组,我是调查组成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这姐妹俩可真是不简单,她俩是1969年1月12日从天津来咱们隆化县旧屯乡大地村插队落户的。当时郑家元才15岁,刚念初二,不是上山下乡对象。她找到学校,表示坚决要到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学校只好批准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大地村啊,父亲叹了口气,说,那可真是个穷山沟子,村里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庄稼人缺衣少穿的。可是从天津大城市来的这姐妹俩,战天斗地的热情很高,一点都不怕苦,把这穷山沟子当成了自己的家,和庄稼人打得火热。</p><p class="ql-block"> 姐妹俩插队落户后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儿,还和其他知青一起组织了铁姑娘队,办起了农民夜校。过年了,妈妈从天津打来电报,让她们姐妹俩回天津过个团圆年。可是这姐妹俩愣是不走,非要在大地村和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你别看郑家元人小,她可是个热心肠,就爱帮助人。她帮军属大妈推碾子、撒年糕,年糕快要出锅时,她却悄悄地溜回了知青大伙房。她前脚儿走,大妈后脚儿端着年糕就追过来,直说她不实在。可是郑家元曾经把自己都舍不得铺的新毯子,送给了贫农张凤林,还给他家的小孩儿做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见我眼里露出崇敬的神情,父亲说,郑家元做的好事儿可还多着呢。一天深夜,社员赵瑞林的小孩病重,郑家元帮忙帮助抱孩子,提着灯笼,走了十多里山路,把孩子送到了公社卫生所治病。天刚蒙蒙亮,家元一点没耽误上工,照常跟社员一起下地干农活儿。村干部心疼她,把她撵回天津休假。休假的这几天,她也没闲着,带着天津车站生病的老工人看病,还把从农村带来的十个鸡蛋送给了这个老工人。</p><p class="ql-block"> 我惊诧八十三岁患脑血栓十多年的父亲还有这么好的记忆力,时隔这么多年,农民的名字还能叫得出来。可见当年父亲在大地村调查郑家元事迹时,心中的震撼和感动。是啊,五十年后,我听到这些,心中都充满了感动,何况父亲这个当年的亲历者。</p><p class="ql-block"> 郑家元每天都学习毛主席著作,写下了15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她对姐姐郑家慧说:“心中有了红太阳,千难万险无阻挡。”</p><p class="ql-block"> 她不光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不管干什么活儿,她都抢最重的活儿干。挑水,有大桶小桶,她把大桶抢在自己肩上,每担水有80来斤重,把她的肩膀都磨破了,可是她一声不吭。分粮,一百三四十斤的大口袋,她二话不说,扛起来就走。扛完集体的,又给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扛。而她自己分的整玉米都没空儿搓。</p><p class="ql-block"> 她是真正的每天都在为人民服务啊!父亲感叹道。</p><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天的一个黄昏,大槟榔沟发生了火灾。火场离大地村十五里地远,郑家元和另外三个知青得知了火情赶紧跑去救火。郑家元穿了双塑料底鞋,上山路很滑,一步一摔跤。她急了,把鞋一脱,光着脚就往山上跑,冲入火场和大家一起扑打山火。两个小时后,总算把山火扑灭了。这时郑家元才觉得双脚剧痛,一看脚,已被扎得血肉模糊了。一个农民赶紧脱下自己的袜子给家元穿上,扶着她回到村里。</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到这儿,微微皱起了眉。想象着郑家元光着脚救火,双脚被山石和蒺藜扎得血肉模糊的情景,我的心一紧,也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心疼郑家元,也对她佩服之极。</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郑家元在下乡的两年半时间里,两次扑灭山火,三次抗洪抢险,尤其是最后这次。说到这,父亲的表情严肃了起来,眼神凝重。</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1年7月18日中午,大雨倾盆。郑家元正在吃午饭,她端着饭碗,却无心下咽,心里惦记着:下这么大雨,村里的库房会不会进水,大坝会不会出危险。她越想越放心不下,撂下碗筷,拿起铁锨就冲进了大雨中。她看到库房没有进水,放心了,就冒着雨把防护沟加深加宽。她又跑到河边,看玉米没有被淹,放心了。突然,远处有人喊“山洪下来了,赶快护坝!”她心里一惊,赶紧向大坝跑去。</p><p class="ql-block"> 暴怒的山洪拼着命向大坝冲撞,把田边的一段坝撞出了裂缝,哗啦一声倒了半墙,洪水咆哮着冲进了田地。</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集体财产要受到损失,郑家元急得浑身冒火,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想用身体堵住缺口。一个浪头打过来,把她卷进激流冲走了。后边的群众边跑边喊:“家——元——”“快救人哪!”</p><p class="ql-block"> 郑家元被洪水卷着冲出二十多米,才抓住坝墙外的一个木桩,站起身扶着坝墙走上来。大家劝她回去休息,她抹一把脸上的黑泥汤,坚定地说:“现在不是时候,咱们赶快挡坝去!”说完,她手脚不停,一趟趟地和大家一起扛石头,培土,又在泥水里泡了两个来小时,一直到把大坝的缺口堵住才回到村里。</p><p class="ql-block"> 她浑身湿漉漉的,累得腰酸背痛,左腿尤其疼痛。她卷起裤腿一看,左小腿胫骨被山石磕了一道半尺长大血口子,还有一个小洞。</p><p class="ql-block"> 她的伤口开始肿胀、化脓。她平时负责保管村里的库房,现在她都下不来炕了,还让别人把她搀到库房,给村里取东西。</p><p class="ql-block"> 她下不来炕了,就在炕上做手榴弹把,边做边随着广播喇叭唱革命样板戏,一天就做出15个手榴弹把。 </p><p class="ql-block"> 她下不来炕了,仍然坚持读毛主席著作。社员方玉荣、王德花来看她,她让她俩把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找来办补习班。这时,她的腿肿得像小坛子一样粗了,还没等人来,她就牙关紧闭,开始痉挛。</p><p class="ql-block"> 大家连夜把郑家元送到了县医院,值班大夫诊断郑家元为急性破伤风合并败血症。郑家慧看着昏迷不醒的妹妹,心急如焚,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求医生一定要救活她的妹妹。县里指派医院最好的医生组成抢救小组,全力抢救郑家元。但终因病情过重,18岁的郑家元停止了呼吸。</p><p class="ql-block"> 讲到这儿,父亲神情黯然。我的心情也沉重不已,对郑家元肃然起敬,又深感惋惜。</p><p class="ql-block"> 父亲端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说,隆化县政府为郑家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知识青年的榜样”光荣称号,号召全县青年和广大群众向她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按照县政府的指示,把郑家元事迹宣传稿发了出去,《河北日报》《承德日报》《天津红卫兵报》都以整版篇幅登载了郑家元的事迹和日记摘抄。 《河北工农兵画刊》刊发了郑家元事迹连环画。著名播音员关山,还在天津电台播讲了郑家元的事迹。1987年,隆化县民政局申请,河北省政府批准,追认郑家元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郑家元牺牲半年后,郑家慧扎根隆化县当老师,一干就是20多年。这个郑家慧也不简单,她以妹妹为榜样,从不满足于现状,一直坚持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中学历史一级教师职称。1991年,在隆化县扎根22年后,郑家慧才按天津照顾知青子女的政策,携家眷返回天津。</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家慧捧着家元的骨灰,眼含热泪,把妹妹的骨灰撒入滦河,嘴里念叨着:“家元啊,跟姐一起回家吧。”</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下来。</p><p class="ql-block"> 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天津市,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郑家慧调到了天津市102中学,教高中历史。能够继续当老师,家慧别提有多高兴了。她像在隆化时一样,工作上兢兢业业,没多久,她就获得了天津市中青年教师双优课“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人哪,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父亲看了我一眼,接着说:“ 1995年,家慧无意中发现了乳房有肿块,到医院一检查,竟是可怕的乳腺癌。”</p><p class="ql-block"> 家慧心中充满了恐惧、震惊、委屈、不甘。慢慢冷静下来之后,妹妹家元可爱的小圆脸儿、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这么多年,家慧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妹妹。妹妹家元为抢救集体财产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时刻鼓舞着她。家慧接受病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 术后两个月,要强的家慧就又站在了讲台上。战胜癌症,重返教学岗位,家慧更加珍惜生命,也在思索生命的价值,想给多年热爱从事的教育事业留下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家慧开始潜心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探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样一来,枯燥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了!</p><p class="ql-block"> 家慧的努力,为她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她设计制作的历史教学软件,有十多项获得国家级优秀奖,市、区级一二等奖。学生们都喜欢这位和蔼可亲、与时俱进的郑老师,亲切地称呼郑家慧为“现代化老太太”。她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敬业爱生先进教师”,河东区“十五”期间首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河东区第二届“名师”。</p><p class="ql-block"> 2006年退休后,家慧还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培养下一代,发挥着余热。</p><p class="ql-block"> 听了父亲的讲述,我对郑家慧更加钦佩,跟父亲要了郑家慧的手机号,把郑家慧加为微信好友。郑家慧的网名叫“笑对人生”,我知道,这是她经历了诸多磨难后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我和郑家慧很少聊天,但她发的朋友圈我都会关注。从她的朋友圈里,我了解到现在的她,更加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天,已经70岁的郑家慧不辞辛苦,积极做新冠疫情防疫志愿者。事后,收到了社区颁发的“战役勋章”,她高兴地戴上勋章照了张相。10月2日,郑家慧又来到大街上,帮着交警维持秩序,做“交通文明志愿者”,她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作者:方华,女,公务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承德市双滦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中外文艺》《中国文学》《中华文艺》《散文时代》《华夏散文》《阅读》《中国散文家》《天津诗人》等文学刊物。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入《中国精短散文1949-2015》等多种文集。</p> <p class="ql-block">我下乡插队时,曾经当过隆化县通讯报道员,方福成是隆化有名的笔杆子,他在县委宣传部时,曾经亲自教过我写通讯报道的技巧,对我在老陡山水电站做战地报道和在隆化县教育局编辑《教育简报》的实战中有很大帮助和提高。特别是家元牺牲后,更是对我关怀备至,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调回天津后,我们失去了联系。2018年通过方福成的女儿方华,我们才联系上。暑假我回隆化时专程去看望他们老两口,我爱人帮我们拍了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方华是女承父业,青出于蓝,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欣赏之余,深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家元下乡插队前,在北宁公园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郑家元1970年,在隆化县烈士陵园董存瑞雕塑前拍的照片。贴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