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文/石屋山人

石屋山人

<p class="ql-block">老屋</p><p class="ql-block">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文/石屋山人</p><p class="ql-block"> 老屋不大,像个灰头土脸的老头孤伶伶地坐落在村子的东头。泥筑的墙,麦草苫的房顶。院落更小,刚够让一声叹息回声过来,屋阶下种着几株不知名的花,伴着杂草放肆地长着。院墙也是泥筑的,显得很陈旧,那泥土就像凝固了的血褐红褐红的。</p><p class="ql-block"> 潮湿的地方斑驳着浓浓的青苔。墙角处还有一株歪脖枣树,老态龙钟,枝条像老翁干巴的手抖索着伸出院墙,倔强地支棱在小巷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家的老屋,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遗留下来的。后来分家爷爷就把这祖业给了我父亲。说来也怪,父亲把这萧索凄凉的老屋像守孤岛般地坚守着。</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都搬进了锃明瓦亮的三间大瓦房里,而父亲依然每天晚上卷起铺盖去他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1998年村里要规划冲巷,我家的老屋碍事,村干部要求父亲把老屋给拆了,父亲死活不肯。好在村支书是我们家族中的小辈,也觉得这倔老头大概是恋着祖业吧,好在村子规划不是什么大工程,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而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对老屋的依恋如此执着。后来依稀从母亲那干瘪的嘴里知晓了点有关老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春天是一个极其惨烈的春天,血战台儿庄的枪炮声震撼着,撕扯着人们的心。逃难的人流就像一群无助的羔羊任凭虎狼的追逐撕咬,悲壮的血浸染着大地。</p><p class="ql-block"> 父亲亲眼目睹一家五口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而躲进牛车底下,未能幸免的惨烈情景。那撕裂的肢体,破碎的牛车零散一地与血肉搅在一起。祖父祖母带着我父亲和三个大爷,一个姑姑跑到了运河南。麦子泛黄的时候,台儿庄的枪炮声才逐渐平息,从田野里可以闻到麦子的香甜和着血的膻腥。</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时一片凄凉,到处是废墟。我家老屋只剩下几堵被烧红了的士墙和几根未燃尽的棒头,到处被烟熏得乌黑。残墙断壁下不远处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十具日军尸体。几只野狗正咆哮着,撕咬着,难闻的腥臭味直扑鼻孔,可以想见这儿曾经发生过一场怎样的血腥拼杀。两颗被日军割下的中国军人的头颅,被血淋淋地挂在了墙角处的那棵歪脖枣树上,圆睁着二目,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愈发悲壮惨烈。幼小的父亲见不过如此血腥场面,扑在祖母怀里嚎啕大哭。祖母急忙从荒凉的院落里薅了一把白蒿捂住了父亲的鼻孔。</p><p class="ql-block"> 后来祖父约着几位乡民把两位勇士的尸首掩埋了,也把那几十具日军的尸首一并埋了。祖母说:"这屋死过人,咱们另选个地方盖房吧!"祖父说:"替老百姓打鬼子的人不是坏人,怕啥。"收了麦子,四下凑合了点麦草又把那屋顶给苫上。经过战火的焚烧那土疙瘩墙愈发结实。</p><p class="ql-block"> 听完这段故事时,我也对老屋产生着一种莫名的感动,触摸着那被战火,被烈士的鲜血浸染过的黯红色的土墙,俩勇士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面对敌人的凶残,面对国破家亡,他们把愤怒的枪口对准敌人,他们不像美国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把死亡当成一种"艺术",他们在无奈中成为了特定时代的个人英雄。尽管无人知晓他们的名字,尽管无人知晓他们的英雄壮举,但是他们的灵魂不朽!精神不朽!壮举不朽!最其码我的父亲及祖辈们记住了他们,并深深地烙在了灵魂里。</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家老屋由于规划需要终于拆了。拆的那天,父亲无奈地站在老屋旁看着十几个青壮年推那堵墙,怎么也推不倒。他们嘴里嚷嚷着:"这土疙瘩墙满结实咧!"父亲意味深长地接了句:"是啊!当年的小日本都没能烧倒它。"说这话时我分明看到一行泪悄无声息地爬过了父亲满是沟壑的脸。蓦然间我读懂了父亲,这不单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那场劫难的印记,更有的是父辈们对今日和平生活的无比珍爱。</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残墙,碎砾,这风蚀的废墟,我们再也不会单薄得如一缕行色匆匆的风,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火山喷发的热量和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t;此文发表在《山东文学》后转载于《青年文摘》&gt;</p> <p class="ql-block">石屋山人原名晁岳超,山东枣庄人作品曾在《人民文学》《山东文学》《散文》《星星诗刊》《抱犊文学》《参花》《花溪》《青年文学家》《文学欣赏》巜齐鲁文学》《时代文学》《渤海风》等众多省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奖,曾获得由《时代文学》主办的全国征文一等奖,《文学欣赏》主办的全国征文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冰心杯散文大赛单篇散文优秀奖,组诗《我的祖国》入选中宣部为祖国献礼七十华诞编写的《中国先锋大典》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