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漫步仰韶文化遗址公园

我是一座山

2020年12月27日,周日,午后,在暖气房里捂得汗津津的,不出去走走就对不起窗外的冬日暖阳。于是驾车出门,沿韶州路东行,折而往北,不时就到仰韶遗址公园。暖阳铺地,微风不寒,难得的好天气,又加此地势高,视野开阔,心情随之豁然开朗。 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4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资料显示:1921年10月,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报经中国政府批准,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札、陈德广等人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及发掘,并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资料,从而证实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按照考古学的惯例,一般将首次发现古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因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故称为"仰韶文化"。自此开创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 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届时,渑池县将举行仰韶百年系列纪念活动。作为仰韶百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点和亮点工程,2017年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得到国家文物局审批立项,经过近3年建设,今天公园已初具规模,园区道路铺设完成,户外景观处处,目力所及,尽显仰韶文化特色。 资料显示,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至今经历了三次发掘。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此而得名。在国家积贫积弱背景下开始的第一次发掘,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西来说”产生强烈冲击。1951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仰韶村遗址第二次发掘便启动,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之一,此次发掘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1980年至1981年,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后进行的,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取得了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div>  2020年,作为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的纪念项目,在仰韶村遗址开展了第四次发掘。7月3日,在仰韶村遗址寺沟组工地上,我曾探访正在进行的 考古勘探,因有施工围栏,我只能远远的看那些探工们挥动洛阳铲在烈日下劳作。这是在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对遗址公园考古勘探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考古勘探,将为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做前期准备。</div><div> 可以说,近百年来,仰韶村遗址的历次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诞生成长和发展以及考古学探索中华文明历程、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缩影。同时,仰韶村遗址历次考古发掘工作也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息息相关。</div> 隔饮牛沟东望,现代工业厂房巍然屹立,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并存。 园区道路每隔一段就镶嵌一块颇具彩陶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地砖。 公园雕塑充分显示了仰韶彩陶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5300年),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大发展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还出现红彩、白衣彩陶等,图案主要是由几何纹构成的花卉形图案。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彩陶的主题花卉图案描述的是玫瑰花的形象,因此有“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诗句。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300—4600年)是彩陶的衰落阶段,以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彩陶以红彩为主,图案趋于简单,有条纹、网格纹、折线、圆点等。<div>  </div> 石头自古就是先民就地取材建房筑屋重要材料,经年累月,人们砌墙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石块间并非用泥浆粘合,而是凿沟削齿衔接,墙面平整、棱角分明,边角勾连,异常坚固。在我老家有好多石砌的房屋,有的已经历数百年风雨,屋顶几经翻修,但石墙岿然不动,因墙体较厚,保温性好,冬暖夏凉,颇受人们喜欢。<div>  公园里有多处地边用石砌墙围护,个别地方砌出陶罐、小口尖底瓶、双儿陶罐等造型,露出原始土层,给人留下想象空间。</div> 园区雕塑以青铜材质铸造,古朴典雅,显示的是远古先民制陶、铸造、做饭等生活场景。 在遗址西南沟内,黄土断崖笔立高耸,水蚀流痕,风蚀落土,岁月留下的痕迹处处可见。黄土具有天然的直立性,是因黄土土层在垂直方向上节理发育,故在竖起方向承压能力较强,先民们就知道在黄土分布地区开凿窑洞不易崩塌。断崖上那些笔立如剑的土柱,中空成洞依然勾连不倒的土墙,让我想起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里有言“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