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海本地人

朱冬伊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说上海本地人“又傻又有房”,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br>上海本地人究竟是如何解释的,搜一下知乎是这样的:上海本地人-旧上海县或华亭县或江苏划入上海区域的原住民。而上海人-90年代至少1~2代前从江浙一带少有外省前来上海的老移民,一般居住或曾居住在中心城区。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解释,比如可以看一下户口本的祖籍,一般上海本地人的祖籍是沪籍,而上海人基本是江苏籍,浙江籍等,最明显的特点是冬至,清明扫墓的时候,上海人都是往外地去的,而上海本地人都是在家附近。最简单的区分法,可以看看居住地,上海本地人,是上海郊区农村人以及上海农村人的后代,大多生活在上海郊区的农村小镇,包括浦东,南汇,金山,崇明等,而上海人一般生活在市区,比如黄浦,静安,徐汇等地。<br>作为上海本地人,我所能见到的往前三代,也就是我外公的妈妈,老太太是上海纺织女工,而我们家世代都生活在上海的郊区,原南汇的一个小镇,它的名字叫瓦屑,由来是这样的,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遭焚毁,因积瓦砾成墩而得名,这个小镇是由瓦片碎屑堆砌而成。 <div><b>1.根深蒂固的观念</b></div><div>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经典,在我的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一直被包绕着成长。其实,上海人歧视上海本地人是一直以来的事实。记得,我有个称呼“姐姐”的朋友,因为是上海本地人,初中到市区上学的开始,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和歧视,对她心理上的创伤和自卑感,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逐渐缓和过来。大约是在什么时候缓过来的,可能是把上海话说到完全听不出本地口音的时候吧。</div><div> 我不知道这个习性是怎么来的,至此我都无法明白,上海人的天然优越感是为何而来?上海人本来就是苏北,江北人,过了长江来到上海,不仅仅反客为主,还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百般看不起,浦东人,阿乡,南头人,这些词,在我记忆中尤其深刻,我想可能是市区法租界,英租界留下的一种洋派,这种崇洋的心态让他们见多识广吧,所以对内歧视本地人,对外歧视外地人。而本地人对上海人也因为沿袭的态度而格外介意,至少在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你看上海人出来穿着光鲜靓丽,家里住的十几平的小房子,厨房卫生间还要共用,家里脚都伸不直。后来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做一个黄浦某学生的家教,那是典型的上海老房子,每次我走楼梯,必须要扶手,实在太窄了,木制的楼梯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而家里的餐桌也是辅导功课的书桌,而我的学生睡觉的床,是用楼板隔出来的,相当于住在天花板上。</div><div> 说上海人心眼小,住在那么狭小的地方,常年的狭小怎么可能会有宽广的胸怀。前些日子,偶尔去永康路,那些小小的门面还有老式的建筑,居然让我升起了同情心,其实我不应该有这种情绪,这本来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也许小而精致,也许精神富足。所以即使因为本地人拆迁拿了几套房,也要贴上“又傻又有房”的标签,还好我挺习惯,因为是根深蒂固的习惯。</div> <b>2.原生态的本地人生活</b><br><div> 这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而变得越来越稀少,这,究竟是一个具有什么特点的群体。</div><div> 本地人其实和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村人都一样,带着农村人的乡土气和朴素。爸爸妈妈走在小镇的街上,遇见几个熟人是常态,打个招呼,聊个家常。以前家家都有地,小时候妈妈种菜,我就去田里玩,夏天的时候,西瓜地里会搭一个睡觉的空中楼阁(防止偷西瓜的人),我们一群小孩,暑假的时候,就一排躺在这个小楼阁里乘凉,非常凉爽的穿堂风。日剧里那些广袤的风吹麦浪的田间场景,我从小就已看遍。现在因为土地被政府收购,没有田的本地人,真是变着法子吃自己的菜,于是我家院里院外共砌出三个花坛,应该叫菜坛,邻居没有花坛的,纷纷用泡沫盒,废弃的浴缸,甚至轮胎,反正自家都不愁蔬菜吃。</div><div> 我有好几个姑妈,比如端午包粽子啦,冬至包汤圆啦,南瓜熟了做南瓜饼,菜多的时候包馄饨,每次一个电话,哪天在家吗,我们过来哦,然后到了那一天,肉啊,菜啊,统统自己带来,然后叫上已经出嫁的孩子们,一起过来分享美食,因为我家院子里有个小房,是厨房,里面砌着两眼灶台,是用柴火烧饭,所以可以吃到纯正的柴火馄饨,烙的喷香的塌饼,还有自己采的河边新鲜的芦苇叶,烧好的粽子清香四溢,于是左邻右舍的,一碗一碗的端过去。</div><div> 一直认为所谓的傻,不过是一种淳朴而善良的特点而已。因为空旷的环境,再怎样,都应该具备开阔的心胸。</div> <b>3.有房的上海本地人</b><br><div> 关于本地人有房这件事情,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大房子,所以拆迁,一般在2-3套左右,这让他们感到无比满足,因此也很少见到计较的情况。你看看那些坐在树下纳凉聊天的老太太们,衣着看起来十分朴实,却可能是千万富翁。</div><div> 本地人一般都比较节约,很少会去排长队买那些网红的东西,他们一般都活在自己家乡,见识比较少,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心,生活比较安逸。即使是成了有房一族,也几乎不改变他们本来的原生状态,他们依然会种菜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天赚个几十元,勤勤恳恳的样子;买个衣服一般也就一两百块钱;剪个头发都是用社区发的剪发票;但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家族中有人生病啦,或者子女买房,婚嫁等等,都会不遗余力的下大手笔。所以,总体而言,和本地人打交道,应该是件愉快而实惠的事情。<br></div> 这么一解释,“又傻又有房”,这标签贴的真是很到位。<br>本文观点,个人倾向性严重,不同意此观点的,请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