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石器时代</b></h1> <b>石锤、石砧</b><br>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42万年)<br>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br><br>石锤和石砧是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石砧是垫在石核下面的石块。石锤是直接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人们往往选择圆而厚的砾石作为石砧,选择长圆的、便于手握的砾石作为石锤 <b>大三棱尖状器</b><br>旧石器时代中期 ( 距今约7万年)<br>1954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br><br>大三棱尖状器比较粗大,是用巨大的角页岩厚石片制成,横断面呈三角形。由于其形状和制作技术都非常独特,被学者们视为丁村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器物,可能是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这两件器物出自丁村遗址,是典型的大三棱尖状器。 <b>细石器</b><br>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1.5万年)<br>1972年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br><br>在这四件细石器中,中间上面的一件为楔形石核,右侧的一件为尖状器,其余两件为刮削器。这些石器器身上的片疤重叠,有一些片疤是平行排列的,石器的刃口平齐。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者具有清晰严谨的技术设计以及娴熟精湛的操作技能,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性与复杂性。 <b>饰珠和赤铁矿</b><br>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1.5万年)<br>饰珠长0.5厘米,宽0.5厘米;赤铁矿长1-3.5厘米,宽1-2.5厘米<br>1972—1974年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出土<br><br>在这两枚饰珠中,一枚是用鸵鸟蛋皮制成,另一枚是用鸟的腿骨骨管制成,它们可能都是作为穿绳佩戴的饰物。两块赤铁矿除反映了埋葬习俗外,也是作为装饰品染色的一种天然原料,传达出古人对色彩和形态的审美情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石器时代</b></h3> <b>人面鱼纹彩陶盆</b><br>仰韶文化<br>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br><br>此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b>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b><br>仰韶文化<br>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br><br>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 <b>玉龙</b><br>红山文化<br>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br><br>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b>玉琮</b><br>良渚文化<br><br>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这件玉琮阴刻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两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为一体,最直观地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现了单纯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与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b>陶鹰鼎</b><br>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br><br>这个陶鹰鼎威武雄壮,鹰胸为鼎腹,器口开于鹰背,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是中国史前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神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b></h1> <b>玉钺</b><br>二里头文化<br>长11.3厘米、刃宽7厘米<br>197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br><br>器呈长方形,弧刃,顶端有一圆穿,两侧装饰齿牙。在中国上古时期,钺作为一种礼仪用器,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 <b>铜爵</b><br>二里头文化<br>通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br>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br><br>器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经测,其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是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此青铜爵器壁较薄,器表粗糙,无纹饰,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特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b></h1> <b>刻干支表牛骨</b><br>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br>长22.5厘米,宽7.4厘米<br>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br><br>这是一块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组成的“干支表”。干支纪日法在商代纪日材料中占绝大多数,而这块刻“干支表”牛骨则是当时使用干支纪日法的物证。 <b>石磬</b><br>二里头文化<br>长66.8厘米,宽28.6厘米,孔径6厘米<br>1974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br><br>石磬呈三角形,经打制而成,器表粗糙,上方有一圆穿,以供悬挂。其形状及打制方法,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有相承之处,而且形状与此后商代石磬也大致相同。 <b>虎纹石磬</b><br>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br>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br><br>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b>“妇好”青铜鸮尊</b><br>商王武丁时期<br>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br>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br><br>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此器造型生动传神,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b>玉凤佩</b><br>商王武丁时期<br>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br>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br><br>玉凤佩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b>司母戊鼎</b><br>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br><br>中国古代对财富的标准是计重制,越重越值钱。大鼎重达832.84公斤,在当时属于国之重器了。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雄健丰腴。大鼎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 <b>四羊方尊</b><br>商代最大方尊<br><br>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为羊的前胸。此尊集线雕、圆雕、浮雕等各种技巧,端庄典雅,铸造精细,是商代泥范法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这个器物解放前出土于湖南宁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周</b></h1> <b>利簋</b><br>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br>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br><br>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据《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清晨,正可与“利”青铜铭文语句“武王征商,唯甲子朝”互证。由此可知,《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有关记载为实录。 <b>“召”青铜卣</b><br>高9.5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9.7厘米<br><br>器为直筒形,平底,口缘下附半环耳。器通体饰龙纹、云雷纹。器内壁铸铭文7行44字,记述周王将毕地“方五十里”赏赐作器者召。铭文通篇用字竖有行,横无列,参差错落;笔画波磔分明,反映了用笔过程中明显的提、按意识。 <b>匽侯盂</b><br>高24厘米<br>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br><br>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器内铸铭文5字:“匽侯作馈盂”。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器侈口,附耳,深腹下敛,微鼓,圈足下缘附边条。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回首龙纹,圈足饰鸟纹。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始封之君乃召公奭之长子,封地在蓟(今北京)。 <b>“虢季子白”青铜盘</b><br>周宣王时期<br>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br>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br>刘肃曾捐赠<br><br>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 <br>器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记述虢季子白率军对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b></h1> <b>秦公簋</b><br>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br>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br>传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br><br>这件青铜簋双耳,有盖,圈足外撇。盖边缘及器口下饰勾连形蟠螭纹,腹部饰瓦纹;双耳有兽首装饰;圈足饰波带纹。盖内有铭文54字,器内有铭文51字,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前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另外器盖还有秦汉时期后刻的铭文各8字,记录了此簋在秦汉时为西县官物,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b>王子午鼎</b><br>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br>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br><br>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 <b>蔡侯申方壶</b><br>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br>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br><br>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b>嵌赤铜狩猎纹壶</b><br>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br>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br><br>这件青铜壶鼓腹、长颈、颈部有一对环耳,有盖,盖顶有一环钮。壶腹部在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内,用赤铜镶嵌平错出狩猎纹,表现人物手持长矛与牛、象等动物搏斗的场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国</b></h1> <b>栾书缶</b><br>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br><br>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 <b>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b><br>战国·魏<br>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br>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br><br>这件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精美,为车用装饰,装配在车辕的前端,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出土于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出土的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这件错金银青铜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b>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b><br>战国·魏 <br>长18.7厘米、宽4.9厘米<br>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br><br>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b>人形铜灯</b><br>战国·齐<br>高21.3厘米、盘径1 1.5厘米<br>1957年山东省诸城县葛埠口村出土<br><br>这件青铜灯整体造型为一男子双手分别托举竹节形灯盏,盏盘下有子母口与盘柄插合,可根据需要拆卸。男子身着短衣,腰束宽带,脚踏盘龙形底座,形象威武,底座旁还附有一个添油用的长柄青铜勺。青铜灯造型新颖,构造精巧,可能是齐国宫廷中的器物。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b></h1> <b>阳陵虎符</b><br>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br><br>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b>《编年纪》竹简</b><br>一般长为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br>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br><br>此简共53枚,亦称《大事记》竹简,简文为墨书秦隶,共550字,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分上下两栏,逐年记述从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元年)到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和墓主人喜的生平及有关事项。 <b>陶俑</b><br>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br><br>此陶俑头戴单版长冠,上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足登方口齐头履,右手半握,原本握有长柄兵器,左手自然下垂,神情威严地立于长方形踏板上,是典型的秦代中下级军吏俑的形象。整件作品气宇轩昂,使人仿佛感受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 <b>陶量</b><br>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br>1950年山东省邹县出土<br><br>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此量形似圆桶,上口略侈,宽平沿,直壁,平底。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用十个方形四字阳文印作一排打在陶坯上焙烧而成。此器为秦代的半斗量,容970毫升,折算每升合194毫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b></h1> <b>金缕玉衣</b><br>长182厘米<br>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br><br>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b>彩绘雁鱼青铜釭灯</b><br>高53厘米<br>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br><br>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以便清洗,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b>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b><br>高34.1厘米、长58.1厘米<br>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br><br>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b>“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b><br>长6.2厘米、重41.7克、圆部直径3.1厘米<br>1921年陕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汉未央宫故址出土<br><br>此钱上半部为方孔圆形,铸出“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为一正方体,铸出“直万”二字,文字近王莽钱文风格。钱缘流铜参差不齐,显然出型后尚未经过打磨加工,可能未正式流通,所以仅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汉城一带出土过数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b></h1> <b>陶耳杯</b><br>魏<br>长约11厘米<br>1951年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br><br>耳杯,古代的名称是羽觞,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最常见的酒具,一般为漆器、青瓷器,长圆形,两侧有把,即“耳”。陶质的耳杯是随葬用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曹操之子,文思敏捷,青少年时代就随曹操征战,曹操曾有意将曹植立为政治继承人。曹植处事,任由性情,“饮酒不节”,甚至贻误军事,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b>持簸箕陶俑</b><br>蜀<br>高54厘米<br>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br><br>这件陶俑头梳高髻,带笄,有簪花4支,额前饰一朵大花,身穿长裙,紧袖、束腰。左手持簸箕,右手持一件工具,戴手镯和串珠。忠县在古代是重要井盐产区,《华阳国志·巴志》记:“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有的学者根据出土的大量陶俑和青铜钱推断,这座墓的主人与盐商或盐官家族有关。 <b>青瓷羊形烛台</b><br>吴 <br>长30.5厘米,高25厘米<br>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br><br>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b>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b><br>吴<br>高42厘米、腹径26厘米、底径16.3厘米<br>江苏省南京市出土<br><br>魂瓶,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期间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品,多出土于江苏、浙江两省。瓶为平底,口沿以上部分堆塑楼阁、房屋、人物、飞鸟、走兽等,有的还有佛像和其他的装饰图案。这是为了祭奠死者、超度亡灵而专门烧制的随葬明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晋</b></h1> <b>黑釉鸡首瓷壶</b><br>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br>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br><br>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b>青瓷羊形烛台</b><br>长17厘米、高14.7厘米<br>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br><br>青瓷羊呈昂首跪卧姿态,全身施晶莹的青色釉,在羊的头部和身上点缀着几处褐色的斑点。羊头顶部的圆孔用于插放蜡烛。褐色点彩是两晋南朝时期出现的瓷器装饰技法,它是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在瓷器装饰技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b>骑马陶俑</b><br>高22~24厘米<br>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br><br>这些陶俑同出土于一座墓葬中,墓葬主人是西晋的一个县令。该墓一共出土29件陶俑,其中23件为仪仗俑。仪仗俑中有7件骑俑,其中有1件吹奏乐器,6件手持方版。在这座西晋墓出土的骑马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三角形马镫,虽然只能供上马时用,却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至公元4世纪前期,单侧马镫逐渐发展为双侧马镫。 <b>四叶八凤佛兽纹青铜镜</b><br>直径16.4厘米<br>1975年湖北鄂城出土<br><br>青铜镜的主纹为四组相对的双凤,柿蒂形钮座的四瓣内饰有佛像。其中,三瓣柿蒂纹中均置一尊坐佛,佛像有肉髻、头光,上有华盖,下有莲座。另一瓣内是一尊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后有一侍者持曲柄华盖,前有一跪拜供养人。镜缘内侧是16个弧形,内分饰龙、虎和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北朝</b></h1> <b>青瓷莲花尊</b><br>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6.3厘米<br>传河南上蔡出土<br><br>这件青瓷莲花尊侈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器身上下遍布纹饰,颈下部两侧各有2尊交脚并坐的佛像,佛像有背光。两侧佛像上方各有一个飞天,飞天两侧有云纹、莲花纹。佛像两侧有莲花纹。此尊胎体厚重,胎质细密,呈灰褐色,全器由颈、腹、足三节接合成型,制造上运用了泥条盘筑法,口、颈、足均为轮制。肩部的6个复式双系耳为捏塑 <b>马头鹿角形金步摇</b><br>高16.2厘米、重约70克<br>1981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br><br>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 <b>陶牛车</b><br>车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br>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圹坡张肃俗墓出土<br><br>车辆有圆拱篷,车厢短宽,前面有栅栏,车厢入口在后部,无门。<br>牛车在汉代主要是贫穷的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有身份地位的人一般乘马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官员马车、牛车并用,牛车较多地成为出行车辆。其中,西晋到北朝,一定品秩以上的官员及太子享受给车、赐车、加车待遇,有些是牛车。 <b>网纹玻璃杯</b><br>高6.7厘米、口径10.3厘米<br>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br><br>这件杯非常精致,口沿内翻成圆唇,底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平底。杯体淡绿色。腹部缠贴3条波纹作为装饰,每条波纹有10个波峰,3条波纹互相衔接形成网目纹。器壁很薄,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说明是采用模吹制法成型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b></h1> <b>青瓷武士俑</b><br>高63.3厘米、59厘米<br>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br><br>武士俑挺胸直立,双手抚盾。怒目隆鼻,头戴缀有鳞形甲片的铁兜鍪,两侧有护耳,身着有领扣、肩部用皮襻联缀鳞形甲片的裲裆铁甲,有金属打制的圆形护胸。肩臂有筒袖。腰束皮带,甲长过膝,露出袍裾和靴。俑腹下部靠立一面木牌,包以皮革后用金属铆钉固定,再施彩绘及镶金银饰件。 <b>“灵山孕宝”群兽铜镜</b><br>直径18.4厘米<br><br>铜镜圆形,圆钮,镜背内区成规矩配置,四兽形态各异。外区铭文带有32字铭文:“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瑞兽镜在隋唐十分流行,一般为四兽,也有五兽、六兽和八兽。瑞兽丰腴柔健,行走跳跃,充满生气,但从形态看,很难确知为何种兽类。 <b>白瓷鸡首壶</b><br>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br>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br><br>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始烧于三国末年,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流传范围很广。早期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与之相对的一面贴鸡尾,壶流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南朝至隋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到桥形。此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 <b>嵌珍珠宝石金项链</b><br>长43厘米,重91.25克<br>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br><br>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3.1厘米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b></h1> <b>骑驼乐舞三彩俑</b><br>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br>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br><br>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b>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b><br>直径23.9厘米<br>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br><br>螺钿镜是唐代特种工艺镜,即在青铜镜的背面用漆粘贴螺蚌贝壳薄片,然后打磨刻画出各种纹样。螺钿镜流行于盛唐及稍晚时期,《安禄山事迹》记载唐玄宗曾赏赐安禄山“宝钿镜一面”。此镜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都刻画得极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b>秘色瓷碗</b><br>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br>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br><br>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此碗为这批秘色瓷器之一。这批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瘞埋的供养品,因此,至迟此时秘色瓷已被烧造,而且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b>鎏金银香囊</b><br>直径4.8厘米<br>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br><br>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代</b></h1> <b>彩绘浮雕武士石刻</b><br>后唐 同光元年<br>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br>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br><br>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b>鎏金铜铺首</b><br>高37.8厘米、兽面直径29.4厘米<br>1942~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br><br>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极为威猛。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关于铺首的起源,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声称,铺首为春秋时期的鲁班仿照蠡的形象而发明的。但实际上在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有铺首衔环了。 <b>陆羽瓷像</b><br>高10厘米<br>传河北省唐县出土<br><br>此像与成组茶具同出,上身穿交领衣,下身着裳,戴高冠,双手展长卷,交腿趺坐,仪态端庄。据孙机先生考证,其装束姿容不类常人,但也并不是佛教或道教造像,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所展书卷是《茶经》。 <b>白瓷枕</b><br>十国·吴<br>长17.8厘米、宽12.5厘米、高10.4厘米<br>195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玉带河王氏墓出土<br><br>此枕呈长方形,枕面中间稍凹,两端稍翘,釉色柔润,白中泛黄,四个侧面均有长方形开光,枕面刻划牡丹纹。造型朴素大方,刻划简单洒脱。瓷枕实物始见于隋朝,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的瓷枕,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用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b></h1> <b>官窑粉青釉三足瓷炉</b><br>高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4.3厘米<br><br>此炉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时期青铜鼎样式制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现的复古风气的产物。 <b>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b><br>长13.2厘米,宽12.4厘米<br><br>这块青铜版是用来印刷广告的,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刻有一幅“白兔捣药图”,图案两侧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图案下方是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商标的广告。 <b>妇女斫鲙雕砖</b><br>纵34.2厘米,横24厘米,厚2.2厘米<br>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br><br>斫鲙雕砖表现一妇女剖鱼做饭的场景,她腰系宽大的斜格纹围裙,挽起袖子,露出多圈套镯,身前的高木方桌上有厨刀和菜墩,墩上1条大鱼,鼓腮动鳍,栩栩如生,还有3条小鱼用柳枝串起,正待清洗。妇女足边有一盆,水波荡漾。桌旁有一个方形火炉,炉火熊熊,炉上有锅,锅中水在沸腾,表示即将煮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b></h1> <b>至元通行宝钞</b><br>纵31厘米、横21.8厘米<br>1959年在西藏自治区萨迦寺内发现<br><br>此宝钞是一张元朝时期的纸币,用桑皮纸印刷,纸色深灰,所以当时被称为“楮币”。宝钞最上方通栏正楷横书“至元通行宝钞”六字,两端饰以火焰宝珠。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元朝从公元1260年开始以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唯一合法货币,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和至正中统交钞,其中以“至元通行宝钞”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 <b>钧窑镂空座瓶</b><br>高58.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8厘米<br>197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br><br>此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瓶形,下为镂空瓶座,连为一体。瓶口外敞,长颈,螭形双耳,瓶腹浑圆,四面各有一铺首衔环。瓶体通施天蓝釉,釉层较厚,釉色不匀,部分流于底部,俗称“流釉”。釉面有多处紫红斑,是釉料中的铜在烧制时还原所致。 元代钧窑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而多变化,但是成品釉层较厚,呈“乳浊现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样有透明感。 <b>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b><br>高30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31厘米、足径12厘米<br>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br><br>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元代的磁州窑系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瓷器生产者,尤其是白地黑花产品数量惊人。从发现婴戏罐的元代沉船的位置看,那艘船应该在离岸后不久就遭意外沉没,所以难以判断这件瓷器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但是从此可以折射出元代海运的繁盛。 <b>双凤麒麟纹石刻</b><br>纵105厘米,横120厘米,厚13厘米<br>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br><br>该石雕画面主体使用了四连弧的开光装饰形式,中以缠枝纹衬托双凤戏珠图案。双凤头如锦鸡、嘴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等体征都一致,但有两处不同:一处是下方的凤头上有像灵芝一样的冠和缕束状的颈羽,而另一只没有,第二处是下方的凤有五条浪草纹尾羽,而上方的凤是卷草纹尾羽,这应该是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开光之下是两只追逐嬉闹的麒麟,背景是海涛纹。石雕两侧以缠枝纹为装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b></h1> <b>郑和铸铜钟</b><br>通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厚2厘米、重77千克<br>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br><br>此钟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b>青花缠枝纹贯耳瓶</b><br>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br><br>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b>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b><br>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br>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br><br>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b>漳州窑白釉释迦牟尼坐像</b><br>万历年间<br>高62.6厘米、底座长25.2厘米、宽21厘米<br><br>释迦牟尼头顶螺髻,左臂披衽,右臂袒露,胸饰“卍”字纹,双目微闭,双手叠加腹前,掌中有一宝珠,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莲座下配以底座。底刻“开元寺”、“大明万历乙卯年漳州府东溪乡”、“冶子陈福成叩谢”。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造型端庄,仪态逼真,刻画细腻,表情生动,人体比例合理,衣纹线条流畅灵动,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 <b>九龙九凤冠</b><br>明神宗(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凤冠<br><br>帽胎以漆竹扎成,覆盖以丝帛面料,凤冠正面饰以九条等大的腾云金龙,均口衔珍珠宝石做成的珠滴,与九龙对应的是八只同样口衔珠滴的金凤,加上凤冠后侧正中的一条金凤,一共是九龙九凤。这件凤冠上嵌有宝石百余颗,珍珠五千多粒,华丽贵重之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b></h1> <b>平定准噶尔图卷</b><br>钱维城绘<br>全卷长808厘米、宽41厘米,纸本设色<br><br>这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清军平定新疆境内准噶尔(达瓦齐)叛乱的历史画卷。清朝宫廷画家钱维城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绘制《平定准噶尔图》卷,记录这次平叛的情景,描绘了沿途各族人民牵羊端酒慰劳平叛大军的画面,还记录了准噶尔部众几千人向清军投降的场景。 <b>皇帝之宝”玉印</b><br>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br><br>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 <b>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b><br>高31.3厘米、口径25.1厘米<br><br>这件瓷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内敛,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尊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制作集雕、贴、凸压之大成,工艺高超。 <b>《聊斋志异》画册</b><br>纵52厘米、横38厘米 共46册<br><br>《聊斋图说》图册采用木板装帧,绢本设色,画面笔法细腻,色彩华丽,描写生动体现了晚清仕女画的艺术风格。据专家考证,这套画册很可能为清代商人徐润组织画家绘制,并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贺礼进献宫中。 <b>太平天国玉玺</b><br><br>洪秀全的玉玺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史中最重要的文物。玉玺为清白玉质,印纽两侧均刻着精致丹凤朝阳的图案,四周刻有双龙双凤。玺面长、宽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玺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韵语11句44个字,和历代国玺都不一样,十分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