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始兴红围、八一村革命烈士纪念坊及外营保卫战遗址

Dylan

<p class="ql-block">  始兴被誉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据统计,当地现存较完好的围楼有249座,包括清代围楼91座、民国时期围楼158座,而其中享有“红色堡垒”之称的红围是最具红色印记的围楼。70多年前,这座百年围楼曾是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及秘密电台联络点。1938年广州沦陷后,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其后近四年里,从南雄瑶坑,到始兴红围,再到城区五里亭,广东省委数易其址,但始终不改初心,坚持对敌斗争,立下不朽功绩。七十余年硝烟散尽,省委机关几经周转早已迁回省会广州,作为红色“祖屋”“祖址”的瑶坑、红围、五里亭三处省委机关旧址也得以修复和保护。一度被日寇大火焚烧几成废墟的始兴红围,如今依旧岿然而立,无声言说着当年的壮烈和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到始兴的红色景区走走,这次机缘巧合,荣幸应邀参加我市中小学外语教研会在始兴举办的年会,为年会的开幕式致开幕词,圆满完成任务后,于周六上午离开,目的是参观始兴红围和客家大围,预料不到的是再次机缘巧合,在参观红围时,还顺便参观了位于红围附近的八一村革命烈士纪念坊以及外营保卫战遗址,真的是意外之喜,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始兴红围:在始兴县的众多围楼中,有一栋“闪闪发光”的围楼,这栋围楼蕴含着红色印记,这栋围楼就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围。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这座围楼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河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高大的围楼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斑驳的外墙彰显了红围的历史韵味和红围的坚不可摧。老旧的墙体似乎诉说着红围发生过的事情。始兴红围,一栋“闪闪发光”的围楼,蕴含着红色印记。</p> <p class="ql-block">  八一村革命烈士纪念坊:八一村位于始兴县城西南面7.5公里,原名为外营村,是震惊省内外的外营惨案、抗日时期红军医院所在地,也是我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的主要根据地之一。1950年,为表彰外营村人民对革命的贡献,纪念一九四五年八月一日在“外营惨案”中壮烈牺牲的革命战士和殉难同胞,始兴县政府决定把外营村授名为“八一村”,授予“光荣之村”荣誉称号,并修建了革命烈士墓、八一村纪念碑,后又把该村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9年6月26日,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率队亲临八一村视察,指导外营围楼、革命历史展览馆修缮工作。</p><p class="ql-block"> 外营惨案发生于1945年8月1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遣2000多名兵力进犯外营村,制造了震惊粤北的“外营惨案”。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的外营人民和中共游击队指战员一道,对敌军进行反击,坚守在该村围楼与敌军激战三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围楼一角被敌军炸塌,除部分人突围逃出外,留守在围楼内的112名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全部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长眠于此的烈士们英灵永存!</p> <p class="ql-block">  外营保卫战遗址:外营围楼系“外营惨案”旧址,位于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原名外营村),为该村村民集资于1919年建成,围楼通高5层12米,长20米,宽约16米,四面墙壁用河卵石垒砌、石灰糯米浆黏合而成。1945年8月1日,国民党第七战区187师与始兴县地方武装共2000多人,联合进攻八约乡抗日根据地,包围沈所外营村。驻村的始兴人民抗日武装风度大队主力一中队与当地民众奋起反击,并转入围楼,利用围楼坚实的围墙及周围有利地形与敌激战3昼夜。敌军多次增加兵力向围楼进行攻击,久攻不下,后在围楼以西的外面挖掘一条通向围楼墙基的地道,在墙基埋下大量黄色炸药,对围楼进行炸毁,使围楼大部分被烧毁。风度大队24名战士牺牲,88名群众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军队还宰杀村中牛猪100多头,烧毁民房130多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外营惨案”。1950年12月,中共始兴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清理被国民党军炸毁的外营村围楼,收殓烈士和死难群众忠骨,拜祭后安葬在村旁新建的烈士墓。1951年4月4日,县人民政府将外营村命名为“八一村”。 1990年7月,该围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围楼残存四壁,弹痕累累。</p> <p class="ql-block">  始兴,一块红色的土地,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有感人的红色故事,有难忘的红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