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再过两年我就退休了,教了一辈子学生,没想到关门弟子里还有这么多民族孩子”。援疆支教乌恰“龙城班”五、六年级两个班英语学科的张海涛老师,出发前是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管理教研员,接到支教任务后主动放弃舒适的发展中心领导工作,入边疆,下基层,用实际行动彰显一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p><p> 从农村基层教学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的张海涛主任说:“我喜欢这里的学生,更热爱乌恰这片热土,虽然这么多年在教师培训岗位工作,很久没有面对小学生了,但来之前我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民族孩子学习国语尚在努力,对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有成熟的经验,能坦然面对这一切。”</p> <p> 接手新班级,张老师没有按部就班上课,而是在默默观察他的学生们,他发现五、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在减弱,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特别在疫情期间的“钉钉”网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此后,他认真研究人教版教材,融合自己一辈子的教学经验与人教版英语教材的重、难点,领会其中的要求与指示,再在课堂中根据班级学生学情落实教案。网课结束后,他针对学习效果状况不同的学生设计了课前、课后小练习,进行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虽说已是教师的老师,但他也改变不了学生学习类型的差异性,只能每节课低下头,去听学生一个个单词的发音;弯下腰,手把手教学生一笔一画字母的书写。较真的张老师想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谈何容易,往往一节课下来,57岁的他已累的不想说话了。</p> <p> 四季更迭,漫天飞雪······ 但张老师用和煦般的温暖一点一点消融了学生怕学英语的排斥思想,从线上教学到课堂实践,张老师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养成。“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落,”是张老师的口头禅,他总说:“哪怕今天比昨天多会一个单词也是进步!”</p> <p> 本职是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来到乌恰后多次积极参与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工作。为了在实践中引领乌恰实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他坚持主持每周四的英语教研活动,并把自己在疫情隔离期间编写的语音教学材料印发给每一位老师,努力提高他们口语、发音质量。</p> <p> 功到自然成,乌恰县中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张老师辅导的徒弟王凯脱颖而出,代表县参加了12月克州地区举行的第三届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大赛。</p> <p> 然而,无数个深夜,张海涛老师坐在灯下,默默地流泪,久久不能入睡。</p><p> 入疆刚刚一个月,张老师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作为家中长子,他应该第一时间赶回常州的家中为父亲操办殇事,灵前守孝。然而此时,援疆支教团在远隔万里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南疆乌恰,正封闭隔离。一面是作为家中长子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义务,一面是援疆支教人员应该遵守的团规与制度。</p><p> 何去何从?让这个高大魁梧的江南汉子几日沉默无言,茶饭不思。团长劝他给前方指挥部打个申请,抓紧回家,可他说:“隔离已经过半,马上就进校入班上课了,目前是疫情时期,我来回一趟再隔离数日,就对学校教学有所影响,我还是不能回去!”</p> <p> 一句不能回去,轻描淡写。但一幕幕往事,萦绕心头,令他泪流满面······</p> <p> 2020年3月底,他辞别病重的老父亲:“爸爸,明日我就去新疆支教了,您多保重。我放暑假就回来,您千万要等着我啊!”父亲握着他的手,目光久久不愿离去:“儿啊!我怕等不到你回来了。你暑假回来就到我的坟上看看吧!你在新疆安心工作,不要再牵挂我。你陪了我整整十天,我已很满足了。”年过五旬的他望着父亲,长泪不止。</p><p> 4月14日下午,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已不能说话。妻子用手机视频,让他在万里之外再看老父亲最后一眼。这次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流着泪,静静地看着父亲。他是多么想送父亲最后一程啊,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唯有祈求原谅!作为长子,他只能在万里之遥的高原上,面对家乡的方向跪拜老父亲!</p> <p> 再想起老父亲的嘱咐,已经是天上人间。无数个深夜,他反反复复倾听着《父亲》这首歌曲,不禁泪湿枕巾。</p> <p> 这是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他是我们支教队伍中的一位普通老师,可是,我们仰慕他!仰慕着与他一样有着大爱无疆的老父亲!仰慕这具有家国情怀的两代人!</p> <p> 张海涛老师,让人看到了一位老党员高大的身影!舍小家,为大家!有这样的援疆支教人引领前行,祖国边疆的教育发展,安宁团结一定是朝着最美好的方向前进!</p> <p>看着窗外的雪花</p><p>思绪飘向了老家</p><p>想起了父亲的背影</p><p>想念天堂的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