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最具特色的老上海地标性建筑,和平饭店绝对算是一个代表;说起最有历史价值的老上海著名建筑,和平饭店也绝对有它的故事;说起最有腔调的“现代老建筑”,还是首推和平饭店。</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从享受英式下午茶起,一直到晚上欣赏老年爵士乐队演出,在和平饭店寻找老上海的痕迹,细细品味老上海的感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和平饭店是吸引中外宾客的一张老上海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平饭店位于上海南京东路20号(也是中山东一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大楼高77米,共十二层,由英商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1926年开始建造,1929年建成,造价超过白银248万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和洋行是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当时总数的一半,包括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楼原名“沙逊大厦”,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读过关于“冒险家的乐园”的一本书。书中说道,旧上海房地产控制在两个英国犹太人手中,一个叫沙逊,一个叫哈同。 </p><p class="ql-block"><b>维克多·沙逊(Elias Victor Sassoon,1881~1961年)</b>,是英籍犹太人,世袭准男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英国皇家空军,作战中左脚负伤致残,人称“跷脚沙逊”(<i>因沙逊家族发家后历经三代,为区别于上两代大卫·沙逊、阿尔伯特·沙逊及伊利亚斯·沙逊兄弟,以下将第三代维克多·沙逊按一般历史资料叫法,称为“跷脚沙逊”</i>)。</p> <p class="ql-block">沙逊家族源自伊拉克巴格达,为<b>塞法丁</b>(Sephardim,指被西班牙驱逐出来后流落在中东等地的犹太人),家族成员一直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奥斯曼帝国在当地的税收承包商)。</p><p class="ql-block">因中东反犹声浪高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沙逊家族逃离巴格达,迁居印度孟买,设立沙逊洋行并开始往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及英国发展。</p><p class="ql-block">沙逊家族在中国的发家,靠的是罪恶的鸦片贸易。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近一半的鸦片就是沙逊家族的。1864年沙逊洋行参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创立。</p><p class="ql-block">(<i>关于塞法丁,请参阅我的美篇《塞维利亚—激情而浪漫的城市(西班牙游记之十三)》</i>)</p> <p class="ql-block">1923年,跷脚沙逊来上海发展,先靠贩卖鸦片发家,后靠出售军火、倒卖一战后剩余物资、放高利贷赚钱,之后以独特的眼光和赌徒的魄力大量投资房地产。在沙逊大厦后,他又先后建造了河滨大楼、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汉弥尔顿大楼(今福州大楼)、都城饭店(今新城饭店)、凡尔登公寓(张爱玲故居)、国泰大戏院、仙乐斯舞厅等房产,还开设(或购并)了华懋洋行、业广地产公司、祥泰本行、安利洋行等企业。通过这些投资,<b>跷脚沙逊成为当之无愧的上海首富,并获得“犹商盟主”称号</b>。</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维克多·沙逊(图片下载自网络)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逊大厦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最突出的标志是一个19米高的金字塔式墨绿色铜瓦楞皮的尖塔楼。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关于老上海财富故事的书,好像说道当时跷脚沙逊曾扬言,沙逊大厦建成后,周围的所有高楼,高度不得再超过沙逊大厦77米的绿色金字塔顶。这里面还引出一件著名的官司。现经查阅饭店官网资料,确有此事。</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外滩的楼房多为洋商所有,中国官民的力量也努力想打入,华洋间的竞争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于1934年收回了沙逊大厦旁边的德国总汇旧址,由中国银行取得建造权。</p><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国银行想炫耀一番,打算拆除原建筑后建造当时远东最高的三十四层银行大厦,并由当时上海第一流的营造商陶桂记承包。当设计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连荷重三十四层的地基都打好了,正待破土动工兴建时,沙逊出来蛮横的加以阻挠。他说,这是英租界,在我的旁边造房子,高度不准超过大厦尖顶。租界工部局也帮腔,说中国人没有本领建造三十四层的大厦,因而拒发执照。</p> <p class="ql-block">于是中国银行和跷脚沙逊打起官司来。当时,按照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规定:<b>凡涉及英国籍民的诉讼,中国官府一概无权裁决</b>。据说这桩“官司”一直打到伦敦,结果可以想象,肯定是中国银行败诉。最后中银大楼被跷脚沙逊一脚踢去十八层,硬是比 77 米 的沙逊大厦低了30厘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从和平饭店十楼拍的中国银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沙逊腰斩中国银行大楼这件事看出沙逊的霸道,同时也说明国弱被人欺这个道理。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中国银行大厦按原设计造成,外滩的地标还会是沙逊大厦吗?</span></p> <p class="ql-block">跷脚沙逊在上海滩的任性也是出名的。一天他到百乐门舞厅消费,最后准备签单。因签单是常来的贵宾才能享受的待遇,一个新来的服务生看到他是个残疾人,不让他签单,要他支付现金,还嘲讽他:“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舞厅呢?”</p><p class="ql-block">沙逊离开后,一气之下真的下令建造一座超过百乐门的舞厅。舞厅建于静安寺路444号,按照美国纽约仙乐舞厅的图纸建造,1935年开工,1936年11月竣工,取名为仙乐斯舞厅。舞厅不设窗户,靠冷暖设备调节室内的温度和空气;舞池是弹簧地板,四周设有自动栏杆,为当时上海最好的舞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出沙逊霸道还有个故事。他买了一辆车,要用“11 11”和“22 22”两块上海牌照。但是“22 22”牌照已为中国人所有,并且不肯转让。最后沙逊通过上海市长将该牌照注销,并送给了他。 </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沙逊家族的LOGO。</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由于沙逊大厦占据上海黄金地段的最佳位置,成为上海的新地标。沙逊将大厦一楼和二楼出租给银行、商店,三楼自用办公,四楼至九楼内开设并经营了“<b>华懋饭店(Cathay Hotel)</b>”,十楼为自己住所。</p> <p class="ql-block">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玻璃天花板变换着不同的颜色,豪华典雅,流光溢彩,华丽的光晕穿越天窗倾泻而下,显现着当年繁华浮云留下的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当时这里有声名远扬的九个国家风格的套房,分别位于<b>五楼(德国、印度、西班牙套房)</b>、<b>六楼(法国、日本、意大利套房)</b>和<b>七楼(中国、美国、英国套房)</b>。这九种式样代表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客房样式,均面江而居,每个套房室内面积178平方米。现在九国套房已修缮一新,恢复原有装饰及风格并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位于十楼的总统套房,面积300平方米,修缮后现在每晚入住须人民币10万元(另加15%服务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曾经是跷脚沙逊的私人寓所 ,位于整个十楼。解放初期,华懋饭店被上海市政府征用。1951-52年“三反、五反”期间,上海市委统战部和工商联在这里给所谓“不法资本家”办学习班,让他们交代所谓“偷税漏税”的罪行。结果很多工商资本家因恐惧入罪,在这里跳楼自杀,人称“降落伞部队”。后来还是陈毅市长发现不对头,连忙予以纠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饭店还有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名噪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懋饭店的经营特点是以豪华饭店身份自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是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装潢艺术,极尽奢华,在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是所营造的那种欧洲古典宫廷艺术的气韵,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慑人心魄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是打造“极品意识”,比如顾客要在饭店里举办生日、婚礼、纪念日等庆典,结束后华懋饭店可为顾客灌制一张小型的铝质唱片,以资留念。在三、四十年代,这样的服务华懋饭店独此一家。</span></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中,华懋饭店、和平饭店收藏或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在一楼上面的夹层楼有一间70多平方米的<b>“和平博物馆”</b>,里面有各种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该博物馆虽小但很牛,须住店客人预约参观。</p><p class="ql-block">我有幸进去参观了一下,里面有一百多年前的银质西餐具,八十多年前的铝质唱片,各种有华懋饭店或和平饭店标记的金属和玻璃制品、布袋,各种礼品,吴昌硕、傅抱石、刘海粟等名人字画;曾经在饭店下榻的名人、政要的照片,饭店各个时期的宣传册等。最新的一件是去年习近平主席宴请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各国政要和贵宾的照片和全套精美的餐具。</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不能拍照(这是和平饭店内唯一不能拍照的地方),因此无法用照片演示。</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楼道里和平饭店时期的洗衣袋,上面有房间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里收藏的1991年菜单。按照当时的工资和物价水平,这里的菜价确实是很贵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由侄女拍了传给我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角形大堂通向东大门外滩的一边,有一条纵深感很强的长廊,透露着上世纪三十年代</span><b style="font-size:18px;">Art Deco</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风格。这种装饰艺术风格来自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最大的特征是充满圆圈和线条,几何形状非常多。据说上海是这种艺术风格建筑最多的城市之一。漫步和平饭店,也犹如置身Art Deco的艺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廊里展示的老上海人用过的东西。这些东西以前家里都有,当废物扔掉了,放在这里就是古董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以前的暖气汀,现在还在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平饭店也是多部著名的电影取景地点,在这个艺术长廊里,陈列着各个年代在和平饭店取景拍摄的经典电影海报。</span></p> <p class="ql-block">目前已经有四十多部电影在这里拍摄,包括《不夜城》、《小时代3》、《听风者》、《梅兰芳》和《触不可及》等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由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马路天使》在和平饭店开拍。1994年,张艺谋执导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取景和平饭店东大门走廊、龙凤厅以及和平厅。2004年,黎明、王菲共同演绎的爱情片《大城小事》里的一个片段也是在和平饭店东大门取景的。2005年,第一次当导演的陈逸飞选择和平饭店拍摄《理发师》。2008年1月,陈凯歌率《梅兰芳》剧组在和平饭店取景。2011年大红特红的谍战片《听风者》取景自和平饭店大堂及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扇东大门,同和平饭店的其他大门一样,都是黄铜的旋转门,有着高高的穹顶。门虽然不宽,但平时不开,能从东大门走入的都是特别重要的客人,<b>最后一次从外滩走入这扇大门的是1998年6月30日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b>。</p><p class="ql-block">(其实一般旅客从这扇门进入酒店并不方便,因为要穿过长长的一条长廊才能到大堂前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滩的东大门,也就是克林顿夫妇走的那扇门。</p> <p class="ql-block">饭店最珍贵的是<b>拉利克玻璃制品</b>。现在在几个餐厅和会客室里还保存着若干块直径约三十公分的拉利克艺术玻璃饰品,有花草、鸟鸽、游鱼等图案。拉利克艺术玻璃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雷内·拉利克(René Lalique),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为著名的玻璃品牌,全部手工制成,立体感很强。它的水晶、珠宝、香水瓶、家居饰品是上世纪风行全球、尤其陶醉了欧洲皇家和贵族的一种珍贵的特种玻璃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拉利克玻璃现在不为中国人所知,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老克勒”,拥有拉利克代表着一种优雅、高贵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九楼华懋阁的两扇玻璃门,镶嵌着拉利克玻璃。现在知道这个玻璃的人不多,询问的人更是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到我独自一人在专注地拍摄玻璃,并“内行”地问了拉利克玻璃的一些问题,管理人员热情地指点我,八楼有一条拉利克走廊,那里有更值钱的拉利克玻璃。</span></p> <p class="ql-block">拉利克最负盛名的制品,是一种在烧制过程中,溶入了锑和砷以及钴的,称之为Opalescent glass的玻璃艺术品。使用这种工艺烧出来的作品,含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有透明和磨砂两种。这类制品远看是乳白色,近看则是暗蓝色,迎着光看则呈鲜红色,犹如一团火,奇妙无比。</p> <p class="ql-block">据说几年前,拉利克家族后人来饭店领略祖辈留下的遗迹后,声称饭店现有的拉利克制品,其价值能抵得上饭店的一半资产。虽然口气不小,但也可见这玻璃的身价不菲。</p><p class="ql-block">我向和平饭店管理人员求证此事的真假,他说确有此事。看来不为人知的玻璃制品可是和平饭店的镇店之宝。</p> <p class="ql-block">如今,和平饭店以<b>“百年的辉煌,今日的时尚”</b>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饭店北面的滇池路每天吸引着新婚夫妇前来拍摄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大堂及走廊的八角形大吊灯,由黑色的金属框架与半透明玻璃制成,旋涡状的圆圈和交叉的V字形组成的唯美造型,使柔和的光线从这些镂空的缝隙中透出,显得特别复古典雅。 </p> <p class="ql-block">大堂与爵士酒吧之间的走廊里,陈列着一些饭店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其中有爵士乐队用过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上海最豪华的酒店,开业后接待了大量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和平饭店写成的。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到和平饭店大事记里记载鲁迅</span><b style="font-size:18px;">“步行上楼,会见英国马兰爵士”</b><span style="font-size:18px;">,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特别写步行上楼呢?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鲁迅没有穿西装皮鞋,而是身穿长袍,脚上穿着一双胶鞋,就被开电梯的服务员瞧不起,死活不让他进电梯,鲁迅无奈只得步行上楼。</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电梯已经没有服务生开了,进酒店也不需要穿西装皮鞋,也不会有人再步行上楼。但进入酒店的人都是衣着得体,举止文雅。</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攻打上海的“八·一三 ”事件爆发。第二天8月14日,中国空军出动飞机轰炸黄浦江上的日军“出云舰”,结果误炸到了南京东路。一颗炸弹落在沙逊大厦的正门前,把马路炸了个大坑,炸塌了玻璃雨棚,炸死了一个美国女教师;另一枚炸弹把汇中饭店的屋顶掀掉了大半个。两颗炸弹导致南京东路外滩数百人死亡。当时,沙逊在四楼办公室里,只感觉到窗子上有点震动,整个大楼坚固如旧。</p><p class="ql-block">(照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上海沦陷后,跷脚沙逊抛售了所属企业的大量股票,撤走了一千万美元以上的资产。他为了犹太难民的妥善安置和公共租界的商业利益,隐藏了对日本人的强烈不满,日本官员到华懋饭店用餐,他还是彬彬有礼地招待。他又捐出15万美元,用作犹太难民的“复兴基金”;并无偿提供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作为欧洲来沪难民的临时接待站。</span></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租界,结束了抗战“孤岛”局面,沙逊大厦被日本海军部接管,直到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跷脚沙逊卷土重来。但有着先见之明的他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摇摇欲坠,以及共产党终将获得胜利。他承认“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成过去”,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伦敦,并将新沙逊洋行的总部迁至巴哈马的拿骚。</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沙逊在上海留下了大量不动产,在已经抛售许多房产后,仍拥有房屋1986幢,占地678亩,面积54万平方米。但却因资金转移后,也拖欠了国家的大量税款无力偿还,于<b>1958年将在上海的资产全部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以抵销各种债务,在中国的业务至此完全结束</b>。1961年他病逝于巴哈马首都拿骚。 </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饭店1950年由上海市财经委租用,1952年由上海市政府接管。1956年饭店重新开业,起名和平饭店,继续承担着接待各国政要、名流的顶级场所。</p><p class="ql-block">如1960年接待英国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1960年接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63年接待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94年5月接待美国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及夫人;1998 年徐匡迪市长在此接待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1998 年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和平厅举行“汪辜会谈”;2001年6月7日,APEC贸易部长会议工作午餐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平饭店对面的南京东路23号(中山东一路19号),原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汇中饭店</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汇中洋行控制。这幢文艺复兴风格的六层建筑,高30米,于1908年在拆除原“中央饭店”建筑的基础上重新建成。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此大楼产权,仍作饭店对外开放。1952年饭店歇业,由上海市建工局使用,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span></p> <p class="ql-block">这家饭店虽然名气不如华懋饭店,却是上海最早有卫生设备和最早两部电梯的饭店,还有上海最早的屋顶花园。在华懋饭店之前,这家饭店和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为上海最早最豪华的两家酒店,也记录下当时的轰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1909年2月,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会(上海市人民政府1996年在此立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经上海时出席同盟会在汇中厅举行的全市各界的欢迎大会,提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汇中厅举行订婚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这家建筑以白色面砖和红砖饰带组成极具视觉感的色彩,为上海保护建筑。和平饭店南楼现有的三层客房改造成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邀请世界各地的天才艺术家在和平饭店住宿。底层是斯沃琪集团钟表品牌欧米茄等开设的精品钟表旗舰店。</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了注明出处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参考和平饭店官网及有关书籍、资料介绍,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