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它的自身目标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的教育;具体些说,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b></p><p><b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一线教师想通过观摩名师的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往往又受各种教育新形势的影响,越来越不会教课了,也越来越不敢教课了。特别是近几年来,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比比皆是,不断创新</b><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span><b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故此整理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困惑以及处理策略系列,仅供大家课堂阅读教学参考。由于笔者教学经验有限,教学思想尚未成熟,在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人喜好,但求同存异,多包涵。</b></p><p><b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此篇基于大量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各种优质课比赛等,并最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筛选出常见的课堂阅读教学的困惑,并附名师课例供模仿与研究,希望能帮助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解决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教学困惑。再次声明,由于受笔者经验的限制,个别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共同讨论,再研究。</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如何进行文本解读?</b></p><p>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教学生理解各类文本。教学生读懂各类文本,是阅读教学最朴素的目标。</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什么是文本?</b></p><p>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提到书面语言,就要和口语加以区别,口语是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或称口语体。其次,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者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那么我们进行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解读句子、段落、篇章。最后,我们必须明确,语文课堂教学是针对狭义的文本而言,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但是却不脱离作者的思想或者价值观。</p><p> 文本解读至关重要。孙双金老师曾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要想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前提就是教师能够正确的解读文本,再而个性的解读,但是要避免过分“创造性”解读与“多元化”解读的误区。同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是否正确、能否深入的关键,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文本,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理解文本,那一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又何在?</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名师范例与支招</b></p><p> 范例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带着情感进入文本——以于永正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为例</b></p><p> 出示文本: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p><p>师: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p><p>生:因为一片片树叶落下,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到了尽头。母亲不想让儿子伤感。</p><p>师:从“挡”字可以看出母爱是什么?</p><p>生:母爱是让孩子看到希望。</p><p>师(小结):母爱是让儿子看到希望,是挡住绝望。母爱是呵护。</p><p>聚焦“笑”字。</p><p>师:一起把儿子的话读一读。儿子对母亲的态度好吗?</p><p>生:不好。</p><p>师:(看课文中的语气)母亲反而笑了,为什么?母爱是什么?</p><p>生:母爱是忍耐,是宽容。</p><p>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p><p>聚焦“?”</p><p>师:再来聚焦一个很不起眼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母亲是什么样的语气?</p><p>生:试探,商量。</p><p>师: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尊重。</p><p>范例2:<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奠定情感前调解读文本——以董一菲的《背影》教学片段为例</b></p><p>师:大家看,写了一个季节,一年有四季。</p><p>生:春夏秋冬。</p><p>师:是的,季节是一年当中的冬天,写父亲的背景也是冬天。既然是写父亲,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写作的角度是儿子眼中的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背影出现在一个什么事情当中?</p><p>(学生速读三分钟)</p><p>师:大家看,这个“背影”出现在什么事件当中?</p><p>生: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读书。</p><p>师:一个向南,一个往北。这是别离。大家看,写季节写了最肃杀的冬天。写父子,儿子眼中的父亲,写人间最难的——</p><p>生:别离!</p><p>师:我用一个词,是生离,我用这样一个词语,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事件,是父亲与自己母亲的——</p><p>生:死别。</p><p>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很强。父亲,一个有母亲有儿子的这样一徐个男子,他面临的人生季节似乎也是一个人生的冬天,他与儿子是别离,与自己的母亲是死别。这样寒冷的季节。写到这里似乎还不够,我们继续来看。</p><p>范例3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重视对文本的理性理解——以向浩执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段为例</b></p><p>师:最后,也就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想法。你们是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的呢?</p><p>生:对封建教育的一种深刻批判,对寿镜吾老先生的赞美与怀念。</p><p>生:可能是通过对比,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揭示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读书生活的无趣吧。</p><p>生:应该都是赞美吧。其实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鲁迅先生来说其实真是快乐的,只是快乐的原因不一样。</p><p>师:看来这节课的学习让大家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大家的理解都是很有意义的。鲁迅先生为何写这篇文章?他究竟想告诉大家什么?请看材料:</p><p>幻灯片出示:</p><p>《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的9月,此时的鲁迅先生刚到厦门大学教书一个月,这是鲁迅先生人生充满变数的时期。1926 年到1927年,鲁迅先由政府官员转为大学教授,又转为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写稿人,这是鲁迅先生由一个官僚士绅淡出的过程,也是鲁迅由社会主流走向民间的过程。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早已年过不惑,经历了无数思想的交锋,已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辽远的厦门海边。在回溯反观儿童时代的生活时,他以一种温馨的眷念之情,慰藉了自己那颗苦闷痛苦的心。鲁迅曾说过:“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刻,生涯大概总要算无聊了罢”……(这些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p><p>师:从某个角度来讲,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追忆过去、抚慰当下,所以我个人认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p><p><br></p> 范例4<font color="#b06fbb"><b>: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以丁卫军执教的《台阶》教学片段为例</b></font><br>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齐读。<br>媒体展示<br>助读材料1:<br>李森祥:(1956——)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连载,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br>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物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br>师: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农民的质朴的影响。《台阶》就是李森祥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本人也很喜欢这篇小说,因此他把他的短篇小说集定名为《台阶》。下面把书下注解的第二句话一起来读一下。<br>生:作者充满感情地回顾父亲的故事,艰辛的劳动,质朴的愿望,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br>师: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把预习时的故事缩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br>范例5 :<font color="#b06fbb"><b>细读(精细、多思)文本助把握——以《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中作者个别分析为例</b></font><br><font color="#ff8a00"> 台阶的主题研究</font><br> 《台阶》是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先看教材上的单元主题。单元说明提示为,以“爱”为主题,“……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主题意识通读全文,不免疑惑:《台阶》表现的是父子之爱,或一个父亲对他的家庭之爱吗?如果是,它是如何表现的?有哪些证据呢?如果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是“父亲”,就想当然地认为本文是表现“父爱”的,这是不负责任的,是缺乏证据和分析的。<br>在文中,造屋是父亲一生的事业。文中提到“地位”,台阶似乎象征着地位。台阶真的是“地位”吗?新屋造好后,地位真的就提升了吗?如果不是地位,那是面子,抑或自尊?那么,为何在新屋造好的光荣时刻,在人生中这个辉煌的顶点,父亲非但没有扬眉吐气,反而表现出窘迫、尴尬与不自在呢?<br>细读文本后,联系全文第一句“总觉得”、文中“从没觉得有地位”,以及父亲造屋的不懈努力,可得出结论:台阶象征的是中国农民追求自尊这一基本的人性要求,努力造屋,提升台阶,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这种基本要求。但是,他们长期处于且总是处于社会底层而形成的卑微感深入骨髓,这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被真正克服的——这就能够解释为何父亲造好新屋和台阶后仍然无法舒展自己的这个现象。因为卑微,追求自尊;但深入骨髓的卑微感,已然使得他们不可能摆脱卑微而享有尊严——这种矛盾或悖论所展现出的悲剧人生,乃是此文本主题之所在。更广义地说,如王尔德所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所愿不成,二是成其所愿。这是人类的普遍处境,无法逃脱。当然,这样引申就距文本较远了。<br> 现在再来看《台阶》在部编本中的位置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同在一个单元里,并且单元主题重新修改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的精彩,抵达人生的某种境界。<br> 通过对比发现,主题明显发生了改变,部编本的主题其实更符合《台阶》的主题,我们不妨可以设置为作为农民的父亲,这个平凡的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前后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变化?即可。<div> 范例6:<font color="#b06fbb"><b>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解读文本更实际--</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以徐杰老师执教的《老王》为例</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 </b></font>语文学科,其根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人文价值是伴随着工具性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黄厚江老师也一直强调“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语文的方法,首先就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方法。</div><div> 徐杰老师在执教《老王》的时候,更多关注“语言实践活动”,有这样几种形式:</div><div> 语言提炼活动: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div><div> 语言比较活动:杨绛回忆了与老王的交往的三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但是用笔各不相同,请你来对比分析。</div><div> 语言探究活动:结合课文,说一说,杨绛为什么对老王心怀“愧怍”?“老王去世了,几年过去了,杨绛为什么还要表白深深的“愧怍”呢”</div><div> 以上三项活动,分别对应着“学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活动,都是立足文本语文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且是渗透人文教育的语言实践活动。</div> 小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本中渗透作者的情感,包含作者的情感。文本解读就在于走进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情感,带着情再走进文本,让我们身临其境,真切体会文本。范例1,于老师带领我们体会母亲的形象,感知母爱,同时他也带领我们走近了史铁生先生的母亲,让我们带着对母爱的敬佩之情,对母亲的感恩,走进了文本。范例2,董老师执教的朱自清先生《背影》,未出背影先有情,将背影出现的特殊场景告知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背影出场前的气氛是悲痛的,父亲此时面对的是生离与死别.可想而知,接下来我们再来解读文本时带着怎样的情感,这样解读文本或许更深刻,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挖掘文本渗透的内涵。<br>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只是追求对文本解读的创新上,没有对解读的价值观进行验证,或者说解读出的主题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解读文本过于自由化,忽视了解读文本时的理性。同时,有些教师也忽略了课标中关于“多元解读”的概念,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但他们终究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成为孙悟空或者是猪八戒。范例3中,向老师对于作者为什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探究,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纠正了前两位同学的意见,理性看待文章的写作目的,没有批评或者谴责读书生活的乏味。近来,通过看一些观评课发现,有些老师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过分强调读书生活的乏味,反而提倡过渡自由教育或者是快乐童年,背离了文章的主题;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某教师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解读为一个“阴谋家”,或许有点牵强,其实这些就是不能够理性解读文章的体现。其次,我们也要关注过度解读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问“怪哉虫”的部分,结合课下注释可知“怪哉虫”是冤死的百姓幻化而成,从来解读出寿镜吾老先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他想仕途顺利,功成名就,结果最后沦为可怜的教书先生,作者的目的在于批判黑暗的社会。其实,这样来看明显就是过度解读,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先生与东方朔进行比较,为了突出寿镜吾先生的严谨、严正、正派、严肃的特点而已。再如诗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词,大家普遍分析“生”之后,定位为哲理句,新的事物包含在旧的事物之中,旧的事物孕育新的事物。其实,我们如何验证呢?或许作者只是看到眼前的景而描写下来罢了。我们众所周知一个笑谈,让余秋雨做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做自己的文章的题,他竟然不能及格。可想而知,如今为了更好的适应公开课、优质课等等,很多老师“另辟新径”,过度解读文本,没有静下心来去验证文本的结构与内容。<br>在这里,也提出一点建议,希望广大教师可以先素读文本,素读就是要直接面对文本,不依靠任何的参考资料来读课文,获得对文本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就静下心细细品读,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自己能力的限制或者是经验的不足,可能会对文本出现错误的解读,在素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去用教参验证,再去参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至于个人思路出现问题。 <p>参考文献:</p><p>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34.</p><p>《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罗晓晖,冯胜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757912.</p><p>金大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漫议》,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 </p><p>汪洋、王燕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载《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