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关山美术馆主办的“梦回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于2017年4月5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得知三叔的画要在京城展览,心里甭提多高兴,他的作品登上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也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耀,由于路途遥远和工作及其他原因,只去了少部分亲属,我们提前一天赶往北京,准备好第二天参加三叔画展的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展览名称】 梦回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p> <p> 【展览时间】 2017年4月5日——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前言:汪友农1939年生于安徽南陵的一个书香门第,数十年在安𡽪南陵师范和合肥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桃李满园。2015年2月因病在深圳去世。汪先生一生钟爱文学艺术,擅诗词,精翰墨、懂鉴赏、喜收藏,曾师从现代著名词人丁宁,岭南派名家黎雄才和著名的传统画家黄叶村的悉心指导,对中国画用功深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p> <p> 展览开幕式订于2017年4月5日下午3点整在中国美术馆启幕。</p> <p class="ql-block"> 出席开幕式的有: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薛永年、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孙克、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镛、《美术》杂志社长主编守永、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院院长吴洪、以及汪友农先生的家属韩振清、汪建农、汪星怡、汪田霖、汪欣早、汪姗霖等。</p> <p> 开幕式嘉宾</p> <p> 开幕式现场</p> <p>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致辞。</p> <p class="ql-block"> 在致辞中表示:汪友农遗作展令人感动,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情怀,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不炒作,不张扬,他的作品充满文化情怀,他的创作体现了对生活、审美、文化的独特追求。</p> <p>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致辞。</p> <p> 陈湘波认为,汪友农晚年的作品融合“新安”“岭南”两个画派的长处,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统一。</p> <p> 合肥市文联主席刘晓明致辞。</p> <p> 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致辞。</p> <p class="ql-block"> 薛永年说, 汪友农绘画创作,早期以人物为主,关注现实生话,努力反应时代,先后创作的中国画有《重任在肩》《护林》《稻是队里的》。画法风格是水墨写实的路子,写实造型,水墨味道,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 家属代表汪欣早致辞。(深装总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p> <p class="ql-block"> 汪欣早代表家属致答谢辞,他对父亲的创作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说,父亲将一生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绘画艺术,读书鉴赏和创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梦迴新安”艺术展成功举办,父亲的作品登上了中国美术最高殿堂,这也是父亲生前的最大遗愿。</p> <p> 嘉宾合影</p> <p> 观看画展(一起走进5号展馆)。</p> <p class="ql-block"> 此次共展出三叔的遗作近百篇,包括各个时期的人物,花鸟和山水作品,我只选了数十篇供大家欣赏。</p> <p class="ql-block"> 《重任在肩》创作于1972年,作为年画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全国统一发行。这幅作品勾起人民出版社编审方国根的回忆。他是安徽绩溪人,他对记者说:“这幅画当时在安徽可谓家喻户晓,几乎家家乃至全国的下放知青家庭也都张贴此画。</p> <p class="ql-block"> 《稻是队里的》1975年创作,参加《安徽省博物馆工农兵美术作品展览》,《安徽日报》刊登,并予点评:“《稻是队里的》是这次画展中引人注目,深受好评的一幅优秀作品。这幅画画面动人,主题鲜明,形象亲切,艺术处理巧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安徽文艺》1976年第6期用作封面。这幅画展览后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绿到乡间》、《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等,陈湘波认为:这些作品均为汪友农晚年精品,家乡的山水占很大比重。</p> <p class="ql-block"> 这两幅《蕉心不展待时雨》和《梦来石》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在此画展之前(2016年,6月25日),他的作品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其中《李白南陵行之三》、《三棵松》、《岁寒三友》三幅画,也均被“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下面《吾放牛儿上云天》这幅作品,说起来还有个小故事。那时汪友农在南陵中学上初一时写的一篇作文,用四句顺口溜结尾。这篇作文让他赢得“小李白”的赞誉,却不想一语成谶,顺口溜是这样写的:“不看繁花满山艳,偏爱道旁嫩草鲜;小路盘到峰顶上,吾放牛儿上云天。”专家观后评说,回头看看他的人生与艺术,大半辈子一直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作为小牛倌的他并不不知道牛儿上不了“峰顶”和“云天”,但因为他的执着与坚忍,真诚与仁义,其艺术创作达到天风苍苍泱泱的崇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薛永年在画集序中这样说:比如《山村古木》、《牧童横笛》、《儿时家乡多美呀》见下三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幅画中可见,流泉、云海、帆影、长松、垂柳、红树、板桥、泊舟、小院、茅屋、水阁、垂钓、他常常把曾是牧童的自己画进去,既画江南美景,又画儿时感受,在“物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中,寄托渴求回归自然的感情,表达了“一物我,合天人”的中国艺术精神。</p> <p class="ql-block"> 此幅画是赴加拿大探亲,期间采风落基山脉,畅游海洋湖泊,露营亚岗昆国家公园时所创作。</p> <p class="ql-block"> 展览现场,手机随拍。</p> <p class="ql-block">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等在观看画展,欣赏作品。</p> <p class="ql-block"> 4月</p> <p class="ql-block"> 三妈流着泪向家人讲述着,在病痛期间,三叔是怎样顽强坚持作画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家人们虽高兴地来观看画展,欣赏作品,眼里却不注地流着泪,心里更加思念着这德高望重,一生挚爱学习和痴迷绘画艺术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汪友农中国画艺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朮馆举行,薛永年,孙克、王镛张晓凌、陈湘波、朱万章、吕晓、吴忠、吴洪、邹明等艺术界人士出席了研讨会。专家们在发言中认为,汪友农是继陈子庄,黄秋园,黄叶村之后出现的一位重要的中国画艺术家,是“人亡业显”的又一个例证。也是研究20世纪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个案,此次画展是对现代美术史的补遗工作。</p> <p class="ql-block"> 此次作品展览,观看的人很多,观众来自全国各地,(有专家、学者、学生等)还有外国友人,作品受到众多喜爱传统中国艺术的观众热捧。</p> <p class="ql-block"> 观看展览后,家人在中国美术馆合影留恋。</p> <p class="ql-block"> 2015年,76岁的汪友农病逝深圳。经汪友农女儿,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汪田霖整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汪友农卷》于2016年5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却了汪友农的一桩心愿。</p> <p class="ql-block"> 4月7日下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亲自前往观看“梦回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当时,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陪同,并讲解每幅作品的特点,汪田霖和吴忠也在一旁陪同,吴为山娓娓道来,富有见解地称汪友农作品是典型的新安派画作,雒树刚部长当即问道,当代新安派的代表人物是谁?吴为山说就是他了,汪田霖当时补充说,还有他的老师黄叶村,雒部长说,要把他们宣传好。</p> <p class="ql-block"> 专家的评价:汪友农先生毕生潜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尤其致力于传承新安画派文脉,博众家之长,他的一生,醉心艺术,寂寞耕耘,不慕荣利,勇猛精进,正因为画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所以他的艺术既不媚俗,也不欺也,而是不息地寻找并表现真善美。他的人物画创作,真诚歌颂了平凡生活中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而他的山水花鸟画,既寄予了高尚情怀,更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艺术精神,是一位卓有成就,德艺双馨的当代文人画家。</p> <p class="ql-block"> 编辑:兰草 图片来源:(中国近现代画集汪友农)、老海、兰草。</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6日。</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