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

千秋

<p>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p> <p>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的黄花岗公园。</p> <p>浩气长存</p><p>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p> <p>默池</p><p>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p> <p>七十二烈士之墓</p><p>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p> <p>纪功坊</p><p>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p><p>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p> <p>七十二烈士之碑。</p><p>林森监修汪精卫书。</p> <p>烈士碑记。</p> <p>红铁门石牌坊</p><p>公园南墓道入口。</p> <p>龙柱</p><p>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著名的连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p> <p>浮雕。</p> <p>碑廊</p><p>碑廊里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p> <p>西亭</p> <p>潘达微墓</p><p>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p> <p>史坚如(1879~1900),原名文纬,广东番禺人。1899年加入兴中会,从事革命活动。1900年10月28日,他挖地道用炸药谋炸巡抚衙门及巡抚德寿未遂,后被捕,11月9日壮烈就义。时年22岁。</p> <p>王昌(1885—1918),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随父侨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城,青年时期前往香港,常与民主进步人士交往。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赴加拿大域多利开设理发店以掩护革命活动。1916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海外支部。1918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派汤化龙赴美国向六国银行集团借款购买军火,企图消灭广东护法军政府。王昌痛恨北洋政府屡借外债,准备内战,趁汤化龙假道域多利回国之机,在1918年9月1日写下遗书,意为不忍国家之沦亡,实行铁血主义等语。随后在维多利亚叙馨楼埋伏,将汤化龙暗杀,后狂笑饮弹自尽。孙中山先生闻讯,即电旅加华侨将其遗体殓以玻璃棺,派员运回广州,以党礼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并立墓碑以表悼念。为中国国民党党葬第一人。</p> <p>邓仲元墓</p><p>邓仲元参加过广州起义,不过,他是活下来的那部分人。后来又参加了征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立下累累战功,担任过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等职。因查获陈烔明亲信走私鸦片而被报复,1922年,在广九铁路大沙头站被暗杀,年仅36岁。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葬于黄花岗,并亲书墓碣,石碑高4米。</p> <p>邓仲元墓的一侧还立有一座小墓,上面写着:邓世兄伟东之墓,因为没有太多资料,不确定他是不是邓仲元和李顺春的儿子?</p> <p>梁国一(1892—1923),海南文昌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23年参加东征,壮烈牺牲。牺牲后,安葬于广州黄花岗。</p> <p>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8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1911年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策划广州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受伤力尽被俘,当日黄昏时分即从容就义,年仅24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 <p>韦德(1900—1925),广东省香山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到日本,在轮船上工作,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5年12月7日,韦德在由香港始发的轮船上暗杀军阀洪兆麟,后自杀身亡。牺牲后,遗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p> <p>杨仙逸(1891—1923),原籍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北台乡,出生于美国夏威夷。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其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1923年9月20日,为攻打军阀陈炯明,检查水雷时不慎爆炸,壮烈牺牲。</p> <p>叶少毅(1895年—1919年),广东省台山县人,援闽粤军飞行员。1915年进入由中国国民党美洲总支部创办的美洲飞行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回国。1919年6月中华民国援闽粤军成立飞行队,叶少毅成为第一批飞行员,在漳州执行侦察任务时,因遭遇暴雨,飞机失事,不幸牺牲。</p> <p>越南范鸿泰墓。</p> <p>范鸿泰(越南语:Phạm Hồng Thái,1892—1924),越南乂安人,越南志士。[1]曾经策划刺杀法国当局一位高官,后经朋友多番相劝,才放弃想法。1924年6月18日,法国派到越南的总督马兰抵达广州访问,6月19日晚法国驻广州领事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为马兰接风。范鸿泰从窗口向内投掷炸弹暗杀马兰未果,投江自杀。</p> <p>与众乐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