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木本水源,人皆有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从何处来?何时来?如何来?来了之后如何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列祖列宗名讳是何?家族里有哪些重要事迹?而记录这些信息的书籍就是我们所说的家谱。家谱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宗族内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锡山周氏尊北宋濂溪夫子周敦颐为始祖,其二子寿公和焘公的部分后裔自宋开始迁徙无锡,耕读传家,几百年来枝繁叶茂,人丁兴旺,遂成显族。焘公世系在明万历、清康熙、民国八年皆有修纂大统宗谱,然寿公世系数百年来未有统谱编纂,不可谓不是个巨大的遗憾!盛世修家谱,进入新时期锡山周氏各个分支都积极续修各自的支谱,寿公世系的各支支谱也多有续修,在此基础上也便于编纂寿公世系的大统宗谱。在历经数年的辛劳后,无锡地区的寿公世系大统宗谱终于在2020年十月初一大功告成,填补了几百年来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统谱将寿公后裔不分居住地,不以原分支,而是按辈分、按长幼房次序一一记载,各个分支裔孙枝繁叶茂,根脉清晰,散落在无锡各区各乡镇以及武进地区的后裔在统谱中聚集一堂,实现了几百年来的大团圆。尽管历代都有家谱传世,但只是一支或是几个分支的小范围的家谱,距离大统甚远。在焘公世系的民国八年版的大统宗谱启发下,寿公世系的裔孙也有了修纂本支大统宗谱的想法,在蠡港支贤裔振翼的带动下,寿公后裔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编纂人员不辞辛劳,同心协力,历经数年终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锡山周氏统谱寿公世系》,共计八卷五十五万字,使得无锡地区几百年来寿公世系无统谱的遗憾烟消云散!此举亦是意义深远、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方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官修到私修,历经沧桑,至明清时期修谱的规模越来越大,寿公在锡后裔在此期间也多有修谱,然因战乱、迁徙、信息混乱等原因,各支对于年代稍远的先祖世系产生了分歧,进而导致了统谱迟迟无法编纂。窃以为后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而去冒领祖宗,但祖宗却不会因为裔孙有无出息而区别对待,就如同父母眼中的子女,不论出息与否都是自己的骨肉,况英雄尚不以成败论定,而安能以名望论定甚至冒认先祖!在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家谱祠堂在内的无数文物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华文明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比之洪杨之乱和侵华战争也不遑多让。文物的损毁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日益淡薄,家谱的续修更是遥遥无期,所幸拨乱反正为时不晚,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家族重新开始重视家谱,续修工作也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家谱续修的成功,宗族内又见世系分明,长幼有序,亲疏有辨,尊祖敬宗。</p><p class="ql-block"> 《锡山周氏统谱寿公世系》是第一次将寿公在锡后裔系统的编纂在一起,五十五万字的篇幅将一个庞大的家族联系在一起,此次统谱的问世来之不易,也必将流芳后世!也为锡山周氏大统宗谱的续修创造了有利条件,距离全族统谱的问世又进了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锡山周氏大统宗谱》将会迎来真正的大团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