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博物馆竣工于1959年8月,也是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以前曾有过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名称,2003年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继16日参观完军事博物馆后,17日便来参观国家博物馆,很多心仪已久的国宝,终于可以近距离好好欣赏一下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国家博物馆,最主要就是看中国古代陈列。↓</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陈列入口处,这两个青铜雕塑叫问道。孔子适周,曾问道于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归,以告弟子:今见老子,其犹如龙邪!老子年长孔子20岁。雕塑造型一刚一柔,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子、孔子两位文化先圣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p> <p class="ql-block">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山顶洞人生活在大约3万年前,除采集和狩猎外,已学会了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物,制作装饰物等…↓</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的陶罐,距今约2万-1万年。这件红陶罐用手工捏制而成,胎质粗陋,器形简单,制作技术原始。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的鹰形陶鼎,属于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鹰形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双腿与尾翼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蚌塑“龙虎”墓,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部尸骨为一壮年男性,头向南方,东西两侧分别用天然蚌壳堆塑出似龙、虎的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 刻画符号陶尊,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属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这些符号单独出现,与文字的关系尚待讨论。↓</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湖北天门邓家湾的筒形陶器,属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500年)。出土时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或与当时的宗教活动相关。↓</p> <p class="ql-block"> 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属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国家一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镂孔陶器座,出土于河南洛阳王湾,属王湾三期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高33.5厘米,肩径41.8厘米,内径23厘米,足径35.4厘米。器身上运用磨光、镂雕、分割、线刻等手法,是王湾三期文化陶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出土于河南汝州阎村,属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陶缸外壁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首。↓</p> <p class="ql-block"> 裸体浮雕彩陶壶,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属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 牙雕凤鸟匕形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工具,这件用象牙雕成的匕形器,长15.8厘米,是河姆渡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探索夏朝历史面貌的主要遗存。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通行至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河南郑州白家庄的商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青铜爵、青铜觚(gu一声)、青铜斝(jia三声)。</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河南南阳殷墟妇好墓中的嵌绿松石青铜戈,据推断这是件礼器,暗示了妇好作为商王武丁之妻,兼有极大的军事权力。↓</p> <p class="ql-block"> “匽侯”青铜盂,也叫匽侯盂,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西周早期的盛食器。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内壁刻有5字铭文,如右图,铭文释文为:匽侯作饙盂。“匽”与“燕”通用,“匽侯”即为“燕侯”,证明此地在西周早期是燕国的封地。匽侯盂是馆内十大青铜名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宜侯夨(ce四声)簋,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周康王时期青铜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铭文及释文如右图。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封夨由虞地改封至宜地,并赐予相应的赏赐品。夨的身份也因此次改封之命,由虞侯变为宜侯。宜侯夨簋所记载的分封内容,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且是出土铜器,故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 “召”青铜卣,西周早期。高9.5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内壁铸铭文7行44字,记述周王将毕地“方五十里”赏赐作器者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商后母戊鼎,曾叫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此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该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根据鼎内铭文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之后有多位学者认为,“司”字应作“后”字解,古文中司和后是同一个字。而古文中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後”。故尔“后母戊”要优于“司母戊”。专家认为后母戊鼎的墓主人是商王武丁之妻,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后母戊鼎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次能亲眼目睹,不虚此行。↓</span></p> <p class="ql-block"> 青铜瓿(bu四声),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 “妇好”青铜三联甗(yan三声),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青铜甗多为上甑(zeng四声)下鬲(li四声)的联体器物,上部甄置食物,下部鬲盛水,作用与现在蒸锅相似。妇好青铜三联甗上部为3件甑,下部联体的长方形器身,相当于现在灶台的功能,可以同时加工数种食物。↓</p> <p class="ql-block"> “作册般”青铜鼋(yuan二声),商代末年。“作册般”是人名,商代末年的史官。鼋是爬行动物,鳖科,体长60厘米。此青铜鼋长21.4厘米,通高10厘米,鼋肩、背共负有四簇,与背甲铭文记载商王射鼋四箭并全部命中的事件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 “妇好”青铜偶方彝,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长88.2厘米,高60厘米,宽17.5厘米,重71公斤,为两件方彝的连体形态。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整件器物的造型取材于庑殿顶状的宗庙建筑,隐约反映了当时重檐式的殿顶建筑结构,可窥见殷商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p> <p class="ql-block"> 青铜卣(you三声),商后期,这也是一种装酒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 青铜盉(he二声),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这也是盛酒器,是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p> <p class="ql-block"> 青铜雁尊,出土于辽宁凌源,西周早期盛酒器。高44.6厘米,口径12.7厘米,长41.9厘米,重6.6公斤。↓</p> <p class="ql-block"> 青铜觥(gong一声),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周康王时期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 “妇好”青铜鸮尊,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鸮尊为酒器,属鸟兽形尊,即俗称的“牲尊”。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设计巧妙,工艺精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子龙”青铜鼎,出土于河南辉县,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制作。子龙鼎因器内壁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该鼎曾流入日本,后被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子龙鼎通高103厘米,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也是迄今所知带“龙”字的最早青铜器。子龙鼎与后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壁。子龙鼎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后母辛”青铜觥(gong一声),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盛酒器。此器因器底与盖内铸铭文“后母辛”而得名,“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石牛。↓</p> <p class="ql-block"> 双性玉人,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裸体,双面雕刻,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因在玻璃罩中光线暗拍的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玉簋,质地为青玉,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玉质容器。↓</p> <p class="ql-block"> 大盂鼎,出土于陕西郿县。大盂鼎具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的典型式样,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大盂鼎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最珍贵之处是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盂进行赏赐。铭文追述殷商变革的内容与《尚书•酒诰》等传世文献相吻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大盂鼎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盠(li二声)青铜驹尊,出土于陕西郿县,西周中期盛酒器。高32.4厘米,长34厘米,有盖,胸部有铭文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铭文记述了甲申日周王在辟雍大池之岸举行执驹礼,期间赏赐作器者盠两匹马驹。盠为感谢王恩,铸制这件驹尊告知先祖并以为纪念。盠驹尊是研究西周马政及古代畜牧史的一篇重要文献,如此写实和生动的作品,在商周青铜器中十分罕见,因此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虢季子白”青铜盘,出土于陕西宝鸡,商周时期盛水器,是周宣王时期的制品。此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公斤。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了虢季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该盘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盠青铜方彝,出土于陕西郿县,西周中期盛酒器。盠方彝高22.8厘米,口长14.3厘米,口宽10.9厘米。器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之事。铭文内容反映出西周王朝森严的军事体制以及西周官制。↓</p> <p class="ql-block">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河南安阳出土。这块牛肩胛骨正、反面刻满长篇卜辞,字口涂朱,内容是商王武丁分别于癸酉、癸未、癸巳与癸亥四日,占问该旬之内是否会有灾祸。辞中记载庚戌日出现虹。↓</p> <p class="ql-block"> 虎纹石磬(qing四声),出土于河南安阳,商后期乐器。八音是我国古代最早对乐器分类采用的方法,即通过金、石、丝、竹、匏(pao二声,一种球体)、土、革、木八种材质对乐器进行划分。其中石一类的代表乐器即为磬。这件虎纹石磬的石质呈青灰色,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商代磬中之王。据测定,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p> <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铜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制作。四羊方尊边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尊四角各塑一羊。整个器物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抗战时期曾遭到日机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20多块,后被文物专家修复。四羊方尊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龙虎纹青铜尊,出土于安徽阜南,商后期青铜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重26.2公斤。该尊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腹部有三组虎食人纹,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虎口含一人。整器工艺精湛,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精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青铜罍(lei二声),西周早期酒器,出土于四川彭县。器物造型带有西周早期的作风,器身的卷龙纹、牛纹等也属周人的代表性装饰纹样。这件器物出现在蜀文化的腹地,却并非蜀文化自身创造或吸收周文化后创造的冶铸品,而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蜀文化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的文化交融事件。↓</p> <p class="ql-block"> 鸟形青铜匜(yi二声),出土于河北唐山,春秋时期洗手用的盥器。↓</p> <p class="ql-block"> “吴王光”青铜鉴,出土于安徽寿县蔡侯墓,春秋•吴。器腹内有铭文52字,记载此器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为其女叔姬所作的陪嫁器,反映了吴蔡两国为政治需要而联姻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青铜鉴,出土于河南辉县琉璃阁,春秋•吴。器内铭文12字,记载此鉴为吴王夫差(吴王光之子)自作用鉴。鉴是盛行于春秋时期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出土于河南淅川,春秋•楚。鼎腹内壁有铭文84字,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王子午是文献记载中楚庄王的儿子子庚。↓</p> <p class="ql-block"> “襄安君”青铜扁壶,襄安君是燕国王族,燕昭王时封君。↓</p> <p class="ql-block"> “易都邑圣徙盐之鉨(xi三声)”,战国齐国。器铭文中“易都”即山东沂水流域之阳都,战国时期为齐国城邑。↓</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盘,出土于山东淄博大武山汉墓。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春秋楚国的青铜剑,出土于湖北江陵。下面是“吴王光”青铜剑,出土于山西原平,此剑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自作用器。↓</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锦纹青铜戈,战国•楚,出土于湖南长沙。下面是“宋公栾”青铜戈,春秋•宋,出土于安徽寿县。这件青铜戈有6个工整的错金鸟篆铭文,释文为:“宋公栾之造戈”。“宋公栾”是宋国第27任国君宋景公。↓</p> <p class="ql-block"> 熊悍鼎,战国•楚,出土于安徽寿县。铜鼎高55.6厘米,器身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了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即楚幽王。↓</p> <p class="ql-block"> “楚高”青铜缶,战国•楚,出土于山东泰安。这件缶是水器,其口沿唇部有铭文5字“右冶尹楚高”。↓</p> <p class="ql-block"> “鲍子”青铜镈(bo二声),春秋•齐,出土于山西荣河。镈是一种古代青铜打击乐器,也是王侯贵族用来象形其地位和财富的重要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件铜镈表面铭刻174字,追述了鲍子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赐予鲍家封邑的荣耀大事。这件镈是春秋晚期齐国鲍氏家族名为鲍子的人铸造而成的,他是齐国政治家鲍叔牙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青铜缶,战国•曾,出土于湖北随县。铜缶肩部有铭文两行:“曾侯乙作持用终”。该缶重达300多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合铸技术也达到青铜时代高峰。↓</p> <p class="ql-block">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春秋•曾,出土于湖北京山。铜方壶是一种高等级的酒器,这件铜方壶高66.7厘米,铜壶器内壁铸有铭文12字:“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p> <p class="ql-block"> 青铜冰鉴,战国•曾,出土于湖北随县。冰鉴是用来冰镇酒的器物,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还有一把长柄铜勺。该冰鉴长宽均为76厘米,商63.2厘米,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如此奢华的器物,只能是王室贵族才能享用,这件冰鉴就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用器。↓</p> <p class="ql-block"> “蔡侯申”青铜方壶,春秋•蔡,安徽寿县蔡侯墓。此器为蔡侯申所作,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时期蔡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 “王命传”青铜虎节,战国•楚,出土于安徽寿县。长12.4厘米,高7厘米,厚0.5厘米。虎腹一侧有“王命传遽”四字铭文。“遽”本意是送信的快车或快马,铭文意为持虎节者以王命命传遽者发马车、供饮食,与战国晚期楚国邮驿事务有关。↓</p> <p class="ql-block">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战国•楚,出土于安徽寿县。节是一种凭证。“鄂君启”青铜节一共有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这里是其中的一件舟节和一件车节。每件舟节表面有错金铭文164字,每件车节表面有错金铭文148字,记录了此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字子皙,楚怀王之子,其封地在鄂的),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文中还规定了运输范围、船只数量、禁运物、沿途特权等诸多细节。↓</p> <p class="ql-block"> 楚简《老子》(照片),战国,出土于湖北荆门。楚简《老子》是迄今所见年代最老的《老子》抄本。↓</p> <p class="ql-block"> 帛书《战国纵横家》(照片),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共11000多字,内容绝大部分为战国后期史料,记载了战国纵横家苏秦的书信及游说之词。↓</p> <p class="ql-block"> 汉简《孙子兵法》(复制品),出土于山东临沂。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了一处汉代早期墓葬,专家认定墓葬的年代大约为汉文帝、景帝时期,但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但墓中出土了很多兵书的残简,其中就有《孙子兵法》。↓</p> <p class="ql-block"> 狼噬牛纹金牌饰,战国,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牌饰长12.7厘米,宽7.4厘米,重237.63克。牌饰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p> <p class="ql-block"> 琅琊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今山东青岛黄岛区西北)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书体为秦篆,相传为李斯所书,现残存13行87字。↓</p> <p class="ql-block"> 彩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西汉,河北望都县出土。玉枕通体彩绘描金,长35.4厘米,宽11.6厘米,高11.5厘米,由十二块长条玉版和三块方形玉版插嵌而成。玉枕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见的丧葬玉器。↓</p> <p class="ql-block"> 金缕玉柙(xia三声),西汉,出土于河北定县。玉柙又称玉衣。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p> <p class="ql-block"> 谷纹玉壁,西汉。↓</p> <p class="ql-block"> 彩绘雁鱼青铜釭(gang一声)灯,西汉,出土于山西朔县。釭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p> <p class="ql-block"> 鎏金青铜尊,西汉。此尊呈筩(tong三声)形,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底嵌银铭文,通体鎏金。尊高14.6厘米,口径19.7厘米,底径19.3厘米。鎏金起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更加兴盛。金不易氧化,具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属器物表面加工。↓</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出土于陕西兴平。此尊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公斤,呈犀牛形。犀尊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 陶车,东汉,出土于四川成都。这种带卷蓬的车常为汉代妇女所乘坐。↓</p> <p class="ql-block"> 金医针,西汉,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金医针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鍉针,用作点刺。此枚金医针是用作针灸的毫针。↓</p> <p class="ql-block"> 石天禄,东汉,出土于河南洛阳。此石天禄颈背阴刻“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表明是缑氏(今河南偃师)蒿聚村工匠成奴所作。天禄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辟邪配对。↓</p> <p class="ql-block"> 击鼓说唱俑,东汉,出土于四川成都。俑高56厘米,为东汉冥器,以泥质灰陶制成。该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pai二声)优正在说唱的形象,被称为“汉代第一俑”,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熹平石经”残石,东汉。“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舞俑,西汉,出土于陕西西安。俑高50厘米。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这件彩绘陶舞俑抓住了舞女舞动长袖的一刹那,把轻盈、舒展而柔美的长袖舞刻画的生动传神,是汉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彩绘石骑马人,东汉,出土于河北望都。东汉的石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滇王之印”金印,西汉,出土于云南晋宁。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 五铢钱纹青铜鼓,汉,出土于广西岑溪。通高57.2厘米,面径90厘米,底径87.5厘米。青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此青铜鼓鼓面及同身所饰五铢钱纹,系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常见纹饰,说明当时西南各族和汉族在经济交往、文化融合上的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诅(zu二声)盟场面青铜贮贝器,西汉,出土于云南晋宁。器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出土于江苏镇江。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在原料选择上也有重大进步。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代表吉祥,该羊形烛台,是当时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 青瓷魂瓶,西晋。魂瓶通体施青秞,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是三国和西晋时期独特的随葬明器。↓</p> <p class="ql-block"> 青瓷香熏,西晋,出土于江苏宜兴。香熏是熏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就已使用熏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熏炉。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p> <p class="ql-block"> 青瓷莲花尊,北朝,出土于河北景县。青瓷莲花尊是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莲瓣纹是南北朝瓷器最重要、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形态丰富,变化多端。↓</p> <p class="ql-block"> 陶牛车,北齐,出土于山西太原。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主要出行工具。↓</p> <p class="ql-block"> 陶骆驼,北齐,出土于山西太原。雕塑者以写实的风格塑造出骆驼的健壮体魄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是北朝雕塑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陶马,北朝,出土于河北景县。马在游牧民族中具有特殊地位,北朝墓葬的陶马随葬较为普遍。↓</p> <p class="ql-block"> 网纹玻璃杯,北魏,出土于河北景县。此玻璃杯为钠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作为舶来品,网纹玻璃杯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出土于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这个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国宝级的文物及艺术珍品。1994年被盗,2000年在美国准备拍卖时被中美两国相关部门成功制止,后被中国依据索回。石刻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p> <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杨坚像,据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摹绘。↓</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镶金边白玉杯,隋,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通体光洁无纹,保存亦相当完整,光泽、玉质、造型等都使其显得高贵雅典、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彩黑釉陶马,唐,出土于河南洛阳关林。此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安济桥石栏板,隋,出土于河北赵县。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该栏板是修复安济桥时桥下淤泥中所得。↓</p> <p class="ql-block">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钧窑因中心窑址位于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而得名。钧窑瓷器属于青瓷器,以釉色绮丽多变而闻名,有的具有蛋白石一样的光泽和青色,有的在烧制过程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产生出紫红牛釉色,自然晕散成斑或满布全体,变化莫测,妙趣无穷。北宋钧窑有各式花盆、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p> <p class="ql-block"> 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宋。↓</p> <p class="ql-block"> 汝窑洗,宋。↓</p> <p class="ql-block"> 哥窑鱼耳炉,南宋。此炉为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布满开片,金丝铁线,是传世哥窑的代表器物。宋代五大名窑,指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粉青釉凸花葫芦瓶,南宋。龙泉窑因中心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它是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瓯窑、婺窑的传统风格,形成一个庞大的窑系。↓</p> <p class="ql-block"> 榆次窑玉壶春瓶,金。除了五大名窑外,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榆次窑等名窑也具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宋。↓</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元。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成品呈现蓝色花纹。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烧制成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3年,共七卷,主要记述农作物种植、养茧、牲畜饲养和瓜果竹木、药物等方面的知识,是对元以前农副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这是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p> <p class="ql-block"> 《洗冤集录》,南宋宋慈著,道光二十三年刊本。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比欧州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早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天文图碑》拓片,南宋,原石在江苏苏州文庙内。这幅石刻是南宋王致远在1247年摹刻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星图。↓</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明律》,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刻本。↓</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明。瓶高45.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5厘米。明代宫廷御用瓷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明万历。出土于定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景泰款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瓶,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出土于定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调兵信牌,清。牌上所刻“宽温仁圣皇帝”为皇太极的尊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皇帝之宝”玉玺,清。印文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皇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龙邮票,公元1878年。这是中国最早发行的邮票,一套三枚,面值分别为1分银、3分银和5分银,图案中间为代表中国的蟠龙形象。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著,明崇祯刻本。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以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收养、制造和荒政等12大目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清乾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霁青釉金彩海宴河清尊,清乾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清康熙。↓</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古代中国,再看看红山玉文化。</p> <p class="ql-block"> 玉勾云形器,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斜口筒形器,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玦形龙,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龙凤佩,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兽面牌饰,红山文化晩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双鸮首饰,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钺,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p> <p class="ql-block"> 三牙玉壁,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p> <p class="ql-block"> 玉蝗,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玉双连壁,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 玉人,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碧玉C形龙,红山文化,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美誉,也叫中华玉龙。</p> <p class="ql-block"> 玉玦形龙,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彩陶盖瓮,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于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有点时间,欣赏一下书画。博物馆内的书画大多是复制品,真迹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p> <p class="ql-block"> 文徵明真赏斋图卷。↓</p> <p class="ql-block"> 文徵明行书《乙卯元旦》诗扇面。↓</p> <p class="ql-block"> 弘历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p> <p class="ql-block"> 刘墉楷书七言联。↓</p> <p class="ql-block"> 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公元前7000-前5800年。全长20.4厘米,孔距1.6-1.7厘米,孔径0.3厘米。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笛系鹤类尺骨所制,七孔。在孔间、孔上方均可见钻孔前刻划取准位置的记号,说明制作时经过精确的计算。据测试骨笛音质较好,其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p> <p class="ql-block"> 又看了一整天,从博物馆出来时,天已快黑了。能看到如此众多的文物,真是不虚此行。博物馆对面的人民大会堂和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p>